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宜珍(1999)。應用網路資源於國中地理科教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未出版。王美芬、賴阿福(1992)。國小一、二、四年級學生「生物構造配合功能」的概念發展研究。中華民國第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330-355。高雄市: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
方德隆(2000)。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統整。課程與教學季刊,3(1),1-18。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杜正勝(2004)。創意臺灣、全球布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台北:教育部。
李玉慶(1999)。自然科網路教學設計模式之研究—以國小認識魚類為例。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鴻亮、王前龍、范信賢(2001)。我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現況之調查研究。課
程與教學季刊,4(2),47-68。
林世娟、何小曼(2002)。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 ~以植物的
生長教學活動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
林珮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探討。研習資訊,17(1),50-62。
林佩璇(2001,1月)。台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論文發表於人民教育出版
社、香港中文大學、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聯合主辦之「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
研討會」,台北。
徐新逸、楊昭儀(1999)。兒童自然科網路學習社群之設計與發展經驗。遠距教育,12,36-44。
耿筱曾 ( 1997 )。為什麼概念構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9,
76-79。
耿筱曾(2000)。國小學童概念學習之研究。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科技課程
發展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莊旭瑋(2002)。資訊融入校園植物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慶鑫(2003)。校園植物調查建檔與教學使用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國小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再明(1998)。建立國小網路教學環境。教師之友,39(1),1-6。張春興 ( 1989 )。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建邦 (2000)。應用網路資源於國中生活科技科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學苑。
陳世輝(1996)。原住民兒童對國小自然科教材「生物」概念理解之分析。國立花蓮師院
學報,6,217-240。
陳健文(2000)。網路新課程軟體的設計與製作—以國小三年級自然科網路電腦教學軟體
為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7,404-417。
教育部 (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2001)。世界主要國家高級中學課程發展之研究。台北:李坤崇、黃
譯瑩、蔡清田、許育典。
教育部 (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南一文教事業(2003)。國民小學自然第五冊自然科教學指引。台北:南一出版社。
南一文教事業(2003)。國民小學自然第五冊自然科課本。台北:南一出版社。
徐欣鈺(2004)。概念圖教學策略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及教學之研究~探究國小
中年級學童植物外形構造概念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郭昭佑、陳美如(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概念與基礎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
16(1),1-28。
黃光雄、蔡清田 (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4)。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台北:漢文書店。
黃政傑(1994)。課程評鑑(四刷)。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書店。
黃建中(2001)。資訊科技應用於中小學教材之研製-自然科學物理教育篇。國立中正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順良(2003)。台灣欒樹資料庫應用在國小科學教育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小為例。國
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達三(1993)。學生分類能力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達三(1994)。學生的生命、動物植物概念發展及另有概念的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彭文貴 (2001)。國小六年級學童對植物生殖概念及其迷思概念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裘維鈺(1995)。國小學童植物概念及其相關迷思概念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2001,1月)。學校本位課程改革—爭議與回應。論文發表於人民教育出版社、香
港中文大學、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聯合主辦之「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
會」,台北。
歐用生(2002)。建立二十一世紀的新學校--校本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載於歐用生、
莊梅枝(主編),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6-26。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
展學會。
潘怡如(2000)。實作學習電腦網頁教學對國小學生資源回收學習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
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添達 (2003)。國小校園植物主題地圖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佩如(2002)。全球教育的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02,76-92。台北:高等教育。顏麗娟 (2003)。國小學童植物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
Apple, M.W. (1996). Cultural politics and education. N. Y. :
Teachers College.
Bobbitt, F. (1924). How to make a curriculum.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Bobbitt, F. (1981). The curriculum.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Caswell, H. L., & Campbell, D. S. (193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
Y. : American Book.
Clark, R. W. (1988). Who Decides?The Basic Policy Issue. In Tanner,
L. N. (Eds.), Critical issues in curriculum. (pp. 175-204).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David, E. (1980). Teachers as curriculum evaluators. London : George
Aiien & Unwin.
Doll, W. E., & Alcazar, A. (1998). Curriculum and concept of
control, in W. F. : Pinar (Ed.) Curriculum -Toward New Identity.
N. Y. : Garland.
Eisner, E. W. (1994).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3rd ed.). N. Y. :
Macmillan.
Foshay, A. W. (`1969). Curriculum. In Ebel, R. L. (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th ed .), N. Y. : Macmillan.
Fullan, M (2001). Leading in a Culture of Change. San Franciscan,
CA : Jossey-Bass.
Good, C. V. (Ed).(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3rd ed.). N.Y. :
McGraw-Hill.
Goodlad, J. (1983). A place called school. N.Y. : McGraw-Hill.
Hill, C. J. (1986). Curriculum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Springfield, Ill. : Charles C. Thomas.
Kearsley, G. (1996). The World Wide Web: Global access to ed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view, 5, 26-30.
Kelly, A. V. (1999). The curriculum-theory and practice (4 th ed.).
London : Sage.
Kemmis, S., & Mctaggart, R. (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Geelong:Deakin University Press.
Lewy, A. (1977). Handbook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MacDonald, J. B. (1971). Responsible development. in Eisner, E. W.
Confronting curriculum reform. Boston : Little, Brown & Company.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 OECD.
Piaget, J. (1972). Physical world of the Child. Physics Today, 25
(6), 23 -27.
Richards, D. D., & Siegler, R. S. (1984). The effects of task
requirements children’s life judgments. Child Development, 55
(5), 168-1696.
Sabar, N. (198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Reflec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eminar.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7
(4), 452-454.
Scheffler, I. (1960). The language of education. Ill. : Charles C.
Thomas.
Stead, B. (1980). Plants learning in science project. Working paper
NO.24. Waikato univ., Hamilton (New Zealand).(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se No. ED 236007)
Tanner, D., & Tanner L. N. (1975)Curriculum development. N. Y. :
Macmillan.
Tyler, R. W. (1950). The organization of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Herrick, V. E., & Tyler, R. W. (Eds.) Toward improved curriculum
theory.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ax, N., & Stavy, R. (1987).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plants as
living things. Paper presented at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Tokyo, Japa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4732).
三、翻譯書籍
Doll, W. E. (1993/1999).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王紅宇(譯)。後現代課程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西垣通 (1995/1995). 資訊高速公路-多媒體革命. Tykyo : lwanami shoten.
何月華(譯)。資訊高速公路-多媒體革命。臺北:正中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