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22: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沈哲緯
研究生(外文):Che-Wei Shen 沈哲緯
論文名稱:蜂巢格網加勁土壤之力學特性
論文名稱(外文):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cell Reinforced Soil
指導教授:陳榮河陳榮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3
中文關鍵詞:加勁土壤生態工法蜂巢格網三軸試驗穩定分析
外文關鍵詞:reinforced soilecological engineeringgeocelltriaxial teststability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6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加勁土壤觀念近三十年來已逐漸發展成熟,且廣泛的應用於大地工程之中,在經濟及安全性上皆已獲得肯定,也相當符合現今各界所提倡之生態工法。
今針對高密度聚乙烯製造之蜂巢格網,以內填氣乾土壤之三軸試驗,探討蜂巢格網加勁土壤之力學特性。其試驗參數可回饋現地設計參考之用。
試驗結果顯示,加勁土壤應變軟化現象不顯著;尖峰摩擦角隨內塡砂土相對密度增加而增加,且與圍壓成正比關係;而外視凝聚力隨相對密度增加而呈現急遽增加趨勢,顯示加勁土壤強度主要來源為外視凝聚力之貢獻;由彈性模數與體積模數結果顯示,加勁後可減少沉陷及側向變形;軸差應力比會隨圍壓增加而降低,顯示覆土壓力愈大則加勁成效愈劣,且隨相對密度增加而降低,顯示加勁疏鬆砂土效果比加勁緊密砂土為佳。加勁礫石土剪力強度依序為,較大粒徑(12.7mm ~25.4mm)之加勁礫石土、次粒徑(4.7mm ~12.7mm)之加勁礫石土,最後為相對密度70%之加勁礫石土;再由相對密度為70%時,不同加勁土壤結果顯示,加勁無凝聚性土壤,於提升外視凝聚力較具成效;內填不同粒徑範圍之無凝聚性礫石土方面,隨填入之平均粒徑愈大,其摩擦角愈大,而外視凝聚力則為相反趨勢,但降低之幅度甚小。
固定牆面傾角為20∘、牆寬為2.44m,牆高為5m之穩定分析為例,不同加勁土壤穩定性高低依序為,較大粒徑(12.7mm ~25.4mm)之加勁礫石土、次粒徑(4.7mm ~12.7mm)之加勁礫石土,再來為相對密度70%之加勁礫石土,最後為加勁砂土;不同牆高穩定分析結果顯示,加勁礫石土牆相較於加勁砂土牆而言,加勁成效(FS差值)隨牆高增加而增加;且擋土結構穩定性隨加勁土壤外視凝聚力之增加而增加。
目錄
誌謝 I
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照片目錄 XV
符號說明 X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3 研究方法 2
1.4 研究內容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 加勁土壤簡介 5
2.1.1 加勁土壤之優點 6
2.1.2 加勁擋土結構破壞模式 6
2.2 蜂巢格網簡介 7
2.2.1 蜂巢格網定義與沿革 7
2.2.2 蜂巢格網之特性 8
2.2.3 蜂巢格網於土木工程之應用 9
2.3 蜂巢格網加勁土壤之剪力強度試驗 10
2.3.1 三軸試驗 10
2.3.1.1 不同內填土剪力強度影響 10
2.3.1.2 不同格室數目及不同織物種類對剪力強度影響 12
2.3.1.3 圍束效應理論計算 13
2.3.2 直接剪力強度試驗 14
2.4 蜂巢格網牆體之無圍壓縮試驗 15
2.5 地工格網拉出阻抗 15
2.6總結與研究方向 16
