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1: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美華
研究生(外文):Mei-Hua Lin
論文名稱:運用資料探勘技術尋找海洋文化展覽產業之遊客需求因素
論文名稱(外文):Using data mining technique to look for tourist demand factors of ocean cultural exhibition industry
指導教授:莊宗南莊宗南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商船學系所
學門:運輸服務學門
學類:航海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海洋文化顧客需求資料探勘因素分析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7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海洋為台灣帶來大量財富和潛在利益,但民眾對海洋卻有不正確和負面的觀念及感受。為了讓民眾能夠深入瞭解我國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與內涵,海洋文化展覽產業的功能就顯得非常重要。為吸引遊客參觀海洋文化展示館,必須先了解遊客對展示館的需求與期望。本研究將專家作答之初試問卷的需求面,利用因素分析建構新的構面,再將正式問卷發放給一般遊客,根據問卷所獲得的個人特性、旅遊特性及遊客需求期望三大部份,經由資料探勘技術的關聯規則,以找出遊客的特性和對海洋文化展覽產業的需求和要求的關聯性,針對這些特定群體,採取適當的行銷策略,使遊客在遊憩時能享受到優質的服務,以滿足遊客的需求和達成教育展示的目標。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一、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動機 2
1.3研究目的 2
1.4研究方法與流程 4
二、文獻探討 6
2.1 休閒及遊憩定義 6
2.1.1休閒 6
2.1.2遊憩 8
2.2 展覽與展示的內涵 9
2.2.1 定義 9
2.2.2 特性 10
2.3遊客對休閒遊憩與展示的需求 12
2.3.1 展示需求 13
2.3.2 休閒遊憩需求 15
三、 海洋文化展覽產業之內涵 19
3.1何謂海洋文化 19
3.2台灣海洋文化 19
3.3台灣海洋文化現況與面臨問題 22
3.4海洋文化展覽產業之現況 24
四、研究設計與方法 29
4.1研究架構 29
4.2問卷設計 30
4.3研究工具 31
4.3.1因素分析 31
4.3.2資料探勘 32
4.4量表建構與前測實施 34
4.4.1問卷初稿設計 34
4.4.2問卷之前測實施-因素分析 37
4.4.3正式問卷的編制 38
五、實作結果與分析 42
5.1資料探勘工具-POLYANALYST簡介 42
5.2資料取得與處理 43
5.2.1資料取得 43
5.2.2資料處理與轉換 45
5.2.3資料篩選 46
5.3進行資料探勘—結果與分析 46
六、結論與建議 59
6.1研究結論 59
6.2研究建議 61
參考文獻 62
附錄A 67
附錄B 83
附錄C-1:初試問卷 135
附錄C-2:正式問卷 139
[1] 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2004),北區「海洋事務座談會」會議資料。
[2] 吳松齡(2004),休閒產業經營管理,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3] 吳淑華(2001),博物館淺論,科技博物,5(3),5-13。
[4] 吳淑華(2002),從參觀行為模式解構博物館展示傳達、溝通本質之初探-以動態、靜態之形態為例,科技博物,6(5),47-56。
[5] 宋明順(1992),休閒與工作—大眾休閒時代的衝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社會教育學刊,21期,頁8。
[6] 李坤燕(2002),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教育教師研習活動之成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7] 李明宗(1992),戶外遊憩名詞釋義,休閒觀光遊憩論文集,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頁5。
[8] 李盈盈(1998),博物館館員的組織目標認知、組織承諾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李素貞(1999),電腦媒體對博物館的影響,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12,239-256。
[10] 李筱峰(1997),不敢回頭向波濤-台灣海洋文明史,新觀念雜誌,105期。
[11] 李銘輝(1989),台灣北部地區觀光遊憩需求行為之研究,博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台北。
[12] 李銘輝(1991),遊憩需求與遊客行為特性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4(1):17-33。
[13] 李銘輝、曹勝雄、張德儀(1995),遊憩據點條件對遊憩需求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1):25-39。
[14] 杜文苓(1998),台灣環境行動網海洋會議參與報告,國際海洋會議,(1998.11.29 ~ 1998.12.3)。
[15] 沈清松(1990),休閒觀念與人生價值,戶外遊憩研究,第3卷第一期,頁31。
[16] 林東泰(1994),都會地區成人及青少年休閒認知和態度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88:41-94。
[17] 林建地(1996),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林政弘等(1995),我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探討,教育部,pp 4-17。
[19] 林晏州(1984),區域性戶外遊憩規劃方法之研究—兼論台灣地區遊憩資源開發策略,都市與計劃,頁11~18。
[20] 邱文彥(1997),台灣對於海洋及海岸事務的關懷,海洋台灣雙月刊,第5期,1997 國際海洋學會議。
[21] 邱文彥(1998),海洋環境,海洋戰略研討會論文。中華戰略學會、中國航運公司、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等主辦。台北,聯勤信義俱樂部,十月六日。
[22] 邱明嬌(2001),展示設計與觀眾互動之探討-以「小喇嘛西藏遊展」為例,臺灣美術,48,70-83。
[23] 施清發(1999),老人的休閒參與程度與休閒體驗中自由感無聊感及休閒需求間的關係,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
[24] 段良雄(1988),遊憩需求模式,戶外遊憩研究,1(4):71-80。
