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9: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沈沂潁
研究生(外文):Yi-Ying Shen
論文名稱:唐人小說中之妓女故事研究
指導教授:郭玉雯郭玉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唐人小說妓女
外文關鍵詞:Prostitut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6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就古典小說而言,一直到了唐人傳奇,才有比較完整的情節,及個性鮮明的人物,作者也比較有創作小說的意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妓女」,唐代小說中的重要篇章,像是《遊仙窟》、《李娃傳》、《虯髯客傳》、《霍小玉傳》、《鶯鶯傳》都和妓女脫離不了關係。
  在探討唐妓故事之前,必須先了解唐妓為什麼可以成為唐代小說中的重要主題,所以第二章透過考察史書及相關資料,希望從文學層面及社會學層面,探討唐妓故事增加的原因。
  第三章至第六章則針對數篇以唐妓為中心的傳奇小說,搭配其他相關作品加以分析,主要是以細讀文本的方式,加上女性閱讀的同情視角以及女性主義的批判觀點,討論唐妓故事所呈現的幾個面向。
  第三章以張鷟《遊仙窟》為中心,這篇作品結合了現實狀況以及神女和仙鄉故事,使小說在結構上更為嚴密。「愛情」亦是唐妓小說的另一個重點,因此第四章以《柳氏傳》、《霍小玉傳》、以及《太平廣記》中數篇唐妓小說為中心,探討唐妓對愛情、婚姻的態度,她們在情愛中的表現,以及作用在唐妓婚戀中的社會力量。唐妓的愛情如果能夠圓滿,她們就有機會進入家庭,因此第五章以《楊娼傳》、《李娃傳》、《虬髯客傳》、《因話錄•嬌陳》以及《北里志•張住住》等篇,探討唐妓與唐人家庭倫理的關係。在唐妓小說中,唐妓的容色才智也是作者所關注的重要議題,因此第六章探討容色才智如何作用於小說中,對小說產生影響。
  這些篇章展現妓女的多元風貌,但是經過整理之後可以發現,在現實色彩濃厚、史料性較強的《教坊記》、《北里志》中所呈現出來的唐妓形象,與《李娃傳》、《霍小玉傳》、《鶯鶯傳》、《遊仙窟》這幾篇虛構性較強的傳奇作品,所刻畫的唐妓形象,有一定的差異。更深入去談,唐妓在傳奇小說中的形象比較鮮明、美好,除了表現作者對這類女子的同情,其實也蘊含著作者的特殊意念。唐妓美麗、主動且自我退隱的形象,實際上就是男性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理想女性」除表現男性心中最為美好的女性形象之外,其實也寄託了男性對於理想人格的渴慕;作者也透過小說傳達他們在政治上的失意與不滿,妓女的被男性拋棄也可用來比附那些非高門進士被帝王疏離時的心情,而寫妓女的才藝其實就是借喻男性自身的才藝,反映出君主只以娛樂的角度來看待文人的才華,這些都可以說是唐妓形象所寄託的微言大意。
  另外,唐妓故事對後代小說、戲曲的創作也產生很大影響,唐妓小說也在這樣的沿襲與改寫中形成一種傳承不輟的、偉大的敘事傳統;而在後人的重讀與重新詮釋下,唐妓的形象也因此更為豐富多元。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素材……………………………………………………………………2
第三節 前人研究狀況………………………………………………………………6
第四節 研究方法……………………………………………………………………9
第二章 背景概說………………………………………………………12
第一節 小說中妓女故事增多原因………………………………………………12
一、文學文體本身的發展……………………………………………………13
二、妓女類別…………………………………………………………………14
(一)妓女制度的完備…………………………………………………14
1家妓…………………………………………………………………16
2官妓…………………………………………………………………19
3私妓…………………………………………………………………23
(二)小說中的妓女類別………………………………………………23
1官妓…………………………………………………………………24
2家妓…………………………………………………………………26
(三)唐代妓女的相關規定……………………………………………27
三、社會風氣使然……………………………………………………………32
(一)帝王喜好…………………………………………………………32
(二)游宴頻仍…………………………………………………………34
(三)士妓交游…………………………………………………………36
第二節 婦女的社會地位泛論及對妓女的影響…………………………………38
一、前期注重技藝且貞節禮法鬆動使妓女風情湧現……………………39
二、後期禮法轉嚴更促使唐妓與閨閣婦女有所區別……………………42
第三章 唐妓與欲望書寫………………………………………………48
第一節 神女與仙鄉………………………………………………………………48
一、神女故事的傳統…………………………………………………………50
二、仙鄉故事的傳統…………………………………………………………52
第二節 唐妓小說對神女及仙鄉故事的因襲與變化……………………………55
一、環境氛圍的營造…………………………………………………………55
(一)外部環境…………………………………………………………55
(二)內部環境…………………………………………………………56
二、女性形象與情節變化……………………………………………………58
(一)女性形象的塑造…………………………………………………58
(二)結構安排…………………………………………………………60
(三)飲食………………………………………………………………62
(四)贈物………………………………………………………………63
第三節 遊仙窟與欲望書寫………………………………………………………65
一、游仙窟的情欲表現………………………………………………………66
二、《游仙窟》的價值與影響…………………………………………………68
第四章 唐妓與愛情……………………………………………………71
第一節 壓抑的戀情………………………………………………………………73
第二節 圓滿的戀情………………………………………………………………79
第三節 幻滅的愛情………………………………………………………………85
第五章 唐妓與家庭倫理………………………………………………93
第一節 外婦與正妻的衝突——《楊娼傳》……………………………………93
第二節 妓女與父子倫常的衝突——《李娃傳》………………………………99
第三節 從外婦到入室的角色變化………………………………………………107
第六章 唐妓的容色才智………………………………………………115
第一節 唐妓的容色………………………………………………………………115
第二節 唐妓的慧眼………………………………………………………………119
第三節 唐妓的技藝………………………………………………………………123
一、多元的才藝展現…………………………………………………………124
(一)善談謔……………………………………………………………124
(二)善作詩……………………………………………………………125
(三)擅歌舞樂器………………………………………………………127
(四)其他技藝…………………………………………………………129
二、技藝的價值………………………………………………………………130
第四節 才藝的象徵人物——崔鶯鶯……………………………………………135
