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10: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凱琳
研究生(外文):Kai-lin Huang
論文名稱:非都市型大學與周邊區域發展影響關聯性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Influenti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ural University 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王文清王文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chi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高等教育大學區域
外文關鍵詞:higher educationuniversityreg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5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非都市型大學與周邊區域發展影響關聯性之研究


摘 要

我國由於高等教育的普及需求,而大量設置、或升格改制大學,造成大學校院在數量上的急速增長,且因大學的性質漸由封閉孤立轉為開放系統,大學被寄予的期望也開始不限於教育上的發展,其所能發展的價值逐漸涉入至周邊區域,影響文化、環境、經濟、社會等的變化,與周邊區域居民產生更高的互動,並與周邊區域形成一個資源共享的共同體。鑑於市區土地取得困難,且目前大學大都位於都會人口密集區,在高教改革鬆綁的絛件下,國內大學大量急速擴充,大學的設立選址則成為重要的課題。因此不論從平衡區域發展或實質上土地取得因素,新設校區通常位於市郊或鄉村區域,大學之發展更成為區域內發展之重要關聯因素。然而就大學的分佈情形來看,卻未考量台灣各地區大學的均衡發展。東部地區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大學校院的數量遠不及台灣其他地區,有分佈不均的情形發生。本研究係以非都市型大學之發展做為探討主題,即是著眼於該型大學對區域發展之重要性,並擇定地理區域與背景條件相似,並成立於民國八十三年之國立東華大學、與民國九十二年改制成為大學之國立台東大學做為主要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探討二所大學與周邊區域居民互動情形之贊同度和期望,問卷內容以四大指標項:教育服務、文化環境、社會人口及產業經濟為調查重點,並將期望分為活絡當地經濟、提供終身教育的機會、提昇與開發當地的產業、提昇當地的文化環境、培養當地企業所需人才、帶動優質教育環境發展、促進產官學結合、提昇當地景觀、促進當地商圈發展、帶動當地公共建設開發、吸引企業投資、吸引人口移入及回流等十二個指標,以瞭解當地居民對大學的期望。研究結果顯示,當地居民對大學的贊同度以文化環境為最高,其次依序為教育服務、社會人口、產業經濟,而其期望以提供終身教育為最高,吸引企業投資、促進產官學合作、吸引人口移入為最低。本研究結果希望能做為未來大學發展的參考,也冀望有助於教育單位在教育政策訂定上,及大學與區域互動發展模式的對照。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學、區域
Study on the Influenti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ural University 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ti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ural university 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quant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develops unequally in each area is existential. The quantity of universities has increased rapidly in these forty years, but there are only six universities in east area. On the other hand, the functions of university become more multiple, not only in educational service, also in cultural,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al functions. Simultaneously, universities open up to society gradually; they also expand functions and have more interaction surrounding residents.

The study chose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to be a compare target has instituted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to forecast the future of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The method of study is based on collecting relevant documents of universities, and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e to residents for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residents in peripheral region. There are four agreeable target of questionnaire: educational service,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social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economy, and twelve expectative targets. The result is that the residents of both universities have higher agreement in educational service and culture, but lower agreement in social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economy. And highest expect of residents is in educational service, and the lowest is industry economy.

Keyword: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region
目 次
摘要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我國高等教育之發展與歷程 7
第二節 都市發展與學校之關係 12
第三節 大學在區域中的角色 18
第四節 小結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4
第二節 研究樣本 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4
第四節 實施過程與資料處理 27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研究區域環境背景與人口現況 28
第二節 基本資料分析 33
第三節 教育服務、文化環境、社會人口及產業經濟影響之分析 43
第四節 居民對大學期望之次數分析 75

第五章 結果與解析
第一節 居民贊同度與期望之解析結果 78
第二節 中地理論、點-軸系統與大學發展之關聯 9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94
第二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98
外文部分 103



