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王力. 1943.《中國現代語法》. 台中:藍燈出版社.
王力. 1954.《中國語法理論》. 1986年版. 台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王建勤.1997.《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王還. 1994.《門外偶得集》.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
石定栩. 2002.《喬姆斯基的形式句法-歷史進程與最新理論》. 北京:語
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石毓智. 2001.《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型態句法發展的動因和機制》.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石毓智. 2002. 《現代漢語語法化系統的建立-動補結構的產生及其影響》.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朱德熙. 1961. 《語法講義》.2003增訂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 1985.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善芬. 2002. 《英漢語言對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呂文華. 1994.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 北京:語文出版社.
呂叔湘. 1942. 《中國文法要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李大忠. 1997. 《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佟慧君. 1986. 《外國人學漢語病句分析》.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
周國光、王葆華. 2001. 《兒童句式發展研究漢語研習得理論》. 北京:語
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屈承熹. 1999. 《認知功能語法》. 台北:文鶴出版.
金立鑫. 2000. 《語法的多視角研究》.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胡明揚. 2003. 《胡明揚語言學論文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
范曉. 1996. 《三個平面的語法觀》.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徐烈炯、劉丹青. 2003. 《話題與教點新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
馬加貝. 2002.《近代漢語介詞》. 北京:中華書局.
國家漢辦教學處. 2003.《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崔希亮. 2002. 《語言理解與認知》.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張紹杰. 2003.《語言符號任意性研究-索緒爾語言哲學思想探索》.上海:
外語教育出版社.
張麗麗. 2003. 《處置式將、把句的歷時研究》. 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陳怡靜.2004.《現代漢語動詞後置成份之語法意義與教學排序》. 碩士論文.湯廷池. 1977.《國語變形語法研究》第一集《移位變形》修訂版.台北:學
生書局.
程美珍、李珠. 1997. 《漢語病句辨析九百句》. 北京:華語教學出版.
黃宣範譯. Li & Thompson. 1981. 《漢語語法》中文版. 台北:文鶴出版社.
葉盼雲、吳中偉. 2001. 《外國人學漢語難點釋疑》. 北京:語文出版社.
葉德明. 1999. 《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 台北:師大書苑.
趙元任. 1968. 《中國話的語法》中譯版 . 台北:學生書局.
趙元任. 2002. 《趙元任全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 2002. 《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永新.1998.《對外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劉月華等. 1998. 《趨向補語通釋》. 台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劉月華等. 2004. 《現代實用漢語語法》增訂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英林.1996.《漢語水平等級語法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
劉珣. 2002.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鄭定歐. 1999. 《詞彙語法理論與漢語句法研究》.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鄧守信. 1975.《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義研究》(1984)中譯版.台北:學生書局.
盧福波. 2002. 《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盧福波. 2004.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研究》.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繆錦安. 2000. 《漢語的語義結構和補語形式》.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譯本
吳君平等. 1997. (中譯本) 《語言教學法》.Richards, Jack & Rodgers, Theodors. 1997..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出版.
洪蘭.2002 . (中譯本)《詞的學問》.Miller, George. 1991.《The Science of
Words》. 台北:遠流出版.
洪蘭. 1998. (中譯本)《語言本能》. Pinker,Steven.1994. 《The Language
Instinct: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台北:商周出版.
張霄亭等. 1995.(中譯本)《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Heinich, Pobert.1993.
台北:心理出版社.
梁玉玲.楊靜寬 王稼鈞.1994. (中譯本)《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所揭示
知心智的奧祕》. Lakoff ,George.1987.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中文期刊
王還. 1987. 〈漢語的狀語與“得”後的補語和英語的狀語〉.於《漢外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趙永新. 1997. 291.
孔令達. 1994.〈兒童語言中的述補結構〉.於《句法結構中的語義研究》邵敬敏. 1998. 156-168.
左左木勛人. 2002.〈由給予動詞給予的處置式〉.於《語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 235-245.
石定栩. 1991. 〈把字句和被字句研究〉. 於《共性與個性-漢語語言學中的爭議》. 111-138.
石毓智. 1995. 〈時間的一維性對介詞衍生的影響〉. 於《中國語文》1:1-10.
朱學鋒等. 2004. 〈《漢語高頻詞語法信息詞典》的研制〉. 於 《語言文字應用》第三期.
呂叔湘. 1999. 〈把字用法的研究〉. 於《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版)》北京:北商務印書館. 176-215.
