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書目)
Castells, M (1996)2000.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I: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 第一卷:網絡社會之崛起)(夏鑄九、王志弘等譯)。台北市:唐山。
Castells, M, (1996)2000.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網絡社會之崛起)(夏鑄九、王志弘等譯)。台北:唐山。
Castells, M, (1998)1998. Grassrooting the Space of Flows.(草根化流動空間)(林秀姿譯)。城市設計學報,5/6,1-8。
Giddens, A. (1990)200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現代性的後果)(田禾譯)。南京:譯林。
Giddens, Anthony (1984)2002,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社會的構成)(李康、李猛譯, 黃瑞祺審定)。台北縣:左岸.。
Harvey, D. (1985).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Oxford:Blackwell.
Harvey, 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Oxford:Blackwell.
Harvey, D. (1990)1993.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ction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王志弘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頁47-80)。台北:明文。
McBride, Keally(1994)[Review Author], 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 Theory and Society, 23(4), 582-587.
Mitchell, Don(2000), Cultural Geography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orta, D. d. and M. Diani (2002). Social Movements: An Introduction(社會運動概論)(苗延威譯)。台北市:巨流。
Schivelbusch, W. (1978), Railroad Space and Railroad Time, New German Critique, 14,31-40.
Thrift, N. (1989)[Review Author], The Railway Journey: The Industrialisation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8(3), 362-363.
Tomlinson, J. (1999)2005.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最新文化全球化)(鄭棨元、陳慧慈譯)。台北:韋伯。
Urry, J. (1995). Consuming Places. NY:Routledge.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2th ed.). London:SAGE.
Urry, John(2000), Sociology beyond Societies---Mobilit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Routledge.
Zukin, Sharon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Blackwell.
Zukin, Sharon(1991), Landscapes of Pow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中文書目)
丁榮生 (2004/08/26)。古蹟整修 誰說要聽專業的?。中國時報,A14版。
山河工作室(1997/03/25)。老街總體營造展現架勢。文化淡水,2版,2。
中山北路詩情畫意走七回 (1995/08/16)。民生報,22版。
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編輯(1940)。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台北: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發行。
