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金松(2000)。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決定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仇小屏(2004)。從「能力」角度看九十三年第二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國文天地,20(5),92-97。王文科(1988)。課程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2002)。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金柱、廖乃諄(2004)。高職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影響因素。師說,182,42-46。王春堎(1998)。彰化縣國小教師對體育課程價值取向暨課程決定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前龍(1995)。國民小學道德科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嘉陵(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影響因素之評析。教育研究,10,219-227。
司琦(1989)。課程導論。台北:五南。
任潔芳(2002)。北縣板橋高中林繼生老師談「國文科基本學力測驗如何準備?」。康軒教育雜誌,47,38-42。
何三本(2001)。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郁文(2001)。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Patton, M. Q.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台北:桂冠。
吳妮真(2003)。高中家政教師課程決定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3)。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9-236)。台北:高等教育。
杜美智(1996)。國小社會科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范信賢(2000)。從後殖民觀點談學校本位課程。北縣教育,30,28-31。范振倫(2003)。國小教師參與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決定的角色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沐恩(2001)。台中市幼兒園三歲以下班級教師背景因素、適性教學信念與影響課程決定因素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秀珍、徐世豐(2003)。「制度化」的基本學力測驗對國中教學之影響分析。中等教育,54(5),140-153。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4)。高雄:麗文。
林奕瑩(2001)。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決定之評析。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偉人(1999)。淺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教之友,51(2),3-13。林麗雪(2004a,6月3日)。基測只考選擇,杜正勝:教育偏差。民生報,A2版。
林麗雪(2004b,9月10日)。明年起國中小須教作文,偏遠國小多看課外讀物。民生報,A4版。
林繼生(2001)。新的開始,新的震撼—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第一次測驗國文科試題分析。國文天地,16(12),97-103。邱顯忠(2001)。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決定歷程之研究--以一所國小活動課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胡幼慧(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應銘(1999)。從實務觀點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天地,103,30-35。洪詠善(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洪崇峰(2002)。桃園縣國小體育教師課程決定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翁安明(2002)。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以澎湖地區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強化國語文學習環境,提升新世代知識能力(2003,10月15日)。青年日報,2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
國語文能力退化的原因(2003,10月15日)。國語日報,2版。
教育部(2003a)。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要點。2004年5月3日。取自http://140.122.120.230/9cc/brief/brief6.php
教育部(2003b)。九年一貫課程修訂過程及特色。2004年5月3日,取自http://140.122.120.230/9cc/brief/brief7.php
教育部(2004)。教育部新聞稿。2004年12月5日,取自
http://www.bctest.ntnu.edu.tw/
許育健(2003)。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的困境與解決之道—單元統整教學設計。教育資料與研究,52,68-72。陳玲玲(2004,8月25日)。國語文教學的困境。國語日報,13版。
單文經、高新建、蔡清田、高博銓(譯)(2001)。Glatthorn, A. A. 著。校長的課程領導(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台北:學富。
馮永敏(2003)。九年一貫本國語文課程之相關研究。載於教育部(主編),語文(國語文)學習領域研習手冊暨教學示例(頁64-109)。台北:教育部
黃子騰(2003)。我國科技大學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立欣(2003)。學校層級課程決定之研究--以青水中學自然領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光雄(主譯)(2000)。 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台北:濤石。
黃春木、劉蔚之(2000)。中等學校教學研究會定位與運作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黃春木(2001)。亟待重新重視的教學研究會。教師天地,114,28-36。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台北:文景。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炳煌(2002)。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文景。
黃雯玲(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決定的個案研究:以一所「學校社區化」之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瑞琴(200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雅瑛(2000)。國小教師課程決定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凱元(2004)。談學校本位課程實施的迷失與策略。師說,182,47-50。張雁玲(1999)。幼稚園教師在課程發展中課程決定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游淑燕(1992)。國民小學教師課程決定權取向及其參與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游適宏(2003)。從閱讀評量看九十二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國文科試題。國文天地,19(4),13-18。楊永青(2001)。幼稚園教師課程決定與省思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志能(2002)。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與實施。2004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eje.edu.tw/ejedata/linda/20024301156/%BBA%B5%D3/page1.htm
楊秀慧(2001)。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美玲(1998)。國小兩性平等教育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甄曉蘭(1998)。知識論辯證對課程發展的影響—以台灣國小課程改革為例。論文發表於上海教育科學院舉辦之「一九九八海峽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上海。