沈家瑄. 2002. 〈如何處置“處置式”?-論把字句的主觀性〉. 於《中國語文》第5期.
屈承熹. 2004. 結構、功能、篇章:語法循序教學. 於華語文教學研究1:33-52.金立鑫. 1993. 〈把OV在L的語義、語法、語用分析〉. 於《中國語文》第五期.
金立鑫. 1997b. 〈把字句的句法、語義、語境特徵〉. 於《中國語文》第六期.
金立鑫. 2002. 〈把字句的配價成份及其句法結構〉. 於《現代中國語研究》. 252-278.
施家煒. 1998. 外國留學生22類現代漢語句式的習得順序研究. 《世界漢語教學》. 第4期. 77-98.
高立群. 2002. 〈把字句位移圖式心理現實性的實驗研究〉. 《語言文字學》第10期.
崔希亮 . 2002. 〈把字句和將字句〉. 於《語言理解與認知》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120-135.
崔希亮 . 2003. 〈歐美學生漢語介詞習得的特點及偏誤分析〉. 於《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冊語文分析組. 170-185.
崔希亮. 2002. 〈把字句的若干語義問題〉. 於《語言理解與認知》.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120-135.
張伯江. 2000. 〈論把字句的句式語義〉. 於《語言研究》第一期.
張伯江. 2001. 〈被字句與把字句的對稱與不對稱〉. 於《中國語文》第六期.
張伯江. 2000. 〈漢語連動式的及物性解釋〉. 於《語法研究和探索》第九冊北京: 商務印書館.
張旺熹. 1999. 〈把字結構的語義和語用特徵〉. 於《漢語特殊句法中的語義研究》.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1-19.
張敏. 1997.〈從類型學和認知語法的角度看漢語重疊現象〉. 於《國外語言學》. 1997第2期. 37-45.
曹逢甫. 1988. 從主題-評論的觀點談中文的句型. 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125-145.
梅祖麟. 2000. 〈唐宋處置式的來源〉. 於《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
陸儉明、馬真. 2003. 〈把字句補議〉. 於《現代漢語虛詞散論》修訂版. 216-225.
陳忠. 2004/3.〈“了”的分布﹑隱現條件及其理據〉.於《漢語時體系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百家出版社.103-133.
湯廷池. 1977. 〈處置式變形〉. 於《國語變形語法研究》1977:147-175.
湯廷池. 1986. 〈國語語法與功用解釋〉. 於《漢語詞法句法論集》1986:105-147.
黃月圓、楊素英. 2004.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把”字句習得研究〉.《世界漢語教學》1:49-59.
黃正德. 1990. 〈中文中的兩種及物動詞與兩種不及物動詞〉. 於《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39-59.
黃麗儀. 2003. 〈以英語為母語之華語學生“把”字句仲介語之研究〉. 於《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冊語文分析組. 109-134.
靳洪剛. 1993. 〈漢語把字句看語言分類規律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作用〉. 《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 第二期. 51-64.
楊平.2003.〈動詞重疊式的基本意義〉.於《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五期。
劉一之. 2000. 〈把字句的語用、語法限制及語義解釋〉.《語法研究和探索》10.
蔣紹愚. 1997. 〈把字句略論〉. 於《中國語文》4:298-304.
鄧守信. 1985a. 〈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 於鄧守信2005《漢語語法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 261-268.
鄧守信. 1985b. 〈功能語法與漢語信息結構〉. 於鄧守信2005《漢語語法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 269-274.
鄧守信. 2003 .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總則〉. 於《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七冊教學應用組. 170-176.
鄧守信. 2003. 〈對外漢語語法點困難度評定〉. 於《對外漢語教學教學語法探索》.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02-109.
戴浩一. 1985.〈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 於《國外語言學》1988年第一期.
戴浩一. 1994. 〈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 於《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187-217.
戴浩一. 2002. 〈概念結構與非自主性語法:漢語語法概念系統初探〉. 於《當代語言學》.
薛鳳生. 1994.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結構意義──真的表示“處置”與“被動”?〉. 於《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 34-59.
謝信一. 1994 . 〈漢語中的時間和意象〉. 於《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 218-264.
英文書籍
Chen, Jyun-gwang Fred. 2005. Contrastive Research &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 Taipei:文鶴出版.
Cheung, Hintat . 1992 . The Acquisition of Ba in Mandarin . University of Kansas Dissertation .
Kean , M-L .1986.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gamon. Oxford.
