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昭蓉(2000)。台灣地區民眾失業與高教低就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文達(1996)。過量教育與失業。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0,35-54。張清溪、吳惠林(1995)。教育應以經濟發展為目的?教改叢刊AA02。
張盛英(2002)。台灣地區失業率與經濟變遷之研析。主計月刊,559,102-113。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教改叢刊AB09。
章英華、傅仰止(2003)。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第四期第三次調查計劃執
行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
黃毅志(1992)。台灣地區教育對職業地位取得的影響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
所集刊。74,125-161。
黃毅志(1998a)。教育階層、教育擴充與經濟發展。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25-55。
黃毅志(1998b)。台灣地區新職業分類的建構與評估。中研院調查研究,5,4-36。黃毅志(2001)。台灣地區多元勞力市場的事業成就之比較分析。國家科學委員
會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56-370。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
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毅志(2005)。教育與社會階層化。載於台灣教育社會學(主編),教育社會學(頁131-163)。台北:巨流。
葉秀珍(2001)。台灣地區低度就業成因之變遷分析。「生活 / 社會新視界:理
論與實踐的對話」研討會。台灣社會學會2001年年會,輔仁大學。
曾敏傑、賴人豪(2003)。高等教育勞動力低度運用的變遷:惡化或改善?。教
育研究集刊,49(2),213-254。
曾敏傑、蕭淑滿(2001)。兩性職業區隔與變遷:1981至1999年的比較。「生
活 / 社會新視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研討會。台灣社會學會2001年年會,
輔仁大學。
詹凱玲(2004)。台灣地區超額教育與薪資報酬。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劉正、李錦華(2001)。文憑主義的迷思:從勞工的薪資與雇主的徵才談起。台
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2),91-129。
劉正、陳建州(2004)。高等教育人力供需與回饋的變遷:高教擴張前後的比較。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2),1-40。
劉慧珍、吳志功、朱緒東(譯)(1998)。R. Collins著。文憑社會-教育與社會
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台北:桂冠。
劉鶯釧、黃聰智(1990)。台灣地區人力低度運用之計量分析。人口變遷與經濟
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蔡瑞明、莊致嘉、葉秀珍(2005)。教育與職業不相稱對薪資的影響:標準差法
與自我評量法兩種不相稱測度方法之比較。人口學刊,30,65-95。
蔡淑鈴(2004)。高等教育的擴展對教育機會分配的影響。台灣社會學,7,47-88。
蔡青龍、張美陽(1995)。勞動市場之性別差異—以台灣為例兼與亞太各國比較。
人口、就業與福利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學研究所。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謝雨生(1990)。台灣勞動力人口組成變遷對勞力未適當運用的影響。人口變遷
與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蕭霖(2003)。教育與職業不對稱的模式探討。教育政策論壇,6(2),43-67。顏敏娟、葉秀珍(1997)。台灣地區「教育與職業不相稱」階層化變遷之研究:
1979與1996。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分冊,8(1),37-71。
英文部分:
Aldrich, J. H.& Nelson, F.D.(1984).Linear Probability , Logit and
Probit Models.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Bauer, T. K.(2002).Educational Mismatch and Wages: A Panel Analysi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 21:221-29.
Clogg, C. C. and T. A. Sullivan.(1983).Labor Force Composition and Underemployment Trend 1969-1980,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117-152.
Collins, Randall(1971).Functional and Conflict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6:1002-1019.
Davis, K. and Moore, W.E. (1966) .Some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 In
R. Bendix And M. Lipset (eds.), Class, Status and Power.,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Green, F., McIntosh, S.,Vignoles, A.(1999).Overeducation and
Skills-Clarifying the Concepts, present in Education & Employment
Economics Group Annual Conference , University of Wales, Swansea,
5-7 July, 1999.
Hartog, J.(2000).Over-education and earnings: where are we, where
should we go?,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9:131-147.
Halaby, C. N.(1994).Overeducation and skill mismatch,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lbany, 67(1):47-59.
Rumberger, R. W.(1981).Overeducation In The U.S. Labor Market, New York:Praeger
Tsang, M. C. and Levin,.H.(1985).The Economics of Overeducatio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4:93-104.
Verdugo, R. and Verdugo, N. T.(1989).The Impact of Surplus Schooling
on Earning, Some Additional Findings,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4:62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