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思薇
研究生(外文):Szu-Wei Lee
論文名稱:文化事件中的停駐與遊走---以城市節慶彌拼台北的文化生活圖象
論文名稱(外文):Lingering and Wandering in the Face of Cultural Events---Mapping the Images of Taipei Cultural Life with City Festivals
指導教授:劉可強劉可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ohn K.C.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文化事件謀略戰術凝視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eventsstrategytacticsgaz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11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文化事件(cultural events)近年來成為台灣各地推動地方產業、觀光論述、文化治理的風行手段,以各式「節」、「季╱祭」、「嘉年華」等繽紛形式降臨在充滿消費想望與異質文化的台北,文化事件成為一種城市的表面,倒映出模糊不清的文化生活意象。
本研究以2004年十月份的四項文化事件,多元族群嘉年華(文建會)、台北藝術節(台北文化局)、廣場藝術節(兩廳院)、流浪之歌音樂節(大大樹╱文化局)為線索,由一個在城市中遊走的小市民觀點,企圖以文化事件的眾多小敘事(little narratives)呈現出台北在某段時空下的文化生活面貌,並探究文化事件背後的謀略(strategy),經個人觀察、文本分析及深度訪談等研究後發現所謂的謀略隱含著市民、文化作用者(agent)與主權者之間變動的權力關係,其中包括個人主體與城市空間的鏡射、文化代理者對於某種價值觀的建構、以及權力的監控等不同凝視的層層相疊,導致多數由公部門主辦的文化事件與市民生活韻律脫節、無法反應市民對於文化生活的真實需求,徒然落為消耗物資或某種意識型態的工具。這個龐大混雜的再現體系儼然成為台北市民的文化戰役,且戰且走。
文化事件扮演市民感知(perceive)城市的一種界面,市民在城市中刻畫佇足、遊走的軌跡、同時也操演著屬於個人的戰術(tactics),透過文化事件在空間中的書寫,參與的身體主體共同複寫、疊加著城市空間的意義。面對眾聲喧嘩的台北,本研究認為文化事件的操演應該置入市民生活、在地文化的想像當中,才能在停駐、遊走的目光與思維之間,與城市產生時間╱空間性的連結;並回歸到小市民的視域與觸域,鏡射出一張張清晰的城市文化生活圖象。
In the past decade cultural events has become a popular method of local industry, tourist promotion, and cultural governance. All kinds of forms as festival, ceremony, or carnival flow in the city, Taipei, which is full of consumer imagination and heterogeneous culture. Cultural events are viewed as the surface of city, reflecting vague images of cultural life in Taipei.
Illustrated with four events in August, 2004—Multi-People Carnival, Taipei Art Festival, Plaza Festival and Migration Music Festival, the research is aimed to present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life in specific space-time with those little narratives of culutral events from citizen’s viewpoint. By means of personal conservation, text-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I found a sophisticated system of strategy behind the surface, which involves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citizens, agents, and the unknown voyeur. Different kinds of gaze as the mirror image between subject and city space, the value-manipulation by agents, and the discipline of power, intertwine with each other. Consequently most cultural events fail to connect with everyday life as well as to reflect citizen’ real demand for cultural life. While people are acting and moving in the city, the intermingled representation system becomes a cultural battle.
Cultural events play the role of an interface between citizens’ perception and the city. In the trajectories of rest and wander, Citizens develop personal tactics in the meantime. Through the space-writing of cultural events, participatory bodies keep accumulating the meaning of city space. In the face of heteroglossia in Taipei, the research points out that the performativity of cultural events must be pinned down to the context of local culture and citizen’s life and strengthened connection with time/space of the city. Concerning numbers of cultural events coming up, only when the focus is returned to citizen’s vision field and contact zone, can the city’s screen mirror a clear image of Taipei culture lif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現象觀察— 台北當代的文化氛圍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第四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發問 15

第二章 研究的歷程—由個人的城市遊覽經驗回視台北
第一節 哥本哈根的旅程
一、 研究者的旅程
二、 哥本哈根的城市經驗 19
第二節 眾所期待的城市節慶
一、 哥本哈根爵士音樂節
二、 年度文化盛事— 文化之夜
三、 皇家慶典
四、 文化事件與城市韻律 23
第三節 回視之後•如何看台北?
