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市:揚志文化。
王紅宇(1999),後現代課程觀,台北:桂冠出版社。
天下編輯(1997)。未來人才。台北市:天下雜誌。
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談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13~14。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資訊與教育雙月刊,87,23。
何榮桂、陳麗如(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85,22-23。何榮桂、顏永進(2001) 。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設計策略初探。載於何榮桂、戴維楊主編(2001),資訊教育課程設計。臺灣師範大學地方教育輔導叢書,26,197-215。
吳幸宜(1994)。批判理論與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佩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洪榮昭、劉明洲(2000)。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洪榮昭(2004)。問題導向學習(PBL)的教學策略。教師天地,128,46 - 47。胡夢鯨、張世平。行動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 13-22。徐新逸(2001)。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習與教學
創新。台灣教育,607, 25-34。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市:教育部。
教研中心電子報(2003)。蓬勃發展的臺北市資訊教育
取自http://tmrc.tiec.tp.edu.tw/
許惠卿、熊召弟(2002)。真實與虛擬的融合:以鄉土紮根之旅為例。資訊與教育,92,25。
陳慧娟(2003)。 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
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25/gz12.htm
陳伯璋(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35-47。台北:楊智。
陳斐卿、江火明(2000)。網路上合作學習的個案研究--鋒面專題。輯於中華民國第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81-388。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曉麗、江火明、陳裴卿(1999)。科學中的鷹架活動—網路上『專題式合作學習』模式中之義工角色初探。輯於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67-177。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辦。
陳國川( (2003)。康軒版國小五上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手冊。台北市: 康軒出版社。
莊明貞(1997)。道德教學與評量--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玉佳(2003)。國小學生製作超媒體專題計劃過程之高層次思考運用歷程:
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杰民(2002)。超學科的課程統整:問題基礎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介。
問題基礎學習研討會研習手冊。台北市:教育局。
張春興(1981)。心理學。台北市: 東華書局。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為例。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9-56。高雄:高雄師大。
黃錫培(2003)。一位國小教師實施專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漢龍(2001)。資訊教育環境下可行的補救教學措施探討。資訊與教育,85,98-99。黃明信(2000)。國小專題導向學習環境之設計與應用。
取自http://cyberfair.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1/information1.htm
梁翠萍(2002)。教師共同參與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洲松(2000)。後現代知識論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溫明正(1995)。電腦教育解析。教育資料與研究,3,24。溫家榮、 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雙月刊,91,93-95。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教學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學科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12期,3-14。蔡義雄、林萬義、呂祖琛、陳迺臣(1997)。初等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盧建勳(200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主題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歐用生(2003)。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參考資料,140-147。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設計策略初探。載於何榮桂、戴維楊主編(2001),資訊教育課程設計。臺灣師範大學地方教育輔導叢書,26,197-215。
Allan C.Ornstein & Francis P.Hunkins (2004). Foundation of Curriculum. Pearson Education, Inc. 方德隆譯 (2004)。課程基礎理論。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Beau Fly Jones,Claudette M. Rasmussen,and Mary C.Moffit.(1997) Real-Life Problem Solving: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劉佩雲、簡馨瑩(2003)。問題解決的教與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James ,A. Ba1994).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李苹綺(譯)。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心裡出版社。
Laura E.Berk & Adam Winsler.(1995). 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M.D.Roblyer. (2004). Integrat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3rd ed. Pearson Education, Inc.
魏立欣譯(2004)。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Maker,C.J.& Schiever,S.(1991).Enrichment and acceleration:An overview and new directions. In G.Davis and N.Colangelo(Eds.)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pp.99-110)Boston:Allyn & Bacon..
Moersch, C. (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LoTi):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3(3),40-42.
邱瓊慧(譯)。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4-5。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CD). (1997). 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Virginia: Robert Delisle.
周天賜(譯)。問題導向學習。台北市:心裡出版社。
Vygotsky,L.S.[1934]1987.Thinking and speech.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 Vygotsky.
Vol.1.,Problems of general psychology,eds. R.Rirber & A.S.Carton,trans. N.Minick,
37-287.New York:Ple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