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19: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駱思暐
研究生(外文):Szu-Wei Lo
論文名稱:營建業知識管理之知識分享模型與知識分類
論文名稱(外文):KNOWLEDGE-SHARING MODELING AND THE CLASSIFICATION DESIGNED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指導教授:荷世平荷世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2
中文關鍵詞:知識管理知識分享激勵制度賽局理論
外文關鍵詞: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sharinggame theoryincentives sys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源自於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Theory)的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21世紀初企業管理的熱門話題。在金融保險、高科技等眾多不同產業廣為風行後,這股熱潮也逐漸受到營建業界的重視,進而開始有公司推行之。
從知識管理相關文獻的探討中可以發現,組織成員對知識抱持藏私主義(silo-ism),常常是企業推行知識管理所面臨的重大難題之一,也是造成推行成效不佳的關鍵因素。有鑑於此,才有激勵制度(incentive system)的訂定以鼓勵員工之知識分享(share)行為,但即使如此,不願分享知識的問題仍然存在。知識管理相關研究之數量繁多,但鎖定知識分享議題為主的深入探討卻相當缺乏,且普遍沒有以一適當的方法論加以分析。許多知識管理相關研究也明確指出激勵制度的重要性,但是內容往往簡單帶過,甚為貧乏。事實上,如果企業沒有知識分享的風氣與環境,即使有再成熟的IT技術、知識管理軟體,建立知識平台也只是徒勞無功。
然而早在明確的知識管理的概念被提出之前,一般公司便已經有知識管理的行為存在。在網路與電腦普及化之後,資料檔案電子化、員工透過網際網路或公司內部網路傳送資料訊息,公司建立資料庫以便於日後資料的儲存與搜尋等管理方法更是廣泛地被各種公司使用,另外關於知識的創造、傳承方面也是行之已久,如師徒制度(Master-Apprentice)的採行等。如今因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知識管理的概念被重新提出、並強調其重要性。然而公司是否有必要推行與以往不同,而更為進階的知識管理政策?如建構知識管理平台(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使用專業知識管理軟體、設立知識管理專責部門、任命知識長(CKO, Chief Knowledge Officer),亦或是維持原本的狀態即可?營建業又該如何應對這波知識管理的熱潮?
本文以營建業知識管理之知識分享模型為研究主題,以賽局理論(Game Theory)的觀點,分析、解釋說明組織內不同角色之間的競爭與利害關係。剖析公司與員工的立場與心理。更進一步把分析的結果將知識以分享的角度加以系統化分類。除了以知識分享模型與知識分類架構將上述之知識藏私問題做一釐清之外,更近一步對營建業知識管理之推行與激勵制度訂定時應有的原則與方向提出建議。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originated from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in economics, has drawn immense attentions from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in many industries. Recently, KM has also been applied to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re have been many discussions regarding how to implement certai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hat may facilitate knowledge accessibility. Surprising, there is few studies that address the most fundamental problem in KM: people may prefer not to share their own knowledge so as to preserve their personal values in the organization. Without the premise of each individual’s willingness to share knowledge, there will no valuable input for the IT system and, thus, no knowledge management at all.
Since the sharing of knowledge relates to the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ach member in an organization, we consider game theory a natural methodology to analyze such knowledge sharing problems. In this paper, a game-theory based model will be developed. This model will explain many problems about knowledge sharing, and effects of the incentives system. And then we will have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knowledge that evolves from the concept of model. Furthermore, try to provide some propositions for policymakers decide whether or how to promote KM in their own enterprises.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研究目的 2
1.3研究方法 2
1.4研究範圍 3
1.5研究流程 3
1.6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知識管理 6
2.2.1知識管理概述 7
2.2.2知識管理的目的 8
2.2.3知識管理的程序 11
2.2賽局理論 14
2.2.1賽局理論概述 14
2.2.2賽局的基本概念 15
2.2.3賽局的分類 16
2.2.4賽局之均衡解 20
2.3本章小結 22
第三章 賽局分析與模型建構 24
3.1相關問題概述 24
3.2營建業知識分享案例 25
3.3模型基本假設 28
3.3.1模型參數設定 29
3.3.2參數間關聯性 30
3.4知識分享模型 32
3.4.1知識平台建構之賽局分析 32
3.4.2激勵制度之賽局分析 37
3.4.3模型建立 40
3.5各類型知識之比較與應對策略 43
3.6本章小結 49
第四章 營建產業推動知識管理之探討 51
4.1模型反映的現實狀況 51
4.1.1各類型知識之實例探討 51
4.1.2知識分類型式的簡化 54
4.2營建業產業型態 56
4.3以模型觀點思考營建業知識管理推行政策 59
4.3.1內政部營建署之知識管理計畫 59
4.3.2台灣高鐵土建統包工程之聯合承攬模式 61
4.4本章小結 64
第五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66
5.1結論 66
5.2研究貢獻 68
5.3後續研究建議 68
參考文獻 70
1.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 (1999). Zukai Knowledge Management. Tokyo: Toyo Keizai.
