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02: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幼中
論文名稱:地方自治法制化後臺北市府會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紀俊臣紀俊臣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4
中文關鍵詞:府會關係台北市政府台北市議會政黨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3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十年來無論是整體的台北市府會關係,抑或是該市市長、局長與議會的關係上,其第一屆民選市長陳水扁、與馬英九市長第一任及連任時期的市政府都有差異,而從政黨的角度來觀察台北市十年來的府會關係時,可以發現陳水扁市長時期,議員的質詢態度與本身的政黨有關,當時因為是第一次市長民選,且因為新黨的崛起造成一股母雞(市長)帶著小雞(議員)的旋風,而第七屆市議會泛藍議員三十四位(國民黨-23位、新黨-11位)比當時與陳水扁市長同黨之民進黨籍議員十六位多;第二次民選市長,由國民黨籍馬英九擔任市長,第八屆市議會泛藍議員三十三位(國民黨-23位、新黨-10位)比起民進黨籍議員十六位多。可以看出執政黨議員(國民黨23位)在質詢同黨行政官員的言詞上,的確比在野黨的議員和緩;尤其在質詢行政首長時,更可以看出執政黨議員與在野黨議員間明顯的差異。
但從第八屆議會開始,因有部分局處首長行事風格上的特殊關係,致使在這些具特殊風格官員被詢時所做出的回應產生火花,延燒至第九屆台北市議會一開議後,馬市長必須至台北市議會就該市水資源政策檢討、台北市垃圾清運處理政策、台北市政府「里政改革」提出專案報告,導致不論是否為反對黨或執政黨及同屬泛藍陣營之市議員均產生對市長及市府團隊批評,形成對立;而後又發生SARS傳染病,馬市長還須至議會就「府會關係」專案報告。因之,台北市整體的府會關係受一連串的事件影響,以及議員的政黨背景,確是左右質詢行政首長態度強勢或和諧的重要因素。
以第九屆台北市議會來說,國民黨籍議員有二十一席、親民黨籍議員有八席、新黨籍議員有五席、無黨籍議員一席(但與新黨議員同一質詢組)、民進黨籍議員有十七席,執政黨籍暨泛藍陣營議員占議會席次三分之二,與國民黨籍台北市長馬英九同屬泛藍陣營,而府會間的關係,在第一會期就衝突不斷。
府會關係之重要性來自於府會失和,不僅將使民主政治無法落實,更將使行政首長無法順利推動業務,影響業務至鉅。地方制度在省縣自治法、直轄市自治法於1994年7月29日公布施行後,台灣省政府與省議會之間的府會互動關係,以及直轄市(台北市、高雄市)政府與市議會之府會關係,即因應該行政首長之民選,致牽動府會關係有明顯之不同,而府會關係最主要的理論是分立理論。政黨背景為府會關係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說,政府的最高行政首長與議會組成多數成員之政黨,其政黨運作若是相同,則府會關係和諧;若是分屬不同政黨,即有明顯之不和諧。
上述理論可以直接說明1994年第一屆民選市長陳水扁與第七屆台北市議會不和諧之重要原因,卻無法用此理論直接說明馬英九市長與第九屆台北市議會府會關係不和諧之原因;亦即尚有其他原因,所以藉職務之便,想進一步深究府會關係不合的原因所在。
經由學理的了解及身歷其境的觀察,對台北市的府會關係,如以地方自治法制化的機制運作而言,可有下列多項發現,並由此發現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未來問政或從事學術研究之重要參考。
根據本研究發現府會關係係為:
一、府會關係之建構係由制度面與運作面所形成。
二、府會關係有對等與不對等之分,其差異在於地方自治機制是否健全及其運作系統之建構模式。
三、府會關係決定市政的發展,亦影響市政建設的規劃與執行。
四、府會關係在地方自治法制化後,已形成政黨政治互動的模式。
五、臺北市的府會關係基本上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運作模式。

今後改善府會關係之制度面建議,可由下列途徑為之:
一、力行地方府會權力制衡的原則
二、確立黨團協商結果的效力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重要名詞詮釋與文獻探討………………………. ……….7
第二章 地方府會關係之理論架構………………………………………19
第一節 權力合一之府會關係……………………………………. 19
第二節 權力分立之府會關係……………………………. ………26
第三節 地方治理下府會關係之發展……………………. ………31
第四節 公民投票下府會關係運作………………………. ………53
第三章 台灣地方自治法制化前地方府會關係之建造………………... 77
第一節 地方自治權限縮知之府會關係設計……………. ………79
第二節 省市長官派與省市議員民選之失衡府會關係…………..81
第三節 縣市民選機制之平衡府會關係…………………. ………88
第四節 鄉鎮市民選機制之均衡府會關係………………. ………93
第四章 台灣地方自治法制化後地方府會關係之形塑…………………95
第一節 二自治法施行後之地方府會關係………………………. 95
第二節 地方制度法施行後之地方府會關係……………. ………102
第三節 地方自治法制化對地方府會關係之影響與發展………. 121
第五章 台北市府會關係之建立與運作…………………………………135
第一節 市長民選前之府會關係…………………………………. 143
第二節 市長民選後之府會關係…………………………. ………144
第三節 陳水扁與馬英九二市長主政下之府會關係比較………. 159
第六章 結論……………………………………………………... ………23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3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33
參考書目…………………………………………………………. ………237
中文書目…………………………………………………………………. 237
英文書目………………………………………………………………….244






圖表目次
圖1-1………………………………………………………………………6
表5-1………………………………………………………………………194