王一中 (1998/12/29)。新中線營運首日 約廿萬旅次。聯合報,19版。
王一中 (2001/07/24)。捷運想禁口香糖及檳榔。聯合報,18版。
王一中 (2001/07/25)。勸導不聽 祭出「旅客運送章則」。聯合報,18版。
王一中 (2002/12/15)。嚼口香糖的捷運族 少了一半 違規者要登記身份 送上勸導單 捷運公司新措施奏效。聯合報,17版。
王宏升(1999/07)。走在曾經是那麼熟悉的街道上。文化淡水,3版,29。
王志弘(1990)。都市流動危機的論述與現實 --- 台北『交通黑暗期』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2,3),105-182。
王志弘(1998)。速度的性政治,流動、空間與社會(頁217-232)。台北:田園城市。
王志弘(2002)。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 --- 台北捷運系統與新都市經驗。地理學報,31,83-115。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121-186。
台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2003)。台北捷運公司2003年年報。
台北捷運公司企畫部(2002)。大眾捷運系統行銷策略與潛在需求開發策略---台北捷運系統獨特的行銷利器---策略聯盟行銷活動。台北:台北捷運公司(未發表)。
台北捷運公司企畫部(未發表)。大眾捷運系統行銷策略與潛在需求開發策略─台北捷運系統獨特的行銷利器─策略聯盟行銷活動。2002年台北國際捷運博覽會研討會投稿論文。
台北縣政府(2000)。金色淡水〔小冊子〕。
在「偉大城市」的基礎上才有「偉大國家」的願景 (2005/01/03)。聯合報,A2版。
朱旭主編(1999)。臺北都會區捷運系統淡水線工程總報告。台北: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朱振藩(1999a)。捷運美食---淡水•木柵•中和線。商智。
朱振藩(1999a.08.05)。捷運美食---淡水•木柵•中和線。台北:商智。
朱振藩(1999b)。捷運美食---中和•木柵線。商智。
朱振藩(1999b.08.05)。捷運美食---中和•木柵線。台北:商智。
朱振藩(1999c)。捷運美食---淡水•木柵線。商智。
朱振藩(1999c.08.05)。捷運美食---淡水•木柵線。台北:商智。
朱振藩(1999d)。捷運美食中和線〈朱老爹吃遊記1〉。商智。
朱振藩(1999d.06.01)。捷運美食中和線〈朱老爹吃遊記1〉。台北:商智。
朱振藩(1999e)。捷運美食淡水線〈朱老爹吃遊記2〉。商智。
朱振藩(1999e.06.01)。捷運美食淡水線〈朱老爹吃遊記2〉。台北:商智。
朱振藩(1999f)。捷運美食木柵線〈朱老爹吃遊記3〉。商智。
朱振藩(1999f.07.15)。捷運美食木柵線〈朱老爹吃遊記3〉。台北:商智。
江衍疇(1997/08)。新港廟口造街案的借鏡和反省。文化淡水,1版,6。
江衍疇(1997/11)。還給淡水一個乾淨美麗的河岸。文化淡水,9,1版。
吳建興(1999/09)。造街新典範---從公明街56巷到「草厝尾社區」。文化淡水,1版,31。
呂志明 (2003/07/08)。漁人碼頭情人橋梯中梯月底完工。聯合報,B3版。
李光儀 (2003/11/18)。進捷運站超時加錢 民眾投訴。聯合報,B5版。
李孟蒨 (2002/04/22)。搭捷運受傷 電扶梯排第一。聯合晚報,23版。
李東明(2000)。永遠的北淡線。台北:玉山社。
李郁怡 (1998/09/18)。街頭藝術家將進駐捷運。民生報,22版。
沈旭凱 (2003/02/15)。淡水 有了「情人橋」。聯合報,5版。
周彥文主編(2004)。淡水生活風情。台北:麥田。
周培芝、賴玉芬(2003)。台北地下鐵。台北:環輿。
周維新 (1997/04/08)。市民搭捷運 阿扁籲四不 不抽煙、不吃東西、不帶寵物、不嚼檳榔口香糖。聯合報,14版。
周維新 (1997/06/16)。捷運違規勸導 吃零食抽菸最多。聯合報,13版。
周維新 (1997/07/02)。搭捷運不守規定 首日告發兩件。聯合報,14版。
周維新 (1997/08/02)。捷運違規者 上月145件。聯合報,14版。
周維新、楊金嚴 (2001/06/18a)。不必上天入地、擔心攤販及違建行人權漸受重視 。聯合報,18版。
周銘彥(2000/06)。文化賽旗 美不勝收。文化淡水,2版,40。
東白、玉嬪、莉亭(1998)。在古老中形塑現代光輝---宏觀草東里。文化淡水,22,2版。
東白、玉嬪、莉亭(1998)。在古老中形塑現代光輝---宏觀草東里。文化淡水,22,2版。
東白、宏升、莉亭、玉嬪、幼君(1998)。風華絕代,永不凋零的民安里。文化淡水,21,2、3版。
林文義(1987)。小站等車。島嶼之夢。台北:林白。
林文義(1988)。淡江之月。無言歌。台北:九歌。
林幼玲(1999/12)。台北□□城。台北畫刊,383,33。
