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2119:b261:d24c:ce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7: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建佑
研究生(外文):Chien-Yu Liu
論文名稱:戰後台灣言論叛亂除罪化的確立
指導教授:邱榮舉邱榮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4
中文關鍵詞:刑法第一百條言論內亂罪
外文關鍵詞:Crime of Rebell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7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 要
內亂罪之處罰自古有之,民國初年《中華民國暫行新刑律》的規定符合當今立法潮流,為進步的立法。但民國24年現行《刑法》制定時,國民黨政府為了壓制異議份子,沿用民國16年舊《刑法》的規定,採取構成要件不明確的立法方式;民國38年公佈的內亂罪特別法《懲治叛亂條例》亦採此一立法方式。因為立法上有其特定目的,法條之施行也隨統治者的心意而定,成為基於特定統治目的而制定的政治刑法。
修正前的《刑法》內亂罪章,在法律條文的制定上創造出構成要件不明確,且嚴重違反罪刑法定主義原則的非暴動內亂罪,僅規定「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何謂著手實行,條文並未做規定。而意圖存乎人心,在欠缺客觀事實予以佐證的前提下,成為可為當局彈性適用的條文。
國民黨政府藉由戒嚴體制與動員戡亂體制實行高壓統治,加以政治法官有意地迎合當局,對人民的言論自由造成嚴重的侵害。戰後台灣言論叛亂除罪化的歷程中,幾個具有指標意義的政治案件之發生及結果對於言論內亂案件影響重大,彭明敏等《台灣人民自救宣言》案是典型的言論內亂案件,美麗島事件帶動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自由時代》事件及「獨立台灣會」案促成法條的修正,張燦鍙「台灣獨立聯盟」案則宣告言論內亂罪劃入終點。
而為了推動修改《刑法》第100條,社運人士成立「一○○行動聯盟」。聯盟人員在抗爭過程中不斷受到阻礙。起初國民黨當權人士拒不接見,在聯盟成員不斷運作後勉強進行會談。情治人員進行跟監及竊聽,不友善的媒體惡意扭曲訴求,而許多保守人士與受媒體影響的社會氣氛也對其充滿敵意。但仍有許多人默默支持聯盟的行動。在歷經波折後,「一○○行動聯盟」的訴求終於達到修改《刑法》第100條的目的。
相較於日、德兩國的《刑法》,我國《刑法》修法後在法條客觀構成要件上加以具體化,除有內亂之意圖外,尚須以「強暴」或「脅迫」著手實行,較以往明確,但仍有「著手實行」規定不明的問題。故在解釋上宜認為行為人使用強暴或脅迫之方法,著手實行內亂行為者,始足以成立本罪。而該內亂行為限於足以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推翻政府或變更憲法制度之暴力行為方可該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壹、研究動機、目的及問題陳述 1
貳、文獻探討 5
參、研究途徑、方法與架構 8
肆、論文結構重點說明 11
第二章 政治性言論與內亂罪 13
第一節、人權與近代民主立憲體制 13
壹、自由主義與民主主義 13
貳、立憲主義與人權保障 15
第二節、制定內亂罪的原因 19
第三節、自由權與內亂罪 22
壹、言論自由 23
貳、政治主張自由 25
參、實踐政治主張的自由 26
肆、內亂罪與言論自由之衝突 26
第三章 《中華民國刑法》內亂罪及《懲治叛亂條例》之制定經過 29
第一節、《暫行新刑律》與《中華民國〈舊〉刑法》 29
壹、唐律 29
貳、《中華民國暫行新刑律》 30
一、《大清新刑律》 30
二、《中華民國暫行新刑律》 30
三、《暫行新刑律》內亂罪條文內容與實際施行情形 31
參、《中華民國〈舊〉刑法》 33
一、《中華民國〈舊〉刑法》之制定 33
二、《中華民國〈舊〉刑法》內亂罪條文內容與立法背景 34
第二節、民國二十四年現行刑法之修訂 36
壹、民國二十四年現行刑法之修訂 36
貳、民國二十四年《刑法》內亂罪條文內容與立法背景 36
參、民國二十四年《刑法》內亂罪條文規定上的嚴重缺失 38
第三節、內亂罪特別法──《懲治叛亂條例》之制定 42
壹、懲治叛亂之特別立法 42
一、《反革命罪條例》與《暫行反革命治罪法》 43
二、《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 44
三、《戡亂時期危害國家緊急治罪條例》 45
四、《懲治叛亂條例》 45
五、《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 45
六、小結 46
貳、《懲治叛亂條例》重要條文內容與影響 46
第四節、國民黨政府遷至台灣與中華民國法律的「台灣化」 49
壹、動員戡亂與國民黨政府遷至台灣 49
一、動員戡亂法制 49
二、國民黨政府遷至台灣 51
貳、中華民國法律的「台灣化」 52
一、中華民國法律在中國的淪亡 52
二、中華民國法律在台灣的重生 53
(一)日治時期台灣近代法律的發展 53
(二)戰後中華民國法律在台灣的重生 54
第四章 白色恐怖與言亂叛亂政治案件 57
第一節、戒嚴體制與軍事審判 57
壹、戒嚴的意義 57
貳、台灣戒嚴的程序 58
參、戒嚴法主要條文內容與影響 60
肆、軍事審判 61
伍、戒嚴體制下的審判 62
第二節、懲治叛亂對象之轉變──由「反共」至「反台獨」 65
壹、遷台初期對共黨的防治(1960年以前) 65
貳、由「反共」至「反台獨」(1960年以後) 67
參、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統計 68
第三節、戒嚴時期典型的言論內亂案件──彭明敏等《台灣人民自救宣言》案 73
壹、案件背景 73
貳、案情簡述 73
參、宣言內容與影響 77