甄曉蘭(2000)。批判俗民誌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369-393)。高雄:麗文。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高等教育。
甄曉蘭、簡良平(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權力重整問題之批判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8(1),65-93。甄曉蘭、鐘靜(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47(1),1-16。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高等教育。
劉雅心(1997)。台中地區幼稚園教師課程決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蔡清田、童正德(2002)。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問題、影響因素與因應策略—以南部兩所試辦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國中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03,119-131。蔡敏玲(1994,1月)。教育民族誌中研究者的角色。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際研討會:質化研究、次級分析與綜合方法,台北。
蔡敏玲(2001)。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台北:桂冠。
鄭圓鈴(2004)。九十三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國文科試題分析。國文天地,20(4),78-86。鄭瑞隆(譯)(2000)。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頁105-156)。台北:濤石。
潘麗珠、王秀玲、李玉馨、許力仁、連育仁、康瀚文(2003)。國中國文教師的課程焦慮與因應之道。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4),61-80。歐用生(2001)。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自偉(2001)。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小組課程決定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詹惠雪(2000,5月)。從九年一貫談教師角色的再定位。載於淡江大學主辦之「教師專業發展與師資培育:九年一貫課程革新的因應與挑戰」研討會論文集(頁74-88),台北。
潘正德(編)(1997)。團體動力學。台北:心理。
鄧鈞文(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困境與解決之道。研習資訊,18(4)。39-48。簡良平、甄曉蘭(2001)。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之相關因素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6,51-80。簡良平(2002)。學校課程決定:理論與實證。台北:師大書苑。
羅秋昭(2000)。面向新的語文學習—談九年一貫課程語文教材的趨勢。台北師院語文集刊,5,113-130。
TVBS民調中心(2004)。基層教師對九年一貫教改看法。2004年12月12日,取自http://www.jges.tpc.edu.tw/ta1/TVBS%B0%DD%A8%F7.htm
二、英文部分
Atkins, E. (1986). The deliberation process: An analysi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1(4), 256-293.
Beane, J. A., Toepfer, Jr. C. F., & Alessi, Jr. S. J. (1986).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Beyer, L. E., & Apple, M. (1988). Values and politics in the curriculum. In L. E. Beyer & M. Apple (Eds.). The curriculum: Problems, politics, and possibilities (pp.3-16).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Beyer, L. E. (1991). Curriculum deliberation. In A. Lewy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p.304-306). New York: Pergamon.
Gay, G. (1991).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A. Lewy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p.293-302). New York: Pergamon.
Johnston, S. (1989).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issue in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B. Moon, P. Murphy & J. Raynor (Eds.). Policies for the curriculum (pp.228-236).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Klein, M. F. (1991).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M. F. Klein (Ed.). The politics of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pp.24-41) .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Lacey, C. (1977). The socialization of teachers. London: Methuen.
Lawton, D. (1980). The politics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McCutcheon, G. (1995).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Solo and group deliberation. N. Y.: Longman.
Goodlad, J. (1979).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Goodlad, J. (1991). Curriculum making as a sociopolitical process. In M. F. Klein (Ed.). The politics of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pp.9-23).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Oberg, A. A. (1991). Curriculum decision. In A. Lewy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p.302-303). New York: Pergamon.
Oliva, P. F. (1997).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4th ed.). New York: Haper Collins.
Roby, T. W. (1985). Habits impeding deliber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7(1), 17-35.
Saylor, J. G., & Alexander, W. M. (1980).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modern schools. N. Y. : Macmillan.
Schwab, J. J. (1969). 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School Review, 78, 1-23.
Schwab, J. J. (1973). The practical 3: Translation into curriculum. School Review, 81(4), 501-522.
Walker, D. F. (1978). A naturalistic model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R. Gress & D. E. Purpel (Eds.). Curriculum (pp.268-280). Berkeley, CA: McCutchan.
Walker, D. F. (1990). Fundamentals of curriculum.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