林全州 (2002/10/05)。漁人碼頭 越南漁工露天洗澡 。聯合報,17版。
林志龍(2002)。捷運•到淡水。讓美麗的文字定居台北---91年台北公車暨捷運詩文筆記書。台北市文化局。
林虹均(2000/06)。淡水老街店史 凝聚文化認同。文化淡水,2版,40。
金熊 (2000/02/18)。我的捷運「詩」情 。聯合報,36版。
侯文詠等(1997)。捷運愛情故事。大田。
侯維玲(2004)。仲夏淡水線。台北:幼獅。
姚莉亭(2004/12)。打造淡水 文學之路 淡水鎮六號道路(重建街)闢建的在地參與。文化淡水,1版,63。
范雲(2003)。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5,133-194。
洪惠琪 (1990/04/07)。宣導 KTM 海陸大餐一起來。聯合報,14版。
洪惠琪 (1991/07/05)。搭乘捷運 有規矩!吸煙亂吐檳榔者將被強制驅離。聯合報,15版。
洪懿妍(2001/11/15)。統一以美感與消費者交心。天下雜誌,246,58-60。相約2001年淡水文化五月節(2000/06)。文化淡水,1版,40。
美商東藩工程顧問有限公司(1996)。淡水老街總體營造計畫---「道路拓寬改善暨假日人車分流交通規劃」期末報告。淡水鎮公所、老街居民協進會。
胡寶璉 (1989/01/30)。飛越交通黑暗期 專家學者抒高見。聯合報,13版。
夏鑄九(1995)。休閒空間的初步理論思考。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二版)(頁135-149)。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3。
島嶼工程顧問公司(1999)。淡水鎮市街段(油車口至捷運淡水站後側公園)河岸親水空間設施工程計畫規劃委託案。淡水鎮公所。
座談會摘要(1993/06/15)。創造美麗的淡水河岸。金色淡水,4,1、2版。
徐兆立(1997)。淡水捷運車站整體環境重建案。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祖師華度,文化旗揚(1998/04)。文化淡水,4版,4。
張建隆(1998)。田野調查與淡水史研究。淡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頁317-337s)。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張建隆(2000)。淡水史研究初探。漢學研究通訊,19(2),178-187。淡水老街的商機與街道文化(1999/03)。文化淡水,1版,25。
淡水老街的雙贏局面(1998)。文化淡水,17,1版。
淡水老街總體營造計畫緣起(1997/01/31)。文化淡水,1,2版。
淡水社區大學(2005)。台北縣淡水社區大學94年第一學期選課手冊。
淡水社區工作室(1993/07/15)。中正路拓寬改建的四種可能方案。金色淡水,4版,5。
淡水社區工作室(1994a/09)。淡水河河岸遊憩規劃地點改善構想之4---福佑宮廟埕及市場重建構想。淡水鎮公所。
淡水社區工作室(1994b/09)。淡水河河岸遊憩規劃地點改善構想之2---捷運公園發展構想。淡水鎮公所。
淡水社區工作室(1994c/09)。淡水河河岸遊憩規劃地點改善構想之3---渡船頭河岸整建構想。淡水鎮公所。
淡水社區工作室(1994d/09)。淡水河河岸自行車道---淡水河河岸遊憩規劃。淡水鎮公所。
淡水社區工作室(1994e/09)。淡水河河岸遊憩規劃自行車道第一期工程---紅樹林段自行車道設計。淡水鎮公所。
淡水社區工作室(1999.05)。副縣長親臨實地踏勘協調。文化淡水,1版,27。
淡水鎮公所(1989)。淡水鎮志。
淡江大學建築系、淡水社區工作室(1995)。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示範點---淡水規劃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權力(二版)。台北:心靈工坊。
許淑貞(2004/09/05)。「社區本位•公共論壇」誕生。淡水社大報,1版,3。
許慧明(1999/04)。老街文化風貌保存 端視政府睿智決定。文化淡水,26,1版。
許慧明(2000)。滬尾藝術五月天。文化淡水,39,2版。
陳志雄(1997/01/31)。從商業角度來看老街的改造。文化淡水,1,3版。
陳信輔(2000/09)。營造一個在地人與觀光客共享的河岸空間。文化淡水,1版,43。
陳桑(2000/05)。五月節與五月初六的由來。文化淡水,1版,39。
曾仁凱、林貞美 (2005/02/02)。台北無線網路新都 啟航。經濟日報,C3版。
游鴻程 (1996/02/26)。捷運看板 試乘注意事項。聯合晚報,03版。
游鴻程 (1996/03/11)。乘客違規 捷運沒法度?昨天有人惹出「全線停擺」捷運公司:訂有罰則 但立法緩不濟急 目前只能「道德規勸」。聯合晚報,12版。
游鴻程 (1996/03/15)。免費乘客 有些「鴨霸」 飲食、塗鴉 勸不聽 捷運人員「無法度」。聯合晚報,12版。
游鴻程 (1996/03/15)。聯合晚報,12版。
