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9 16: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沈芳如
研究生(外文):Fang-Ju Shen
論文名稱:魏晉詩歌中的懷歸意識
指導教授:王國瓔王國瓔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8
中文關鍵詞:魏晉詩懷歸思鄉隱逸遊仙玄言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5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所謂「懷歸」意識,指的是由於無法安頓於當下環境,因此思欲回歸某一理想境地,並且認同此處為其最終安身立命之所在。在這樣的意義之下,思鄉戀土之情固然是一種懷歸意識,那麼詩歌中同樣在抒發離棄當下,傳達回歸之意的遁世隱逸之思、長生遊仙之想,以及玄虛淡遠之企,自然也是一種懷歸意識的表現。是以筆者認為,魏晉詩歌所傳達的思鄉戀土之情、遁世隱逸之思、長生遊仙之想,以及玄虛淡遠之企,都應視為一種思欲離棄當下環境,進而回歸心中理想境地的懷歸意識。其中所傳達的,都是冀望回歸以尋求安頓的情懷。而歷來研究魏晉詩歌者,大多已經作了深入的研究以及探討,可謂成果豐碩,其中對於詩中的懷歸意識多少亦有所觸及。平心而論,這些成果固然已就各類表達懷歸意識的作品,作了深入周全的觀察與論析,不過研究角度大多著眼於「詩歌類型」上。換言之,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以「思鄉詩」、「隱逸詩」、「遊仙詩」、「玄言詩」等詩歌類型之研究為其重點,顯然提供了某一個詩歌類型的完整視野。但由於懷歸意識並非研究詩歌題材類型時的主要課題,因此倘若僅以題材類型這一角度來觀察詩歌,則較不容易突顯出詩歌所傳達的懷歸、安頓之意。
本文寫作目的,即在透過魏晉詩歌的內容意涵,梳理其中所傳達的思鄉戀土、遁世隱逸、長生遊仙,以及玄虛淡遠等懷歸意識,並且作一綜合觀察,分析四者之間存在的聯繫關係。在分論各種題材類型所傳達的懷歸意識之後,再綜論各類題材中的懷歸意識有何特色,以及各類題材所傳達的懷歸意識之間,存在著如何的重疊聯繫關係。本文之研究課題大致如下:第一章主要在說明研究動機與方法、研究材料;並且略論先秦至兩漢之間,詩歌作品所傳達的懷歸意識為何。第二章析論魏晉詩歌中的思鄉戀土之情,分析其點明思鄉情懷的作法為何,以及詩歌中之內容意涵。而魏晉詩歌中的思鄉之情,在意義上的開拓之處,尤其是陶詩中所傳達的思鄉懷歸意識,與隱遁懷歸意識之間的聯繫關係,亦有所說明。第三章析論魏晉詩歌中的遁世隱逸之思,分析其點明隱遁之思的作法為何,說明詩歌內容自憂心世俗險惡,轉變至生活悠遊情趣的狀況。第四章析論魏晉詩歌中的長生遊仙之想,除了分析詩歌如何點明其遊仙之想外,也說明了仙隱合一、仙玄合一,以及藉遊仙以詠懷等特色。第五章析論魏晉詩歌中的玄虛淡遠之企,既說明其點明玄虛之企的作法,亦分析詩歌意涵自嚮慕玄境,至悠遊玄趣的轉變。前述第二至第五章,主要分別析論詩歌之內容意涵,不再強調其題材類型,旨在突顯其情懷特色。第六章則綜論各類傳達懷歸意識的詩歌,其藝術風貌為何。並分別自意象安排、典故運用,以及對比設計,分析詩歌在傳達懷歸意識所運用的藝術手法,並突出藝術風貌與內涵情意之間的表裡關係。第七章為結語,為本文前述各章的分析,作一總結性說明,將魏晉詩歌區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建安詩歌,以及其後的正始、兩晉詩歌,討論其詩歌所傳達的懷歸意識特色何在,以及比較兩個時期的詩歌,在懷歸意識的表現上有何差異。
以下說明本文的研究資料。本文所引述之魏晉詩歌,以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為據。至於相關參考資料,就筆者目前所知,目前尚無以「懷歸意識」作為主題,來綜觀魏晉詩歌的研究論文。然而關於思鄉詩、隱逸詩、遊仙詩、玄言詩等課題,卻已有相當的研究成果。其中如王立先生《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即有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出處主題、遊仙主題,以及思鄉主題,乃是以主題式的綜論角度,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中的遁世隱逸之思、長生遊仙之想,以及思鄉戀土之情,為本文寫作提供了一個觀察視角上的參考。本文即在通過觀察表達懷歸意識的魏晉詩歌,再參以前人所累積的研究成果之後,綜述總結魏晉詩歌中,思鄉、遁隱、遊仙,以及玄虛等懷歸意識的內涵以及特色,期望能夠藉此勾勒出一幅魏晉文人企求安頓的心靈圖景。
目 錄
第一章 緒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1
第二節 先秦至兩漢詩歌中的懷歸意識……………………5

第二章 魏晉詩歌中的思鄉戀土之情 …………………………23
第一節 思鄉的標誌 ………………………………………24
第二節 鄉思的詠嘆 ………………………………………28
一、感物悽惻之情 ……………………………………28
(一)路途艱險,景物荒涼 ……………………29
(二)季節遞移,時光流逝 ……………………35
(三)環境陌生,心懷舊土 ……………………36
二、自我感懷之思 ……………………………………39
三、家園故居之憶 ……………………………………45
四、小結 ………………………………………………48

第三章 魏晉詩歌中的遁世隱逸之思 …………………………51
第一節 點明隱遁之思 ……………………………………52
第二節 歸歟的吟詠 ………………………………………59
一、憂心世俗險惡 ……………………………………60
二、企慕超俗高潔 ……………………………………64
三、描寫山水田園 ……………………………………71
四、結語 ………………………………………………80

第四章 魏晉詩歌中的長生遊仙之想 …………………………83
第一節 何處是仙鄉 ………………………………………83
一、仙境 ………………………………………………84
二、仙隱之境 …………………………………………86
