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獻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尚書》(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周易》(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爾雅》(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
《公羊傳》(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穀梁傳》(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0。
《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79。
《吳越春秋》,台北,臺灣中華,1965。
《論語正義》,《新編諸子集成》一,台北,世界書局,1972。
《孟子正義》,《新編諸子集成》一,台北,世界書局,1972。
《莊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四,台北,世界書局,1972。
《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二,台北,世界書局,1972。
《慎子》,《新編諸子集成》五,台北,世界書局,1972。
《老子》,《新編諸子集成》二,台北,世界書局,1972。
《墨子》,《新編諸子集成》二,台北,世界書局,1972。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商君書解詁定本》,台北,世界書局,1975,
《晏子春秋》,《新編諸子集成》六,台北,世界書局,1972。
《司馬法》,台北,台灣商務,1970,四部叢刊正編。
《鬼谷子》,台北,世界書局,1972,新編諸子集成。
《孔子家語》,《新編諸子集成》二,台北,世界書局,1972。
《呂氏春秋》,《新編諸子集成》七,台北,世界書局,1972。
《孫子》,《新編諸子集成》八,台北,世界書局,1972。
《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5,新校本。
《漢書》,台北,宏業書局,1996,新校本。
《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新校本。
《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劉勰,《文心雕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四部叢刊正編。
《新序》,台北,台灣商務,1968,國學基本叢書。
《說苑》,台北,台灣商務,1968,國學基本叢書。
《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4。
劉熙,《釋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何休,《春秋公羊經傳解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新校本。
杜預注,《左傳經傳集解》,台北,新興書局,1981。
《資治通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四部叢刊正編。
《通鑑紀事本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國學基本叢書。
趙順孫,《四書纂疏》,台北,學海出版社,1993。
杜光庭,《錄異記》,台北,廣文書局,1978。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春秋尊王發微》,《通志堂經解》,19冊,〈春秋類〉,台北,大通書局,1969。
《春秋皇綱論》,《通志堂經解》,19冊,〈春秋類〉,台北,大通書局,1969。
《春秋經荃》,《通志堂經解》,20冊,〈春秋類〉,台北,大通書局,1969。
《春秋比事》,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149,〈春秋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家鉉翁,《春秋詳說》,《通志堂經解》,24冊,〈春秋類〉,台北,大通書局,1969。
《左傳事緯》,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169,〈春秋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日知錄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72。
吳會祺編,《古今文抄(一)》,台北,大通書局,1970。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台北,三民書局,1976。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
江永,《群經補義》,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二、考古資料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三、近人專著
大庭脩著,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內藤湖南著,夏應元等譯,《中國史通論:內藤湖南博士中國史學著作選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出版公司,1997。
田兆元,《盟誓史》,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白川靜,《中國古代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3。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78。
余宗發,《『雲夢秦簡』中思想與制度鉤摭》,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呂思勉,《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李訓詳,《先秦的兵家》,台北,台大文學院,1991。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
李新霖,《春秋公羊傳要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書局,1987。
林劍鳴,《新編秦漢史》,台北,五南書局,1992。
林劍鳴等編,《秦漢社會文明》,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60。
姚秀彥,《先秦史》,台北,三民書局,1984。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四川,巴蜀書社,1992。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台北,學生書局,1978。
馬非百,《秦集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
