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6: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潘玉薇
研究生(外文):Yeok-Wee Phua
論文名稱:人物•情•花園:從「才子佳人」到《紅樓夢》
指導教授:郭玉雯郭玉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牡丹亭》才子佳人《紅樓夢》花園
外文關鍵詞:The Peony PavilionScholar-Beauty RomanceThe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qing”(feeling)gard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1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才子佳人的故事主題經過悠長歷史,到明清之際形成獨特的流派。才子佳人小說上承晚明以《牡丹亭》為主的才子佳人戲劇,下啟以才子佳人架構做為小說結構之一的《紅樓夢》,形成一個龐大的文學類型。本文即以《牡丹亭》、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和《紅樓夢》為研究範圍,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比較,嘗試探討才子佳人類型故事的發展脈絡,並從人物形象、「情」的觀念和「花園」的空間設置等幾個文學母題的表現來觀看這些作品繼承與轉變的軌跡,以及其中的反省與意義。
關於論文的章節內容,第一章是緒論,說明論文寫作的動機與目的、近代研究的概況以及研究材料和範圍。
第二章旨在探討從才子佳人故事到《紅樓夢》中,「才子」和「佳人」的形象變遷。「佳人」的形象塑造一直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改變,而「才子」的形象到了《紅樓夢》則歷經一個大翻轉。
「情」可說是以男女婚戀為主要內容的才子佳人故事最核心的主題,第三章即嘗試將晚明至《紅樓夢》主情觀念的發展做一番梳理,並探究「情」與「欲」、「理╱禮」、「才」和「空」等概念在作品中的對話與反思。
第四章則透過分析才子佳人故事大量使用的「花園」,探討在這些作品中,花園的作用和在愛情中其位置的挪移,認識這個特殊的空間設置在才子佳人類型作品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是結論。
Having traverse the long passage of time, stories centering the theme of Scholar-Beauty Romance became a unique genr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the one hand, Scholar-Beauty Romance fiction took after plays of the same kind (represented by The Peony Pavilion) belonging to the late Ming Dynasty, while on the other, led to the creation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where the Scholar-Beauty Romance structure formed part of the novel’s overall framework. Scholar-Beauty Romance stories became a huge literature type. This dissertation base its research on the texts of The Peony Pavilion, Scholar-Beauty Romance fiction of the late Ming to early Qing era and The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Through analyses and comparisions of works, it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lar-Beauty Romance story type and look at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path of Scholar-Beauty Romance stories, as well as their introspection and significance, via the manifestations of key literature themes i.e. image of character, “qing”(feeling) and “garden” etc.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the writing motive and goal.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image transformation of “Scholar” and “Beauty”from Scholar-Beauty Romance stories to The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The third chapter attempts to layout and organize the notion of “qing”(feeling) from the late Ming era to The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as well as inquire into the dialogue and reflection of various concepts demostrated in the works e.g. “Feeling” versus “Desire”, “Reason”, “Talent” and “Emptiness” etc. “Garden” had been used on a massive scale in Scholar-Beauty Romance stories. By analyzing this trait, the fourth chapter probes the functions of garden in these works and the shift of its position in love. This aid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this special spatial establishment in Scholar-Beauty Romance genr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誌謝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二、 近代研究概況-------------------------------------------------6
三、 研究材料與範圍----------------------------------------------10

第二章 另一種「才子佳人」--「才子」、「佳人」的形象與變遷 13
一、 前言--------------------------------------------------------14
二、 理想追求的成敗:「才子」的形象變遷--------------------------16
(一)理想與失落--兩種自傳性文本----------------------------16
(二)歷劫回歸--英雄冒險的兩種模式--------------------------22
三、 通往自主的崎嶇道路:「佳人」的形象變遷----------------------27
(一)才識自覺------------------------------------------------28
(二)身體自主------------------------------------------------35
四、 其他類型人物的形象變遷--------------------------------------42
(一)婢女----------------------------------------------------42
(二)家長----------------------------------------------------45
五、 結語--------------------------------------------------------48

第三章 情之所鍾,正在吾輩--《牡丹》到《紅樓》之「情」的發展 51
一、 晚明主情思潮與《牡丹亭》中「情」之觀念----------------------52
二、 才子佳人小說的「情」觀--------------------------------------57
(一)以才見情------------------------------------------------58
(二)以德和情------------------------------------------------62
三、 《紅樓夢》的複雜「情」貌------------------------------------67
(一)「情情」和「情不情」------------------------------------68
(二)「意淫」和「皮膚濫淫」----------------------------------73
(三)「情」和「理」------------------------------------------77
(四)「情」和「空」------------------------------------------81
四、 結語--------------------------------------------------------85