三、仙玄之境 …………………………………………88
第二節 遊仙之想的內涵情意 ……………………………90
一、追求長生久視 ……………………………………91
(一)感慨功業未成 ……………………………91
(二)模擬樂府之作 ……………………………93
(三)相信神仙實有 ……………………………94
二、描寫悠遊仙境 ……………………………………95
(一)遨遊於瑰麗仙景 …………………………95
(二)清靜淡雅的仙玄之境 ……………………97
(三)以人間山水為仙境 ………………………98
三、抒發自我感懷 ……………………………………101
(一)憤世之慨 …………………………………102
(二)懼禍之嘆 …………………………………104
(三)傷逝之感 …………………………………106
四、結語 ………………………………………………109

第五章 魏晉詩歌中的玄虛淡遠之企 …………………………111
第一節 玄境的概念 ………………………………………114
第二節 玄虛之企的內容意涵 ……………………………117
一、嚮往玄虛之境 ……………………………………117
(一)寓玄虛於隱遁 ……………………………118
(二)直抒嚮往玄虛之情 ………………………120
二、闡明玄理之思 ……………………………………122
(一)西晉雅化詩歌 ……………………………123
(二)東晉論玄詩歌 ……………………………125
(三)小結 ………………………………………128
三、抒發玄遠之趣 ……………………………………129
(一)即自然以抒玄意的西晉詩 ………………130
(二)以玄對山水的東晉詩 ……………………133
四、結語 ………………………………………………138

第六章 懷歸詩歌之藝術風貌 …………………………………139
第一節 意象之安排 ………………………………………141
一、思鄉之情的意象安排 ……………………………142
(一)荒途之艱辛 ………………………………142
(二)秋景之蕭索 ………………………………144
(三)家園之溫馨 ………………………………146
二、隱遁之思的意象安排 ……………………………148
(一)世路之險惡 ………………………………149
(二)山水之美感 ………………………………149
(三)田園之情趣 ………………………………153
三、遊仙之想的意象安排 ……………………………156
(一)天庭之仙趣 ………………………………156
(二)超俗之仙意 ………………………………159
(三)仙隱之同調 ………………………………160
四、玄虛之企的意象安排 ……………………………163
(一)老莊佛道之理 ……………………………164
(二)追慕玄境之意 ……………………………166
(三)悠遊玄遠之趣 ……………………………168
五、結語 ………………………………………………174
第二節 典故之運用 ………………………………………174
一、思鄉之情的典故運用 ……………………………176
二、隱遁之思的典故運用 ……………………………179
三、遊仙之想的典故運用 ……………………………184
四、玄虛之企的典故運用 ……………………………193
五、結語 ………………………………………………199
第三節 對比之設計 ………………………………………199
一、思鄉之情的對比設計 ……………………………200
二、隱遁之思的對比設計 ……………………………204
三、遊仙之想的對比設計 ……………………………207
四、玄虛之企的對比設計 ……………………………211
五、結語 ………………………………………………214

第七章 結論 ……………………………………………………217
第一節 曹魏詩歌中的懷歸意識 …………………………217
第二節 兩晉詩歌中的懷歸意識 …………………………220

參考書目 …………………………………………………………223
參考書目(依作者或編著者姓名筆劃為序)

一、古代典籍
《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
月。
王士禎:《古詩選》,台北:廣文書局,1962年8月。
王嘉:《拾遺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王闓運:《尚書大傳補註》,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
局,1991年。
朱熹:《詩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
朱熹:《朱熹全集》,台北:大偉書局,1963年2月。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年1月。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沈德潛:《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
月。
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東方朔:《神異經》,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姚際�琚G《詩經通論》,台北:廣文書局,1961年10月。
皇甫謐:《高士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9年5月。
班固:《漢武帝內傳》,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
1977年。
------:《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4月。
夏傳才:《曹操集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
陳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陳延傑:《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8月。
陳祚明評選:《采菽堂古詩選》,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
