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18: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馬瑜婷
研究生(外文):Ma, Yu-Ting
論文名稱:國小教師電視素養知能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Television Literacy
指導教授:陳嘉彌陳嘉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a-Mi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傳播教育電視素養接受創新程度媒體素養
外文關鍵詞:communication educationtelevision literacyinnovativenessmedia litera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3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當代社會的兒童及青少年生活於充滿電視符號的環境中,社會化的環境也由家庭、學校逐漸轉移重心至電視工業上。為因應此現象,教育部於2002年10月24日公布「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正式將媒體教育透過國小到大學教育、社教體系與媒體專業來推動公民的媒體素養。在媒體素養觀念於國內尚處於起步階段之初,教師是否具備完善的電視素養,能教導學生建設性地使用電視媒體;以及教師如何看待這項創新的教學,是否與個人本身對於創新觀念的接受程度相關等,皆為本研究欲探討的主要核心。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一)瞭解國小教師的電視素養知能及接受創新程度現況;對於電視素養課程的實施意見;以及影響國小教師電視素養知能之相關變項;(二)探討教師電視素養知能的高低是否與教師個人接受創新程度相關。
本研究以93學年度全國公立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國民小學教師電視素養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電視素養知能量表、收視行為、電視素養課程實施意見以及接受創新程度量表等5個部分。共計發出1039份問卷,回收690份,回收率為66.41%,經剔除無效問卷後,剩餘有效問卷676份,計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5.06%。統計方法係採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
本研究結果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國民小學教師電視素養知能已達平均水準之上,在電視台的立場及組織運作上有較高程度的了解,但對於區別電視節目和現實狀況之差距方面的素養則較為不足。
二、本研究之國民小學教師在接受創新程度量表上之得分相對低於之前研究結果,因此國民小學教師之接受創新程度仍待提升。
三、國小教師的背景變項,包括年齡、年資、平日收視時數、假日收視時數、對於師培過程實施電視素養課程意見、接受電視素養課程培訓意願、教學方式異同等對電視素養知能的影響達顯著差異;而性別、婚姻狀況、教育專業背景、現任職務、曾否修課等變項對電視素養知能的影響則未達顯著。
四、教師的接受創新程度與電視素養知能間的關係呈現低度正相關。
五、國小教師的年齡、平日收視時數、修課狀況、接受培訓意願及接受創新程度等變項對其電視素養知能有顯著的預測力。
針對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若干具體建議,盼能提供國小教師對於自身電視素養及創新接受度之省思,並作為欲推行、規劃媒體識讀課程的主管機構或相關人員參考依據。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live in an environment full of television symbols, and institutions of socialization have shifted focus from family and school to the television industry.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the media literacy concept taking root domestically, whether teachers have comprehensive television literacy, whether they can teach students to constructively use the television media; how teachers view this brand new instruction, and whether there is a correlation to the innovativeness of teachers – these questions are part of the focus in this study. Thus, the research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understand the television literacy and innovative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pinions 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levision literacy curriculum; and related variables to the television literac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2) to explore whether the degree of teachers’ television literacy is related to the innovativeness of teachers.
This study uses all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2004 academic year, this study uses questionnaires. The research tool is the “Television Literacy Questionnaire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ompil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content includes five parts – basic information, scale of television literacy, viewing behavior, opinion on television literacy curricular implementation, and scale of innovativeness. 1039 questionnaires were released, 690 were retrieved, the retrieval rate is 66.4%. After discarding invalid questionnaires, there were 676 valid questionnaires, with a valid retrieval rate of 65.1%. Descriptive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hown as follows:
1. Television literac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s above the average level, and has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stances and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of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companies, but they are less literate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elevision programs and reality.
2. In the scale of innovativeness, scor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is study are lower than those found in previous studies; therefore the innovative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till awaits improvement.
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ffects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uch as age, number of years employed, numbers of hours spent watching television on weekdays, numbers of hours spent watching television on weekends, opinions on television literacy curricula received during teacher training, willingness to accept television literacy courses and training, types of instructional methods on television literacy; the effect of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current work, and whether one has taken courses on television literacy does not reach a significant level.