第三章 土壤基本性質與力學性質 18
3.1 砂土基本性質試驗 18
3.1.1 粒徑分析 18
3.1.2 含水量與比重試驗 19
3.1.3 最大最小乾密度試驗 19
3.2 砂土之直接剪力試驗 19
3.2.1 試驗儀器介紹 19
3.2.2 試驗步驟 20
3.2.3 試驗結果 20
3.3 礫石土基本性質試驗 21
3.3.1 礫石土樣描述與處理方法 21
3.3.2 粒徑分析 21
3.3.3 含水量與比重試驗 22
3.3.4 最大最小乾密度試驗 23
3.4 礫石土之直接剪力試驗 24
3.4.1 試驗儀器介紹 24
3.4.2 試驗步驟 25
3.4.3 試驗結果 25
第四章 蜂巢格網基本性質與力學性質 26
4.1 蜂巢格網基本物理性質試驗 26
4.1.1 合成材基重測定 26
4.1.2 厚度測定 27
4.1.3單位面積重測定 27
4.2 寬幅抗張強度試驗 27
4.3 蜂巢格網材料抗張強度試驗 29
4.3.1 抗張強度試驗材料 29
4.3.2 試驗儀器介紹 29
4.3.3 試體準備 30
4.3.3.1 試體製作改良 30
4.3.3.2 準備流程 31
4.3.4 試驗步驟 31
4.3.5 試驗結果 32
4.4 蜂巢格網接縫強度試驗 32
4.4.1試體裁切方式 33
4.4.2 試驗規劃 34
4.4.3 試驗結果 34
第五章 加勁土壤三軸試驗規劃 36
5.1 試驗設備及試驗方法 36
5.1.1 試驗假設條件 36
5.1.2 試驗規畫 36
5.1.3 三軸試驗儀器與相關設備 37
5.1.4 儀器校正 38
5.1.5 橡皮膜勁度修正 38
5.1.6 夯實輔助撐模功用 39
5.1.7 外部量測體積正確性之驗證 39
5.2土壤三軸試體準備 40
5.2.1 砂土試體準備 40
5.2.2 礫石土試體準備 42
5.3 加勁土壤三軸試體準備 42
5.3.1 加勁砂土試體準備 43
5.3.2 加勁礫石土試體準備 46
第六章 三軸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 48
6.1 砂土三軸試驗結果 48
6.1.1 不同圍壓下之應力-應變行為 48
6.1.2 尖峰摩擦角 48
6.1.3 彈性模數與體積模數 49
6.2 加勁砂土三軸試驗結果 49
6.2.1 不同圍壓下之應力-應變行為 50
6.2.2 剪力強度參數 50
6.2.3 彈性模數與體積模數 51
6.3 加勁砂土三軸試驗結果與討論 51
6.3.1 剪力強度參數討論 51
6.3.2 彈性模數與體積模數討論 52
6.3.3 加勁效果討論 52
6.4 加勁礫石土之三軸試驗結果與討論 53
6.4.1 不同圍壓下之應力-應變行為討論 53
6.4.2 剪力強度參數討論 53
6.4.3 彈性模數討論 54
6.4.4 加勁效果討論 55
6.5 不同加勁土壤三軸試驗結果與討論 55
6.5.1 剪力強度參數討論 55
6.5.2 彈性模數討論 56
6.5.3 加勁效果討論 56
6.6 加勁土壤綜合討論與總結 57
6.6.1 不同圍壓下之應力-應變行為綜合討論 57
6.6.2 剪力強度參數綜合討論 57
6.6.3 彈性模數綜合討論 58
6.6.4 加勁效果綜合討論 58
6.6.5 加勁土壤破壞型態討論 59
第七章 蜂巢格網應用於擋土結構之穩定分析 60
7.1 極限平衡法 60
7.1.1 建立分析模型 60
7.1.2 分析參數選定 60
7.1.3 分析方法及項目 61
7.1.4 分析假設條件 61
7.2 堆疊式擋土牆分析結果與討論 61
7.2.1 不同加勁土壤之影響 61
7.2.2 牆高之影響 62
7.2.3 牆寬及牆面傾角之影響 62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64
8.1 結論 64
8.1.1 試驗部份 64
8.1.2 穩定分析部份 66
8.2 建議 66