Li, Charles N. and Sandra A. Thompson. 1981. Mandarin Chinese: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ng M..1985. 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Hyltenstam, K.and M.Pienemann(ed.) Model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Multilingual Matters.
Odlin, Terence . 1994 . Perspectives on Pedagogical Grammar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aeed, John I. .1997. Semantics.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Teng, Shou-hsin . 1975. A Semantic Study of Transitivity Relations i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eng, Shou-hsin. 1979. A Basic Course in Chinese Grammar.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Inc.
Teng, Shou-hsin. 2003.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 In press.
Teng, Shou-hsin. 2005.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Syntax . Taipei:文鶴出版.
Tsao, F. -F. 1979. 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The First Step towards Discouse Analysis. Taipei: Student Book Corporation.
Wu, Guo . 1998. Information structure in Chinese.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Wu, Janet Chi-hua. 2001. The Ba Constructi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 of Chinese. M. A. Thesi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英文期刊
Hopper, Paul and Sandra A. Thompson. 1980. Language: 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 56. 2. 251-299.
Huang, C. -T. James. 1984. Phrase structure,lexical integrity,and Chinese compounds. JCLTA. 19. 2. 53-78.
Ke,Chuaren. 2005. Patterms of Acquisi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 Features by CFL Learners: JCLTA. 40. 1. 1-24.
Li, Charles N. and Sandra A. Thompson. 1974b. An explanation of word order change:SVO→SOV.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 12:201-204.
Li, Y. -C. 1974.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What Does “Disposal” Features of the Verb and Noun in Chinese. 2. 2:200-218.
Teng, Shou-hsin . 1982 . Disposal Structure in Amoy in Teng, Shou-hsin2005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Syntax.
Teng, Shou-hsin. 1997. Towerds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JCLTA32. 2. 29-40.
Teng, Shou-hsin. 1998. Sequencing of Structures in a Pedagical Grammar:JCLTA33. 2. 41-52.
Teng, Shou-hsin. 1998. Sequencing of Structures in a Pedagical Grammar:JCLTA33. 2. 41-52.
Teng, Shou-hsin. 1999. Acquisition of LE in L2 Chinese: World Chinese Teaching. 56-64.
Teng, Shou-hsin. 2000. Acquisition and pedagogy i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現代中國語研究》. 5-17.
Teng, Shou-hsin. 2003a. 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Pedagoical Grammar: Faculty Seminars on Chinese Pedagogical Grammar#5/5,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ng, Shou-hsin. 2003b.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Theory and Perspectives. Faculty Seminars on Chinese Pedagogical Grammar#1/5,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ng, Shou-hsin. 2003c. L2 Chinese as an Autonomous Discipline: Chinese Linguistices and Chinese Language.
Tsao, F.-F. 1986. A Topic-Comment Approach to the Ba-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351-396.
Westney, Paul . 1994 . Rules and pedagogical Grammar. in Perspectives on Pedagogical Grammar. 72-96.
工具書
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 平衡語料庫》. http://www. sinica. edu. tw/ftms-bin/kiwi. sh.
《教育部口語語料庫與書面語語料庫》.
http://140. 111. 1. 22/mandr/clc/dict/dict/?open
《聯合報 知識庫》. http://udndata. com.
師大華研所仲介語語料庫.
現有教材
Henry Fenn《說國語》. 1967. 美國:耶魯大學出版.
陳綏寧《基礎漢語40課》(2003修訂版) . 2003.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葉德明《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 1999. 台北:正中書局出版.
趙元任《國語入門》. 1947.
劉月華等《中文聽說讀寫》一~二冊. 1997. Boston: Cheng & Tsui Company.
劉月華等《中文聽說讀寫》第一冊. 1997. Boston: Cheng & Tsui Company.
劉珣《新實用漢語課本》一~四冊(2002修訂版) . 2002. 北京:語言文化
大學出版.
劉珣《實用漢語課本》一~三冊(1986修訂版) . 1986. 北京:商務印書館.
嚴棉《INTERACTIONS》第一冊. 2002.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出版.
辭典
黃南松等. 2000/4. 《HSK詞語用法詳解》.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國語活用辭典》. 1987.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呂叔湘. 1981. 《現代漢語八百詞》1999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行健. 1998/2.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北京:語文出版社.
《漢語大詞典》. 2000. 普及版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上海:商務印書館。
李曉琦等. 1997/6. 《漢語常用詞用法詞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