一、鶯鶯之身分………………………………………………………………135
二、鶯鶯的身體觀與才藝……………………………………………………141
第七章 結語……………………………………………………………146
第一節 總論小說中的唐妓………………………………………………………146
第二節 唐妓在現實與小說中的形象差異………………………………………149
一、著重焦點色藝不一………………………………………………………149
二、刻畫形象美惡不一………………………………………………………150
三、小結………………………………………………………………………1第三節 唐妓形象的背後意涵……………………………………………………153
一、男性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153
(一)美麗、主動、自我退隱的形象…………………………………154
(二)對男性個人或家族有所助益……………………………………156
二、男性投射自我的映照形象………………………………………………157
第四節 唐妓故事的影響…………………………………………………………160
參考書目…………………………………………………………………164
參考書目
一、古籍(按時代先後排序,包含今人校注)
春秋•左丘明著,民國•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上、下,高雄:復文出版社,1990年9月再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3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鄭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9月再版。
漢•班固,《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六版。
漢•高誘注,《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10月再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96年9月再版。
南朝宋•范曄,《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1月五版。
梁•昭明太子編,唐•李善等注,《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5月初版。
北齊•顏之推,民國•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初版三刷。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一刷。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0月初版。
唐•王讜著,民國•周勛初校證,《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初版二刷。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一刷。
晉•劉煦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西南書局,1982年9月再版。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新一版六刷。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0月一版二刷。
宋•王若欽等奉敕輯,《冊府元龜》,香港:中華書局,1960年6月初版。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臺北:新興書局,1981年。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二版。
宋•朱熹,《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
清•聖祖御定、曹寅主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初版三刷。
清•仁宗敕撰,《欽定全唐文》,臺北:大通書局,1979年4月四版。


二、專著(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年10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一刷。
王立、劉衛英,《紅豆:女性情愛文學的文化心理透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一刷。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二刷。
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 1991-1997論文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初版一刷。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臺北:萬年青書店,1971年4月臺初版。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纂異記與傳奇校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12月初版。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三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四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上、下,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12月初版四刷。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7月。
王賽時,《唐代飲食》,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4月初版一刷。
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 舞蹈史研究組編,《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三刷。
瓦西列夫著,趙永穆、陳行慧譯,《愛情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年11月初版。
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百部小說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初版一刷。西蒙、波娃著,歐陽子等譯,《第二性》,臺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4月再版。
米歇爾•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任爽,《唐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二刷。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