參考文獻 68
附錄A 土壤物理性質試驗結果 168
附錄B 大型直剪儀校正資料 173
附錄C 抗張試驗儀校正資料 175
附錄D 三軸試驗儀校正資料 176
附錄E 加勁砂土無圍壓縮試驗結果 181
附錄F 三軸試驗結果附圖、表 183
附錄G 穩定分析結果附圖 191











表目錄
表2.1 蜂巢格網加勁土壤三軸試驗項目 72
表2.2 三軸試驗強度參數 73
表2.3 地工織物物理性質與力學性質 73
表2.4 三軸試驗剪力強度參數 74
表2.5 試驗與理論外視凝視力之比較 74
表2.6 無圍壓縮試驗結果 74
表3.1 砂土物理性質試驗結果 75
表3.2 礫石土物理性質試驗結果 75
表4.1 蜂巢格網之物理性質試驗結果 76
表5.1 砂土三軸試驗實際進行項目表 77
表5.2 礫石土三軸試驗實際進行項目表 78
表6.1 砂土三軸試驗結果 79
表6.2 加勁砂土三軸試驗結果 80
表6.3 加勁礫石土三軸試驗結果 81
表6.4 加勁砂土與加勁礫石土試驗結果比較 82
表6.5 三軸試驗結果總表 83
表6.6 圍壓與軸差應力比關係表 84
表7.1 背塡土選用之土壤剪力強度參數值 85
表7.2 坡高3m邊坡穩定分析之剪力強度參數及分析所得安全係數 85
表7.3 堆疊式擋土牆穩定分析項目 86
表7.4 不同加勁土壤之堆疊式擋土結構穩定分析結果(牆高5m) 86
表7.5 不同牆寬穩定分析結果(牆面傾角為20∘) 87
表7.6 不同牆面傾角穩定分析結果(牆高5m) 87





















圖目錄
圖1.1 蜂巢格網示意圖 88
圖1.2 研究流程圖 89
圖2.1 加勁土壤產生外視凝聚力之現象 90
圖2.2 加勁擋土結構之外部破壞模式示意圖 91
圖2.3 加勁擋土結構之內部破壞模式示意圖 92
圖2.4 蜂巢格網展開尺寸示意圖 93
圖2.5 蜂巢格網成本與牆高關係 93
圖2.6 砂土經蜂巢格網加勁前後三軸試驗結果 94
圖2.7 數值模擬加勁砂土三軸試驗之分析結果 95
圖2.8 碎石級配加勁土壤於不同高徑比之三軸試驗結果 96
圖2.9 蜂巢格網不同擺放格數方式 97
圖2.10 不同格數加勁土壤之三軸試驗結果 98
圖2.11 不同織物種類加勁土壤之三軸試驗結果 98
圖2.12 加勁土壤直接剪力試驗結果(破壞包絡線) 99
圖2.13 無圍壓縮試驗配置示意圖 100
圖2.14 蜂巢格網加勁式擋土牆示意圖 101
圖2.15 大型拉出試驗儀平面配置 101
圖2.16 拉出阻抗試驗結果 102
圖3.1 砂土粒徑分佈曲線 103
圖3.2 砂土直接剪力試驗結果(相對密度為70%) 104
圖3.3 砂土直接剪力試驗結果(相對密度為55%) 105
圖3.4 砂土直接剪力試驗結果(相對密度為40%) 106
圖3.5 砂土之剪應變與垂直位移關係圖 107
圖3.6 砂土界面摩擦係數與正向應力之關係 109
圖3.7 礫石土粒徑分佈曲線 109
圖3.8 大型直剪儀示意圖 110
圖3.9 礫石土之直接剪力試驗結果(相對密度為70%) 111
圖4.1 寬幅抗張強度示意圖 112
圖4.2 抗張試驗儀示意圖 112
圖4.3 蜂巢格網材料抗張強度-應變曲線 113
圖4.4 變形速率對高密度聚乙烯地工格網抗張強度試驗影響 113
圖4.5 變形速率對高密度聚乙烯材料抗張強度試驗影響 114
圖4.6 接縫強度試驗型式示意圖 115
圖4.7 試體長度20cm之接縫剪力強度-位移曲線 116
圖4.8 不同寬幅與不同寬長比試體之接縫剪力強度-位移曲線 116
圖4.9 試體長度20cm之接縫剝脫強度-位移曲線 117
圖4.10 不同寬幅與不同寬長比試體之接縫剝脫強度-位移曲線 117
圖4.11 試體長度20cm之接縫拔裂強度-位移曲線 118
圖4.12 不同寬幅與不同寬長比試體之接縫拔裂強度-位移曲線 118
圖5.1 三軸試驗儀配置圖 119
圖5.2 橡皮膜勁度修正曲線 119