[25] 胡興華(2000),海洋台灣,漁業推廣專輯(八),台北。
[26] 范碧珍,博物館行銷的推手---古根漢,突破雜誌,233期,pp 53-55。
[27] 倉田公裕(1979),“博物館教育論”,東京:雄山閣出版株式會社。
[28] 桂雅文(2001),愛上博物館,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9] 耿鳳英(2003),身體、行為與博物館展示,博物館學季刊,17(4)期,pp 35-45。
[30] 高俊雄、張孝銘(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體育學報,第三十輯,第143-151 頁。
[31] 張尊禎(1999),逛博物館,台北市: 上旗文化出版。
[32] 張照明(1999),高職身心障礙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3,239-279。
[33] 張譽騰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藝術管理。G.Eills Burcaw(1997).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34] 莊萬壽(2003),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臺北市:玉山社。
[35] 陳水源(1992),旅遊與休閒生活,臺灣經濟,第184期,頁76。
[36]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30。
[37] 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2001),休閒遊憩概論,台北:世新大學。
[38] 陳媛(2002),論台灣博物館之觀眾-從英國博物館觀眾談起,博物館四論,台北市,99-122。
[39] 陳慶章(1991),身心障礙教養機構印象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曾信傑(1999),博物館行銷時代的來臨,博物館學季刊,13(2),pp 3-9。
[41] 馮祥勇(1990),農民休閒生活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台北。
[42] 黃光男(1991),美術館行政,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43] 楊翎(2003),展示的建構與解構---從科博館文化特展觀眾調查談起,博物館學季刊,17(1)期,pp 87-101。
[44] 葉智魁(1996),消費與休閒,戶外遊憩研究,9(1)春季號,頁93-97。
[45] 廖鴻基(2003),海洋文學及藝術,海洋永續經營,胡氏圖書出版社。
[46] 漢寶德(1988),文化觀光的時代,博物館學季刊2(3):1-2。
[47] 漢寶德(1993),為什麼「展示」?,博物館學季刊,7(3),1。
[48]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49] 臺灣地區各生活圈居民戶外遊憩活動之研究(1989),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頁11。
[50] 趙月萍(1999),國內海洋相關博物館教育活動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51] 蔡伯勳(1986),遊憩需求與滿意度分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台北。
[52] 鄭水萍(2003),台灣的海洋文化資產,海洋文化與歷史,胡氏圖書出版社。
[53] 鄭健雄(1997),休閒的哲學理念內涵暨分類,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頁251 。
[54] 鄭惠英(1993),展示設計新說,博物館學季刊,7(3),pp 51-53。
[55] 鄭琦玉(1995),日月潭風景特定區遊客特性及遊憩需求型態分析,觀光研究學報,第一卷,第四期,第39-53 頁。
[56] 蕭立夫(2002),商圈休閒活動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7] 戴昌鳳(2003),台灣的海洋,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p184-196。
[58] 戴寶村(1996),台灣海洋史與海盜,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的會刊。
[59] 羅聖宗(2002),海洋科技資訊與新知報導---海科館的網頁擴充(I)簡介。取自於web site : http://corelab.iag.ntou.edu.tw
[60] Agrawal, R., and Srikant, R. (1994), “Fast Algorithms for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Proc.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bases, pp. 487-499
[61] Agrawal, R., Imielinski, T., and Swami, A. (1993),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between sets of items in large database,” Proc. ACM-SIGMO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Data, pp. 207-216.
[62] Agrawal, R., Imielinski, T., and Swami, A.(1993), “Database Mining: a performance perspective,”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Vol. 5, No. 6, pp. 914-925.
[63] Berry, M. J. A., and Linoff, G.(1997), “Data Mining: For Marketing, Sales, and Customer Support,” Wiley Computer Publishing.
[64] Bitgood, S. (1988). “A Comparis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Technical Report,88-10.
[65] Burcaw, G. Eills(1999).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AltaMira Press.
[66] C. R. Edginton, C. J. Hanson, S. R. Edginton and S. D. Hudson(2002). “Leisure Programming-A Service-Centered and Benefits Approach”, McGraw-Hill Companies. 3rd edition..