康嘉弘主編,《先秦簡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張端穗,《左傳思想探微》,台北,學海出版社,1987。
張彥修,《縱橫家書-「戰國策」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
張樹國,《信義的追求》,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書局,1980。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
章炳麟,《國故論衡》,台北,廣文書局,1971。
傅劍平,《縱橫家與中國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彭 衛,《古道俠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馮友蘭,《中國思想史》,台北,藍燈出版社,1989。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問學出版社,1977。
楊 寬,《西周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楊 寬,《戰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楊升南,《中國春秋戰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楊伯峻編著,《論語譯注》,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台北,博遠出版社,1990。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台北,里仁書局,1984。
劉伯驥,《春秋會盟政治》,台北,中華叢書編輯委員會,1977。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黎東方,《中國上古史八論》,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
蕭 璠,《春秋至兩漢時期中國向南方的發展》,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73。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三民書局,1981。
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羅獨修,《先秦勢治思想探微》,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2002。
四、期刊論文
尹振環,〈論《鬼谷子》遊說人主之術-兼論戰國縱橫家〉《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4期。
王 崗,〈從左傳看春秋諸侯國外事關係的發展及其特徵〉《渭南師範學院學報》,
2000年增刊第17卷第7期。
王仲孚,〈試論春秋時代的諸夏意識〉,收於氏著:《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1996。
王秀麗,〈孔子仁學的修己與安人〉《晉陽學刊》,2001年第2期。
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集刊》,第73本第3分(2002)。
王保國,〈戰國時期秦對六國外交策略的演變〉《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
21卷第4期。
王保國,〈論戰國客卿〉《河南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
王澤民,〈春秋民本思想述論〉《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王星光、岳宗偉,〈簡論先秦盟誓檔案與誠信約束機制〉《檔案管理》,2002年第6期。
左順芬,〈試論孔子“信”的現實意義〉《湘潭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12月第21卷。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制禮觀念初探〉,收於《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系,1998。
仝魯閩,〈略論孔子的誠信思想〉《齊魯學刊》2002第5期。
伍星明、黃生文,〈《左傳》、《國語》中的重民思潮〉《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
第2期。
向忠光,〈釋古文字“盟”與古文化“盟”〉《河池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8月第18卷第三期。
宋 杰,〈魏國在戰國前期的地理特徵與作戰方略〉《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2
年第1期。
宋蜀華,〈論春秋戰國時期楚、吳、越之間的三角關係及其演變〉《湖北民族學院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月第21卷第4期。
李 力,〈東周盟書與春秋戰國法制的變化〉《中國古代史(一)》,1995年第12期。
李 剛,〈郭店楚簡《忠信之道》的思想傾向〉《人文雜誌》,2000年第4期。
李 模,〈試論先秦盟誓之制的演化〉《殷都學刊》,1997年第4期。
李存山,〈先秦儒家的政治倫理教科書-讀楚簡《忠信之道》及其他〉《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冬之卷(總第22期)。
李保強,〈試論孔子“信”倫理觀念的教育價值〉《孔子研究》,2001年第5期。
李學勤,〈關於“東宮之師”的討論〉,收於《簡帛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2001。
李學勤,〈郭店楚簡的年代〉,收於《簡帛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杜 豫,〈孔子的“孝悌忠信”觀簡論〉《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4月第22卷第2期。
杜振吉,〈試論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河北學刊》,1996年第2期。
沈剛伯,〈從古代禮刑的運用探討法家的來歷〉,收於:《沈剛伯先生文集》,台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82。
阮芝生,〈試論司馬遷所說的「通古今之變」〉,收於《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
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
______,〈論留侯與三略(上)〉《食貨》復刊第十一卷二期,1981年5月。
______,〈論留侯與三略(下)〉《食貨》復刊第十一卷三期,1981年6月。
周伯戡,〈春秋會盟與霸主政治的基礎〉,《史原》,1975年第6期。林存光,〈戰國諸子的孔子觀評述〉《孔子研究》,1994年第2期。
段愛萍,〈春秋霸主重耳形象探析〉《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2卷第2期。
