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茵、鄭伯燻、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王瑞琪、楊冬青譯(1995)。馬斯特與瓊生性學報告。台北:張老師。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高雄:復文。
王雅各(1999)。婦女解放運動和二十世紀的性別現象。載於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王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
丘玲玲(1998)。台北縣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江宜倩(2001)。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何明芬(2001)。國小學童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與人際關係、攻擊行為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何春蕤(1994)。不同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
林以正(1996)。.為什麼要結婚:在兩性革命下為新婚姻觀定位。測驗與輔導,135(4),2787-2789。林淑貞(1994)。我國大專學生對婚姻與家庭生活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逸(1972)。論晚婚的因素及其相關研究。新時代,12(1),20-25。
林惠生(2001)。「台灣地區年輕婦女對婚姻的態度」報告。5/1/2001取自http:/www/young.gov.tw/paper/p07.htm
李閏華(1993)。父母婚姻關係對子女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李紹嶸、蔡文輝譯(1984)。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吳虹妮(1998)。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吳嘉瑜(1996)。衝突原因、處理方式對愛情關係的影響—以焦慮型大學生的為例。中國輔導學報,4,119-171。吳怡卿(2004)。我的單身何必議論紛紛?催婚情境中的未婚單身女性。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卓文君(1999)。父母婚姻衝突與成年子女親密關係和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3,25-55。
邵麗芳(1988)。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周文欽著(1981)。未婚女教師遲婚因素探討。載於張春興編,感情‧婚姻‧家庭。臺北:桂冠。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帥文慧(1997)。母女關係的移動—以情節的書寫朝向改變。輔大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徐宗國(1993)。適宜用質的方法研究女性現象。婦女研究通訊,30,14-15。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夏林清(1993)。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台北:張老師。
夏綠蒂(2001)。大青年旅行潮。載於誠品好讀月報,民國90年5月號。取自:http://www.ylib.com/travel/notes/oneview010528.htm
許維素(1995)。現象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與訪談分析歷程。諮商與輔導,120, 11-14。陳勤惠(2000)。焦慮矛盾依附型的女大學生之情傷經驗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慧娥(2003)。雙親婚姻衝突與不同性別大學生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以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美秀(2003)。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負向情緒經驗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一惠(1997)。父母婚姻關係、兒童性別角色與兒童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麗文(2002)。兩性平權在家庭。載於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台北:正中。
郭靜晃(1997)。婚姻與家庭。載於社會問題與適應。台北:揚智。
張令恬(1999)。原生家庭經驗對大學女愛情關係及其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瑞真(2001)。國小未婚教師性別角色、成就動機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87)。中國人的愛情觀。台北:張老師。
莊瑞飛(2003)。家庭與其他重要他人經驗對女性婚姻恐懼者之影響研究─以客體關係理論分析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彭懷真(1984)。為什麼要結婚。台北:允晨。
彭懷真(民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黃秀菁(2000)。打破愛情的玻璃罩—三十敢立的女子。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淑清(1998)。以方法論的觀點來看深度訪談研究法。輔導季刊,34(1), 39-45。黃慧真(1994)。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台北:桂冠。
黃麗琴(1986)。性別角色與社會意識型態—論變遷中婦女問題。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董智慧、趙淑珠(1998)。單身類型、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6,267-304。陽琪、陽琬(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楊美慧(1980)。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茹憶(1996)。未婚單身女性生或適應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廖和敏(1993)。不婚俱樂部。台北:方智。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 。台北:五南。
蔡敏玲(1996)。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文本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37(2),21-30。蔡素紋(2001)。未婚單身女性教師生涯之錨的質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劉英蘭 許瑛玿(1994)。我不是唯一生病的人—結構論家族治療。學生輔導通訊,34,88-99。劉惠琴(1999)。青少女在母女關係中的個體化模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4),53-91。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與心理學。載於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劉蓉果(1997)。子女知覺父母婚姻衝突對其適應發展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玉英、趙家玉譯(1993)。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台北:張老師。
鄭玉英(1994)。與家人共舞。台北:信誼。
趙淑珠(2003)。在未婚單身女性生活經驗之研究:婚姻意義的反思。教育心理學報,34(2),221-246。戴靜文(2001)。青少年不同背景變相、依附風格、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謝佩珊(1985)。國中未婚女教師婚姻態度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麗玉(1990)。女教師結婚難。載於中國人的婚戀觀—允諾與嫁娶。台北:張老師。
蘇完女(2003)。未完成事件的意涵及其影響。輔導季刊,39(4),64-70。Allison, M. D. & Sabatelli, R. M.(1988). Differentiation and individuation as mediators of identity and intimacy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3, 1-16.
Amato, P. R. (1988). Parental divorce and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2), 453-513
Britton, M. F.(1989). Adult’s Perceptions of Childhood Experiences of Parental Love as Predictive of Stability and Levels of Enjoyment in Adult Relationships. PH.D. dis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Calhoun, Craig J., Donald Light, Jr., and Suzanne Keller, Craig (1994). Sociology. Mcgraw-Hill, Inc.
Cho, W. (1996).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Conflict Behavior and Adult Children’s Outcomes: A Taiwanese Study, PH. D. diss.,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Coleman, M., & Ganong, L. H.(1984). Effect of family structure on family 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Family Relations, 33, 425-432.
Dezin. (1989).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Donohue, E. D. (1994).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relationship on intimacy motive in young adult. (DAO.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Publication No. AAC 9416176).
Dougherty, N. (1988). Why some women stay single: An object relations based study of their reasons and experienc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abama).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ldenberg, I., & Goldenberg, H. (1991). Family therapy : An overview. Ca: Brooks/ColePublishing Company.
Hall, E. J. & Cummings, E. M. (1997). The effects of Marital and Parent-Child Conflicts on Other Family Members: Grandmothers and Children. Family Relations, 46, 135-143.
Hoffman, J. A.(1984). 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of late adolescents from their par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2), 170-178.
Irene Goldenberg、Herbert Goldenberg(1999)。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翁樹澍、王大維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6年)
Jacobvitz, D.(1991). Parenting Across Three Gener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nal Empath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eattle, WA.
Judith P. Siegel(2000)。父母婚姻對孩子的影響(新苗編譯小組譯)。臺北:新苗文化。
Larson, J. H., Benson, M. J., Wilson, S. M., & Medors, N. (1998). Family of Origin Influence on Marital Attitude and Readiness for Marriage in Lat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9(6), 750-768.
Long, B. H.(1982).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mong unmarried female undergraduates: Evaluation vs. behavior inten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Long, B. H.(1987).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discord and parental separ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Effects on daughter’s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courtship.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 573-582.
Margolin, G.(1981).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tial and child problems. In Vincent, J. P. (ED.), Advances in Family Intervention, Assessment, and Therapy (pp.131-182). Greenwich, Connecticut: JAI press.
Michael Quinn Patton(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80年)
Minuchin, S. (1974). 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adelson, C. C. & Notman, M.T. (1981). To marry or not to marry: A choic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8, 1352-1356
Stein, P. J. (1981). Single life: unmarried adults in social context. N.Y.: St. Martin’s Press.
Shostak, A. B. (1987). Singlehood. In M. B. Sussman & S. K. Steinmetz (Eds)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N. Y.: Plenum Press.
Spreitzer, R. & Riley, L. E. (1974). Factors associate with single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9 (Feb.), 43-57.
Tayber, E.(2000). International process in psychotherapy: A relational approach (2nd.).Wadsworth: Brooks/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