第四章 從成就到幻滅--在愛情中「花園」位置的挪移 89
一、 愛情開始與完成的溫床:《牡丹亭》南安府後花園----------------90
(一)進入花園之前--------------------------------------------90
(二)愛情的開始----------------------------------------------92
(三)愛情的完成----------------------------------------------96
二、 尋找愛情的旅途中介站:才子佳人小說中的花園------------------99
(一)遇合場所的多樣性----------------------------------------99
(二)中繼站之一的花園---------------------------------------102
三、 理想之情的幻滅:《紅樓夢》的大觀園-------------------------106
(一)封閉的伊甸園-------------------------------------------106
(二)無可避免的滲入-----------------------------------------110
(三)花園的崩塌---------------------------------------------114
四、 結語-------------------------------------------------------118

第五章 結論 121
◎參考書目 け
壹•專著
一、才子佳人小說
(一)林辰主編,《明末清初小說選刊》(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1990)
1.《玉支磯》 2.《醒風流》 3.《畫圖緣》 4.《駐春園》
(二)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5)
1.《賽紅絲》 2.《吳江雪》 3.《飛花詠》
(三)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1991)
1.《宛如約》 2.《人間樂》 3.《情夢柝》
4.《合浦珠》 5.《兩交婚》 6.《春柳鶯》
(四)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駐春園小史》 2.《人間樂》 3.《夢中緣》 4.《巧聯珠》
5.《生花夢》 6.《麟兒報》 7.《春柳鶯》 8.《定情人》 9.《錦香亭》
(五)殷國光、葉君遠主編,《明清言情小說大觀》(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一版二刷)
(上)1.《好逑傳》 2.《吳江雪》 3.《生花夢》 4.《夢中緣》
(中)5.《玉嬌梨》 6.《合浦珠》 7.《情夢柝》 8.《巧聯珠》
(下)9.《平山冷燕》 10.《飛花艷想》 11.《鳳凰池》
(六)林辰主編,《才子佳人小說集成》(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1)
ヾ 1.《玉嬌梨》 2.《平山冷燕》 3.《醒風流》
ゝ 4.《兩交婚》 5.《宛如約》 6.《玉支璣小傳》 7.《俠義風月傳》
ゞ 8.《孤山再夢》 9.《麟兒報》 10.《定情人》 11.《飛花詠》 12.《錦香亭》

二、紅樓夢
(一)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革新版)》(台北:里仁書局,2000.1初版六刷)
(二)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10)
(三)馮其庸纂校訂定,《八家評批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9)
(四)浦安迪編釋,《紅樓夢批語偏全》(台北:南天書局,1997.10)
三、
元•王實甫,《西廂記》(上)、(下),賀新輝析注(台北:地球出版社,1993.10)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4.12)
─────,《情史類略》,政大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5)
─────,《馮夢龍全集》,魏同賢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明•何心隱,《何心隱集》,容肇祖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81)
明•李 贄,《焚書╱續焚書》(樹林:漢京文化,1984)
─────,《藏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明•湯顯祖,《牡丹亭》,徐朔方、楊笑梅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9.10一版三刷)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吳 炳,《綠牡丹》,羅斯寧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學人月刊,1971)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沈芝盈點校(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四、
蔡義江,《論紅樓夢佚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8)
───,《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北京:中華書局,2004.4一版五刷)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6)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12台版一版十刷)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一版三刷)
───,《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5)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3一版二刷)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3)
費振鍾,《墮落時代》(新店:立緒文化,2002.5)
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論》(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4)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書局,1994.11)
關華山,《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台中:境與象出版社,1984.5)
郭英德,《痴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台北:錦繡,1992.3)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3)
───,《紅樓夢學--從脂硯齋到張愛玲》(台北:里仁書局,2004.8)
漢寶德,《明、清建築二論》(台中:境與象出版社,1988.6再版)
韓進廉,《無奈的追尋:清代文人心理透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8)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8台灣初版二刷)
侯 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東大圖書,2005.3二版一刷)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2)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出版,2003.10)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縣汐止鎮:台灣食貨,1997.3增訂二版十七刷)
黃蘊綠,《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5)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轉移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2)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8)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10)
林 辰,《中國小說的發展源流》(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2一版三刷)
林 辰、段句章,《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2一版三刷)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1)
───,《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1998)
魯 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2003.2增訂一版二刷)
駱水玉,《紅樓夢脂硯齋評語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4.6)