一五九0至一五九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8月。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3
月。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
《陶淵明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揚雄:《法言》,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楊伯峻:《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9月。
楊家駱主編:《晏子春秋集釋》,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4月。
葛洪:《神仙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劉向:《列仙傳》,收於《中國神仙傳記文獻初編》,台北:捷幼出
版社,1992年3月。
------:《列女傳》,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4月。
《穆天子傳》,收於《四部叢刊.初編》子部107,台北:台灣商
務,1965年。
盧弼:《三國志集解》,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4
月。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天工書局,1989年9月。
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6月。
龔斌:《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二、近人著作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11月。
小尾郊一著,卲毅平譯:《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三曹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95年5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
月。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及信仰》,台北:時
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6月。
王國瓔師:《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台北:允晨文化,
1999年9月。
------------:《中國文學史新講》(2)初稿。
----------:《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
年7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月。
王德保:《仕與隱》,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2月。
王德華:《屈騷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9月。
朱自清:《朱自清說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
《先秦兩漢文學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7月。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9
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9月。
李建中、高華平:《玄學與魏晉社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1月。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年
12月。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
年3月。
周生亞:《古代詩歌修辭》,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1月。
洪順隆:《六朝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
胡大雷:《文選詩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4
月。
---------:《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6月。
范子曄:《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7
月。
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
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3月。
高晨陽:《阮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徐公持編著:《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9
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12月。
孫良水:《阮籍審美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7月。
孫明君:《漢魏文學與政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3月。
