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王麗雲(譯)(2000)。革新的學校文化。載於單文經等(譯),革新的課程領導(頁199-226)。台北市:學富。
王霄燕(2000)。國小校長課程領導實際之研究-以一位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校長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王月美(2000)。國小校長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小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瓊珠(2002)。對話在小學教師同儕課程領導的應用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恭志(2002)。課程研究典範轉移之探析:從現代到後現代。國教學報,14,245-268。方永泉(1999)。教師作為一種轉化的知識份子—教育史角度的考察。暨大學報,3(1),99-126。朱湘慈(2002)。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成效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3-14。江銘鉦(2003)。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李明(譯)(2003)。L. Bossidy & R. Charan著。執行力(Execution: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台北市:天下文化。
李健銘(2002)。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及其權力運用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何泰昇(2002)。校長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慧琳(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現況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3)。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9-236)。台北市:高等教育。
沈水柱(2003)。國中校長課程領導之行動研究—以大穆國中九年一貫數學課程銜接教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文展(2002)。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玉体(1999)。西洋教育史。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邱兆偉(2003)。建構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教育哲學(頁163-207)。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珮儀(2004)。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轉型的可能性與限制性。載於單文經(主編),課程與教學新論(頁167-185)。台北市:心理。
周淑卿(2003)。國小教師在課程領域的專業身分認同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胡協豐(2003)。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實踐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高新建 (2000)。邁向成功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立編譯館館刊,29(2),291-317。
高新建(2002)。學校課程領導者的任務與角色探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113-128。
高博銓(2000)。Giroux課程理論初探。中等教育,51(1),16-25。
高博銓(2001)課程領導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9,59-65。莊明貞(2001)。當前台灣課程重建的可能性: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141-162。
許柏榮(2004)。國小教師教學檔案實施現況及其功能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嘉育(2002)。學校本位課程改革。台北縣:冠學文化。
張盈(2000)。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創刊號,25-58。
張瑞財(2002)。台南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張文軍(1999)。後現代教育。台北市:揚智文化。
陳慕賢(2002)。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榮昌(2003)。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世修(2003)。國民小學學習領域召集人課程領導運作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美伶(2001)。教務主任的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國小教務主任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建裕(2003)。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樹欉(2002)。校長課程領導之行動研究-以雲林縣二崙國中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伯璋(2002)。後現代與台灣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月刊,102,5-12。
陳浙雲(2003)。縣市課程督學課程領導角色知覺與角色踐行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黃淑苓(2001)。課程改革脈絡下的課程領導:以兩位國中教務行政人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超陽(2002)。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之研究-以花蓮縣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黃旭鈞(2001)。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信揚(2003)。高雄縣市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永和(2001)。後現代課程理論之研究:一種有機典範的課程觀。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乃熒(2000)。後現代教育行政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台北縣:冠學文化。
游家政、許籐繼(2003)。校長轉型課程領導的角色與任務。教育研究月刊,108,119-132。游家政(1998)。建構主義取向課程設計的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46。單文經、高新建、游家政、蔡清田、張明輝、王麗雲(譯)(2000)。J. G. Henderson & R. D. Hawthorne著。革新的課程領導。台北市:學富。
單文經(2000)。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對策-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15-33。單文經、高新建、蔡清田、高博銓(譯)(2001)。A. A. Glatthorn著。校長的課程領導。台北市:學富。
單文經(2001年,5月)。初探培養校長成為革新課程領導者的可行做法。論文發表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辦之「第三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台北市。
單文經(2002)。現代與後現代課程論爭之平議。師大學報:教育類,47(2),123-142。
湯惠玲(2003)。教師作為建構主義課程領導者-一所國民小學實踐的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葉淑儀(譯)(2000)。L. Lambert 等著。教育領導:建構論的觀點(The Constructivist Leader)。台北市:桂冠。
楊龍立(1997)。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41-56。
楊文慶(2001)。一所國中校長課程領導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廖展杉(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課程領導現況及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趙祥麟、王承緒(主編)(1981)。杜威教育論著選。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蔡因吉(2001)。一所國民小學校長的課程領導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蔡政明(2002)。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歐用生(1997)。當前課程改革的檢討。載於歐用生(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頁3-24)。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0a)。課程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0b)。轉型的課程領導及其啟示。國民教育,41(1),2-9。歐用生(2003a)。課程領導的理論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13,4-13。
歐用生(2003b)。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市:麗文。
潘慧玲(2002a)。緒論:學校革新的脈動。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頁1-40)。台北市:學富。
潘慧玲(2002 b)。反思與展望:我們從學校革新中學到了什麼?。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頁443-473)。台北市:學富。
潘慧玲(2003)。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34)。台北市:高等教育。
潘慧玲、楊錦心、張嘉育、王如哲、張樹倫、黃文振(2004)。高職學校層級課程領導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潘慧貞(2000)。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角色與任務之研究-以盛世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薛東埠(2003)。國中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發展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譚為任(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課程領導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蘇美麗(2002)。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角色與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蘇裕清(2002)。新竹縣國民小學學校課程領導成效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為背景。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龔素丹(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行為及困難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貳、英文部分
Aronowitz, S., & Giroux, H. A. (1993). Education still under siege. Westport, CT: Bergin & Garvey.