───,《四部具有烏托邦視境的清代小說 -- 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鏡花緣研究》 (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6)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12)
苗 壯,《才子佳人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2一版三刷)
梅新林,《紅樓夢哲學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5)
明文書局編,《大觀園論集》(台北:明文書局,1985.9)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1)
饒道慶,《紅樓夢的超前意識與現代闡釋(增訂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10)
任明華,《紅樓園林》(台北:時報文化,2004.7)
薩孟武,《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台北:東大圖書,1998.2五版)
沈福煦,《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一版二刷)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10一版二刷)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新訂本)》(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7)
孫 遜,《紅樓夢探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11)
───,《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4一版三刷)
汪道倫,《紅樓品味錄》(北京:華藝出版社,1999.8)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8.11)
王乃驥,《金瓶梅與紅樓夢》(台北:里仁書局,2001.5)
王佩琴,《紅樓夢夢幻世界解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7一版二刷)
吳禮權,《中國言情小說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3)
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像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9)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7)
───,《情與理的碰撞:明代士林心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11)
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譯,《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3一版二刷)
蕭 馳,《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文化,1999.1)
蕭相愷,《世情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2一版三刷)
裔錦聲,《紅樓夢:愛的寓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7一版二刷)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堛滷§�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2004.3)
俞銘衡、林語堂等著,徐半痴編,《紅樓夢藝術論》(台北:里仁書局,1984.1)
俞平伯,《俞平伯論紅樓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1996.2一版五刷)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3.5一版二刷)
───,《古典小說散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11)
詹 丹,《〈紅樓夢〉與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5一版二刷)
───,《紅樓情榜》(台北:時報文化,2004.7)
張愛玲,《紅樓夢魘》(香港:皇冠出版社,1992.5)
張錦池、鄒進先編,《中外學者論紅樓--哈爾濱國際紅樓夢研討會論文選》(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9.6)
張 俊、沈治鈞,《曹雪芹與紅樓夢》(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2一版三刷)
張世君,《〈紅樓夢〉的空間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9)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3)
趙 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1一版二刷)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1995.11)
周策縱編,《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10)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8)
周汝昌,《紅樓夢與中華文化》(台北:東大圖書,1989.10)
周中明,《紅樓夢的藝術創新》(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9)

五、
Barthes, Rol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Richard. A Lover’s Discourse. London: Vintage Random House, 2002.
de Bary, Wm. Theodore, ed.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Epstein, Maram. Competing Discourses: Orthodoxy, Authenticity, and Engendered Mean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Fic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Frye, Northrop. 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Hessney, Richard C. Beautiful, Talented, and Brave: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Scholar-Beauty Romances. Ph.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1979.
Hsia, C.T.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8.
Huang, Martin W. Literati and Self-Re/Presentation: Autobiographical Sensibility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Novel.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 Desire and Fictional Narrativ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Levy, Dore J. Ideal and Actual i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Li, Wai-Yee. 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Love and Illu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McMahon, Keith. Misers, Shrews, and Polygamists: Sexuality and Male-Female Relation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5.
Milosz, O. V. de L. Translated by Burke, Belle N. Amorous Initiation: A Novel of Sacred and Profane Love. Vermont: Inner Traditions, 1994.
Plaks, Andrew H. Archetype and Allegory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Tuan, Yi-Fu. Space and Pla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Third Printing 2003.
Xiao, Chi. The Chinese Garden as Lyric Enclave: A Generic Study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ichigan: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1.
