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2000)。台大校園自然步道。台北市:貓頭鷹。
方偉宏、馮雙(2003)。都市賞鳥圖鑑。台北市:貓頭鷹。
方國運(2004)。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發展現況。2004年10月5日取自: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課程網頁 http://berlioz.lifescience.ntu.edu.tw/biodiv/cont.htm
方潔玫(1995)。共享自然的喜悅。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王筱雯(2000)。台大校總區校園環境教育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台北市。王佩蓮(1996)。校園環境步道在開放教育中的實施。台灣教育,524,12-15。
王嘉雄、吳森雄、黃光瀛、楊秀英、蔡仲晃、蔡牧起、蕭慶亮(1991)。台灣野鳥圖鑑。台北縣:亞舍。
王鑫(1995)。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鑫、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台大農場(2004a)。安康分場生態教育園區簡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
台大農場(2004b)。國立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簡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
台大農場網頁(無日期)。台大農場簡介。2004年10月5日取自: http://www.farm.ntu.edu.tw/
台大學生會(1998)。臺大文化導覽地圖。台北市:台大學生會。
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網頁(2004)。「生物多樣性概論」通識課程。2004年10月12日取自: http://bc.zo.ntu.edu.tw/
生物地理與自然保育研究室網頁(2003)。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以臺灣為例。2004年10月12日取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生物地理與自然保育研究室網路教學課程 http://biogeo.geo.ntnu.edu.tw/
朱慶昇(1993)。戶外教學設計原理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16,31-38。向高世(2001)。台灣蜥蜴自然誌。台北市:大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然保育網(無日期a)。生物多樣性公約。2004年10月5日取自:http://preserve.coa.gov.tw/laws/document/international/biodiv/biodiv_e.pdf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然保育網(無日期b)。臺灣地區自然保護區設置概況。2004年12月5日取自: http://preserve.coa.gov.tw/habitat/ha1.htm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心裡出版社。
李暉(1993)。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建構主義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
祁偉廉(1998)。台灣哺乳動物。台北市:大樹。
周昌弘(1999)。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科學月刊,30(6),444-445。周儒、呂建政譯(1999)。(Hammerman, D. R. & Hammerman, W. M. & Hammerman, E. L. 原著)。戶外教學。台北市:五南書局。
周儒、黃淑芬譯(1994)。(Rillo, T. J. 原著)。戶外教育的的精義。環境教育季刊,20,52-63。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3。林佑倍(2005)。國中小生物多樣性教育內涵架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林春吉(2005)。臺灣的水生與溼地植物。宜蘭:綠世界出版社。
林憲德(1999)。城鄉生態。台北:詹氏書局。
林曜松(1999)。生物多樣性保育之省思。環境教育季刊,38,1-6。林曜松、趙榮台(2004)。維護生物多樣性與促進資源永續利用。2005年2月1日取自: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網http://berlioz.lifescience.ntu.edu.tw/biodiv/cont.htm
邵廣昭(2003)。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簡介。2005年4月20日取自: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網http://www.sinica.edu.tw/as/advisory/journal/12-2/104-109.pdf
金恆鑣(1999)。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科學月刊,30(6),459-465。紀駿傑、王俊秀(1996)。環境正義:原住民與國家公園衝突的分析。台灣的社會學研究: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中市:東海大學。
陶天麟(2004)。台灣淡水魚地圖。台北市:晨星。
曹美華(2005)。臺灣120種蜻蜓圖鑑。台北市: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
張子超(1999)。融入環境教育於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設計與教材發展。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212。
張文馨(2002)。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在職教師及職前教師生物多樣性學科內容知識調查與自然科生物多樣性教材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研究生數理研究所,新竹市。張永仁(1998)。昆蟲圖鑑。台北市:遠流。
張永仁(2001)。昆蟲圖鑑2。台北市:遠流。
張永仁(2002)。野花圖鑑。台北市:遠流。
張安琪(2004)。自然步道戶外教學之研究-以陽明書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張玉燕 (1996)。建構導向的教學經營--以自然科為例。國教月刊,43(12),7-17。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碧員(1994)。台灣賞樹情報。台北市:大樹。
張碧員、張蕙芬(1997)。台灣野花365春夏篇秋冬篇。台北市:大樹。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材內容要項。台北市:教育部。
郭城孟(1995)。台灣植物生態保育之研究發展。自然保育教育研討會專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75-84。
郭城孟(2001)。蕨類圖鑑。台北市:遠流。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62。陳立人譯(2000)。生物多樣性。台北市: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陳建志(2002)。生物多樣性。2002年10月16日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專題演講講義。
陳楊文、蔡惠卿、許毅璿(2003)。野生新視界 : 生物多樣性基礎篇教師手冊。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陳曉萍(2002)。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自然生態保育概念標準化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麥愛堂(2003)。生物多樣性世界與生態保育。科學發展,372,46-53。
曾俊明(2004)。田園小學高年級實施校本統整課程戶外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曾麗俐(2002)。民俗植物-北投地區民俗植物調查。台北市:台北市北投國民小學。
黃朝恩(1994)。地理科戶外環境教學之實驗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1,173-207。
彭鏡毅譯(2002)。(Raven, P. H. 原著)。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自然保育季刊,40,6。
詹見平(2002)。和魚兒做朋友。新店市:人人。
楊平世等(2001)。福爾摩沙的生命力-台灣的實用植物。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楊仁理、彭玉美、林愛華(2002)。國小自然科教師對『生物多樣性』認知初探。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7,19-36。
楊吉宗(1998)。談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育季刊,22,60~61。楊遠波、顏聖紘、林仲剛、黃世富、郭紀凡、梁慧舟(2001)。臺灣水生植物圖誌。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廖啟政、周昌弘(2001)。生物多樣性對於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科學發展月刊,2(29),81-90。趙榮台(1999a)。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趨勢。科學月刊,30(6),471-473。
趙榮台(1999b)。《生物多樣性保育公約》及其教育原則。環境教育季刊,38,17-27。
潘智敏(2000)。台灣賞蛙記。台北市:大樹。
劉威男(2004)。一個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保育課程之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劉棠瑞(1962)。臺灣木本植物圖誌。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
劉雅玲(2004)。「野生動物保育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之保育行動及相關變項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蔡慧敏(1999)。人類活動對島嶼生物多樣性之影響。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處。
蔡慧敏(2001)。國家公園推動生物多樣性教育的角色與問題探討。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之研究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論文集,188-196。
蔡輝毅(2004)。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課程之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盧秀琴(2000)。知情並重的自然科教學範例與其在小學推廣之條件研究(Ⅱ)。國科會89年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盧雪梅(1991)。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的取向。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鴻儒(2000)。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貳、西文部分
Byme, R. (1980). Man and the variable vulnerability of island life. -A study of Recent. D. C.: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Cohen, T.A.(1973).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versu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5(2), 5-8.
David, C. & Hossein, Z.(2000). Computer and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s I :setting the scene. Computers & Education , 35, 95-121
Ford, P.M.(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Jonassen, D.H.(1994). Thinking technology : Toward a constructivist design mode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4(4), 34-37
Lang, L.L.(1986). A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model for outdoor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Grand Gorks.
Von Glasersfeld, E. (1989). Cognition,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 and teaching. Synthese, 80, 121-140
Wilson, E.O.(1992). The diversity of life. Cambridge,U.S.A.: Belknap Press.
William, P.H.(1998). Key sites for conservation: area-selection methods for biodiversity. In Conserva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eds.G.M. Mace, A.Balmford, and J.R.Ginsber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