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關於《莊子》注疏之典籍
宋•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焦竑《老子翼•莊子翼》,台北:新文豐,1978年。
明•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台北:新文豐,1973年.
清•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清•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台北:新天地書局,1972年。
清•王先謙,民國•劉武《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台北:漢京文化,1988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宣穎《南華經解》,《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冊32,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清•林雲銘《莊子因》,《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冊18,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清•林紓《莊子淺說》,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清•吳汝綸《莊子點勘》,《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冊26,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年。
朱桂曜《莊子內篇證補》,《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冊26,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李勉《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
張默生《莊子新釋》,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
崔大華《莊子岐解》,河南:中洲古籍出版社,1988年。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莊子》,台北:立緒文化,2002年。
二、《莊子》研究專書
王叔岷《莊學管窺》,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葆玹《老莊學新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1979年。
王德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日〕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界的裡與外》,高雄:麗文文化,2000年。
吳光明《莊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吳怡《逍遙的莊子》,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
吳康《老莊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5年。
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涂光社《莊子範疇心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1993年。
陳耀森《莊子新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台北:東大圖書,1977年。
張京華《莊子哲學辨析》,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炳陽《從自然到自由——以《莊子•養生主》為核心的考察》,台北:明目文化,2003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1990年。
───《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1997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名出版社,1992年。
崔宜明《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的現代闡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聞一多《周易與莊子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日〕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莊子》,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美〕愛蓮心著,周熾成譯《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錢穆《莊老通辨》,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顏世安《莊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三、相關古典文獻
宋•丁度等,《集韻》卷三,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王德有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蘭臺書局,1972年。
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四、相關研究專書
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
方克立《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1982年。
───《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1983年。
〔美〕本杰明•史華茲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日〕宇野精一主編,《中國思想之研究(二)道家與道教思想》,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
呂思勉《經子解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李日章《中國哲學現代觀》,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7年。
李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藍燈文化,1992年。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沈清松主編《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1993年。
〔美〕約翰•鮑克著,商戈令譯,《死亡的意義》,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孫以楷、劉建華、劉慕方《道家與中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章炳麟曰《小學問答》,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1991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1992年。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年。
〔英〕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1993年。
蒙培元《心靈與超越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台北:東大,1994年。
───《生命終點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2004年。
五、期刊論文
尤煌傑〈中國哲學思想�堛漸穻瘋[的美學向度——以老莊思想為例〉,《哲學年刊》第十期,1994年,頁133-146。朱伯崑〈莊學生死觀的特徵及其影響——兼論道加生死觀的演變過程〉,《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頁63-76。
李存山〈中國古代的天人關與主客關係論〉,《哲學研究》1998年第4期,頁43-50。
李雁〈老莊生死觀之比較〉,《理論學刊》1996年第1期,頁57-60。
宋志明〈論天人合一〉,《學習與探索》1998年第4期,頁54-59。
〔日〕金谷治〈莊子的生死觀〉,《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頁70-83。
吳重慶〈天人系統的意義〉,《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4期,頁10-15。
房啟三〈莊子“天”“人”說的現代啟示〉,《文史哲》,2000年第3期,頁37-39。
孫以楷〈主客消融與人生自由——莊子人生哲學探微〉,《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4年7月,頁8-11。
高懷民〈死生義辨〉,《哲學年刊》第十期,1994年,頁59-66。陳紹燕〈莊子人生哲學中的“命”與“天”〉,《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頁47-99。
張岱年〈“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
張岱年、熊坤新〈中國古代倫理思想家關於天人關係問題之探析〉,《貴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頁4-10。
葉秀山〈漫談莊子的“自由”觀〉,《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版社,1995年,頁137-155。
葉海煙〈論莊子的終極關懷〉,《哲學年刊》第十期,1994年,頁97-111。鄔昆如〈莊子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二十一卷第七期,1994年,頁584-591。趙家詳〈試論中國古代的“天人關係”思想及其理論價值和現實年意義〉,《江漢論壇》,1994年11期,頁65-69。
蒙培元〈自由與自然——莊子的心靈境界說〉,《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上海:上海古籍版社,1996年,頁176-192。
潘志鋒〈近20年關於“天人關係”問題的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4期,頁226-230。
蕭仕平〈莊子的三種生死觀的矛盾及其解決〉,《哲學與文化》二十九卷第八期,2002年,頁735-746。譚坤〈莊子的天〉,《昌濰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6期,1998,頁21-87。
六、外文參考資料
A.C.Graham, Chuang-tzu: 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utings from the books of Chuang-tzu.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1.
Burton Watson, 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ng Tzu.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Chad Hansen,“Guru or Skeptic: Relativist Skepticism in Zhuangzi,”in Scott Cook, ed.,Hiding the World in the World: Uneven Discourses on the Zhuangzi (Albany: SUNY Press,2003 ),pp128-162.
Mark Edward Lewis, Writing and Authority in Early China.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