表5-2………………………………………………………………………194
表5-3………………………………………………………………………197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1. 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1998,<精省後各級政府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 中國地方自治學會,1998,<修憲後地方政府職權與組織調整方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 內政部,1995,<地方自治論述專輯>第一輯。
4. 內政部,1995,<地方自治論述專輯>第二輯。
5. 台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1998,<地方自治論述彙編>。
6. 台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2002,<地方立法範例與法制工作手冊>。
7. 文崇一,1989,<台灣地區行政區域調整研討會論文集>。
8.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9.司徒賢達,1995,<策略管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9. 江大樹,1998,<省虛級化後台北市政府因應對策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0. 江明修,1995,<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四卷第十期。
11. 江明修,1995,<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四卷第十期,頁77-98。
12.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3. 江岷欽與林鍾沂,1995,<公共組織理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4. 江岷欽與劉坤億,1999,<企業型政府>,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中華民國政府組織與工作簡介>,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6. 朱志宏、謝復生,1989,<利益團體參與政治過程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7. 朱志宏,1995,<立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18. 朱鎮明,2003,<政治管理>,台北:聯經出版社。
19. 呂亞力,1997,<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20. 呂育誠,2001,<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1. 柯三吉,1991,<公共政策與政治經濟論叢>,台北:時英出版社。
22. 紀俊臣,1984,<我國地方單行法規的制定過程>,台北:馬陵出版社。
23. 紀俊臣,1994,<市政管理與法制>,台北:馬陵出版社。
24. 紀俊臣,1996,<論直轄市自治法之市政組織法制>,《考銓》,第六期。
25. 紀俊臣,1996,<台灣地方政治轉型與自治法制設計之析論>,台北:時英出版社。
26. 紀俊臣,1999,<精省與新地方制度>,台北:時英出版社。
27. 紀俊臣,2000,<地方政府再造-機制建構,發展願景系論>,台北:時英出版社。
28.紀俊臣,2000,<地方政府再造>,台北:時英出版社。
29.紀俊臣,2001,<精省與新地方政府機制效能之評估>,台北: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30.紀俊臣,2002,<台北市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研究報告。
31.林紀東,1986,<行政法>,台北:三民書局。
32.Owen E. Hughes,林鍾沂、林文斌譯,1999,<公共管理新論>,第二版,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33.David R. Mayhew,吳重禮、陳慧玟譯,2001,<分立政府1946~1990年期間之政黨控制、立法與調查>,台北:五南書局。
34.吳庚,1995,<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書局。
35.胡佛,1998,<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三民書局。
36.孫本初,1998,<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7.孫同文,2001,<美國的府際關係>,趙永茂等編,《府際關係》,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38.高永光,<兩岸地方自治之比較分析-村里的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第五卷第三期,頁263-284。
39.涂懷瑩,<「復議」與「覆議」-「立法救濟」的兩種程序的分 析>,《法學叢刊》,第三十六卷第一期,頁1-10。
40.陳敏男,1980,<台北直轄市首屆議會>,台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
41.陳敦源、黃東益,1998,<分裂政府在臺灣:地方政治研究的新取向>,《地方議會: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地方自治研究中心。
42.陳慈陽,1998,<地方自治權限爭議之解決-以垂直式之權限爭議為研究對象>,《地方自治與行政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世新大學。
43.許介麟,1997,<政黨政治的秩序與倫理>,台北:業強出版社。