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唐翼明:《古典今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9月。
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年7月。
張作耀:《曹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張廷銀:《魏晉玄言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9月。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台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85年6
月。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3
月。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4年11月。
陳順智:《東晉玄言詩派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11
月。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秦皇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
月。
郭維森:《屈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曹道衡、沈玉成:《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8月。
連鎮標:《郭璞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7月。
黃海德、李剛編:《簡明道教辭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
年12月。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
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
葉嘉瑩:《阮籍咏懷詩講錄》,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6
月。
寧稼雨:《魏晉士人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12月。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85年6月。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6月。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戴嘉枋等:《雅文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詩人心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3月。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10月。

三、學位論文
李春華:《詩經思鄉戀土主題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
文,1999年5月。
沈凡玉:《蕭綱詩歌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5月。
沈禹英:《魏晉隱逸詩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年。
林朝成:《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台灣大學哲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1992年6月。
林蔚蓉:《東晉玄言詩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紀志昌:《魏晉隱逸思想研究—以高士類傳記所作的考察》,輔仁大
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金儀:《漢鏡所反映的神話傳說與神仙思想》,台灣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張鈞莉:《六朝遊仙詩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年6月。
張瑞蘭:《漢魏詩歌中懷鄉詩歌的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
職進修專班碩 士論文,2002年8月。
張嘉純:《漢魏六朝辭賦中的遊仙題材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0年。
郭璟瑩:《魏晉名士養生思想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4年6月。
崔世崙:《魏晉玄言文學思潮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論文,2001年。
黃偉倫:《六朝玄言詩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8年。
潘莉瑩:《尊隱:以東漢時期為主軸的研究與考察》,清華大學中文
研究所,2001年。
魏敏慧:《東漢隱逸風氣探析》,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年。

四、單篇論文
上田武:〈魏晉隱逸思潮和陶淵明—從嵇康到陶淵明〉,《九江師專
學報》1998年增刊,頁14-19。
王元軍:〈中古時期隱士奇異行為的文化含義〉,《中國研究》第23
期,1997年2 月,頁61-65。