第四節、台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美麗島事件 81
壹、案件背景 81
貳、案情簡述 84
參、美麗島事件的法政分析 89
一、美麗島事件的法律分析 89
二、美麗島事件的政治分析 95
第五節、解嚴後的言論自由抗爭──《自由時代》事件 98
壹、案件背景 98
貳、鄭南榕與自由時代雜誌 100
參、鄭南榕自焚及影響 102
第五章 抗爭與修法 105
第一節 修法導火線──「獨立台灣會」案 105
壹、案件背景 105
貳、案件發生與影響 107
第二節 《懲治叛亂條例》之廢止 109
第三節 「100行動聯盟」之抗爭 110
第四節 德日立法例與學者之建議 120
壹、學說探討與德日立法例 120
一、學說探討:顛覆性言論的限制基準 120
二、德日立法例 124
(一)德國立法例 125
(二)日本立法例 126
(三)小結 127
貳、學者之建議 127
第五節 現行法之制定與缺失 130
壹、現行法之制定 130
貳、現行法之缺失 133
第六節 最後的言論內亂案件──張燦鍙「台灣獨立聯盟」案 136
壹、案件背景 136
貳、案件經過 13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2
壹、主要研究發現 142
貳、研究檢討與限制 146
參、建議 147
參考文獻及相關書目 148





《附 錄》

附錄一:《刑法》內亂罪修訂之變更 157
附錄二:《懲治叛亂條例》 159
附錄三:大法官會議釋字第六十八號解釋、第八十號解釋及第一百二十九號解釋 161
附錄四:《戒嚴法》 162
附錄五:《台灣地區戒嚴時期軍法機關自行審判及交法院審判案件劃分辦法 165
附錄六:《台灣人民自救宣言》 166

《圖表目次》

圖 1 本論文研究架構圖 10
表 1《暫行新刑律》、十七年 舊《刑法》及二十四年 《刑法》關於內亂章節條文之比較 38
表 2「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受理案件前二千件罪名與件數統計 69
表 3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受理案件前二千件刑期(執行刑)統計 71
表 4 修正後我國《刑法》內亂罪與日、德法律規定之比較 135
(一)專書
刁榮華,《特別刑法各論》,台北:漢苑出版社,1976。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的建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1997。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王泰升,《臺灣法律史概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
王泰升,《台灣法的斷裂與連續》,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
林山田,《法律學研究 第三輯 特別刑法論文選輯》,台北: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
1986。
林山田,《談法論政〈二〉 林山田教授法政論集》,台北:三民書局,1991。
林山田,《抗爭一○○》,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再版。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台北:著者自印,1996。
林山田,《五十年來的台灣法制》,台北︰著者自印,1996,增訂再版。
林山田,《審判? 林山田談法論政》,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
林山田,《刑法的革新》,台北:學林文化,2001。
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月旦出版公司,1993。
林世宗,《美國憲法言論自由之理論與闡釋》,台北:師大書苑,1996。
朱浤源主編,中華科際整合研究會合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
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朱武獻等著,《中美言論自由法制之比較研討會專刊》,台北:中國比較法學會,
1986。
朱德蘭主編,許雪姬、黃富三、吳文星共同編輯,賴澤涵計畫主持人,《戒嚴時
期臺灣政治事件檔案、出版資料、報紙人名索引》,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2001。
艾琳達,《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呂秀蓮,《重審美麗島》,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
宋重陽,《台灣獨立運動私記》,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李筱峰,《台灣史100 件大事(下)》,台北︰玉山社,1999。
李禎祥等編撰,《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2002。
李鴻禧,《李鴻禧憲法教室》,台北:月旦出版社,1997,二版。
周冶平,《刑法各論》,台北:三民書局,1972,二版。
法治斌、董保城合著,《中華民國憲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修訂3
版。
邱榮舉,《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
邱榮舉主持,葉振輝協同主持,《美麗島事件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