附錄
附錄一 國立東華大學問卷 105
附錄二 國立台東大學問卷 109
附錄三 因素分析表 113
附錄四 國立東華大學周圍居民對大學影響贊同度之百分比次數分析 117
附錄五 國立台東大學周圍居民對大學影響贊同度之百分比次數分析 121
附錄六 國立東華大學開放式問卷內容 125
附錄七 國立台東大學開放式問卷內容 127

表 目 次

表2-1-1 九十四學年度各地區大學校院數 10
表2-2-1 不同都市階層公共設施 17
表2-2-2 人、都市、大學功能對照表 18
表3-3-1 問卷樣本數統計表 26
表3-3-2 問卷量表之信度 26
表4-2-1 壽豐鄉居民背景變項之次數百分比表 34
表4-2-2 台東市居民背景變項之次數百分比表 36
表4-2-3 壽豐鄉居民居住地與居住時間次數分配表 41
表4-2-4 壽豐鄉居民居住地與居住型態次數分配表 41
表4-2-5 壽豐鄉居民居住時間與居住型態次數分配表 41
表4-2-6 台東市居民居住地與居住時間次數分配表 42
表4-2-7 台東市居民居住地與居住型態次數分配表 42
表4-2-8 台東市居民居住時間與居住型態次數分配表 43
表4-3-1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服務與周邊居民教育程度之交叉表 44
表4-3-2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服務與周邊居民職業之交叉表 45
表4-3-3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服務與周邊居民居住地之交叉表 45
表4-3-4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服務與周邊居民居住時間之交叉表 46
表4-3-5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服務與周邊居民居住型態之交叉表 47
表4-3-6 國立東華大學文化環境與周邊居民教育程度之交叉表 48
表4-3-7 國立東華大學文化環境與周邊居民職業之交叉表 49
表4-3-8 國立東華大學文化環境與周邊居民居住地之交叉表 49
表4-3-9 國立東華大學文化環境與周邊居民居住時間之交叉表 50
表4-3-10 國立東華大學文化環境與周邊居民居住型態之交叉表 51
表4-3-11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人口與周邊居民教育程度之交叉表 52
表4-3-12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人口與周邊居民職業之交叉表 53
表4-3-13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人口與周邊居民居住地之交叉表 53
表4-3-14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人口與周邊居民居住時間之交叉表 54
表4-3-15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人口與周邊居民居住型態之交叉表 55
表4-3-16 國立東華大學產業經濟與周邊居民教育程度之交叉表 56
表4-3-17 國立東華大學產業經濟與周邊居民職業之交叉表 57
表4-3-18 國立東華大學產業經濟與周邊居民居住地之交叉表 57
表4-3-19 國立東華大學產業經濟與周邊居民居住時間之交叉表 58
表4-3-20 國立東華大學產業經濟與周邊居民居住型態之關係 59
表4-3-2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服務與周邊居民教育程度之關係 60
表4-3-22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服務與周邊居民職業之交叉表 61
表4-3-23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服務與周邊居民居住地之交叉表 61
表4-3-24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服務與周邊居民居住時間之交叉表 62
表4-3-25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服務與周邊居民居住型態之交叉表 63
表4-3-26 國立台東大學文化環境與周邊居民教育程度之交叉表 63
表4-3-27 國立台東大學文化環境與周邊居民職業之交叉表 64
表4-3-28 國立台東大學文化環境與周邊居民居住地之交叉表 65
表4-3-29 國立台東大學文化環境與周邊居民居住時間之交叉表 66
表4-3-30 國立台東大學文化環境與周邊居民居住型態之交叉表 66
表4-3-31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人口與周邊居民教育程度之交叉表 67
表4-3-32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人口與周邊居民職業之交叉表 68
表4-3-33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人口與周邊居民居住地之交叉表 69
表4-3-34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人口與周邊居民居住時間之交叉表 70
表4-3-35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人口與周邊居民居住型態之交叉表 70
表4-3-36 國立台東大學產業經濟與周邊居民教育程度之交叉表 71
表4-3-37 國立台東大學產業經濟與周邊居民職業之關係 72
表4-3-38 國立台東大學產業經濟與周邊居民居住地之交叉表 73
表4-3-39 國立台東大學產業經濟與周邊居民居住時間之交叉表 74
表4-3-40 國立台東大學產業經濟與周邊居民居住型態之交叉表 74
表4-4-1 壽豐鄉居民對國立東華大學過去期望與現在期望比較表 76
表4-4-2 台東市居民對國立台東大學未來期望表 77
表5-1-1 都市型大學及非都市型大學異同表 85