圖5.3 加勁砂土分10層夯實於不同圍壓下之三軸試驗結果 120
圖5.4 氣乾砂與飽和砂體積變化曲線比較 120
圖5.5 防刺破橡皮膜保護層製作方法 121
圖6.1 砂土之應力-應變曲線(相對密度為40%) 122
圖6.2 砂土之應力-應變曲線(相對密度為55%) 122
圖6.3 砂土之應力-應變曲線(相對密度為70%) 123
圖6.4 砂土之體積應變曲線(相對密度為40%) 123
圖6.5 砂土之體積應變曲線(相對密度為55%) 124
圖6.6 砂土之體積應變曲線(相對密度為70%) 124
圖6.7 砂土於不同相對密度之尖峰摩擦角結果 125
圖6.8 砂土於不同相對密度之彈性模數與圍壓關係 125
圖6.9 砂土於不同相對密度之體積模數與圍壓關係 126
圖6.10 加勁砂土之應力-應變曲線(相對密度為40%) 126
圖6.11 加勁砂土之應力-應變曲線(相對密度為55%) 127
圖6.12 加勁砂土之應力-應變曲線(相對密度為70%) 127
圖6.13 加勁砂土之體積應變曲線(相對密度為40%) 128
圖6.14 加勁砂土之體積應變曲線(相對密度為55%) 128
圖6.15 加勁砂土之體積應變曲線(相對密度為70%) 129
圖6.16 加勁砂土於不同相對密度之尖峰摩擦角結果 129
圖6.17 加勁砂土於不同相對密度之外視凝聚力結果 130
圖6.18 加勁砂土於不同相對密度之彈性模數與圍壓關係 130
圖6.19 加勁砂土於不同相對密度之體積模數與圍壓關係 131
圖6.20 砂土加勁前後之剪力強度參數(相對密度為40%) 132
圖6.21 砂土加勁前後之剪力強度參數(相對密度為55%) 133
圖6.22 砂土加勁前後之剪力強度參數(相對密度為70%) 134
圖6.23 加勁砂土於不同相對密度之尖峰摩擦角與圍壓關係 135
圖6.24 砂土於不同相對密度之尖峰摩擦角與圍壓關係 135
圖6.25 砂土於不同相對密度時加勁前後之破壞包絡線 136
圖6.26 加勁砂土於不同相對密度之軸差應力比與圍壓關係 136
圖6.27 礫石土加勁前後之應力-應變曲線(相對密度為70%) 137
圖6.28 不同粒徑範圍加勁礫石土之應力-應變曲線 138
圖6.29 加勁礫石土之體積應變曲線(粒徑12.7mm~25.4mm) 139
圖6.30 礫石土加勁前後之剪力強度參數(相對密度為70%) 140
圖6.31 加勁礫石土之剪力強度參數(粒徑4.7mm~12.7mm) 141
圖6.32 加勁礫石土之剪力強度參數(粒徑12.7mm~25.4mm) 141
圖6.33 各加勁礫石土之破壞包絡線 142
圖6.34 礫石土加勁前後之彈性模數與圍壓關係(相對密度為70%) 142
圖6.35 加勁礫石土之軸差應力比與圍壓關係(相對密度為70%) 143
圖6.36 砂土與礫石加勁前後之彈性模數與圍壓關係(相對密度為70%) 143
圖6.37 砂土與礫石加勁後之軸差應力比與圍壓關係(相對密度為70%) 144
圖7.1 蜂巢格網加勁擋土牆模型 145
圖7.2 蜂巢格網堆疊式擋土牆安全係數隨牆高變化關係 145
圖7.3 牆寬2.44m之穩定分析結果(牆高5m,牆面傾角20∘) 146










照片目錄
照片2.1 蜂巢格網堆疊式加勁擋土牆 147
照片2.2 蜂巢格網應用於鐵路路基加勁 147
照片2.3 蜂巢格網應用於低水護岸整治 148
照片2.4 蜂巢格網應用於溝渠引道保護 148
照片2.5 蜂巢格網應用於邊坡加勁 149
照片2.6 蜂巢格網應用於軟弱地盤加勁 149
照片2.7 蜂巢格網加勁石灰岩碎石級配之三軸試體安裝完成情形 150
照片3.1 直接剪力試驗儀 151
照片3.2 以等量分樣器進行礫石四分取樣情形 151
照片3.3 網筐懸掛於天秤上 152
照片3.4 礫石土置入網筐中 152
照片3.5 乾密度試驗模 153
照片3.6 大型直剪試驗儀 153
照片4.1 抗張試驗儀 154
