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專 書
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葉王交趾陶暨慈濟宮建築裝飾藝術研討會》,2004。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陶瓷產業特輯》,中國時報,2004。
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葉王交趾陶暨慈濟宮建築裝飾藝術研究會》,台北學甲慈濟宮,2004。
文建會《創意空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4。
丹麥文化部貿易產業部,《丹麥的創意潛力》,台北:典茂,2003。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2003,第2版。
陳信雄《陶瓷台灣》,台中:晨星,2003。
理察.老夫著,仲曉玲等譯,《文化創意產業》上、下冊,台北:典茂,2003。
大衛.索羅斯比著,張維倫等譯,《文化經濟學》,文建會,台北:典藏,2003。
施慧明,《後漢綠釉到交趾陶》,北縣:文化,2002。
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畫》,台北市:文建會,2002。
曾肅良,《古文物探索》,台北:三藝,2002。
鶯歌陶瓷博物館,《台灣交趾陶導覽手冊》,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2002。
鶯歌陶瓷博物館,《台灣傳統絕技交趾陶》,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2002。
謝東山,《藝術概論》,台北:偉華,2001。
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交趾陶裝飾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手築夢─台灣交趾陶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交趾陶裝飾藝術》,台北:史博館,2000。
李亦園,《田野圖像》,台北:立緒,2000。
林振德,〈台灣交趾陶的主要流派〉,《大墩文化:台中文化中心季刊》,1999.2。國立歷史博物館,《彩塑人間─台灣交趾陶藝術展》,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李乾朗,《台灣傳統建築匠藝二輯》,台北:燕樓古建築出版,1999。
曾永鴻,〈林添木交趾陶藝風格初探〉,《陶藝》,1999。第二屆民族藝術師技師藝才傳響:傳統工藝組交趾陶,國立藝專承印,1998。
邱奕松,〈交趾陶研究〉,《台灣史研究及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1997。
莊伯和,《佛像之美》,台北:雄獅,1997。
謝東哲,〈台灣交趾陶工藝〉,《中華民國陶藝協會陶訊雜誌》第2期,199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間藝術保存傳承之理論與實務》,傳統藝術學術研討會,文建會,1996。
江韶瑩,〈台灣交趾陶藝〉,《台灣交趾陶藝展》,草屯:省政府教育廳,1995。
李知晏,《中國古代陶瓷》,台北:商務印書,1995,第2版。
江韶瑩,《嘉義市交趾陶博物館研究規劃報告書》,嘉義市: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5。
鄭志明,〈台灣神廟的信仰文化初論〉,《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建設委員會,1995。
翁徐得,〈台灣的陶瓷工藝重業〉,《台北國際陶瓷博覽會》,台北:文建會,1994。
台南文化中心《台灣智盧交趾陶特展作品專案》,台南文化中心,1994。
李乾朗,《北港朝天宮建築與衣飾藝術》,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
柳宗悅,《工藝美學》,台北:地景,1993。
喬繼堂,《吉祥物在中國》,台北:百觀,1993。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生活》,台北:稻香,1992。
劉文三,《台灣宗教藝術》,台北:雄獅,1992第3版。
莊伯和,《民間美術巡禮》,台北:雄獅,1991。
張維持,《廣東石灣陶器》,廣:廣東旅遊出版,1991。
李乾朗,《傳統建築入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
李乾朗,《台灣傳統藝師派別之調查研究》,台北,文建會,1988。
康德著,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上下冊,台北:滄浪,1986。
劉良佑《陶藝學》,台北:幼獅,1987。(P. 87~88)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元山,1986。
宋龍飛,《民俗藝術探源》上下冊,台北:藝術家,1985。
龔平邦,《行銷學通論》,台北:三民,1984。
良思成,《營造法式註釋》,台北:明文,1983。
吳樹人,《中外雕塑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吳振聲,《中國建築裝飾藝術》,台北:文史出版,1979。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市:巨流,1978。
吳家蓉,《實用陶藝學》,台北:永大,1976。
席德進,《台灣民間藝術》,台北雄獅,1974。
顧一樵,《中國的文藝復興》,台北:商務,1968。
期刊
何琦瑜,〈政府砸錢,能讓創意變生意〉,《天下雜誌》,2003,頁72-79。謝里法,〈地方文化之重建〉,《文化生活》,第六卷第4期,2003,頁31-32。
何琦瑜,〈政府砸錢,能讓創意變生意〉,《天下雜誌》第74期,2003,頁72-77。林拓,〈世界文化產業與城市競爭力〉,《文化研究》第11期,2003,頁55-65。
任聘,〈文化、教化、演化〉,《民俗研究》,第4期,2003。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3,頁47-55。
黃春秀,《日本人形藝術展2003》,台北:歷史博物館,2003,頁10-13。
漢寶德,〈城市文化的產業化〉,《國家政策論壇》,第二卷,第五期,2002。蔡彰哲,〈話說「石灣窯」〉,《陶藝》,冬季號,2001,頁82-85。
打拼文化產業專輯,《遠見雜誌》,200112,頁72~158。
盧康泰,〈台灣傳統陶塑藝術-交趾陶源流與特色〉,《陶藝》,1999,第二十四期,頁53。
施培洲,〈談藝術與產業的結合〉,《台灣手工業》第51期,1998,頁12-16。
江韶瑩,〈嘉義交趾陶第一人王師葉麟趾的研究考略〉,《八十六年全國文藝季嘉義交趾節、交趾陶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市,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7。
蔡相輝,〈從歷史背景為台灣廟宇尋定位〉,《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建設委員會,1995,頁767-774。
李乾朗,〈台灣寺廟建築之剪粘與交趾陶的匠藝傳統〉,《民俗曲藝》,80期,1992.11,頁5。劉廣道,《民間美術的過去、現在、未來》,《漢聲雜誌》第40期,1992。
李乾朗,〈台灣寺廟建築之剪粘與交趾陶的匠藝傳統〉,《民俗曲藝》,第80期,民俗文化基金會,1992,頁53-76。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台北:藝術家,1989。
劉良佑,〈我國南方的交趾陶瓷〉,《故宮月刊》,1988,頁58-69。
黃嬰,〈嘉義交趾陶正傳〉,《嘉義市文獻》第三期,1987,頁73-76。洪敏惠,〈諸羅山藝文家略傳─雕塑篇(一)〉,《嘉義市文獻》,第九期:頁34-40。林衡道,〈學甲慈濟宮的「交趾燒」〉,《台灣風物》,20(3):頁24-25,1970年。
黃熙宗,〈台灣的交趾陶〉,《台灣手工業》,第45期,頁68-71。
學位論文
張宇彤,《金門與澎湖傳統民宅形塑之比較研究》,成大建研博論,2001,未刊。
蘇昭英,《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論,2001,未刊。
王之敏,《傳統吉祥圖案的意象研究》,成大中研所碩論,2001,未刊。
楊孝文,《葉王交趾陶之研究》,成大藝研所碩論,1998。
林世超,《澎湖地方傳統民宅裝飾藝術之研究》,成大建研碩論,1997。
陳新上,《日據時代台灣陶瓷發展狀況之研究》,師大美研所碩論,1996,未刊。
曾永鴻,《林添木交趾陶藝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研所碩論,1996,未刊。
左曉芬,《台灣交趾陶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論,1996,未刊。
姚村雄,《台灣廟宇建築石雕裝飾藝術之研究》,師大美研碩論,1991,未刊。
傅曉敏,《台灣早期的特出藝術─交趾陶》,文化學院藝研所碩論,1979,未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