何滿子,《中國小說研究——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8臺初版二刷。
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出版社,1997年。
李劍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二刷。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上、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一刷。
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上、中、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一刷。
李斌城、李錦綉、張澤咸、吳麗媛、凍國棟、黃正建,《隨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一刷。
武舟,《中國妓女生活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年8月初版一刷。
周紹良,《唐傳奇箋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一刷。
周勛初,《唐人筆記小說考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
林以亮等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12月。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9月初版。
洪淑苓、鄭毓瑜、蔡瑜、梅家玲、陳翠英、康韻梅合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一刷。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一刷。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一刷。
祝秀俠,《唐代傳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11月版。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一刷。
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一刷。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初版一刷。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90年8月初版。
徐君、楊海,《妓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2月臺一版。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3月初版一刷。
章義和、陳春雷,《貞節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一刷。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4月北京初版一刷。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2001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四刷。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1月初版。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四刷。
郭箋一,《中國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3月七版。
梁啟超,《中國文化史•社會組織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8月臺七版。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7月典藏初版二十刷。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一刷。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文學系主編,《小說戲曲研究》第一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5月。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二刷。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一刷。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一刷。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略》,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12月北京第一版。
黃仕忠,《婚變、道德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一刷。
楊家駱主編,《唐人傳奇小說》,臺北:世界書局,1997年3月初版十一刷。
楊鳳輝等撰,《筆記小說大觀》,第一編至四十四編,臺北:新興書局,1987年3月版。
楊鴻年,《隨唐兩京坊里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一刷。
葉慶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臺北:時報文化,1991年3月八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下,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9月初版五刷。
董家遵著、卞恩才整理,《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番禺: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二刷。
廖美雲,《唐伎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3月初版二刷。
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一刷。
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8月,頁391-400。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一刷。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5月二版第一刷。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續集》,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12月臺初版。