王立:〈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遠與中國古代思
鄉主題〉,《文史雜誌》1999年第4期,頁30-33。
------:〈出處之念的起因及主要意旨—「朝隱」與中國古代出處文
學主題〉,《蘭州大學學報》第29卷第5期,2001年,頁21-28。
-----:〈中國古代思鄉心態的社會心理成因〉,《十堰職業技術學
院學報》第14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18-22。
------:〈中國古代思鄉文學主題的歷時性檢視〉,《大連大學學
報》第24卷第3期,2003年6月,頁56-58。
王利鎖:〈試論阮籍詠懷詩的遊仙描寫與建安遊仙詩模式風格的差
異〉,《中州學刊》第109期,1999年1月,頁100-105。
王春冰:〈魏晉隱逸觀念與山水文學的興起〉,《江漢論壇》2004年
第6期,頁87-89。
王葆玹:〈魏晉言意之辨的發展與意象思維方式的形成〉,《中國文
化月刊》第116期,1989年6月,頁63-67。
王錫臣:〈玄理開路,山水正興—兼論玄言詩文在山水欣賞中的價
值〉,《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頁75-81。
王澍:〈再論玄言詩的定義與分類〉,《思想戰線》第28券,2002年
第6期,頁80-84。
王燕:〈三曹神仙說態度及其游仙詩比較〉第9卷第4期,2003年7
月,頁27-29。
王禮華:〈郭璞與玄言詩歌的變革〉,《中國韻文學刊》2001年第2
期,頁65-69。
王麗珍:〈求仙道旨在求功業—試論曹操游仙詩的思想實質〉,《青
海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頁108-112。
---------:〈曹植游仙詩探論〉,《德州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
2001年3月,頁52-54。
方燕:〈魏晉南北朝的隱逸與山水旅游文化〉,《西南民族學院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19卷增刊,1998年10月,頁97-100。
皮元珍:〈超然高蹈的心靈依歸—論魏晉游仙詩〉,《船山學刊》
2003年第3期,頁113-118。
庄新霞:〈魏晉南北朝游仙詩的淵源與內容分類〉,《西華師範大學
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1期,頁96-99。
朱立新:〈試論楚辭遠遊系列的結構模式及其對遊仙詩影響〉,《上
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5期,2001年9月,頁
91-97。
沈凡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中的死亡超越〉,《中國文學
研究》第13期,1999年5月,頁335-356。
沈宗霖:〈從退隱到心隱:試論東漢迄兩晉之際隱逸思想變遷〉,
《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3年6月,頁177-200。
吳功正:〈六朝隱逸情調與美學風貌〉,《江漢論壇》第8期,1994
年,頁74-78。
李永平:〈游仙詩特點及分類〉,《西安石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0卷第4期,2001年11月,頁64-66。
---------:〈游仙詩死亡再生主題〉,《陜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6
卷第4期,1997年12月,頁138-142。
李志宏:〈試論兩漢遊仙歌詩的生成及其藝術表現〉,《臺北師院語
文集刊》第6期,2001年6月,頁1-30。
李昀瑾:〈《詩經》中的懷鄉主題〉,《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
究生論文集刊》第4期,2002年12月,頁21-33。
李建中:〈玄學人格與東晉玄言詩〉,《江海學刊》1999年第1期,
頁166-170。
李春華:〈《詩經》思鄉戀土主題成因試析〉,《遼寧教育學院學
報》第17卷第2期,2000年3月,頁88-92。
李紅霞:〈從招隱詩的衰歇看晉宋詩歌的歷史走向〉,《深圳大學學
報》第20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78-82。
李清筠:〈三曹樂府詩中的神仙世界〉,《國文學報》第28期,1999
年,頁153-178。
李紹華:〈嵇阮詩歌與玄言詩風〉,《廣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
1994年第4期,頁44-46。
李輝:〈追尋生命的樂園—曹植游仙詩思想新解〉,《雲南教育學院
學報》第14卷第3期,1998年6月,頁43-47。
李曉婉:〈回歸自然的人生取向與山水田園詩審美境界〉,《廣東行
政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2002年8月,頁90-93。
辛金順:〈從生命的型態—試論曹操的遊仙詩〉,《文明探索叢刊》
第9期,1997 年4月,頁62-74。
呂愛梅:〈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我國古代文學中的三種懷鄉
類型〉,《文史雜誌》2000年第6期,頁38-40。
余靜芳:〈「天人合一」、「隱逸情結」與中國山水文學〉,《麗水
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4期,2001年8月,頁23-25。
屈小寧、余志海:〈儒家隱逸觀與自然觀自先秦至唐的演變〉,《陜
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2003年5月,頁
51-57。
林文月:〈從遊仙詩到山水詩〉,《中外文學》第1卷第9期,1973年
2月,頁35-52。
林佳蓉:〈從〈遠遊〉到〈離騷〉遊仙型態的轉變〉,《雲漢學刊》
第3期,1996年5月,頁131-150。