圖 目 次

圖1-4-1 研究流程 6
圖2-2-1 普林斯頓大學之校園發展圖 15
圖4-1-1 壽豐鄉土地利用百分比 29
圖4-1-2 壽豐鄉及志學村人口分佈百分比 29
圖4-1-3 壽豐鄉人口教育程度百分比 30
圖4-1-4 台東市土地利用百分比 31
圖4-1-5 台東市人口分佈百分比 32
圖4-1-6 台東市人口教育程度百分比 32
圖5-1-1 壽豐鄉、志學村和國立東華大學人口成長圖 83
圖5-1-2 國立台東大學人口成長圖 83
圖5-1-3 國立東華大學過去期望與現況 87
圖5-1-4 國立台東大學之未來期望 88
圖5-1-5 日本各大學選定設校各縣市之期望 89
圖5-1-6 日本各大學選定設校各縣市之效果 90
圖5-2-1 花蓮市區、國立東華大學區位圖 92
圖5-2-2 台東市區、國立台東大學區位圖 93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上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1)。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北島。台北:上河。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2002)。壽豐鄉志。花蓮縣壽豐鄉:壽豐鄉公所。
天野郁夫(2000)。日本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從計劃到市場模式。教育研究資訊,8(4),1-17。
孔憲法、林峰田、黃萬翔(2003)。台灣城鄉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秋原(1986)。臺灣區域發展策略中建設地方生活圈的理論與概念。地學彙刊,5,50-61。
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1997)。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2,92-93。
王德生(1982)。都市大學校園規劃之系統研究以中興台北校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台東縣政府主計處(2004)。臺東縣統計要覽第五十三期。臺東:臺東縣政府。
台東縣政府主計處(2005)。臺東縣統計要覽第五十四期。臺東:臺東縣政府。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大學法。2005年11月1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H0030001
朱柔若(譯)2000。W. L. Neuman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2004)。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台北:三民。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濟華(1989)。落實城鄉均衡發展應有的觀念與具體措施。臺灣經濟,164,13-23。
李光良(1994)。都市與區域計畫學。台北:正中書局。
李寧遠(2001)。私立大學發展規劃與政府高等教育相關政策探討。21世紀大學追求卓越策略研討會暨華人校長論壇(頁65-104)。台北:輔仁大學。
沙學浚(1974)。城市與似城聚落。台北:正中書局。
辛晚教(1986)。都市及區域計劃。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林玉茹(1999)。臺東縣史地理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林明地(2002)。學校社區化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發展趨勢。教育資料集刊,27,259-279。
林英彥(2002)。城鄉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林英彥、劉小蘭、邊泰明、賴宗裕(1998)。都市計畫與行政。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逢祺(2000)。市場化:高等教育的危機或轉機。今日教育,65,121-127。
花蓮縣全球資訊服務網(2006)。壽豐鄉。2006年1月5日,取自http://www.hl.gov.tw/hist3-5.htm
花蓮縣政府主計處(2004)。中華民國花蓮縣統計要覽第五十九期。花蓮:花蓮縣政府主計處。
紀雲曜、李上妤、葉光毅(2004)。公共設施最適服務/影響距離之評估模式。建築與規劃學報,5(2),150-177。
胡振洲(1977)。聚落地理學。台北:三民。
范允安(2001)。區域發展中的文化思想因素。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9,129-132。
孫志麟(2005)。台灣高等教育擴張政策分析:困境與轉化。2005台灣教育學術研討會。台東:台東大學。
高教簡訊(2005)。94學年度公私立大學校院共154所。高教簡訊,173,13-15。
商華昀(1994))。簡介賓州大學的校園空間。造園季刊,55,49-51。
國立台東大學籌備處(2003)。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申請改名暨籌設國立台東大學計畫書。台東:國立台東大學。
國立東華大學(2004)。東華大學朝向永續校園目標的規劃設計。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
國立東華大學校史文物管理委員會主編(2004)。東之皇華:國立東華大學創校十周年特刊。花蓮縣壽豐鄉:國立東華大學。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2002)。壽豐鄉土史,花蓮縣壽豐鄉: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
國立華東大學籌備處(1992)。國立華東大學設校計畫書。花蓮縣:華東大學籌備處。
張秋寶(1975)。中地理論的發展與中國之研究。思與言,13(1),37-45。
張祖璿(2002)。都市及區域規劃。台北: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九十二年九月份教育輿情摘要。2005年1 月10,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0835001/92publicnews/9210/27.htm?search-27.htm
教育部(2005)。中華民國教育統計。2005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sts4-92.htm?UNITID=139&CATEGORYID=260&FILEID=104128