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上、中、下,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燕萍,《愛情與夢幻 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臺灣初版一刷。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4月初版一刷。
鄭志敏,《細說唐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一刷。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五刷。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 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3月初版四刷。
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1月初版一刷。
遼寧出版社編,《唐、五代、宋筆記十五種》一、二,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一刷。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10月初版。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5月再版。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四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一刷。
謝思煒,《隋唐氣象》,雲龍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
譚正璧,《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5月初版一刷。
蕭國亮編,《中國娼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一刷。
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嚴明、樊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出版,1999年6月初版一刷。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年。


三、博碩士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肇琴,《唐傳奇的寫作技巧》,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5月。
王雅資,《唐代閨闈詩歌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6月。
朱美蓮,《唐代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吳佳真,《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月。
李孟君,《唐詩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李殷模,《唐代言情傳奇鶯鶯傳霍小玉傳李娃傳之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年4月。
周芳仰,《「神女論述」與「欲望文本」──從宋玉賦到江淹賦》,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7月。
林陳萍,《聊齋志異婚戀故事中的士子形象》,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1月。
陳玉萍,《唐代他界小說中女性形象之虛構意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6月。
陳雅玲,《唐代妓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許文惠,《唐代傳奇所反映的唐代社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張福政,《唐代妓女的類別與性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崔末順,《唐傳奇與辭賦關係之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6年,碩士論文。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傅瀞嬅,《晚清》
楊姍霈,《唐代小說中婦女之社會地位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熊佳瑜,《唐傳奇女性傳記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1年6月。
蔡美娜,《科舉時代癡情女子負心漢故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1月。
鄭志敏,《唐妓探微》,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1月。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玫、張大新〈關漢卿士妓之戀雜劇的審美觀照〉,《殷都學刊》2002年第1期,頁82-86。
王萌,〈神女原型與中國男性的依附心態〉,《中州學刊》2001年第3期「原型批評的理論與實踐」筆談,頁120-122。
王緯甄,〈唐人小說中的婚姻命定觀〉,《問學集》第3期,1993年5月,頁76-92。
王鴻泰,〈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137期,1999年1月頁16-29。
尹占華,〈《鶯鶯傳》是元稹自寓——兼與吳偉斌先生商榷〉,《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3期,頁196-200。
朱立新,〈試論中古游仙文學中的女性形象〉,《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二卷第六期,2003年11月,頁108-113。
艾之玉,〈中國妓女的起源與演變〉,《歷史月刊》1996年12月號,頁32-36。
江曉原,〈《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發微——對敦煌寫卷P2539之專題研究〉,《漢學研究》九卷一期,1991年6月,頁273-285。
吳夏平,〈論唐人小說中文士與妓女婚戀悲劇之成因及價值〉,《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卷第六期,2002年11月,頁70-76、82。
吳偉斌,〈關於元稹婚外的戀愛生涯——《元稹年譜》疏誤辨證〉,《文學遺產》2001年第1期,頁35-41。
吳偉斌,〈《鶯鶯傳》寫作時間的再探索——兼答尹占華、程國賦兩位先生的商榷〉,《中州學刊》2002年6月,頁53-58。