44.許宗力,1996,<從行政與立法的分際談府會關係>,《臺灣法學會學報》,第十七輯,頁364-374。
45.黃正雄,1996,<府會互動關係的檢視>,《國家政策雙周刊》,第一四0期。
46.黃錦堂,1995,<地方自治法治化問題之研究>,台北:月旦出版社。
47.黃錦堂,1996,<台北市與中央權權限劃分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48.黃秀瑞,1996,<選區服務與專業問政的兩難>,《理論與政策》,第十卷,第四期,頁21-36。
49.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50.項昌權,1972,<台灣地方議會與地方政府之權責與其相互關係之檢討>,臺灣商務印書館。
51.傅宗懋,1974,<台北市議會組織與職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52.葛永光,1996,<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53.楊泰順,1994,<利益團體政治>,民主文教基金會。
54.趙永茂,2002,<華人地區地方府際間之發展的幾個結構性困境>,國立暨南大學《前瞻新世紀:兩岸三地府際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
55.趙永茂,1996,<中央與地方政府權限劃分與府會衝突的改善途徑>,《研考》,第二十卷第四期,頁16-22。
56.廖俊松,2001,<府際關係與政策網絡理論初探>,趙永茂編:《府際關係》,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57.蔡相廷,1990,<台北市政府與台北市議會權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58.薄慶玖,2002,〈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59.薄慶玖,1995,<論直轄市議會之職權(上)>,《人事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四期,頁40-46。
60.薄慶玖,1995,<論直轄市議會之職權(下)>,《人事月刊》,第二十一卷第五期,頁6-16。
61. 若林正丈原著,1995,洪金珠與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
62. 孫本初,1998,<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3.翁興利主編,1999,<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64.張正修,1995,<中央與地方權限之爭議:法律理念之落實>,《地方自治記中央與地方權限之爭議研討會論文集》。
65.張正修,2003,<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台北:學林出版社。
66.陳金貴,1990,<美國府際關係和府際管理的探討>,《行政學報》,第二十二期。
67.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68.陳新民,1991,<行政法學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69.陳敏,2003,<行政法總論>,台北:神州圖書出版公司。








英文書目:
1.Alan M. Glassman and Thomas G. Cummings, Cases in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Boston: Richard D. Irwin, inc., 1991)
2.Arend Liphart, Democracy in Plural Societies: A Comparative Exploation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3.Harry Levinson, Organizational Diagnosis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4.Agranoff,Robertand,& McGuire,Michael,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2003.
5.Darke,Roy and Walker,Ray ed.,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London:Leonard Hill,1997.
6.Denhardt,Robert B.,Theories of Public Organization,Monterey:Brooks/Cole Pubishing Co.,1993.
7.Dunn,William N.,Public policy Analysis,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94.
8.Fesler,James W.,The Politics of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ss,New Jersey:Chatham House Publishers,Inc.,1991.
9.Gitlow,Howard S. and Gitlow,Shelly 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Action,New Jewsey:PTR Prentice Hall,1994.
10.Goldsmith,Jack and Gunderson,Gil,Comparative Local Politics,Boston:Holbrood Press,Inc.,1973.
11.Hughes,Owen,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New York :Palgrave Mamillan,200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