Bailey, G. D. (1990). How to impro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Twelve tene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15905)
Bradley, L. H. (1985).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rubaker, D. L. (1994). Cre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Berger, E. H. (1987). Parent as parters in education: The school and home working together. Columbus, OH: Merrill.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Conger, J. A., & Kanungo, R. N. (1988). Behavioral dimensions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In J. A. Conger & R. N. Kanungo (Eds.), 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 elusive factor i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oll, W. E. (1993).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Deal, T. E., & Peterson, K. D. (1994). The leadership paradox: Balancing logic and artistry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Ervay, S. B., & Roach, C. S. (1996). The curriculum leader: 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the curriculum decision maker. Emporia, KS: The Curriculum Leadership Institute.
Glatthorn, A. A. (1994). Developing a quality curriculum. Alexandria,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latthorn, A. A. (1997). 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 Shaping what is taught and tested.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Glatthorn, A. A. (2000). 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 Shaping what is taught and tested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Gross, S. J. (1998). Staying centered: Curriculum leadership in a turbulent era.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iroux, H. A., Penna, A. N., & Pinar, W. F. (Eds.). (1981). Curriculum & instruction: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 Berkeley, CA: McCutchan.
Greene, M. (1986). In search of critical pedagog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6(4), 427-441.
Hargreaves, A. (1994).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 Teachers'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enderson, J. G., & Hawthorne, R. D. (1995). 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Henderson, J. G., & Hawthorne, R. D. (2000). 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Hendry, G. D. (1996). Constructivism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Australiam Journal of Education, 40(1), 19-45.
Jacobs, H. H. (1999). Curriculum mapping: Charting the course for cont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incheloe, J. L., & McLaren, P. (2000). Rethinking critical theory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pp. 279-313). Thousand Oaks, CA: Sage.
Lee, C. K., & Dimmock, C. (1999).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in secondary schools: A Hong Kong case study.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19(4), 451-481.
Lambert, L., Walker, D., Zimmerman, D. P., Copper, J. E., Lambert, M. D., & Gardner, M. E. et al. (1995). The constructivist leader.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iethwood, K., Tomlinson, D., & Maxine, G. (1996). Transformational school leadership . In K. Liethwood, J. Chapman, D. Corson, H. Hallinger, & A. Hart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pp. 785-840). Boston: Kluwer Academy.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Jossey-Bass.
Oliva, P. F. (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3 r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Schwab, J. J. (1983). The practice 4: Something for curriculum professors to do?Curriulum Inquiry, 13, 3.
Saylor, J. G., & Alexander, W. M. (1966).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modern school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 (1), 1-23.
Von Glasersfeld, E. (1990). An exposition of constructivism: Why some like it radical. In R. B. Davis, C. A. Maher, & N. Noddings (Eds.), Constructivist views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Wiles, J., & Bondi, J. (200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guide to practice. Columbus, OH: Merrill Prentice-Hall.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