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文部分: 1. 中村洋介、岡田篤正、竹村惠二(2003,日文) 富山平野西緣の河成 段丘 。地学雑誌,東京地学協会,Vol:112,NO.4,第544-562 頁。 2. 六角兵吉、大江二郎(1930a,日文)台南州嘉義油田地質圖(北 部)。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全乙張。 3. 六角兵吉、牧山鶴彥(1930b,日文)台南州嘉義油田地質圖(南 部)。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全乙張。 4. 六角兵吉(1931,日文)台南州嘉義油田調查報告。台灣總督府 殖產局,第584 號,第1~43 頁。 5. 六角兵吉(1935,日文)六重溪背斜軸地形及地質精查圖。台灣 總督府殖產局,全乙張。 6. 王鑫 (1988) 地形學。聯經出版社,共356 頁。 7. 加藤ひろ一(1995,日文)地震と活断層の科学。朝倉書店,全 280 頁。 8. 史太克(Stach, L. W. 1957,中、英文)嘉義及新營東部麓山帶上新 生代地層系統及其對比:中國石油公司成立十週年紀念「台灣石 油地質討論會論文專輯」,第213-221 頁。 9. 何春蓀(1975) 台灣地體構造的演變,台灣地體構造說明書。經濟 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10 頁。 10. 何春蓀(1982)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 質調查所,共110 頁。 11. 吳樂群、王源(1989)台灣南部嘉義地區澐水溪剖面上新統之沉 積環境。地質,第9 卷,第1 期,第15~44 頁。 12. 吳素慧、余輝龍、張錦澤、周次雄(1990)竹頭崎─牛山地區油 氣潛能及移聚之地化研究(2/2)。中油探採研究彙報,第13 期,第 173~187 頁。 13. 林朝棨 (1957) 台灣地形。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共423 頁。 14. 林貴崑(1999)利用數值地形模型自動化分析構造地形指標:以 中央山脈南段西南翼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共109 頁。 15. 林啟文、盧詩丁、石同生、張徽正、石瑞銓(2000)從野外觀察 探討台灣西南部四條存疑性活動斷層的存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 查所彙刊,第13 號,第77~102 頁。 16. 邱翠雲、李重毅、柯雪溫、張渝龍(1996)台南縣牛山地區上中 新統至更新統之沉積環境。中油探採研究彙報,第19 期,第220 ~233 頁。 17. 胡錦城、沈顯全(1989)物探逆推法應用於台南縣牛山與隆田構 造之油氣潛能評估。中油探採研究彙報,第12 期,第59~76 頁。 18. 徐明同、呂新民(1969)台南嘉義地方烈震調查報告。台灣省氣 象局,共55 頁。 19. 徐兆祥(1980)台灣南部嘉南麓山區新第三紀地層對比與儲聚油 氣關係之研究。經濟部六十九年度研究發展專題報告,第1~43 頁。 20. 徐慶雲、魏聲焜(1983)台灣嘉義麓山地區之構造地質。台灣石 油地質,第19 號,第17-28 頁。 21. 徐鐵良 (1984) 地質與工程。中國工程師學會,共494 頁。 22. 張錫齡、鍾振東(1962)六雙層之命名。中國地質學會專刊,第 1 號,第189-192 頁。 23. 張憲卿 (1976) 近三十年台灣之地震。台灣文獻,台灣省文獻委 員會,第27 卷,第2 期,第162-195 頁。 24. 張憲卿(1995)台灣地震與活動斷層的關係。礦冶,中國礦冶工 程學會,第39 卷,第1 期,第19~28 頁。 25. 張憲卿 (2000) 由九二一大地震概談台灣地震史。地震、心慟、 記憶專刊,行政院文建委員會等,第14-31 頁。 26. 張渝龍、李重毅、林慶偉、翁榮南、徐兆祥、劉名同(1995) 正斷 層復活、反轉與嘉南麓山帶褶鄒衝斷構造之發育。中國地質學會 年會論文集,第216-220 頁。 27. 張徽正、林啓文、陳勉明(1998) 台灣活動斷層概論-五十萬分之 一台灣地區活動斷層分佈圖及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 刊,第十號,共103 頁。 28. 陳于高 (1993) 晚更新地世以來南台灣地區海水面變與與新構造 運動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58 頁。陳 文山、張瑞津、楊貴三、沈淑敏(2003) 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 資料庫建置計畫-槽構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2/5)-九.西南部 地區河階資料庫建置,共67 頁。 29. 陳文山、鄂忠信、陳勉銘、楊志成、張益生、劉聰桂、洪崇勝、 謝凱旋、葉明官、52. 吳榮章、柯炯德、林清正、黃能偉(2000) 上-更新世台灣西部前陸盆地的演化:沈積層序與沈積物組成的 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3 號,第137-156 頁。 30. 陳文山、楊志成、楊小青、吳樂群、林啟文、張徽正、石瑞銓、 林偉雄、李元希、石同生、盧詩丁 (2004) 從構造地形探討嘉南 地區活動構造及構造分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十七 號,第53-77 頁。 31. 陳柔妃(1999) 嘉南地區活動構造之地形計劃指標研究。國立成功 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46 頁。 32. 富田芳郎(1972,日文)台灣地形の發達史。古今書院。 33. 黃鑑水、張憲卿、劉桓吉(1994) 台灣南部觸口斷層之地質調查與 探勘。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9 號,第51-76 頁。 34. 楊耿明(2001) 台灣陸上斷層帶地質構造與地殼變形調查研究(2/5) -六甲新化地區。 斷層活動性觀測與地震潛勢評估調查研究,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90-4 號,全一冊。 35. 鈴木隆介 (2000,日文) 地形図読図入門。古今書院,第3 卷, 段丘.丘陵.山地,第555-933 頁。 36. 鈴木隆介 (2004,日文) 地形図読図入門。古今書院,第4 卷, 火山.変動地形と応用読図,第944-1322 頁。 37. 嘉義圖幅(1986) 中油十萬分之一地質圖幅,中油台深總處,全乙 張。 38. 齊士崢 (1995) 立霧溪流域的地形發育。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 究所博士論文,共187 頁。 39. 鄧屬予(1992)台灣第三紀陸緣盆地的地體演化。台灣石油地質, 第27 號,第1-20 頁。 40. 盧佳遇、許靖華(1992)台灣造山帶之大地構造演化。台灣石油 地質,第27 號,第21-46 頁。 41. 賴進貴(1996) 數值高度模型與地形計測研究:資料解析度問題。國 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二十期,第61-73 頁。 42. 