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4 年。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
社,1994。
秦尚志,《中國法制及法律思想史講話》,台北:水牛出版社,1966。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85,六版。
張溯崇,《清末民初中國法制現代化之研究 第一輯 清代刑事法篇》,台北: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及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專案研究計畫,1973。
張劍寒,《戒嚴法研究》,台北︰漢苑出版社,1976。
張燦鍙,《台灣獨立運動三十年 張燦鍙選集(上,下)》,台北:計然公司,1998。
陳志龍、林明德總規劃,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
台北: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1。
陳志龍總編輯,《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數之認定與增減》,台
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2。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下〉》,台北:元照出版社,1999。
陳銘城,《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合著,《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
出版公司,2000。
許雪姬等作,《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歷史紀錄》,台北:財
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3。
黃 徙,《台獨的社會真實與新聞真實》,台北:稻香出版社,1992。
黃富三,《台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案件──50∼70 年代文獻專輯:美麗島事件》,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二版。
彭懷恩,《政治學-比較的觀點》,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修訂二版。
葉振輝,《美麗島事件民間資料彙編》,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9,再版。
葉振輝、周平德撰文,謝清香等編,《美麗島事件在高雄特展專輯》,高雄:高雄
市史博館,1999。
葉振輝,《美麗島事件歷史追蹤》,台北:著者自印,2003。
蔡新毅,《法治國家與軍事審判──詳析軍事審判》,台北:永然文化,1994。
蔡墩銘,《中國刑法精義》,台北:漢林出版社,1993,八版。
薛化民等撰著,《戰後台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印行,2003。
魏廷朝,《台灣人權報告書 1949-1995》,台北:文英堂,1997。
韓忠謨,《刑法各論》,台北:三民書局,1980,六版。
Claude Geoffroy 著,黃發典譯,《台灣獨立運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民眾日報社編,《美麗島事件始末》,台北:民眾日報,台北管理處,1980。
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編,《政治犯──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台灣政治受
難者聯誼總會,1995。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美麗島事件檔案導引》,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2003。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法律志編簒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法律志 (初稿)》,台北:
國史館,1994。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編,《彭明敏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5。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沒有黨名的黨》,台
北:時報文化,1999。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走向美麗島:戰後反
對意識的萌芽》,台北:時報文化,1999。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歷史的凝結:
1977-1979 台灣民主運動影像史》,台北:時報文化,1999。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珍藏美麗島:台灣民
主歷程真紀錄》,台北:時報文化,2000。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暴力與詩歌:高雄事
件與美麗島大審》,台北:時報文化,2000。
[二]期刊
王志文,〈內亂罪應以暴力為構成要件〉,台北:《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第13