Yu, Anthony C. Rereading the Stone: Desire and the Making of Fiction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Bachelard, Gaston(加斯東•巴舍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8)
Barthes, Roland(羅蘭•巴特)著,汪耀進、武佩榮譯,《戀人絮語》(台北:桂冠圖書,2002.1一版六刷)
Campbell, Joseph(坎伯)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新店:立緒文化,2000.7一版三刷)
Campbell, Joseph、Moyers, Bill著,Flowers, Betty Sue編,朱侃如譯,《神話》(新店:立緒文化,2000.7二版六刷)
Frye, Northrop(諾思洛普•弗萊)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4一版三刷)
Woolf, Virginia(維金尼亞•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文化,2004.2重排一版七刷)

貳•單篇論文
一、
安正壎,〈中國古代小說中愛情觀念的變化――以唐傳奇和明清話本為例〉,《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1期
曹 萌,〈再論明末言情小說觀及其發展段落〉,《南開學報》1997年第2期
───,〈明末社會思潮與《紅樓夢》〉,《古今藝文》第30卷第3期(2004.5)
陳翠英,〈閱讀才子佳人小說:性別觀點〉,《清華學報》第30卷第3期(2000.9)
陳大康,〈悲劇、喜劇,再回歸到悲劇--〈鶯鶯傳〉、《紅樓夢》及其間的經典轉化〉,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04.11)
陳惠琴,〈理想•詩筆•啟示--論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方法〉,《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第3期
陳維昭,〈「釵黛合一」與「意淫」:主體性的消解〉,《紅樓夢學刊》1995年第2輯
杜正勝,〈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空間的倫理觀和宇宙觀〉,收入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12)
方 勝,〈「情」與小說創作--明清小說理論研究之一〉,《明清小說研究》第4輯(1986.12)
傅承洲,〈「情教」新解〉,《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1期
高友工,〈中國敘述傳統中的抒情境界--《紅樓夢》與《儒林外史》讀法〉,收入浦安迪著《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1)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紅樓夢學刊》1995年第2輯
顧平旦,〈《紅樓夢》與清代園林〉,《紅樓夢學刊》1995年第2輯
郭玉雯,〈《紅樓夢魘》的考證意見與價值--以小處刪改與後四十回問題為主〉,《文史哲學報》第45期(1996.12)
───,〈《金瓶梅》與《紅樓夢》〉,《臺大中文學報》第十期(1998.5)
───,〈《紅樓夢》與《金瓶梅》的藝術筆法〉,《文史哲學報》第50期(1999.6)
───,〈《紅樓夢魘》與紅學〉,收入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1999.10)
───,〈紅樓夢與女媧神話〉,《婦女與兩性學刊》第12期(2001.6)
───,〈紅樓夢與女神神話傳說--林黛玉篇〉,《清華學報》新31卷(2002.4)
───,〈紅樓夢與魏晉名士思想〉,《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6)
───,〈情欲與禮教:《紅樓夢》與明清思想〉,收入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台北:麥田出版,2004.3)
───,〈紅樓夢與女神神話傳說--秦可卿篇〉 , 《清華學報》新3 4卷 第2期(2004.12)
華 瑋,〈世間只有情難訴--試論湯顯祖的情觀與他劇作的關係〉,《大陸雜誌》第八十六卷第六期(1993.6)
黃立新,〈清初才子佳人小說與《紅樓夢》〉,《紅樓夢研究集刊》第十輯(1984.12)
紀德君,〈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佳人形象的文化解讀〉,《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1期
康正果,〈重新認識明清才女〉,《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3.11)
───,〈邊緣文人的才女情結及其所傳達的詩意(上)--《西青散記》初探〉,《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第2期
───,〈《西青雜記》初探(下)〉,《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第1期
雷 勇,〈明末清初的才女崇拜與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第2期
───,〈明末清初世情小說對才女命運的觀照與反思〉,《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
李國彤,〈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想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8)
李志宏,〈試論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建構的原型模式--以才子的「追尋」及其「冒險旅程」為論述中心〉,《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藝術類)第17卷第2期(2004.9)
李惠儀,〈警幻與以情悟道〉,《中外文學》第22卷第2期(1993.7)
李豔梅,〈從中國父權制看《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意義〉,《輔仁國文學報》第十二集(1996.8)
廖咸浩,〈說淫:《紅樓夢》「悲劇」的後現代沈思〉,《中外文學》第22卷第2期(1993.7)
劉坎龍,〈「才子」的理想人格──才子佳人小說文化透視之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才子佳人小說類型研究──才子佳人小說文化透視之二〉,《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論撥亂小人──才子佳人小說研究之二〉,《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第3期
馬曉光,〈天花藏主人的「才情婚姻觀」及其文化特徵〉,《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聶春艷,〈一次不夠成功的「顛覆」--評《玉嬌梨》、《平山冷燕》的「佳人模式」〉,《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
邱江寧,〈《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篇「明之人情小說」(下)所存在的幾個問題淺談〉,《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2期
宋 淇,〈論大觀園〉,收入氏著《紅樓夢識要--宋淇紅學論集》(北京:中國書房,2000.12)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明清詩媛與女子才德觀〉,《中外文學》第21卷第11期(1993.4)
孫全文,〈中國建築的中介空間〉,《成功大學學報》第20卷(1985.7)
王璦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劇之言情內涵及其所引生之審美構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01.3)