2.Bonora, E. A. & Revang, O. (1991).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Sustained Performance. Toronto: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 Interorganizational Conference.
3.Conner, K., C. Prahalad(1996),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Knowledge versus Opportunism.”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7, No.5, pp.477-501.
4.David M. Kreps(2001),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 Model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Eric Rasmusen (1989), Games and inform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 Blackwell, New York.
6.Grant, R. (1997). The 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Firm: Implication for Management Practice.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30, No. 3.
7.Mas-collell, A., M. Whinstion, and J. Green(1995), Microeconomic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Natarajan, G. & Shekhar, S. (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9.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Papows, J. (1999). Enterprise.com: Market Leadership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erseus Books Group.
11.Ruggles, R. & Holtshouse, D. (1999). The Knowledge Advantage. USA: Capstone.
12.Sarvary, M. (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on in the Consulting Industr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 41, No. 2, Winter.
13.Senge, P. M. (1994). 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The Marsh Agency and The Spieler Agency.
14.Simonin, B.(1999), “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20, No.7, pp.595-623.
15.Thomas, A. S.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 Bantam Doubleday Dell.
16.Wikstrom, S. & Normann, R. (1994). Knowledge and Value: A New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Transformation. London: Routledge.
17.Zack, M. H.(1999), “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41, No.3, pp.125-145.
18.伍忠賢、王建彬(2001)。知識管理:策略與實務。台北市:聯經。
19.巫和懋、夏珍(2002),賽局高手-全方面策略與應用。台北。
20.李佩穎(2003)。應用賽局理論分析公共工程採購申訴調解行為之研究,雲科大營建系碩士論文。
21.林士智(2000)。知識管理理論模式初探-組織取向與資訊科技運用。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系碩士論文。
22.林加冠(2004)。組織承諾與激勵制度對員工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3.林韋如(1999)。高科技產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百略企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
24.邱正瀚(2002)。「企業知識管理架構通用模式之初期探討研究」,台灣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5.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台北市:麥田。
26.邵敏華(1998)。建構開放性之企業知識管理系統-以行銷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27.施純協(2000)。企業流程資訊自動化概念與實務。台北市:知行文化。
28.高志(2000)。雅虎成功法則。台北市:福爾摩沙。
29.徐福祥(2000)。企業知識系統建置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為例。私立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30.陳昱維(2000)。消費品產業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寶僑與聯合利華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1.森田松太郎、高梨智弘(1999)。Nyuumon Knowledge Management Kihon to Jitsurei.Japen: Kanki. /吳承芬(2000)。知識管理的基礎與實例。台北市:小知堂文化。
32.張原卿、吳麗瑩(2000),個體經濟學-理論與應用。
33.張維迎(1999)。賽局理論與信息經濟學。台北。
34.張維迎、劉楚俊(2001)。賽局理論與信息經濟學。台北市:茂昌。
35.解忠翰(1999)。知識管理系統架構之比較與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6.劉信志(2000)。知識管理參考模式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7.蔡采芳(1999)。顧問業知識管理系統架構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8.謝武星(1999)。針對「學術論文」的知識管理技術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9.謝淑貞(1999)。賽局理論。台北市:三民。
40.韓鳳彩(2002)。組織導入知識管理機制之設計與應用。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雪梅(1995)。大學院校學生宿舍的管理與發展。訓育研究,34(4),31-42。
2. 張雪梅(1994)。大專院校學生宿舍之輔導規劃。訓育研究,33(3),53-58。
3. 陳淑瓊(2002)。建立同儕輔導制度提升宿舍教育功能—以台大新生宿舍同儕輔導方案為例。學生事務,41(3),63-72。
4. 潘正德(1996)。大一新生人格特質、生活適應與學業成績的關係暨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原學報,24(2)35-51。
5. 蘇素美(2001)。高師大新鮮人生活適應調查分析。訓育研究,40(4),62-68。
6. 陳金貴(1999)。當前我國大學學生事務之發展趨勢。訓育研究,38(3),63-70。
7. 陳李綢(1998a)。台灣師範大學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5(1),159-180。
8. 黃茂德、徐雲惠、劉國乃、黃和琴(1987)。高中非寄宿生與校內、校外寄宿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及其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資料文摘,10,142-174。
9. 黃春枝(1999)。政大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訓育研究,38(4),56-70。
10. 李燕鳴、劉文玲、陳福士(2002)。東華大學一年級新生的生活適應。慈濟醫學, 14(6),365-372。
11. 何福田、張慶勳(1998)。學生事務的經營與管理。學生輔導雙月刊,58,96-105。
12. 何英奇(1990)。大學生自我認證與次文化近五年間的轉變:以師大教育院系學生為例。教育心理學報,23,119-142。
13. 楊極東(2002)。實踐大學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實踐學報,33,1-23。
14. 張紹勳(1996)。專科資管科學生價值觀、生活適應、自我強度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5),23-41。
15. 張雪梅(2003)。學生住宿生活與高等教育—歐美大學與我國大學宿舍輔導管理之比較。學生事務,42(2),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