期,1992。
王玉成,〈內亂罪之修正及其相關問題(上) (下)〉,台北:《司法周刊》,第1106-1107
期,2002。
王泰升,〈自由民主憲政在台灣的法律規範與政治實踐──ㄧ個法律社會史的考
察〉,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學術討論會論文,2003/9/24-26。
尹乃菁,〈「懲治叛亂條例」立法沿革〉,台北:《現代法律》,第106 期,1991。
尹章華,〈論內亂罪與言論自由〉,台北:《法律評論》,第57 卷第3 期,1991。
丘為君,〈來自抗爭的權利--美國「言論自由運動」〉,台北:《當代》,第186
期,2003。
林山田,〈論現行法制中的經濟管制〉,收錄於《人文社會科學論文集》,歐陽澤
民先生七秩華誕學術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主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初版。
林山田,〈終止動員戡亂與重整刑事制裁法則〉,《戡亂終止後法制重整與法治展
望論文集》,台北:中國比較法學會,1991,初版。
林山田,〈民國成立至今之特別刑法〉,台北︰《台大法學論叢》,第22 卷第1
期,1992。
林山田,〈論內亂罪〉,台北:《法學叢刊》,第158 期,1995。林山田,〈刑事司
法與人權保障──為世界人權宣言五十週年而作〉,台北︰《月旦法學》,第
44 期,1999。
林子儀,〈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月旦出版公司,
1993。
林子儀,〈言論自由與內亂罪〉,《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月旦出版公司,
1993。
汪士淳,〈內亂行為外國也有罰〉,台北:《現代法律》,第106 期,1991。
李筱峰,〈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收錄於陳志龍、林明德總規劃,倪
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台北:戒嚴時期不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1。
李震山,〈民主法治國家與集會自由--從言論自由及行政刑罰觀點探討〉,台
北:《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3 卷,1998。
李震華,〈顛覆性言論之限制基準--以美國法為中心〉,台北:《新竹律師會
刊》,第4 卷第1 期,1999。
李鴻禧,〈言論自由之民主憲政意義〉,台北:《憲法與人權》,國立台灣大學法
律學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1995,8 版。
李鴻禧,〈保障基本人權思想之本質與變異之研究分析〉,台北:《憲法與人權》,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1995,8 版。
胡文輝,〈刑法100 條之爭 無可避免政治性〉,台北:《現代法律》,第106 期,
1991。
姚嘉文,〈從法政制度面看白色恐怖〉,收錄於《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
史探討》,陳志龍、林明德總規劃,倪子修總編輯,台北:戒嚴時期不當叛
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1 年。
孫嘉時,〈內亂罪之探討〉,《刑法分則論文選輯 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84。
盛子龍,〈西德刑法內亂罪之研究〉,台北:《刑事法雜誌》,第34 卷第6 期,1990。
陳世宏,〈檔案開放與史料出土──以美麗島事件相關史料為例〉,台北:《台灣
史料研究》,第17 期,2001。
陳杉榮,〈懲治叛亂條例理應廢止〉,台北:《中國論壇》,第30 卷8 期,1990。
陳志龍,〈言論自由與叛亂〉,台北:《中國論壇》,第31 卷4 期,1991。
陳志龍,〈曲解內亂罪竟五十年〉,台北:《律師通訊》,第141 期,1991。
陳新民,〈由德國刑法規定看刑法100 條的修正問題〉,台北:《現代法律》,第
111 期,1991。
陳翠蓮,〈戒嚴時期台灣的情治機關──以美麗島事件為例〉,二十世紀台灣民主
發展學術討論會論文,2003/9/24-26。
陳儀深,〈美麗島事件研究──背景、經過與影響〉,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學術
討論會論文,2003/9/24-26。
黃國鐘,〈叛亂與亂判--刑法內亂罪修正之我見〉,台北:《律師通訊》,第146
期,1991。
黃榮堅,〈灰色的「言論叛亂罪」〉,台北:《中國論壇》,第31 卷4 期,1991。
黃錦嵐,〈懲叛條例廢止後 將影響偵審中的叛亂案件〉,台北:《現代法律》,第
106 期,1991。
張福建,〈政治言論自由與社會正義--羅倫斯的觀點〉,台北:《政治與社會哲
學評論》,第9 期,2004。
彭琳淞,〈黨外雜誌與台灣民主運動〉,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學術討論會論文,
2003/9/24-26。
楊家宜,〈白色檔案四十年〉,台北:《中國論壇》,第31 卷9 期,1991。
楊海華,〈參考國外法律審視國內情勢周延修法〉,台北:《現代法律》,第111 期,
1991。
鄭宗玄,〈內亂罪豈能不罰!〉,台北:《中國憲政》,第26 卷第10 期,1991。
蔡清彥、陳志龍、張天欽、王永壯著,〈戒嚴政治刑案與補償責任〉,台北::《法
學叢刊》,第181 期,2001。
蔡墩銘,〈論陰謀內亂罪〉,台北:《刑事法雜誌》,第33 卷第3 期,1989。
蔡墩銘、陳志龍,〈透視刑法一○○條〉,《中國時報》,1991 年5 月14 日。
劉幸義,〈究竟什麼「行為」才構成內亂罪?〉,台北:《現代法律》,第101 期,