謝清正、張海國、張盛光、羅時財(1987)嘉義縣內埔構造與台 南縣牛山構造重點核查報告。中油未刊報告。 英文部分: 1. Bonilla, M. G. (1977) Summary of Quaternary faulting and elevation changes in Taiwan. Mem. Geol. Soc. China, 2,p. 43-55. 2. Bullard, T.F., and Lettis W.R., 1993, Quaternary fold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blind thrusting, Los Angeles basin, Californi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98, p.8349-8369. 3. Douglas, W.B and Robert, S.A; 2001, Tectonic geomorphology blackwell science , Inc. 274p. 4. Edgar, D.E., 1973, Geomorphic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laboratory rivers [M. Sc. thesis],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Fort Collins, 156p. 5. Hsieh et al;2004a,Quaternary international,115,p.47-70. 6. Hsieh et al;2004b,Past-15 ky debris flows and channel aggradation records in the Taiwan mountain belt.Xth symposium on quaternary of Taiwa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Taipei Basin.p.7-14. 7. Hsieh, M.L; 1999, Holocene tectonics in the fold and thrust belt, southwestern foothills, Taiwan: evidence revealed by river terraces [Ph.D.thesis]:Philosophy in Geological Sciences, Graduate School,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 p.1-205. 8. Hus, T. L. and Chang, H. C. (1979) Quaternary faulting in Taiwan. Mem. Geol. Soc. China, 3,p. 155-165. 9. Jorgensen, D. W., Harvey, M.D. Schumm, S.A., and Flam, L., 1993, Morphology and dynamics of the Indus River: Implications for the Mohen Jo Daro site, in Shroder, J.F., Jr., ed., Himalaya to the Sea: Geology, Geomorphology, and the Quaternary: London, Routledge, p.288-326. 10. Knighton, D; 1998, Fluvial forms and process, A new perspectiv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Sheffied, UK, 383p. 11. Lambeck, k; and Chappell, J., 2001, Sea level change through the last glacial cycle: Science,V.292, p.679-686. 12. Lave, J and Avouac, J.P ; 2000, Active folding of fluvial terraces across the Sinaliks Hills, Himalayas of central Nepal: J. Geophys. Res; V.105,no.B3,p.5753-5700. 13. Lave, J and Avouac, J.P ; 2001, Fluvial incision and tectonic uplift across the Himalayas of central Nepal: J. Geophys. Res; V.106, no.B11, p.26,561-26,591. 14. Leopold, L. B. and Wolman, M.G: 1957, River channel patterns: braided, meandering and straight, U.S. Geol Survey Prof, 282-B, p39-85. 15. Ouchi, S; 1985, Response of alluvial rivers to show active tectonic movement: Geol. Soc. Am. Bull., 96, p.504-515. 16. Roger, T. S; 1987, Geomorph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late quaternary terraces in Western Tennessee and their regional tectonic implications: U.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33-A, p.1-18. 17. Selby, M. J.; 1985, Earth’s changing surface: Oxford University, Great Britan, 607p. 18. Sun, S.C., 1970. Photogeologic study of the Tainan-Hsinying coastal plain area,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7, p.133-144. 19. Sun, S.C., 1971. Photogeologic study of the Hsinying-Chiayi coastal plain area,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8,p. 65-75. 20. Suppe, J. 1983,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fault-bend folding: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v.283,p.684-721. 21. Suppe, J., and Medwedeff, D. A., 1990,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fault-propagation folding: Eclogae Geol. Helv ; v.83, p.409-4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