林明德:〈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的神話世界初探〉,《中外文
學》第5卷第2期,頁132-149。
宗明華:〈莊子與魏晉文學中的隱逸思想〉,《山西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0年5月,頁31-35。
邱華苓:〈王粲〈登樓賦〉主題意識探析〉,《東方人文學誌》第1
卷第4期,2002年12月,頁51-70。
周曉琳:〈中國古代文學「思鄉」主題的文化內涵〉,《綿陽師範高
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1期,1999年2月,頁49-53。
胡旭:〈潘岳隱逸思想初探〉,《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第5期,頁84-88。
胡秋銀:〈論漢晉南朝的隱逸政策〉,《社會科學輯刊》2002年第1
期,頁101-107。
--------:〈西晉士人隱逸觀〉,《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
期,2002年2月,頁73-76。
施建軍:〈曹植游仙詩新論〉,《鄭州大學學報》第35卷第1期,
2002年1月,頁34-37。
姜淙倫:〈論〈遠游〉對我國古代游仙詩的影響〉,《雲南教育學院
學報》第10卷第3期,1994年6月,頁43-49。
洪順隆:〈論六朝隱逸詩〉,《文藝復興月刊》第108期,1979年12
月,頁56-62。
---------:〈玄言詩論〉,《華學月刊》第94期,1979年10月,頁
32-45。
俞灝敏:〈魏晉六朝遊仙文學的崛起〉,《南都學壇》第20卷第1
期,2000年1月,頁38-41。
徐志嘯:〈陶淵明「回歸自然」的思考—兼及中西「回歸自然」
論〉,《雲夢學刊》第2期,1994年,頁47-58。
徐明:〈試論漢代遊仙詩的產生與演變〉,《張家口師專學報》社會
科學版1997年第2期,頁30-36。
-----:〈曹植游仙詩意蘊簡析〉,《河北學刊》1997年第2期,頁
66-70。
徐清泉:〈隱逸人格精神與中國古代藝術美追求〉,《學術月刊》
1996年第6期,頁91-97。
---------:〈隱逸文化與中國山水田園詩的生發勃興〉,《固原師
專學報》第2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8。
徐盛華:〈從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中析論其神話世界的三重意
識〉,《中外文學》第187期,頁40-54。
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文學遺產》第4期,1983年,
頁9-15。
孫昌武:〈嵇康的養生術和遊仙詩〉,《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35卷第4期,2002年7月,頁86-91。
馬曉京:〈略論魏晉南北朝隱逸與士人園林〉,《中南民族學院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頁79-83。
馬曉坤:〈從現實的田園到詩國的想像—陶淵明對於理想境界的追
求與回歸〉,《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頁24-28。
馬寶記:〈性格裂變與生命整合—魏晉遊仙詩新論〉,《新鄉師範高
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69-71。
陳司直:〈論嵇康內心之衝突〉,《吳鳳學報》第11期,2003年5
月,頁17-25。
陳忻:〈論中國古代文人朝隱的三種類型〉,《重慶師院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頁41-45。
陳海英:〈談曹植的游仙詩〉,《麗水師專學報》第19卷第4期,
1997年8月,頁12-16。
陳道貴:〈郭璞〈游仙詩〉主旨說述評〉,《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
年第4期,頁12-17。
張宏:〈曹操曹植游仙詩的藝術成究〉,《殷都學刊》1996年第1
期,頁32-35。
------:〈《楚辭章句》的屈子形象和游仙模式〉,《社會科學輯
刊》1996年第6期,頁142-146。
張振龍:〈漢代遊仙文學主旨探論〉,《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1999年1月,頁96-98。
--------:〈魏晉文人遊仙詩創作的悲劇情感〉,《陜西師範大學繼
續教育學報》第20卷第2期,2003年6月,頁34-37。
--------:〈阮籍、嵇康游仙思想的審美透視〉,《信陽師範學院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1996年1月,頁70-74。
張鈞莉:〈從遊仙詩看曹氏父子的性格與風格〉,《中外文學》第20
卷第5期,1991年10月,頁95-121。
張駿翬:〈魏晉隱逸文化與嵇康之死〉,《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30卷第5期,2003年9月,頁76-81。
許冰雨:〈妙在玄與不玄之間—論含有玄言的陶詩〉,《南寧師範高
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1期,頁59-61。
許東海:〈歸返、夢幻、焦慮:從陶、柳辭賦論歸田書寫的文類流變
及其創作意蘊〉,《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6月,頁
47-80。
康萍:〈論魏晉遊仙詩的興衰與類別〉,《中外文學》第3卷第5期,
頁154-167。
郭真義:〈曹植游仙詩的藝術寄托〉,《廣州大學學報》綜合版第14
卷第6期,2000年12月,頁65-69。
梅祖麟、高友工著,黃宣範譯:〈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
(上)(中)(下),《中外文學》第1卷第10-12期,1973年3-