1991。
劉幸義,〈暴動內亂罪法條合併為一最理想〉,台北:《現代法律》,第106 期,1991。
劉幸義,〈內亂罪的爭議問題與新舊法的評估〉,台北:《中興法學》,第36 期,
1993。
劉幸義,〈法學理論與實踐──以修正刑法第一百條內亂罪為例〉,收錄於《戰鬥
的法律人 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社,2004。
歐廣南,〈從「言論表現自由」--以日本法為中心論我國法律制度對言論自由
之保障〉,台北:《復興崗學報》,第59 期,1996。
謝開平,〈內亂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輔仁法學》,第22 卷,2001。
謝瑞智,〈刑法第一百條內亂罪應否廢止〉,台北:《中國憲政》,第27 卷第3 期,
1992。
鍾鳳玲,〈懲治叛亂條例參加叛亂組織罪之研究〉,收錄於《法律學研究 第三輯 特
別刑法論文選輯》,林山田教授主編,台北: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1986。
中國比較法學會會議紀錄,〈刑法一百條該不該廢〉,台北:《中國比較法學會學
報》,13 期,1992。
《法律評論》社論,〈刑法內亂罪之修正平議〉,台北:《法律評論》,第57 卷第
9 期,1991。
[三]論文
李震華,〈顛覆性言論之限制基準--以美國法為中心〉,台北:私立輔仁大學法
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頁78-93。
周中臣,〈從言論自由的觀點論遊行法律規範之建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
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柯伊馨,〈美麗島事件之審判〉,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游毅然,〈從「共識動員」論美麗島軍法大審的效應---台灣民主轉型的關鍵〉,台
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裘佩恩,〈戰後台灣政治犯的法律處置〉,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7。
戴煙登,〈美國的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最高法院處理反戰言論訟案之研究〉,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四]報紙
《聯合報》,1965 年1 月22 日,三版。
《聯合報》,1965 年4 月3 日,三版。
《聯合報》,1964 年10 月24 日,二版。
《聯合報》,1965 年3 月29 日,三版。
《聯合報》,1965 年4 月3 日,二版。
《聯合報》,1965 年11 月12 日,二版。
《聯合報》、《中國時報》各版,1979 年12 月10 日至12 日。
《聯合報》,1989 年4 月8 日,六版。
《聯合報》,1989 年4 月9 日,十三版。
《聯合報》,1989 年4 月9 日,七版。
《聯合報》,1991 年5 月10 日,二、三、十一版。
《聯合報》,1991 年5 月11 日,二、三版。
《聯合報》,1991 年5 月12 日,四版。
《聯合報》,1991 年5 月13 日,二、三、四版。
《聯合報》,1991 年5 月14 日,一、二版。
《聯合報》,1991 年5 月15 日,二版。
《聯合報》,1991 年5 月16 日,二、十一版。
《聯合報》,1991 年5 月17 日,一版。
《聯合報》,1991 年5 月21 日,二、三版。
《聯合報》,1991 年5 月25 日,二版。
《聯合報》,1991 年9 月22 日,六版。
《聯合報》,1991 年9 月29 日,一版。
《聯合報》,1991 年10 月9 日,一版。
《聯合報》,1991 年10 月11 日,二版。
《聯合報》,1991 年12 月8 日,三版。
《聯合報》,1992 年1 月9 日,四版。
《聯合報》,1992 年1 月11 日,二版。
《聯合報》,1992 年1 月18 日,一、四版。
《聯合報》,1992 年2 月15 日,四版。
《聯合報》,1992 年3 月1 日,一、三、四版。
《聯合報》,1992 年4 月19 日,二版。
《聯合報》,1992 年5 月8 日,二版。
《聯合報》,1992 年5 月16 日,一版。
《聯合報》,1992 年5 月18 日,一版。
《聯合報》,1992 年5 月30 日,四版。
《聯合報》,1992 年6 月9 日,一、二版。
《聯合報》,1992 年6 月10 日,四版。
《聯合報》,1992 年9 月22 日,七版。
《聯合報》,1992 年10 月1 日,四版。
《聯合報》,1993 年3 月21 日,一、十一版。
《聯合報》,1993 年5 月4 日,四版。
《中國時報》,1991 年5 月10 日,三版。
《中國時報》,1991 年5 月11 日,二、三版。
《中國時報》,1991 年5 月12 日,四版。
《中國時報》,1991 年5 月13 日,二、三版。
[五]網頁資料
Hi-On 鯨魚網站 http://www.hi-on.org.tw/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http://www.pengmm.org.tw/
鄭南榕基金會 http://www.nylon.org.tw/list.jsp?cid=3
台灣人權資訊網 http://www.2003hr.net/index.php
[六]立法院公報
《立法院公報》,第80 卷第40 期2464 號,《院會紀錄》,頁24-46。
《立法院公報》,第79 卷22 期2342 號,《院會紀錄》,頁12-18。
《立法院公報》,第81 卷40 期2568 號,《院會紀錄》,頁74-7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