一、 台北城市空間的流轉
二、 台北的城市質地
三、 研究方法 29

第三章 層層探尋文化事件的深度表面
第一節 秋高氣爽•行台北 35
第二節 在文本之間閱覽
一、 多元族群嘉年華
二、 台北藝術節
三、 兩廳院廣場藝術節
四、 流浪之歌音樂節 37
第三節 文化事件表面中的深度(depth)
一、 巨人的俯視
二、 台北藝術節的僕僕風塵
三、 等了十六年的身份證
四、 大大樹的流浪路程
五、 文化事件散落何處? 42
第四章 眾聲喧嘩•文化事件在城市中的空間書寫
第一節 行走於台北的眾聲喧嘩
一、 北門•萬民出動•暴風雨來臨前
二、 西門•穿越時光迴廊的下午
三、 城內•總統府前的一個週末
四、 東門以東•法國╱台北風情的週末午后
五、 城外荒煙處•哪吒乍現的傍晚
六、 城界以南•夜間人影幢幢 57
第二節 文化事件引發的空間文本
一、 文化事件場景的敘事性
二、 以文化事件的空間文本追憶城市 64
第三節 眾聲喧嘩由誰而起?在何處書寫?
一、 文化作用者的游移╱固著舞台
二、 在呈現與缺席的空間文本間彌拼城市 68

第五章 市民在文化事件中的遊走戰術
第一節 台北城市中的遊走身體
一、 不同情境中所帶出的身體樣態
二、 誰的身體•如何展演? 77
第二節 日常生活戰術
一、 日常生活的質地與軌跡
二、 上下翻轉的嘉年華表演
三、 步步為營的戰術 82
第三節 個人的生活空間織錦
一、 望景生情╱義
二、 個人的空間漫遊戰術
三、 在文化事件中突破重圍 90

第六章 謀略之城•且戰且走
第一節 謀略打造的再現體系
一、 文化事件的再現體系
二、 謀略之城 95
第二節 謀略之中的文化作用者
一、 行政體系的窒礙難行
二、 官方與民間的交叉目光 101
第三節 市民如何拆解文化事件的謀略?
一、 由市民的角度出發
二、 以台北為名 106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文化事件所引發的交會 109
第二節 在停駐/ 遊走的謀略/ 戰術中 回到小市民的視域與觸域一、 謀略中有戰術
二、 小市民的視域與觸域
三、 總結 110
第三節 研究者的低語與後續研究建議
一、 研究限制與反省
二、 後續研究建議 115

參考文獻 119
附錄 125
附錄一 受訪者名單列表
附錄二 台北市文化節慶活動列表
附錄三 2004年台北公共空間中發生的文化事件記事
附錄四 歷屆台北藝術節節目內容整理
【中文書目】
人間副刊策劃主編(2002)《回到中山堂—延平南路98號和周遭生活圈的故事》。台北:
北市文化局。
王志弘(1995)《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
( 2003 )〈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期。王志弘,夏鑄九編譯(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古宜靈( 2002 )都市藝文活動參與選擇行為之研究》。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正中書局執行編輯(2002)《東歪西倒•三年有成—台北文化一千天》。台北:北市文化
局。
朱文妮(2000)《台灣地區文化消費行為中的區分現象》。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 歐洲聯盟研究協會協辦(2003)《二○○二文化論壇系列實錄 人文歐洲.城市節慶》。台北:文建會。
包靜怡(2004)〈打開古城門看見新台北〉。《台北畫刊》441期10月號。台北:台北市新聞處。
李建鴻 ( 1992 )《身體與消費社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宗 ( 2002 )《當代台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謁政 ( 1995)〈一處流變不居的美學凝視〉。哲學雜誌第十一期。
(1999)〈建構社區美學 ──邁向台灣集體記憶之空間美學〉。《1999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Online]. Available: http://www.cca.gov.tw/news/news77/5/ (94.03.18).