5月,頁30-63、頁100-114、頁152-169。
梅國宏:〈論郭璞〈游仙詩〉中的「仙」與「玄」〉,《西北第二民
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32-35。
陶新民:〈陶淵明:玄學人生觀的終結與玄言詩的超越〉,《安徽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2000年1月,頁40-
46。
章義和:〈試論漢魏六朝的隱逸之風〉,《中國文化月刊》第170
期,1993年12月,頁88-101。
賀秀明:〈玄釋與魏晉山水詩〉,《福建學刊》,1992年6月,頁60-
65。
--------:〈曹操與曹植游仙詩的成因及異同〉,《中州學刊》1994
年第3期,頁97-101。
黃南珊:〈以情體道,情道同化—略論晉代玄言詩的美學取向〉,
《瀋陽師範學院 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1999年,
頁44-46。
游信利:〈郭璞遊仙詩的研究〉,《政治大學學報》第32期,1975年
12月,頁91-120。
楊仁立:〈試論魏晉玄言詩中人與自然的親和〉,《黔南民族師範學
院學報》,2002年第2期,頁22-38。
楊金梅、劉忠:〈論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游仙」意象〉,《重慶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期,2002年,頁91-94。
葛兆光:〈論典故—中國古典詩歌中一種特殊意象的分析〉,《文學
評論》第5期,1989年,頁19-30。
廖美玉:〈郭璞故鄉╱新鄉╱仙鄉的心靈映象與豔逸詩風的形成〉,
《成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0年6月,頁1-30。
鄭紅綢:〈詩、詩人與性格—試從人格心理學觀點探討田園詩人的隱
逸性格〉,《南港高工學報》第10期,1992年5月,頁21-34。
齊益壽師:〈陶淵明的宦遊詩〉,《毛子水先生九五壽慶論文集》,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頁205-226。
潘世宗:〈對自由永恆的高歌—試析正始詩人的遷逝與遊仙〉,《武
當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1997年3月,頁69-71。
劉啟雲:〈若無新變,不能代雄—淺談魏晉遊仙詩的創作嬗變〉,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2001年5月,頁10-23。
--------:〈試論郭璞游仙詩的創作意向與審美表現〉,《理論月
刊》2002年第5期,頁36-38。
劉湘蘭:〈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名士的隱逸思想〉,《湘潭師範學
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68-71。
鄧樂群:〈鴻雁在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文學意象〉,《中國語文》第
461期,1995年11月,頁41-49。
魯紅平:〈試論游仙文學之淵源〉,《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
1期,1999年3月,頁46-49。
--------:〈論曹植游仙詩〉,《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第84期,2000年第1期,頁67-70。
--------:〈論阮籍遊仙詩的特色〉,《曲靖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
第1期,2001年1月,頁58-62。
--------:〈現實憂患與生命超脫的矛盾糾葛—嵇康遊仙詩簡論〉,
《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88期,2001年,頁113-
117。
駱水玉:〈論魏晉詩歌中的遊仙意識〉,《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7卷
第1期,1998年6月,頁99-115。
盧明瑜:〈六朝玄言詩小探〉,《中國文學研究》第三期,1989年5
月,頁125-141。
盧風鵬:〈郭璞〈游仙詩〉論〉,《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
20卷第3期,2002年9月,頁32-34。
盧盛江:〈正始時期玄學影響文學思想的三個主要途徑〉,《南開學
報哲社版》,1989年3月,頁26-33。
蔡振念:〈中國詩中之懷鄉主題〉,《中山人文學報》第二期,1994
年4月,頁73-81。
戴建業:〈論陶淵明回歸自然的生命動力〉,《平頂山師專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12卷第3期,1997年9月,頁19-24。
魏曉虹:〈論郭璞游仙詩的藝術特色〉,《山西大學學報》1997年第
1期,頁34-36。
羅文華:〈古詩十九首的時間意象〉,《中國語文》第550期,2003
年4月,頁53-60。
顧農:〈從游俠到游仙—曹植創作中的兩大熱點〉,《東北師大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頁61-67。
------:〈論郭璞游仙詩的自敘性〉,《齊魯學刊》2001年第5期,
頁107-112。
謝大寧:〈儒隱與道隱〉,《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3卷第1期,
1992年,頁121-147。
龍文玲:〈陶淵明〈讀山海經〉的游仙娛情〉,《廣西師範大學學
報》研究生專輯1994年增刊,頁38-40。
龔玉蘭:〈論阮籍的〈詠懷詩〉和郭璞的〈游仙詩〉〉,《廣西社會
科學》2002年第1期,頁161-16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