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份﹞ 丁兆漪 1995 《職業婦女家庭結構、社會福利意識型態及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以台北市職業婦女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容 1994 《台北市家庭結構變遷與福利需求之研究 》,國科會計劃。 1999 〈婦女二度就業需求與策略之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三卷第二期,頁181-225。 古君智 1993 《雙生涯職業婦女家庭支持、親職角色與托育服務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內政部 2001 《臺閩地區單親家庭狀況調查》,台北:行政院內政部。http://www.moi.gov.tw/stat/Survey/90singlefamily.doc 行政院主計處 2000《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2002《國情統計通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2003《國情統計通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2004《國情統計通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2004《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吳佑珍 2003 《社區照顧服務方案與促進婦女就業-以「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南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雲 1989 《母親工作狀況與子女對母親角色行為的知覺及期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順帆 1998 《台灣勞動基準法一九九六年修正之研究:後工業轉型的國家與社會觀點》,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新民 2001 《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李毓祥 2002 《部分工時人力運用與組織績效之實證研究--以量販店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誠、辛炳隆、成之約 2000 《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非典型僱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李碧涵 1996 〈台灣企業經濟之結構調整與後工業轉型〉,《中山學術論叢》,第十四期。 2001 〈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社會經濟分析〉,《國家發展研究》,第一卷第一期,頁28-61。 2002 〈勞動體制的發展:全球化下的挑戰與改革〉,《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六卷第一期,頁185-219。 林佳和 2003 〈勞動力「彈性化」的再思考〉,《勞動者電子報》,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者雜誌社,1 月21 日。http://labor.ngo.org.tw/weekly/C230121.htm 林佳慧 2001 《美國、德國與瑞典的親職假政策研究:從福利國家制度面來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君 2004 《新經濟體系下台灣女性勞動者經濟安全保障之研究∼以退休金制度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和 1993 〈變遷社會中的婦女問題與教育對策〉,《社教雙月刊》,第五十八期,頁8-13。 林欽明 1999 〈APEC決議九個部門提前自由化對國內產業之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第四卷第一期。 林顯宗 1985 《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邱定雄 2001 《國小學生課後安親班服務市場消費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志哲 2003 〈左右看勞動力「彈性化」〉,《勞動者電子報》,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者雜誌社,1 月15 日。http://labor.ngo.org.tw/weekly/C230215.htm 胡幼慧 1990 〈男主外,女主內:婦女與工作〉,《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 孫碧霞 1988 〈學齡兒童課後照顧與輔導〉,《社區發展季刊》,第41期,頁54-57。 馬祖琳、梁書華、陳慧蘋、黃秀玲、張嘉琪 1999 〈托兒機構辦理臨時托育服務之探討—以臺北市與高雄縣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88期,頁295-304。 馬祖琳 2003 〈台灣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服務之發展與沿革〉,發表於二十一世紀兒少福利與醫療福利學術研討會,靜宜青少年兒童福利系主辦。 莊珮瑋 2001 《台中市單親家長對其國小子女課後托育安排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莊靜宜 2003 《兩性工作平等對促進女性就業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佳霖 2003 《我國公共圖書館設立學童家庭作業指導中心可行性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九五、高瑞芝、董道興、郭千綺、林約酉、王曉雯 199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後照顧問題初探〉。《教育研究資訊》,頁100-114。 陳雅琴 1999 《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鴻裕 2001 《經濟發展、婦女就業與家庭變之研究:台灣經驗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游齡玉 1997 《台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運用托育情形之回溯調查──以士林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燕 1997 《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巨流。 2001 〈各國學齡兒童課後照顧方案〉,《兒童福利期刊》,第一期,頁195-208。 張晉芬 1995 〈綿綿此恨,可有絕期?-女性工作困境之分析〉,《台灣婦女處境報告書》,頁147-148。 張碧如 2002 〈課後托育服務機構經營困擾之研究〉,《第十七屆全國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37-48。 張清溪等 2000 《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翰蘆。 黃仁德 2000 〈婦女人力資源之開發與運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黃怡瑾 2002 〈台南市國小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情形之初探〉,《台南師院學報》,第33期,頁233-262。 黃秀香、謝孟雄 2002 〈學童對托育中心喜好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大直地區、內湖地區學童為例〉,《兒童福利期刊》,第三期,頁111-128。 黃薈樺 2004 《國小學童與家長對課後托育服務之看法》,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簡文吟、薛承泰 1996 〈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人口學刊》,第17期,頁113-134。 劉宏鈺 2003 《雙生涯家庭女性繼續學習歷程與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劉翠華 1990 《學童課後托育服務模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玉瑛 2003 《全球化下瑞典、英國與德國的彈性就業發展─制度面的探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望崢 1987 《都市學童課後托育服務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所碩士論文。 鄭望崢 1988 〈三種課後托育服務方式之介紹〉,《社區發展季刊》,第41期,頁58-61。 鄭淑燕 1993 〈各國幼兒日間托育服務發展概況引介〉,《國民教育》,三十一卷二期,頁19-21。 遲慧敏 1988 〈職業婦女的托育現況〉,《社區發展季刊》,第四十六期,頁91-94。 魏俊明 2003 《台灣與德國工作時間制度之比較—以工時彈性化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魏意芳 2003 《日本學童保育制度之研究~對我國課後托育的啓示~》,國立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奉文 2001 《勞動市場彈性化之研究— 以部分工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英文部份﹞ Anxo Dominique, Jean-Yves Boulin, Michel Lallement, Gilbert Lefevre and Rachel Silvera(2000)Time, Lifestyles and Transitions in France and Sweden, In Jacqueline O’Reilly, Inmaculada Cebrian, Michel Lallement,Working-Time Changes,pp.251-288.
DeGrip et,al.(1997) Atypical Employ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Vol.136, No.1, pp.49-72.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2002) Quality of Work and Employment in Europe Issues and Challenges.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urofound.eu.int/publications/files/EF0212EN.pdf.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 2003a)A New Organisation of Time Over Working Life. Retrieved March 15,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urofound.eu.int/publications/EF0336.htm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 2003b). Types of Flexibility. Retrieved January 10,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urofound.eu.int/working/flextable.htm
Harvey, David(1989). From Fordism to Flexible Accumulation, in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p.141-172.
Laflamme, Gilles, et al., (1989). Flexibility and Labour Market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eates, Geneva: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ur Studies.
Leibowitz (1974) Education and the allocation and women’s time, in F.T. Juster (ed.), Education, income, and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Hill, pp.171-197
Mark Dynarski, Susanne James-Burdumy, Mary Moore (2004). When Schools Stay Open Late: The N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Program: New Finding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Reginoal Assistance. Retrived June 10, 2005 from the World Web: http://www.ed.gov/rschstat/eval/other/learningcenters/clcreport2004.pdf
Vosko, Leah F(1998) Regulating Precariousness? The Tempory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Under the NAFTA and the EC Treaty, Relations Industrielles/ Industrial Relations, No.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