───,〈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9)
王人恩,〈雙木起而二馬廢--試論林黛玉形象對馮小青的繼承和超越〉,《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4期
王湜華,〈論曹雪芹與湯顯祖〉,《紅樓夢學刊》1995年第2輯
王向東,〈情感與理智的衝突--析大觀園理想的建立和破滅〉,《紅樓夢學刊》1995年第2輯
文革紅,〈才子佳人小說流行現象分析〉,《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1期
夏咸淳,〈馮夢龍的《情史》及其人情說〉,《明清小說研究》第4輯(1986.12)
許麗芳,〈女子弄文誠可罪--試析女性書寫意識中之自覺與矛盾〉,收入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9)
徐乃為,〈釵黛結局其悲孰甚--兼論《紅樓夢》對稱性美學結構〉,《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4期
許振東,〈自在與澄明--試析《紅樓夢》對生存的哲理思考與再現〉,《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1期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情僧浮沉錄--論《石頭記》的佛教色彩〉,《中外文學》第19卷第8期(1991.1)
余國藩,〈情僧的索問--《紅樓夢》的佛教隱意〉,收入樂黛雲、陳珏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張菁強,〈人性和禮教的烏托邦--才子佳人小說述論〉,《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3期
張淑麗,〈逆讀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從《玉嬌梨》談起〉,收入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4)
張淑香,〈捕捉愛情神話的春影--青春版《牡丹亭》的詮釋與整編〉,收入白先勇策劃、林皎宏主編《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台北:遠流,2004.4)
───,〈杜麗娘在花園--一個時間的地點〉,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等主辦,2004.4)
張世君,〈《紅樓夢》的園林藝趣與文化意識〉,《紅樓夢學刊》1995年第2輯
趙興勤,〈「經」與「權」--明末清初言情小說探討之一〉,《明清小說研究》第4輯(1986.12)
朱崇儀,〈大觀園做為女性空間的興衰〉,《中外文學》第22卷第2期(1993.7)
二、
Hegel, Robert E. “Unpredictability and Meaning in Ming-Qing Literati Novels.” In Paradoxes of Trad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edited by Eva Hu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4.
Hessney, Richard C. “Beyond Beauty and Talent: The Moral and Chivalric Self in The Fortunate Union.” In Expressions of Self in Chinese Literature, edited by Robert E. Hegel and Richard C. Hessne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Liao, Hsien-hao. “From Redemption to Initiation.” In New Leader, May, 1985.
───. “Tai-yü or Pao-ch''ai: The Paradox of Existence as Manisfested in Pao-yü''s Existential Struggle.” Tamkang Review 15.1-4 (Autumn 1984-Summer 1985).
Wagner, Marsha L. “Maids and Servants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dividuality and the Social Order.” In Expressions of Self in Chinese Literature, edited by Robert E. Hegel and Richard C. Hessne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Plaks, Andrew H. “The Problem of Incest in Jin Ping Mei and Honglou meng.” In Paradoxes of Trad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edited by Eva Hu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4.
Scott, Mary. “The Image of the Garden in Jin Ping Mei and Honglou meng.”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8 (198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司徒達賢(民85)。讓管理細胞動起來。天下雜誌,184,頁105。
2.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民85)。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3. 朱崇儀,〈大觀園做為女性空間的興衰〉,《中外文學》第22卷第2期(1993.7)
4. 王全世(民89)。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
5.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情僧浮沉錄--論《石頭記》的佛教色彩〉,《中外文學》第19卷第8期(1991.1)
6. 王璦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劇之言情內涵及其所引生之審美構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01.3)
7. 10.高子荃、陳振遠、周建新,台灣地區產險業經營效率之研究—資料包絡分析法與Malmquist生產力指數之應用,輔仁管理評論,第11卷,第1期,53-76頁,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三月。
8. 9.郝充仁、周林毅,開放外商公司近入壽險市場對本國原有壽險公司經營效率之影響,保險專刊,第18卷,第2期,193-213頁,中華民國九十一年。
9. 7.黃旭男、吳國華,台灣地區壽險業經營績效之衡量,管理與系統,第8卷,第4期,401-420頁,中華民國九十年十月。
10. 李惠儀,〈警幻與以情悟道〉,《中外文學》第22卷第2期(1993.7)
11. 王全世(民8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12. 5.劉純之、李君屏,經濟規模與壽險公司經營效率─兼論資料包絡分析法,壽險季刊,第95期,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三月,19-28頁。
13. 4.劉純之,壽險公司經營效率評估─本國與外商公司的比較分析,保險專刊,第37輯,114-126頁,中華民國八十三年九月。
14. 李國彤,〈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想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8)
15. 康正果,〈重新認識明清才女〉,《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