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L (2005)。American Online。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aim.com/。
ICQ(2005)。ICQ.com。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icq.com/。
MSN(2005)。MSN台灣首頁。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messenger.msn.com.tw/。
PChome(2005)。PChome Online。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skype.pchome.com.tw/index.htm。
Yahoo(2005)。Yahoo!奇摩。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tw.messenger.yahoo.com/。
王怡雰(2004)。電腦溝通媒介與任務型態對媒介認知之影響。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王秋華(2001)。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即學習型態對學習績效的影響–網頁設計時地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裕方(1998)。電腦態度與學習績效的影響因素探討–中學生網頁製作教學的實地實驗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古明泓(2004)。探討即時通訊之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滿足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榮桂(2005)。數位落差。中華民國數位學習學會九十三年度年會–數位內容理論與應用研討會,民國94年1月16日。台北:中華民國數位學習學會。
巫靜宜(1997)。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2000之教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吳佩羿(2002)。學習動機對網路學習行為及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建興(2004a)。AOL、Yahoo!與MSN計畫合併即時傳訊。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
吳建興(2004b)。微軟MSN Messenger 7即將進運Blog戰場。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
林世懿(2004)。IM已成為美國年輕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
林怡婷(2004)。飆網–青少年沉迷虛擬友誼。聯合報,2004年6月27日。台北:聯合報。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2004)。科技新字彙:IM即時通訊。PCOffice,87期,pp.102。
祁安國(2004)。明天我結婚想駭你。民生報,2004年7月10日。台北:民生報。
施賀建(2003)。學習風格與方式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互動式與否為基礎。中原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徐志明(2004)。美國青少年使用網路行為調查。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4a年2月20日)。2004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twnic.net.tw。台北:作者。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4b年9月6日)。2004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年中報告。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twnic.net.tw。台北:作者。
張國恩(2005)。台灣數位學習的發展現況。中華民國數位學習學會九十三年度年會–數位內容理論與應用研討會,民國94年1月16日。台北:中華民國數位學習學會。
曹明正(2004)。Yahoo!即時通6.1正式登場。星報,2004年12月7日。台北:星報。
常邑文化(2004)。MSN雅虎即時通維護人際關係零距離。卓越,243期,pp.15-158。
莊順斌(2004a)。即時傳訊國內國外皆風靡。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
莊順斌(2004b)。即時傳訊增加工作效率,然安全性仍有待解決。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
郭宜瑄(2004a)。嗆聲音效搞怪簡訊,新潮即時通訊重裝上陣。新新聞,900期,2004年6月3日–6月9日,pp.90-91。台北:新新聞。郭宜瑄(2004b)。即時通訊社群成型,210億網路廣告行情看漲。新新聞,905期,2004年7月8日–7月14日,pp.88-89。台北:新新聞。陳瀚權(2004a)。即時通訊軟體愛搞怪。民生報,2004年5月28日。台北:民生報。
陳瀚權(2004b)。0204色侵即時通訊軟體。民生報,2004年10月15日。台北:民生報。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3)。台灣即時訊息服務市場現狀。Retrieved January 14,2005 from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9_23.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5)。即時通訊不只是好玩而已。Retrieved April 14,2005 from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2_23_05.html。
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2004a)。2004年9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作者。
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計畫/資策會ACE-FIND(2004b)。2004年我國家庭之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www.find.org.tw。台北:作者。
葉忠良(1998)。用ICQ伴你上網。台北:文魁。
廖敏如(2004)。上線傳訊,籠絡親朋好友。聯合報,2004年6月11日。台北:聯合報。
滾石文化(2004)。數位行銷。廣告,161期,pp.99-101。
旗訊科技(2003)。如何管理企業的即時通訊軟體。RUN!PC,116期,pp.142-145。
網路通訊(2004)。即時通訊大未來。網路通訊,154期,pp.127-131。
蔡燕平(2004)。組織採用即時通訊軟體與組織溝通之研究─以MSN Messenger為例。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蕃薯藤(2003)。2003年台灣網路使用調查。Retrieved January 14,2005 from http://www.yam.com。
蕃薯藤(2005)。蕃薯藤。Retrieved January 15,2005 from http://qq.yam.com/。
劉文葵(2002)。比較不同科系的大學學生在網路教學情境下之學習成效---以實踐大學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賴至巧(2004)。你今天MSN了嗎。民生報,2004年12月6日。台北:民生報。
簡綜男(1999)。互動式多媒體輔教材在電腦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簡茂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93)。信度與效度分析,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第13版。台北:東華。
魏碧梅(2004)。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者對即時通訊之認知與實際使用狀況。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Curtis Franklin Jr, Brian Chee, Mike Heck(2004). Getting Serious About ENTERPRISE IM. InfoWorld, Vol.26, Iss. 8; p. 34. San Mateo.
Christine Perey, Travis Berkley(2004). Taking the mess out of instant messaging. Network World. Framingham: Vol.21, Iss. 26; p. 36.
James poon teng fatt (2000). Understanding the Learning Styles of Student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r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Singapore.
Kolb, Irwin M. Rubin, James M. McIntyre (1974).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 book of reading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olb, D.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arco Adria, Teresa Rose(2004). Technology, Preprocessing, and Resistance-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Intensive Classroom Teaching.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Vol.80, Iss. 1; p. 53. Washington.
Robert S Weisskirch, Laurel C Murphy(2004). FRIENDS, PORN, AND PUNK: SENSATION SEEKING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TERNET ACTIVITIES, AND MUSIC PREFER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dolescence, Vol.39, Iss. 154; p. 189. Roslyn Heights.
Tony Kontzer (2003). Learning to share. InformationWeek, p.28. Manhas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