胡 適,〈諸子不出於王官論〉,收於《胡適文存》第一集卷二,台北,遠流出版
社,1986。
徐連城,〈春秋初年“盟”的探討〉《文史哲》,1957年第11期。
徐復觀,〈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動〉,收於:氏著,《周秦和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75。
徐難于,〈試論春秋時期的信觀念〉《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4期。
徐進、馬建紅,〈略論春秋時期的重民思想〉《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
徐杰令,〈春秋邦交思想述論〉《求是學刊》,2003年1月第30卷第1期。
晁福林,〈春秋時期禮的發展與社會觀念的變遷〉《中國古代史(一)》,1994年第12期。
郝本性,〈從溫縣盟書談中國古代盟誓制度〉《華夏考古》,2002年第2期。
高 兵,〈三綱五常與秦王朝的道德教化〉《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1期。
張 誠,〈春秋後期吳國盛衰簡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1999年6月第1卷第
2期。
張二國,〈先秦時期的會盟問題〉《中國古代史(一)》,1995年第5期。
張全民,〈試論春秋會盟的特點〉《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4期。
張彥修,〈《戰國策》民本思想的再認識〉《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8年第11卷第1期。
張仁璽,〈先秦秦漢時期的天、君、民關係述論〉《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張之佐,〈《左傳》民本思想考〉《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戚朝霞,〈《左傳》民本思想淺議〉《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1卷第6期。
莫金山,〈春秋列國盟會之演變〉《史學月刊》,1996年第1期。
郭炳潔,〈論秦漢之際的崇勢利之風〉《史學月刊》,2002年第12期。
陳汝東,〈孔子言語行為思想的價值取向〉《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
年第1期。
陳 來,〈春秋禮樂文化的解體與轉型〉《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秋之卷。
湯 浩,〈春秋戰國時代軍事倫理理念的嬗變〉《懷化師專學報》,2001年第20
卷第1期。
黃盛璋,〈雲夢秦簡辨正〉《考古學報》1979第1期。
黃開國,〈春秋時期的仁義忠信觀〉《孔孟月刊》,第34卷第7期,1996。黃君良,〈《忠信之道》與戰國時期的忠信思潮〉《管子學刊》,2003年第3期。
楊愛民,〈春秋戰國質子制度論考〉《昆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
年第19卷,第4期。
葉昌富,〈韓非對商鞅法治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00年第12卷,第10期。
董志新,〈孔子論晉文公爭霸戰爭〉《孔子研究》,1999年第2卷第1期。
管東貴,〈秦漢封建與郡縣由消長到統合過程中的血緣情節〉《燕京學報》第五期,1998。
蒲慕州,〈古代中國、埃及與兩河流域對異族態度之比較〉《漢學研究》17:2,(1999)。劉天奇,〈黃老政治的初次實踐-從秦簡《為吏之道》看秦國的黃老政治〉《唐都學刊》,第10卷1994年第5期。
劉亦冰,〈越國後期歷史述要〉《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1年8月第21卷第4
期。
劉志玲,〈論春秋時期鄭國的外交政策〉《鄂州大學學報》,2002年4月第9卷第
2期。
劉保昌、游燕凌,〈春秋時期楚晉戰略之比較〉《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年第1期。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收入《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劉根良,〈從”合縱連橫”到”遠交近攻”-評戰國中期秦國的軍事與外交〉《江西
社會科學》,1995年第10期。
錢 遜,〈六德諸篇所見的儒家思想〉,收於《中國哲學》,遼寧,遼寧出版社,1999。
錢 穆,〈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新亞學報》,第二卷第二期,1973。
閻步克,〈春秋戰國時“信”觀念的演變及其社會原因〉《歷史研究》,1981第6期。
譚碧琴,〈簡論商鞅的法治思想〉《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譚黎明,〈《左傳》中所記春秋時期道德觀念初探〉《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月第3期。
饒恆久,〈吳、晉黃池爭盟史實考辯-兼論《國語‧吳語》的史學價值〉《社會科
學戰線》,2001年3期。
五、學位論文
陳中芷,〈春秋時代的盟誓〉,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阮怡玲,〈從區域上看戰國縱橫家之活動及其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林思綺,〈春秋末年的吳楚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6。黃煌雄,〈論戰國時代的合縱與連橫〉,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劉增貴,〈漢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與官僚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閻鴻中,〈從崇尚「長者」的風氣看西漢前期政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藍麗春,〈春秋齊桓霸業考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六、外文
1.日文
小倉芳彥,《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研究》,東京,青木書店,1970。
工藤元男,〈戰國會盟符〉《東洋史研究》,第53卷第1號,1994。
仁井田陞,《唐宋法律文書研究》,東京,大安,1967。
栗原朋信,《秦漢史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60。
高木智見,〈春秋時代結盟習俗〉,《史林》,第68卷第6號(1985)。
增淵龍夫,《中國古代社會國家》,東京,岩波書店,1996。
2.英文
Hsu Cho-yu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M. Loewe and E. Shaughnessy eds.,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