李永平,〈古代游仙文學的時空觀〉,《文史知識》2003年第4期,頁70-76。
李定廣、徐可超,〈論中國文人的「巫山神女情結」〉,《復旦學報》2002年第5期,頁112-117。
李樹桐,〈唐代婦女的婚姻〉,《師大學報》第18期,1973年6月,頁177-193。
高秋鳳,〈從宋玉神女賦到江淹水上神女賦〉,《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845-868。
高桂惠〈美麗與哀愁─談辭賦中婦女群像的創作意蘊〉,《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443-460。
常建華,〈中國娼妓史研究概述〉,《歷史月刊》1996年12月號,頁26-31。
曹巧玲,〈唐人畏尚公主習俗探析〉,《人文雜誌》第6期,1992年,頁92-94。
張英進,〈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第137期,1999年1月,頁30-43。
許建崑,〈《霍小玉傳》深層心理結構探析〉,《東海學報》37卷,1996年7月,頁93-105。
許麗芳,〈試論古典小說情節之虛實與論證特徵—以傳奇小說與短篇話本之對照為例1〉,《中山中文學刊》第二期,1996年6月,頁1-26。
陳文華,〈唐代女詩人李冶身世及作品考論〉,《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頁119-125。
陳正輝,〈唐傳奇中進士與娼妓的關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傳習》第十期,1992年7月,頁83-92。
郭玉雯,〈紅樓夢與女神神話傳說——秦可卿篇〉,《清華學報》新三十四卷第二期,2004年12月,頁425-455。
馮明惠,〈唐傳奇中愛情故事之剖析〉,《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1982年,頁111-150。
馮孟琦,〈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唐代傳奇小說研究綜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6期,頁184-191。
馮軍,〈女性身體:性別歧視的性對象——以女性主義理論觀照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許昌學院學報》第二十三卷第4期,2004年4月,頁66-69。
黃大宏,〈《李娃傳》主題新論〉,《中國文學研究》第68期,2005年1月,頁87-91。
焦杰,〈中國古代外室現象與婦女地位〉,《婦女研究論叢》2003年5月,總第52期,頁31-36。
程國賦,〈論元稹的小說創作及其婚外戀——與吳偉斌先生商榷〉,《文學遺產》2002年第1期,頁14-19。
彭衍綸,〈意君心似西江水-漫談魚玄機〉,《中國文化月刊》第263期,2002年2月,頁38-61。
寧欣,〈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結構及外來、流動人口數量變化淺論——從《北里志》和《東京夢華錄》談起〉,《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2年第6期,頁62-70。
寧欣、史明文,〈筆記小說的演變與唐宋社會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第39卷第5期,2002年9月,頁57-59。
賴芳伶,〈回首兩情蕭索,離魂何處漂泊?——試論唐傳奇〈步飛煙〉〉,興大中文學報第11期,1998年6月,頁1-15。
劉衛英,〈組隔模式與女性人物形象的類型化建構──傳統女性文學類型化人物塑造意義及其消極性〉,《貴州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頁90-95。
鍾年,〈名妓與名士〉,《歷史月刊》1997年6月號,頁95-97。
譚傳永,〈從「平康娼女」到「汧國夫人」——試以《北里志》淺析〈李娃傳〉之寫實與虛構〉,《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八期,1998年,頁167-198。
鄭志敏,〈唐代士人與妓女關係之演變——以全唐詩為中心〉,《中興史學創刊號》,頁65-85。
鄭喬方,〈李娃故事的演變——以《李娃傳》、《曲江池》為範圍〉,《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四期,1994年,頁307-319。
鄭毓瑜,〈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以屈原、宋玉賦為主題的探討〉,《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八期,民國86年4月,頁55-7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英進,〈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第137期,1999年1月,頁30-43。
2. 許建崑,〈《霍小玉傳》深層心理結構探析〉,《東海學報》37卷,1996年7月,頁93-105。
3. 常建華,〈中國娼妓史研究概述〉,《歷史月刊》1996年12月號,頁26-31。
4. 鄭毓瑜,〈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以屈原、宋玉賦為主題的探討〉,《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八期,民國86年4月,頁55-75。
5. 李樹桐,〈唐代婦女的婚姻〉,《師大學報》第18期,1973年6月,頁177-193。
6. 江曉原,〈《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發微——對敦煌寫卷P2539之專題研究〉,《漢學研究》九卷一期,1991年6月,頁273-285。
7. 艾之玉,〈中國妓女的起源與演變〉,《歷史月刊》1996年12月號,頁32-36。
8. 鄭喬方,〈李娃故事的演變——以《李娃傳》、《曲江池》為範圍〉,《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四期,1994年,頁307-319。
9. 鄭志敏,〈唐代士人與妓女關係之演變——以全唐詩為中心〉,《中興史學創刊號》,頁65-85。
10. 陳正輝,〈唐傳奇中進士與娼妓的關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傳習》第十期,1992年7月,頁83-92。
11. 譚傳永,〈從「平康娼女」到「汧國夫人」——試以《北里志》淺析〈李娃傳〉之寫實與虛構〉,《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八期,1998年,頁167-198。
12. 王鴻泰,〈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137期,1999年1月頁16-29。
13. 鍾年,〈名妓與名士〉,《歷史月刊》1997年6月號,頁95-97。
14. 王緯甄,〈唐人小說中的婚姻命定觀〉,《問學集》第3期,1993年5月,頁76-92。
15. 賴芳伶,〈回首兩情蕭索,離魂何處漂泊?——試論唐傳奇〈步飛煙〉〉,興大中文學報第11期,1998年6月,頁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