〈溢流裡的皺摺:公共(匱乏)藝術的再美學化〉。[Online]. Available: http://163.29.37.148/culture/art/study/studies.htm (94.03.18).
李翠瑩(2004)〈齊手打造文化公民社會〉。文化視窗64 期。
林秀茲 ( 2002 )《重讀1970以後的台北:文學再現與台北東區》。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秋芳(1998)《藝林探索 環境篇》。台北:文建會。
明華園文教基金會(2005)《第六屆台北藝術節執行成果報告》。台北:北市文化局。
許允斌總策劃(2001)《台北的絕版、復刻與新生》。台北:北市新聞處。
邱貴芬(2003)〈尋找「台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頁45-65。
吳秋美總編輯(1997)《台北記憶》。臺北市政府新聞處。
吳淑鈴(2002)《台灣國際藝術節建構之研究》。華南大學美學以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元容(2004)《從傳統節慶到新公共平台─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
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2004)〈公民美學論壇—建築篇〉。《典藏•今藝術》2004年8月號。
陳其澎 ( 1998 ) 〈身體與空間:一個以身體經驗為取向的空間研究〉。中原大學設計學報第1卷第1期。
陳怡先 ( 2002 )《住居中的身體與生活光影--電影詩意空間情境的探索》。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璋 ( 1991 )《一九七○至八○年代臺灣地區文化消費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學明 ( 1998 )《班雅明》。台北:生智初版社。
張小虹(2002)《在百貨公司遇到狼》。台北:聯合文學。
陳柏州 簡如邠(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台北:遠足文化。
黃富三(1995)《臺北建城百年史》。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怡璋 ( 2000 )《建築空間本質的探討—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出發》。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舒彥(2003)《從藝文活動探討城市行銷─以台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海鳴(2000)《從「身體」到「城市」的閱讀》。台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孫治本 ( 2001 )〈疆界毀壞與生活風格—社會學應如何看待「生活風格現象」〉。當代雜誌第一六八期。
( 2001 ) 〈生活風格與社會結構的研究〉。東吳社會學報第十一期。
舒國治(2000)《理想的下午》。台北:遠流。
楊澤(1999)《狂飆八0》。台北:時報。
馬國明(1998)《班雅明》。台北:東大。
龔卓軍 ( 1998 )〈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從尼采到梅洛龐蒂〉。《中外文學》26-11:10-50。
夏鑄九(1993)《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1996)《理論建築(第三版)》台北:唐山
(2001)〈理論化殖民建築與城市—台灣的殖民現代性營造〉及
(2002)〈公會堂與大稻埕南街—殖民城市的中心廣場與返殖民城市的對抗都市空間狹縫〉。《空間的文化形式專題》讀本。
蘇明如 ( 2001 )《九0年代台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昭英總編輯(1998)《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 理念與實務}。台北:文建會。
蔡奇睿 ( 2000 )《文化消費的空間研究:書店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現象觀察---以誠品書店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如玉(2002)《鹿港「古市街」生活環境博物館建構之研究--歷史空間的文化詮釋與呈現》。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台北:麥田。
劉紀蕙(1996)〈台北新神廟:大安森林公園裡的奧瑞斯提亞〉。 [Online]. Availible: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mworks/mw-taiwantheatre/Oresteia.htm . (2004.04.06)
劉畹芳 ( 2002 )《「身體—空間」經驗的現象學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
劉新圓(2003)〈何謂行政法人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國政評論」。[Online]Available: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2/EC-B-092-013.htm (2004.10.05)
盧本善(2003)《論臺北市文化環境之建構與發展》。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魯俊孟(2003)〈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改制「行政法人」之評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金會網站「國政評論」。[Online]Available: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2/CL-C-092-205.htm (2004.10.05)
Bauman, Zygmunt. (1987). Legi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 on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and
intellectuals. Blackwell Publishers.(王乾任譯(2002),《立法者與詮釋者》。台北:
弘智)
(1997). Post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 Blackwell Publishers.(郇建立,李靜韜譯(2002),《后現代性及其缺憾》。上海:學林)
Baudrillard¸J. (1996). Systeme des objets. (林志明譯(2001),《物体系》。上海:
人民。)
Benjamin, Walter. ( 1968/1973 ), Illuminations. Trans.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 1973/1997 ). 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 London: Verso.(張旭東、魏文生譯(1989),《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北京:三聯書店。)
Brooker, Peter. (2002) 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Second Edition. London : Arnold.(王
志弘、李根芳譯(2004),《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
Foucault, Michel. (1974). ‘The eye of power’.