照片4.2 油壓式錐楔形夾具 154
照片4.3 抗張強度試驗試體準備情形 155
照片4.4 接縫強度試體準備完成情形 156
照片4.5 接縫剪力強度試驗前後之接縫情形 157
照片4.6 接縫剝脫強度試驗前後之接縫情形 158
照片4.7 接縫拔裂強度試驗前後之接縫情形 159
照片5.1 橡皮膜勁度修正試驗 160
照片5.2 夯實輔助撐模 160
照片5.3 砂土試體破壞情形 161
照片5.4 礫石土試體破壞情形 161
照片5.5 蜂巢格網試體未拉撐前情形 162
照片5.6 蜂巢格網接縫處體積量測 162
照片5.7 蜂巢格網內填土作業情形 163
照片5.8 內徑規 163
照片5.9 加勁砂土試體組立完成情形 164
照片5.10 加勁砂土試體破壞情形 165
照片5.11 加勁礫石土試體破壞情形 166
照片6.1 加勁土壤不同圍壓下之破壞型態比較 167
照片6.2 不同加勁土壤之破壞型態比較 167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標準 (1998),『CNS 14277 A1064』,地工合成材詞彙。
2.李怡先 (1998),『地工格網與土壤互制作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論文,第19-100頁。
3.李咸亨、胡衍榮、謝宗榮、劉家男、張達德、謝啟萬、陳榮河、郭勝雄、李維峰、周南山 (2001),『地工合成材料加勁擋土結構設計與施工手冊』,中華地工材料協會。
4.林四川、吳文榮、周公台 (1993),『邊坡穩定分析程式(STABL)應用之探討』,地工技術雜誌,第四十一期,第12-27頁。
5.林又青 (2003),『生態工法於坡址穩定之初步分析及應用』,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第54-124頁。
6.洪勇善 (1999),『土釘擋土結構之力學行為』,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論文,第71-122頁。
7.陳榮河、張達德 (1992),『加勁土壤結構暫行技術手冊』,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使用手冊。
8.陳榮河、林美聆、林國峰 (1999),『山坡地土壤力學性質在水土保持工程上之一般應用研究(七)』,八十七年度台灣東部及蘭陽地區治山防洪計畫報告。
9.張達德 (1985),『地工織物應用之簡介』,營建世界雜誌,第47 期,第32-37頁。
10.張家豪 (2004),『地工蜂巢格網加勁於砂土路基之承載能力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第18-85頁。
11.葉雅芸 (2004),『地工袋應用於擋土結構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第20-105頁。
12.謝啟萬、郭耀章、張達德、吳政翰 (1999),『地工蜂格網應用於路基加勁』之研究,第八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第1717-1725頁。
13.Bishop, A. W. and Green, G. E. (1965), “The Influence of End Restraint on the Compression Strength of a Cohesionless Soil “, Geotechnique, Vol. 15, No. 3, pp. 243-266.
14.Bolton, M. D. (1986), “The Strength and Dilatancy of Sands”, Geotechnique, Vol. 36, No. 1, pp. 65-78.