馮復華 (2004/04/28)。吐不吐都罰 標準明確了。聯合報,A6版。
馮復華 (2005/01/04)。「捷運殺手」沒人管?。聯合報,C1版。
黃安竹(1999a)。捷運美食日記---淡水線。小知堂。
黃安竹(1999b)。捷運美食日記---木柵線。小知堂。
黃彥撰(1998/07)。文化賽旗,參與熱烈 淡水老街五月節活動紀實。文化淡水,1版,17。
黃孫權 (2004/09/10)。無線台北 有限想像。破報,326期 。
黃瑞茂(1999/06)。縣府官員消極作為比古蹟被拆更為不堪。文化淡水,1版,28。
黃瑞茂(2003)。淡水、河岸與落日:觀光凝視vs在地生活。在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主編。2001年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頁101-116)。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搭捷運違規 (2001/01/30)。聯合報,20版。
楊子葆(1990)。台灣都市交通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計畫之個案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夏╱秋季號,53。
楊金嚴 (1998/01/05)。地標、捷運車站等有特色街區 另設計不同鋪面。聯合報,15版。
楊蕙菁 (2000/05/10)。學生搭捷運 教育部呼籲守規矩。聯合報,19版。
經濟日報 (2001/09/19)。捷運商圈 錢潮流失。經濟日報,5版。
葛晶瑩(1999)。搭捷運吃喝玩樂---淡水&新中線。台視文化。
葛晶瑩(1999.11.25)。搭捷運吃喝玩樂---淡水&新中線。台視文化。
董智森 (1999/02/23)。馬英九要讓人行道增色。聯合報,18版。
董智森 (2000/12/27)。市長將明年訂為「人行道年」 促全力趕工。聯合報,18版。
虞國興 (1999/05/16)。那十幾分鐘可應變的時間,「人」在哪裡?。聯合報,15版。
劉秀美(2000)。淡水味覺。台北:玉山社。
劉欣蓉(1995/01)。台北淡水個案。文化資產、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
劉欣蓉(1997)。參與式設計與都市政治中的專業者---以淡水與芝山經驗為例。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劉英明(2000/07)。藝術家畫淡水展出紀事。文化淡水,3版,41。
劉寶傑•呂紹煒(1994)。4444億的教訓:台北捷運。台北:時報。
諸葛俊 (1996/04/26)。捷運木柵線 「滿月」檢討 車廂內飲食 擬公布照片。聯合晚報,12版。
鄭念琪 (1996/02/26)。試乘捷運第一招停聽看。民生報,22版。
鄭朝陽 (2005/01/12)。車門夾斷小黃瓜 站方當場調降關門力道 捷運月台裝安全門 台北車站 擬試辦。民生報,A2版。
賴曉芬(1997/06)。淡水小鎮的春天?。遠見雜誌,132,136-143。謝宛蓉(2003/03)。掌握260萬強迫收視率Bee TV上路。e天下,51,44-47。
謝德錫(2001/04)。共同創辦 共同營造---淡水社區大學。文化淡水,2版,50。
豐富五月節的文化風貌與內涵(2001/06)。文化淡水,1版,52。
蘇貞昌主講(2004/01/01)。台北縣長蘇貞昌:增加台北縣民的光榮感。遠見雜誌,202-208。
(網路)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2002a)。台北市街道家具設置營運管理計畫。2005年4月25日引用於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網站:http://www.planning.taipei.gov.tw/。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2002b)。台北市街道家具設置營運管理計畫設置準則。2005年4月25日引用於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網站:http://www.planning.taipei.gov.tw/。
台北市街道家具設置營運管理計畫,2002
(「台北市街道家具設置營運管理計畫」設置準則草案,2002)。
包孟姬(2003/05)。捷運板南線廣告視窗觀察實錄。交銀通訊5月號。收錄於交通銀行網站http://www.ctnbank.com.tw/ctb_4_1/upload/2003_05_10.pdf。
台北縣政府(2005)。旅遊景點介紹---淡水漁人碼頭。2005年3月28日引用於我的E政府網站:http://twcam.www.gov.tw/webcam/chinese/scenery/main.jsp?view_id=12&belong_id=3&who=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