(王志弘譯(1992),〈權力的凝視〉。台北:《當代》第七十四期。)
(1977/1998). Discipline and Punish :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Sheridan, Alan.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
Highmore, Ben. (2002). 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周群英譯(2005),《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
Storey, John. ( 1999 /2000).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 Arnold ; New York : Co-published in the U.S.A.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張君玫譯(2002),《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
Swingewood, Alan . (1997). The Myth of Mass Culture,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馮建三譯(1993),《大眾文化的迷思》。台北:遠流。)
Turner, Bryan S. (1984). The body and society : explorations in social theory. Oxford: Blackwell.
(馬海良,趙國新譯(2000),《身體與社會》。瀋陽:春風文藝。)

【外文書目】
Bakhtin, M. (1968/1984). Rabelais and His World. Trans. Helene Iswolsk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ology Press.
Balshaw, Maria & Kennedy, Liam. (2000). Urban Space and Representation. London: Pluto Press.
Baudrillard¸J. (1998) The Consumer Society :Myths & Structures. London:Sage.
Bourdieu, P. ( 1984 )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ll, David & Haddour, Azzedine ed. (2000) City Visions. London: Pretice Hall.
de Certeau, Michel. ( 1984 ).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rans. Steven Rendall.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
Debord, Guy. (1967/1994 ).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New York: MIT.
Donald, James. (1997). “This, Here, Now --Imaging the modern city” in Imaging Cities. New York: Routledge.
Foucault, Michel. (1980 ). “The Eye of Power”. in Power/knowledge :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New York : Harvester Wheatsheaf
Falassi, Alessandro ed.(1967). Time Out of Time: Essays on the Festival.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Featherstone, Mike ( 1991 ).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Featherstone, Mike ed. (1991). The Body. London: Sage.
Fiske, John. ( 1989 ).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Boston : Unwin Hyman.
(1989). Reading the popular. Boston : Unwin Hyman.
Firth, S and Horne, H. (1987). Art into Pop. London: Methuen.
Gregory, Derek. (1994).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 Cambridge, MA : Blackwell
Girouard, Mark. (1985). Cities & people : a social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Grosz, Elizabeth. (1995). Space, time and perversion. New York: Routledge.
Huizinga, Johan, (1945/1998). Homo ludens; a study of the play-element in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Jackson, Peter. (1992). Maps of Meanings. London:Routledge.
Lacan, Jacques. (1977). “The Mirror Stage as Formativ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I.” Ecrits.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 Norton.
Lefebvre, Henri. (1947/1991).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Trans. John Moore. London: Verso.
Low, Setha M.(2003). “Embodied Spaces”. in space & culture vol. 6 no. 1.
MacCannell, Dean. (1976 ).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Merleau-Ponty, Maurice. (1981/1962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Colin Smith.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McCracken, Grant. (1988 ). Culture and Consumptio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Relph, Edward. ( 1976 ).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Pion Limited.
Rodaway, Paul. ( 1994 ). Sensuous Geography. London: Routledge.
Sennett, Richard. (1990/1992 ). The Conscience of the Eye, New York, Norton.
( 1994 )Flesh and Stone, London, Faber.
Sherry, J. F. ( 1987 ). “Cultural Propriety in a Global Marketplace”,in Philosophical and Radical Thought in Marketing(eds),Chapter 10 A . F . Firat(et . al)Lexington Books .
Stam, Robert. (1989). Subversive pleasures : Bakhtin, cultural criticism, and film.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utton-Smith, Brian & Diana Kelly-Byrne. (1984). The Mask of Play. New York: Leisure Press.