4. There is a low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novativeness and television literacy of teachers.
5.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of variables such as ag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numbers of hours spent watching television on weekdays, courses taken, willingness to accept training, and innovativeness on their television literac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待答問題…………………………………………………………….4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視素養之定義與意涵…….………………………………………7
第二節 電視素養檢測工具之發展…………………………………............11
第三節 媒體素養教育之發展情形……………………………....................17
第四節 影響電視素養知能之相關因素…………………….......................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29
第二節 研究假設…………………………………………………………....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32
第五節 研究程序…………………………………………………………....36
第六節 資料處理…………………………………………………………....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樣本背景資料分析…………………………………………....40
第二節 國小教師電視素養知能與接受創新程度之現況分析…………....49
第三節 不同個人變項之國小教師電視素養知能差異分析……………....55
第四節 國小教師電視素養知能與接受創新程度之相關分析…………....73
第五節 國小教師背景及電視素養變項與接受創新程度對電視素養預測力分析……………………………………………………....................74
第六節 討論…………………………………………………………...........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5
第二節 建議………………………………………………………………..88
參考書目
A 中文部分…………………………………………………………………….93
B 英文部分…………………………………………………………………….96
附錄
附錄一 國民小學教師電視素養調查問卷………………………………..97
附錄二 93學年度縣市別中小學統計……………………………………102
附錄三 正式施測抽樣學校表…………………………………………….103
附錄四 93學年度國小教師年齡分組統計………………………………105
附錄五 93學年度國小教師年資分組統計………………………………106
一、中文部分
王令宜(1996)。教育創新的推廣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以淡江大學實施全面品質管理體系之個案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姵雯(2001)。影響台北市青少年學生電視識讀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誌鴻(2000)。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創新接受度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成露茜(2004)。另類的媒體實踐。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頁240-251)。台北:正中書局。
朱其慧(2000)。媒體素養社會行銷研究-以台灣主要推行媒體素養非營利組織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則剛、吳翠珍(1994)。我國國小學生電視識讀能力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1-0301-H-032-504)。
朱柔若(譯)(2000)。W. Lawrence Neuman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余陽洲(2004)。「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頁3-19)。台北:正中書局。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知賢(1990)。電視暴力對國小兒童社會態度之影響。台南師院學報,23,99-
123。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台北:桂冠。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6)。2005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2006年10月23日,取自 http://www.cylaw.org.tw/upload/2005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pdf
吳翠珍(1996)。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新聞學研究,53,39-59。
李美華(譯)(1998)。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台北:時英出版
社。
李慧馨(2000)。媒體藝術訊息形式與意義的研究-以黃梅調電影梁山泊與祝英台為例。藝術學報,66,105。
周慧美(1999)。國小學童電視識讀能力之探討及電視識讀教學成效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涵妮(1999)。影響國小教育人員接受創新態度與教學科技接受程度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民才(2003)。高中實施媒體識讀教育之評估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袁乃娟、巫知諭(1999)。1999媒體識讀教育研討會研究報告。2003年12月30日,取自 http://www.pts.org.tw/~pubfile/4.training/training05.htm
高熏芳(1993)。以統整的觀點看科技創新在教育上的實施。教學科技與媒體,9,39-44。
張志安(2004)。未成年人媒體素養教育行動策略研究。2004年12月23日,取自 http://crt.xinhuanet.com/98/2004-12-15/news2004121572409.htm
張杏如(1987)。我國兒童電視節目現況之評估及未來製作方向之研究。台北:信誼基金會。
張美雲(2003)。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終生學習能力與創新接受度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92學年度縣市別中小學教師統計。2005年1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user1/teacher1.htm?open
陳芸芸(譯)(2004)。Nicholas Abercrombie著。電視的社會學分析-Television and Sociology。台北:韋伯文化。
陳啟英(2004)。媒體素養教育-E世代之新公民教育。2004年10月6日,取自http://ruanzixiao.myrice.com/mtsyjj040523.htm
陳嘉彌(1996)。中等學校教師接受創新程度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86-103。
陳嘉彌(1997a)。接受創新程度的理論與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1,36-48。
陳嘉彌(1997b)。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接受創新程度間之關係研究。屏東:睿煜。
須文蔚(2001)。如何媒體識讀?媒體研究與教育的新趨勢。媒體識讀教育月刊,8,7-9。
黃嘉勝(1994)。創新觀念接受度量表在教學科技研究上的運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5,31-36。
黃嘉勝(1995)。九所師範學院美勞系(科)教師對使用教學媒體的創新觀念接受度、態度、及限制因素間之相關研究。視聽教育學報,1,233-278。
黃燕芬(2003)。中學英語教師資訊融入英語教學之認知、關注階層、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ack R. Fraenkel & Norman E. Wallen 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2002)。九十年電視收視行為大調查。2004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bdf.org.tw/programs/media-research/90tv-broadcaster.doc
蔡美惠(1997)。認識國外的兒童媒體教育。電視文化家書,94,3-6。
蔡菁秤(2000)。兒童電視識讀能力與父母介入兒童收視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賴明治(2002)。台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接受創新程度與其參與校務行政電腦化間之關係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饒淑梅(1995)。國民中學實施電視素養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英文部分
Brown, J. A. (1991). Television "critical viewing skills" education: Majority media
literacy proje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elected countries. New Jersey:
Hillsdale.
Considine, D. (1994). Approaches to media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42 (2), 20-32.
Dorr, A. (1986). Television and children: A special medium for a special audience.
Beverly Hill, California: Sage.
Hefzallah, I. M. (1987). Critical viewing of television: A book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Bost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Masterman, L. (1997). A rationale for media education. In R. Kubey (Ed.), Media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p.15-68).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Neuman, S. B. (1991). Literacy in the television age. New Jersey: Ablex.
Ploghoft, M. E., & Anderson, J. A. (1982). Teaching critical television viewing skills.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Rogers, E. M.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3rd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UNSCO (1984). Media education. Paris: UNESCO.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1988). 3rd. College Ed. New York: Gramerc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