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8: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振泰
論文名稱:斷片--現代水墨畫的流動意識
指導教授:王友俊王友俊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0
中文關鍵詞:水墨畫版畫意識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之架構以筆者在二○○二年到二○○五年以來現代水墨畫的創作主題「斷片」為主軸。在視覺藝術創作的經驗過程和結果呈現上,透過文字書寫紀錄,表達個人水墨創作的內在經驗與作品的多樣性嘗試。一方面釐清自我對現代水墨畫的創作理念;另一方面透過思維脈絡,建構水墨作品在人與土地環境的存在之間互相對話的途徑。
在第一章緒論中闡明研究的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並對「現代水墨畫」的「創作意識」作出解釋。
在第二章現代水墨畫的發展中,研究並分析現代水墨畫的特質、風格、形式與內涵,作為創作的背景。而在時代性的因素中,特別提出「複製」、「真實」與「速度」三個面向解析當代藝術創作思潮與時代性的因果關係。
第三章「流動的意識」,旨在針對個人創作現代水墨畫的觀念思維、材料思維與技法思維探討,筆者認為創作觀念必須先與土地、環境、人的存在存有內涵情感交流,水墨創作才會有形式上的生命力。
第四章則完全針對這三年來的創作主題「斷片」系列,在內容、形式、媒材與技巧上,說明平版版畫的媒材如何被筆者藉由拼貼內化轉換為現代水墨畫的一部份,除詳述版印步驟之外,也企圖為現代水墨畫開創新的途徑。
第五章作品解析,針對本研究共計十三幅現代水墨畫作品,就媒材和形式的多元思考,逐一做個別的剖析和釐清。
第六章,創作的省思與展望,筆者做以下幾點總結:
一、當代創作的媒材、技法或形式,容或有新舊之分,但「內容」才是作者反映時代,表達個人情感的重要依據,如何擷取並繼承傳統水墨畫的優點,作為未來創作發展的基礎,值得深思。
二、作品的新舊不能代表作品的好壞,唯有深度情感的作品才能經得時間考驗。
三、現代水墨畫的創作,除在題材、媒材、形式、技法上不斷擴充發展之外,仍應掌握「溫、潤、厚、實」的筆墨深度,以引起情感共鳴,而不致於落入炫技花俏的表象呈現。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
一、研究範圍:………………………………………………2
二、研究方法:………………………………………………2
第三節 名詞釋義…………………………………………………3
第二章 現代水墨畫的發展……………………………………………4
第一節 現代水墨畫的特質與風格………………………………4
第二節 現代水墨畫的形式與內涵………………………………7
第三節 現代水墨畫時代性的背景………………………………7
一、「複製」的面向………………………………………… 8
二、「真實」的面向………………………………………… 11
三、「速度」的面向………………………………………… 13
第三章 「流動」的創作意識的探討…………………………………15
第一節 現代水墨畫的觀念思維…………………………………15
第二節 現代水墨畫的材料思維…………………………………18
第三節 現代水墨畫的技法思維…………………………………20
第四章 創作的內容、形式與技法……………………………………23
第一節 創作內容的探討與延伸…………………………………23
第二節 創作形式的探討與延伸…………………………………26
第三節 創作的媒材與技巧………………………………………27
一、利用平版畫創作流動的肌理……………………………29
二、利用裱貼創作……………………………………………37
第五章 斷片-現代水墨畫的流動意識作品解析……………………38
作品一:崩解-錯焦…………………………………………39
作品二:崩解-預言…………………………………………41
作品三:時間之河……………………………………………43
作品四:光陰…………………………………………………45
作品五:流動之瞬間…………………………………………47
作品六:浮塵…………………………………………………49
作品七:古月今塵……………………………………………51
作品八:呼喚…………………………………………………53
作品九:斷片Ⅰ………………………………………………55
作品十:斷片Ⅱ………………………………………………57
作品十一:斷片Ⅲ……………………………………………59
作品十二:大地之歌…………………………………………61
作品十三:逝者如斯…………………………………………63
第六章 創作的省思與展望……………………………………………65
參考書目…………………………………………………………………69
參考書目
• MARTYN OLIVER,《哲學的歷史》,王宏印譯,台北市:究竟,2005。
• 王友俊,《王友俊繪畫歷程/黃澥撮奇特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
• 王受之,《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
•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市:五南圖書,2000。
• 高實珩,〈現代版畫藝術的發展與多元風貌〉,《美育》114期,2000.3/4。
• 章光和,《複製真實》,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0。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
• 師大美術研究所,《廿一世紀視覺藝術新展望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
•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8。
• 呂清夫,《後現代的造形思考》,高雄市:傑出文化,1996。
• 《巨匠美術週刊‧劉國松》。101期。台北:錦繡出版事業,1996。
• 林昌德,《寫生造境-林昌德水墨寫生創作解析》,台中市:印刷,1995。
• 郭繼生編選,《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5。
• 佟景韓、易英編,《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 造形藝術美學卷》,台北市:洪葉文化,1994。
• RUDOLF ARNHEIM,《藝術心理學新論》,郭小平、翟燦譯,台北市:台灣商務,1992。
• EDDIE WOLFRAM,《拼貼藝術之歷史》,傅嘉琿譯,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2。
•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
•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圖書,1991。
• SUSANNE K. LANGER ,《Feeling and Form》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台北市:商鼎文化,1991。
• ARNOLCL HAUSER,《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邱彰譯,台北市:雄獅圖書,1987。
• VIRGIL C. ALDRICH,《藝術哲學》,周浩中譯,台北市:水牛圖書,1987。

• STEVEN HENNY MADOFF,《繪畫中的後現代主義》,羅青譯。台北市:徐氏基金會,1987。
• HERBERT READ,《現代藝術哲學》,孫旗譯,台北市:雄獅圖書,1986。
• PIERRE CABANNE,《杜象訪談錄》,張心龍譯,台北市:雄獅圖書,1986。
• PIERRE CABANNE,《杜象訪談錄》,張心龍譯,台北市:雄獅圖書,1986。
•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市:台灣商務,1984
• 陳英德,《在巴黎看新寫實畫》,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84。
• 廖修平,《版畫藝術》,台北市:雄獅圖書,1983。
• RUDOLF ARNHEIM,《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譯,台北市:雄獅圖書,1982。
• 王秀雄等編譯,《西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1982。
•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市:台灣開明,1980。
• BATES LOWRY,《視覺經驗》,杜若洲譯,台北市:雄獅圖書,197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