教育部高教司(2001)。大學教育發展藍圖。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5)。94學年度大院校學生數、畢業生數初步統計數。2005年12月11日,取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莊惠名(1995)。臺灣高等教育建築發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莊逸萍(2004)。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與省思。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9,127-142。
郭建興(2002)。觀光價值導向的大學城規劃。載於黃世孟(主編),歷史的與新設的大學校規劃與發展論文集(頁157-169)。台北:建築情報。
陳伯中(1983)。都市地理學。台北:三民。
陳坤宏(2001)。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台北:明文書局。
陳國川、林聖欽(2000)。臺東縣史產業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陳國棟(1997)。關於東臺灣歷史性的一些玄想。東台灣研究,2,31-42。
陳舜芬(1993)。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集。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珠(2001)。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改革之趨勢與展望。高雄師大學報,12,51-69。
陸大道(1999)。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北京:科學出版社。
湯堯(2001)。論述高等教育經營之策略:以S.W.O.T.為例。教育學刊,17,147-161。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
楊孟麗、謝水南 (譯) (2003)。J. R. Fraenkel & N. E. Wallen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心理。
楊思偉(2000)。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資訊,8(4),17-32。
楊國賜(1998)。高等教育改革與國家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3,149-169。
詹盛如(2001)。台灣高等教育類型與功能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9(6),99-122。
鄒克萬、張曜麟、紀瑞瑛(2001)。區域發展劇變分析----以921南投地震為例。規劃學報,28,89-106。
鄒克萬、謝銘智(2000)。比較分析都市公共設施之空間公平性。規劃學報,27,45-72。
壽豐鄉公所(2006)。吾鄉風情。2006年1月5日,取自http://www.hl.gov.tw/hualien/as05/dept/INTRODUCE.ASP?nos=30
趙家麟(1998)。校園規劃的時空觀----普林斯頓大學二百五十年校園的探討與省思。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劉醇璧(1994)。台灣都市大學對其周圍地區環境影響之研究----以輔仁與文化大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台北。
蔡金龍(1988)。大學校園成長與都市化過程之關聯性所衍生空間架構問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台南。
蔡勇美(1979)。都市區位變遷過程討論。載於蔡勇美、郭文雄(主編),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頁81-87)。台北:巨流。
鄭一良(1999)。大學校園與地區環境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師範大學生生活活動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設計學程碩士學位論文,台北。
戴曉霞(1999)。英國及澳洲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之比較研究。教育政策論壇,2(1),128-156。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擴張與結構的轉變:兼論西德經驗。教育研究資訊,8 (2),61-83。
薛益忠(1986)。台灣都市空間分佈之型態與變遷。地學彙刊,5,91-103。
羅惠斌(1991)。域鄉均衡發展的理論與實踐。臺灣經濟,169,11-22。
嚴勝雄(1980)。克利斯托之中地理論。台灣土地金融季刊,53,33-55。
嚴勝雄(1989)。都市與區域研究之構思。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4(1),37-48。
外文部分
Cortes, A. (2002). The impact of urban universities on neighborhood housing martkets: Unibersity activity and inactivity. (Doctoral Dissertaio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2002) De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3/01, 3038201.
Evans, D. J., & Klofsten, M. (1997). Universities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linkoping.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5(1), 77-94.
Forrant, R. (2001). Pulling together in lowell: The university 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9(5), 613-628.
Gist, N. P., & Fava, S. F. (1967). Urban society 5th. ed. New York, USA: Thomas Y. Crowell Company.
Gist, N. P., & Halbert, L. A. (1956). Urban society 4th ed.
Gorecki, R. J. (2001). The university of warmia and mazury in olsztyn as an agen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poland.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26(3), 327-340.