Urry, John. (1995). Consuming places. London:Routledge
Veblen, T. ( 1912 ).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New York:Macmillan .
Westwood, Sallie & Williams, John ed. (1997). Imaging Cities. New York: Routledge.
Zukin¸Sharon. (1995). The Culture of Cities. Oxford: Blackwell.

【報章資料】
石文南(2004.02.12)〈文化就在巷子裡 社區藝術巡禮 好戲明登場〉。《時報資訊》。[Online] Available : http://www.infotimes.com.tw/ (2004.10.16)
楊珮欣(2004.03.19)〈本報立院法制與教育文化委員大調查 政府機關行政法人化 闖關路坎坷〉。《自由時報》。
趙靜瑜(2004.03.02)〈等了十六年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拿到身分證 首任藝術總監朱宗慶正式上任〉。《自由時報》。
趙靜瑜(2004.4.21)〈開大門、硬體換裝、成立藝文旅遊資訊中心 打造全民的兩廳院朱宗慶支票兌現〉。《自由時報》。
陳盈珊(2004. 10.01)台北藝術節熱鬧一整月〉。《中國時報》。
劉嘉韻(2004.10.03)〈台灣北市藝術奧運會展開 馬英九籲民眾踴躍參加〉。《大紀元》。
陳盈珊(2004.10.04)〈台北藝術節 好戲登場〉。《中國時報》。
王凌莉(2004.11.05)〈兩廳院世界之窗開向俄羅斯 台俄藝術交流熱烈〉。《自由時報》。
陳盈珊(2004. 10.13)〈凱達格蘭大道 周末文化起厝 〉。《中國時報》。
陳盈珊(2004.10.17)〈文化廟會 總統府前趕集 〉。《中國時報》。
賴廷恆(2004.10.18)〈總統府前「音緣劇會」大匯演 〉。《中國時報》。
王凌莉(2004.10.19)〈兩廳院十七歲生日 邀請觀眾體驗總統包廂〉。《自由時報》。
林采韻(2004.10.22)〈林生祥復出 見證客家藝術蛻變 〉。《中國時報》。
馬英九(2004.10.24/25)〈台北城記:兩甲子的憂患、奮起與榮耀〉。《自由時報》。
陳俍任(2004.10.25)〈劉銘傳到台北 風雨中萬人踩街 〉。《民生報》。
劉艾蕾( 2004.10.30 )〈從心發現台北三軸線〉。《蘋果日報》。
喬慧玲(2005.04.15)〈牛肉麵節 系列活動七月登場〉。《中國時報》。
陳妍君(2005.07.06)〈2005台北牛肉麵節活動案 即日起招標〉。《中央社》。

【主要的文化事件╱相關單位網頁】
大大樹音樂圖像網站 http://www.treesmusic.com/
文建會 http://www.cca.gov.tw
文建會網路劇院 http://www.cyberstage.com.tw/
台北旅遊網 http://www.taipeitravel.net/
台北市民休閒網 http://letsgo.taipei-elife.net/
台北市文化局網站 http://www.culture.gov.tw/
台北市中山堂網站 http://www.csh.taipei.gov.tw/
台北市立國樂團網站 http://www.tco.gov.tw/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網站 http://www.tso.gov.tw/
台北市文建會網站 http://www.cca.org.tw/
台北藝術推廣協會網站 http://www.taf.org.tw/
台北建城一百二十週年網站 http://taipei120.org/120date/120_11.shtml
台北旅遊網 http://taipeitravel.net/tw/
哥本哈根爵士音樂節網站 http://www.jazzfestival.dk/
哥本哈根文化之夜網站 http://www.kulturnatten.dk/
哥本哈根官方旅遊網站 http://www.visitcopenhagen.dk/
「野台開唱」網頁 http://www.formoz.com/
「湯花戀」網頁 http://www.104net.net/2004taipeilife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網站 http://www.ntch.edu.tw/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會 http://www.ncaf.org.tw/index.as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點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