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令宜(1996)。教育創新的推廣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以淡江大學實施全面品質管理體系之個案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姵雯(2001)。影響台北市青少年學生電視識讀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誌鴻(2000)。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創新接受度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成露茜(2004)。另類的媒體實踐。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頁240-251)。台北:正中書局。
朱其慧(2000)。媒體素養社會行銷研究-以台灣主要推行媒體素養非營利組織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朱則剛、吳翠珍(1994)。我國國小學生電視識讀能力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1-0301-H-032-504)。
朱柔若(譯)(2000)。W. Lawrence Neuman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余陽洲(2004)。「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頁3-19)。台北:正中書局。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知賢(1990)。電視暴力對國小兒童社會態度之影響。台南師院學報,23,99-
123。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台北:桂冠。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6)。2005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2006年10月23日,取自 http://www.cylaw.org.tw/upload/2005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pdf
吳翠珍(1996)。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新聞學研究,53,39-59。李美華(譯)(1998)。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台北:時英出版
社。
李慧馨(2000)。媒體藝術訊息形式與意義的研究-以黃梅調電影梁山泊與祝英台為例。藝術學報,66,105。周慧美(1999)。國小學童電視識讀能力之探討及電視識讀教學成效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林涵妮(1999)。影響國小教育人員接受創新態度與教學科技接受程度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邱民才(2003)。高中實施媒體識讀教育之評估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袁乃娟、巫知諭(1999)。1999媒體識讀教育研討會研究報告。2003年12月30日,取自 http://www.pts.org.tw/~pubfile/4.training/training05.htm
高熏芳(1993)。以統整的觀點看科技創新在教育上的實施。教學科技與媒體,9,39-44。張志安(2004)。未成年人媒體素養教育行動策略研究。2004年12月23日,取自 http://crt.xinhuanet.com/98/2004-12-15/news2004121572409.htm
張杏如(1987)。我國兒童電視節目現況之評估及未來製作方向之研究。台北:信誼基金會。
張美雲(2003)。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終生學習能力與創新接受度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92學年度縣市別中小學教師統計。2005年1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user1/teacher1.htm?open
陳芸芸(譯)(2004)。Nicholas Abercrombie著。電視的社會學分析-Television and Sociology。台北:韋伯文化。
陳啟英(2004)。媒體素養教育-E世代之新公民教育。2004年10月6日,取自http://ruanzixiao.myrice.com/mtsyjj040523.htm
陳嘉彌(1996)。中等學校教師接受創新程度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86-103。陳嘉彌(1997a)。接受創新程度的理論與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1,36-48。陳嘉彌(1997b)。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接受創新程度間之關係研究。屏東:睿煜。
須文蔚(2001)。如何媒體識讀?媒體研究與教育的新趨勢。媒體識讀教育月刊,8,7-9。
黃嘉勝(1994)。創新觀念接受度量表在教學科技研究上的運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5,31-36。黃嘉勝(1995)。九所師範學院美勞系(科)教師對使用教學媒體的創新觀念接受度、態度、及限制因素間之相關研究。視聽教育學報,1,233-278。黃燕芬(2003)。中學英語教師資訊融入英語教學之認知、關注階層、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ack R. Fraenkel & Norman E. Wallen 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2002)。九十年電視收視行為大調查。2004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bdf.org.tw/programs/media-research/90tv-broadcaster.doc
蔡美惠(1997)。認識國外的兒童媒體教育。電視文化家書,94,3-6。
蔡菁秤(2000)。兒童電視識讀能力與父母介入兒童收視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賴明治(2002)。台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接受創新程度與其參與校務行政電腦化間之關係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饒淑梅(1995)。國民中學實施電視素養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二、英文部分
Brown, J. A. (1991). Television "critical viewing skills" education: Majority media
literacy proje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elected countries. New Jersey:
Hillsdale.
Considine, D. (1994). Approaches to media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42 (2), 20-32.
Dorr, A. (1986). Television and children: A special medium for a special audience.
Beverly Hill, California: Sage.
Hefzallah, I. M. (1987). Critical viewing of television: A book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Bost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Masterman, L. (1997). A rationale for media education. In R. Kubey (Ed.), Media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p.15-68).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Neuman, S. B. (1991). Literacy in the television age. New Jersey: Ablex.
Ploghoft, M. E., & Anderson, J. A. (1982). Teaching critical television viewing skills.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Rogers, E. M.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3rd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UNSCO (1984). Media education. Paris: UNESCO.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1988). 3rd. College Ed. New York: Gramer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