15.Bathurst, R. J. and Karpurapu, R. (1993), “Large Scale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ing of Geocell-Reinforced Granular Soils”, ASTM 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Vol. 16, No. 3, pp. 296-303.
16.Bathurst, R. J. and Simac, M. R. (1993), “Laboratory Testing of Modular Unit-Geogrid Facing Connection”, ASTM Special Technical Publication.
17.Bathurst, R. J., Simac, M. R., Berg, R. R., (1993), “Review of the NCMA Segmental Retaining Wall Design Manual for Geosynthetic -Reinforced Structur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Annual Conference, pp. 14.
18.Bathurst, R. J. and Crowe, R. E. (1994), “Recent Case Histories of Flexible Geocell Retaining Walls in North America”, Proceedings Symposium on Recent Case Histories of Permanent Geosynthetic-Reinforced Soil Retaining Walls, Tokyo, Japan, held 6-7, A. A. Balkema, pp. 17.
19.Bathurst, R. J. and Knight, M. A. (1998), “Analysis of Geocell Reinforced-soil Covers Over Large Span Conduits”,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Journal, Vol. 22, No. 3/4, pp. 205-219.
20.Cancelli, A., Rimoldi, P., Montanelli, F., (1993), “Index and Performance Tests for Geocells in Different Applications”, Geosynthetic Soil Reinforcement Testing Procedures, ASTM STP 1190, pp. 64-75
21.Ezek Technology Group, Inc. (2002), “EZ-CELL Cellular Confinement System”.
22.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1998), “Geosynthetic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Guidelines”, FHWA-HI-98.
23.Henkel, D. J. and Gilbert, G. C. (1952), “The Effect of Rubber Membranes on the Measured Triaxial Compression Strength of Clay Samples”, Geotechnique, Vol. 3, No. 1, pp. 20-29.
24.Head, K. H. (1986), “Manual of Soil Laboratory Testing”, Vol. 3, Redwood Burn Limited, Trowbridge, Wiltshire.
25.Koerner, R. M. (1997), “Designing with Geosynthetics”, 4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USA.
26.Marsal, R. J. (1969),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fill Materials”,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Vol. 3, pp. 499-506.
27.Mhaiskar, S. Y., Mandal, J. N. (1992), “Soft Clay Subgrade Stabilization Using Geocells”, Geotechnical Special Publication, Vol. 2, No. 30, pp. 1092-1103.
28.Presto Products Company, http://www.prestogeo.com/.
29.Presto Products Company (2002), “The Geoweb Earth Retention System Installation Guidline”.
30.Presto Products Company (2000), “The Geoweb Earth Retention System Technical Overview”.
31.Rajagopal, K., Krishnaswamy, N. R., Madhavi Latha, G., (1999), “Behaviour of Sand Confined with Single and Multiple Geocells”, 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Journal, Vol. 17, pp. 171-184.
32.Su, Q., Cai, Y., Zhou, H. B., (2002), ” Geogrid and Geocell Reinforced Sand Blanket:Large Scale Model Test and the Ability to Reduce Deformation”, Geosynthetics-7th ICG, pp. 427-430.
33.US Army Engine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Waterways Experiment Station (1999), “Road Construction Using Sand-Grid (Geocell) Confinement”, Public Affairs Office 3909 Halls Ferry Road Vicksburg.
34.Vidal, H. (1966), “The Principle of Reinforced Earth”, Highw. Res. Rec., No. 282, pp. 1-16.
35.Webster, S. L. (1979), “Investigation of Beach Sand Trafficability Enhancement Using Sand-Grid Confinement and Membrane Reinforcement Concepts”, Report GL-79-20(1), Geotechnical Laboratory, U.S. Army Engieer Waterways Experiment Station , Vicksburg, MS, February.
36.Webster, S. L. (1981), “Investigation of Beach Sand Trafficability Enhancement Using Sand-Grid Confinement and Membrane Reinforcement Concepts”, Report GL-79-20(2), Geotechnical Laboratory, U.S. Army Engieer Waterways Experiment Station , Vicksburg, MS, Februar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