Knox, P. L. (1994). Urban Social georaphy 3rd ed. Singgapore, 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Kuklinski, A. (2001).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stimula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ng global elites.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26(3), 437-445.
La Torre, A. A. & De Shielsd, J. S. (1999). Strides toward equity in an urban center: Temple university’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partnership. The Urban Review,31(3), 243-262.
Lazzeretti, L., & Tavoletti, E. (2005). Higher education excellence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of twente.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3(3), 475-493.
Lechat, J. M. (1979). University influence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Example of a new creation----the louvain catholic university at louvain-la-neuve. European fournal of education, 14(3), 239-250.
Mille, M. (2004). The university,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local development: The experience of a new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16(3), 77-100.
Nunery, L. D. (2003). Reconceptualizing the college town: Unban unibersities and local retail development. (Docta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3) De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4/03, 3084873.
Page, S. (1995). Urban Tourism. Canada: Routledge.
Setenyi, J.(1994). Region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on-university sector in hungary.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9(1), 25-36.
Trow, M. (2005).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access: Forms and phas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ies since wwII. Interna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USA: Kluwer.
Walshok, M. L. (1997). Expanding roles for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97, 17-26.
長崎大學生涯學習教育研究中心運營委員會(1999)。地域創造和大學。大藏省印刷局,東京。
國土廳大都市圈整備局(1995)。大學立地和地域之考量。大藏省印刷局,東京。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嚴勝雄(1989)。都市與區域研究之構思。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4(1),37-48。
2. 薛益忠(1986)。台灣都市空間分佈之型態與變遷。地學彙刊,5,91-103。
3. 戴曉霞(1999)。英國及澳洲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之比較研究。教育政策論壇,2(1),128-156。
4.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擴張與結構的轉變:兼論西德經驗。教育研究資訊,8 (2),61-83。
5. 鄒克萬、謝銘智(2000)。比較分析都市公共設施之空間公平性。規劃學報,27,45-72。
6. 鄒克萬、張曜麟、紀瑞瑛(2001)。區域發展劇變分析----以921南投地震為例。規劃學報,28,89-106。
7. 詹盛如(2001)。台灣高等教育類型與功能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9(6),99-122。
8. 楊國賜(1998)。高等教育改革與國家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3,149-169。
9. 楊思偉(2000)。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資訊,8(4),17-32。
10. 湯堯(2001)。論述高等教育經營之策略:以S.W.O.T.為例。教育學刊,17,147-161。
11. 陳麗珠(2001)。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改革之趨勢與展望。高雄師大學報,12,51-69。
12. 莊逸萍(2004)。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與省思。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9,127-142。
13. 張秋寶(1975)。中地理論的發展與中國之研究。思與言,13(1),37-45。
14. 范允安(2001)。區域發展中的文化思想因素。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9,129-132。
15. 紀雲曜、李上妤、葉光毅(2004)。公共設施最適服務/影響距離之評估模式。建築與規劃學報,5(2),15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