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05a)。九十二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05年6月4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0930617.html
內政部戶政司(2005b)。臺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2005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9-93.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4)。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三年第六週。2005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內政部統計處(2005)。內政統計通報九十四年第五週。2005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sid=2&sid2=4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柏元(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87NTNTC576024。王雅萍(2004)。學童依附關係與社交地位相關性之研究:外籍配偶與本地配偶子女之比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2TMTC0205012。王鍾合(編譯)(1980)。E. B. Hurlook著。兒童發展。台北:天河。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2-10。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3)。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9-236)。台北:高等教育。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9WCJC0655006。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吳雅玲(2004)。新台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契機。師友,441,13-16。
李宛真(2004)。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2NKNU0332036。沈惠君(2004)。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車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林志成(2004,7月10日)。九月起,外籍新娘子女優先就讀公幼。中國時報,A2版。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麗文文化。
林倖妃、韓國棟(2004,7月13日)。少生說惹禍,周燦德致歉。中國時報,A10版。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2NTTTC576020。邱天助(1993)。Bourdieu文化再製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柯佳美(2004)。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2NCYU0658008。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81-126)。台北:心理。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4PCCU0164003。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翁婉玲(2004)。多元社會中的群育。人本教育札記,178,38-41。
翁翠萍(2004年,11月24日)。杜正勝:國人對東南亞與中國都有必要多瞭解。奇摩新聞。2004年11月24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041124/43/16wbb.html
高泉錫(2004,7月8日)。移民政策兩級化:菁英出走,低素質者湧入。民生報。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教育部(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2004年5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2003/discuss/2003index.htm
教育部(2004a年,11月5日)。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教育部電子報,79。2004年11月20日,取自http://epaper.edu.tw/079/important.htm
教育部(2004b年,12月)。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九十三學年)。2005年2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report/son_of_foreign_93.htm
莫藜藜、賴珮玲(2003)。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莊明貞(1984)。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許宏儒(2004)。Bourdieu的「文化資本」概念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解釋。教育研究資訊,12(3),75-101。郭丁熒(1988)。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3)。P. Newman & B. Newman著。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郭靜晃、薛彗平(2003)。外籍配偶母職角色轉換困境與需求之探析-以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5,116-132。
陳佩足、陳小云(2003)。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5,68-75。陳俞余(1999)。國小一年級兒童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奎(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聖、黃雅芳(2004,6月)。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6-91),嘉義。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2NTNT1096002。陳源湖(2003)。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外籍配偶教育之實踐。成人教育,75,20-30。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2NTCN0709004。喬彗玲(2004,7月12日)。學者:外籍新娘夫家,應包容異文化。中國時報,C5版。
曾清一(1999)。教師教學信念、學生主觀知覺對學生學校適應之預測模式研究—階層線性模式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木蘭(2004)。為弱勢族群撒播希望的種籽。師友,441,20-25。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光雄(主譯)(2002)。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黃純敏(2000)。從多元文化主義論臺灣的語言教育。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頁43-61)。台北:師大書苑。
黃迺毓(1998,3月)。由生態系統理論探討父母教養方式之影響因素。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暨家庭教育中心舉辦之「全國家庭教育研討會會議實錄」(頁73-88),台北。
黃琬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3NTPTC576020。黃毅志(1994)。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教育、社會資源及文化資本。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黃毅志(1996)。台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共變結構分析。東吳社會學報,5,213-247。黃毅志(1998)。教育與社會階層化。載於陳奎(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335-356)。台北:師大書苑。
楊艾俐(2003)。台灣之子: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5-99。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遠見雜誌,114,94-102。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2NTPTC328015。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劉祐彰(2002)。鄉鎮原住民學童文化參照架構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歐陽儀(1998)。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6NTNU0328009。潘慧玲(2003)。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36)。台北:高等教育。
蔡玉瑟(1996)。國小高成就與低成就資優兒童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行為、生活適應、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0,525-567。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2CCU00142041。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9-240),嘉義。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投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2NTNT1284004。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4NTNU0261008。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藍校威(2005年,5月11日)。中國大陸外籍配偶大調查 多項發現顛覆刻板印象。大紀元新聞。2005年,5月11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6/16/n570649.htm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心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0NCYU0658012。顧瑜君(譯)(1998)。H. F. Wolcott著。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
貳、外文部份
Bernstein, B. (1971). Social class, language and socialization. In B. Bernstein (Ed.), Class, code and control (Vol. 1) (pp. 170-189). London: Routledge and K. Paul.
Bourdieu, P. (2004).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A. Bank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2nd ed.) (pp.46-5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hin, T., & Phillips, M. (2004). Social reproduction and child-rearing practices: Social class, children’s agency, and the summer activity gap.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7, 158-210.
Ericson, F. (1993). Transformation and school success: The politics and culture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 E. Jacob & C. Jordan (Eds.), Minority educatio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pp. 27-52). Norwood, NJ: Ablex.
Goffman, E. (1963).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erring, R. D. (1992). Biracial children: An increasing concern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counselors.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 27(2), 123-130.
Herring, R. D. (1995). Developing biracial ethnic identity: A review of the increasing dilemma.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23(1), 29-38.
Jacob, E., & Jordan, C. (1993). Understanding minority education: Framing the issues. In E. Jacob & C. Jordan (Eds.), Minority educatio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pp. 3-14). Norwood, NJ: Ablex.
Johnson, R. C., & Nagoshi, C. T. (1986). The adjustment of offspring of within-group and interracial/intercultural marriages: A comparison of personality factor scor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279-284.
Lareau, A. (1987).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 73-85.
McRoy, R. G. & Freeman, E. (1986). Racial-identity issues among mixed-race children.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8(3), 164-174.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Ogbu, J. U. (1993). Variability in minority school performance: A problem in search of an explanation. In E. Jacob, & C. Jordan (Eds.), Minority educatio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pp. 83-112). Norwood, NJ: Ablex.
Ogbu, J. U. (1998). Voluntary and involuntary minorities: A cultural-ecological theory of school performance with som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29(2), 155-188.
Phelan, P., Davidson, A. N., & Yu, H. C. (1998). Adolescent’s worlds: Negotiating, family, peers, and school. NY: Teacher College.
Phinney, J. S. & Rotheram, M. J. (Eds.), (1987).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Pluralism and development. California: Sage.
Stephan, W. G., & Stephan, C. W. (1991). Intermarriage: Effects on personality, adjustment,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two samples of stud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241-250.
Wardle, F. (1992a). Supporting the biracial children in the school setting. Education & Treatment of Children, 15(2), 163-172.
Wardle, F. (1992b). Biracial identity: An ecological and developmental model. Full text from ERIC, ED385376.
Yogew, A., & Jamshy, H. (1983). Children of ethnic intermarriage in Israeli schools: Are they marginal?.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 965-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