[67] Carlton Y.,Steven S. & Randy V.(1993),“Motivations for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T aiwa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No.16,pp.75-85.
[68] Dumazedier J.(1974), “Socialogy of Leisure”, New Youk:Elsevier.
[69] Falk J. H.(1993). “Leisure Decisions Influencing African American Use of Museums”. Washington, D.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70] Falk,J.H.&Dierking, L.D(1992). “The Museum Experience”. Washington, D C:Whalesback Books.
[71] Fayyad, U.(1997),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 implications for scientific databases,” Proc. Of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and Statistical Database Management, pp.2-11.
[72] Graburn, N. H. H. (1977,June). “The museum and the visitor experience”, in The visitor and the museum (pp. 5-32). Prepared for the 72n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Seattle, WA.
[73] Han, J. and Kamber, M.(2001), “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74] Han, J. and Kamber, M.(2001), “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75] Hans G. & Ted S.(1994), “Exhibits for Small Museums:The First Step”. History New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Vol.49(6), pp 10-13.
[76] Jian P., Jiawei H., Runying M., (2000), “CLOSET: An Efficient alogorithm for Mining Frequent Closed Itemsets”, Proceedings of the ACM SIGMOD Workshop on Research Issues in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77] John H. F. and Lynn D. D.(2002), “The Museum Experience”, Taipei.
[78] Kelly J.R. (1990), “Leisure”, 2 nd ED.,N.j.:Prentice-Hall.Inc.
[79] 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Prentice-Hall, Inc.
[80] Kraus,涂素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3。
[81] Kraus. R.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4th.ED.,N.Y.:Harper Collins.
[82] Loomis, Ross J.(1987). “Museum Visitor Evaluation: New tool for Management”.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Nashville, Tennessee/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83] McManus, P.(1994). “Families in museums”. In R. Miles & L. Zavala (Eds.), Toward the museum of the future.pp81-97. London: Routledge.
[84] R. Agrawal and R. Srikant (1994), “Fast Algorithms for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in Large Database,”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85] R. Agrawal and R. Srikant (1995), “Mining Sequential Patterns”, Proc. Of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86] R. Agrawal, T. Imielinski, and A. Swami(1993).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Between Sets of Items in Large Databases.” Proceedings of the ACM SIGMOD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data, p.p. 207-216, May.
[87] Siegenthaler, K. L.; O’Dell, I. (1998). “Meeting the leisure needs of families”, Parks & Recreation, 33(12), 38-43.
[88] Tobelem,J.M.(1997). “The marketing approach in museums,”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 16(4):337-354
[89] Torkildsen, G.(1983),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New York:E. & F. N. Spon.
[90] Um, S., & Crompton, J. (1992), “The roles of Perceived Inhibitors and Facilitators in Pleasure Travel Destina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Vol.31, No.3, pp.18-25.
[91] W. J. Frawley et al.(Eds) (1991),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 an overview,” Menlo Park, CA:AAA Press/The MIT Press.
[92] Zijian Z., Ron K., Llew M., (2001), “Real world Performance of Association Rule Algorithms”,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0] 李筱峰(1997),不敢回頭向波濤-台灣海洋文明史,新觀念雜誌,105期。
2. [5] 宋明順(1992),休閒與工作—大眾休閒時代的衝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社會教育學刊,21期,頁8。
3. [4] 吳淑華(2002),從參觀行為模式解構博物館展示傳達、溝通本質之初探-以動態、靜態之形態為例,科技博物,6(5),47-56。
4. [36]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30。
5. [32] 張照明(1999),高職身心障礙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3,239-279。
6. [16] 林東泰(1994),都會地區成人及青少年休閒認知和態度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88:41-94。
7. [30] 高俊雄、張孝銘(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體育學報,第三十輯,第143-151 頁。
8. [29] 耿鳳英(2003),身體、行為與博物館展示,博物館學季刊,17(4)期,pp 35-45。
9. [24] 段良雄(1988),遊憩需求模式,戶外遊憩研究,1(4):71-80。
10. [22] 邱明嬌(2001),展示設計與觀眾互動之探討-以「小喇嘛西藏遊展」為例,臺灣美術,48,70-83。
11. [13] 李銘輝、曹勝雄、張德儀(1995),遊憩據點條件對遊憩需求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1):25-39。
12. [12] 李銘輝(1991),遊憩需求與遊客行為特性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4(1):17-33。
13. [40] 曾信傑(1999),博物館行銷時代的來臨,博物館學季刊,13(2),pp 3-9。
14. [43] 楊翎(2003),展示的建構與解構---從科博館文化特展觀眾調查談起,博物館學季刊,17(1)期,pp 87-101。
15. [54] 鄭惠英(1993),展示設計新說,博物館學季刊,7(3),pp 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