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17.16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4 08: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朴榮雨
研究生(外文):Young-Woo Park
論文名稱:《易經》中理想人格之研究
指導教授:傅佩榮傅佩榮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易經易傳周易理想人格實踐主體君子先王聖人大人內聖外王天人中道王道家天下公天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6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易經》,具「推天道以明人事」之特色。「天道」為「人事」各種實踐的標準根據,而「人事」各種規範由「天道」予以建立。「天道」則是由「人事」之實踐活動中發現的客觀律。
《易經》論及幾個具理想人格的實踐主體,即是「君子」、「先王」、「后」、「上」、「聖人」、「大人」等典範性理想人格。本論文中以「理想人格」或「實踐主體」為名,總括此六者典範人格型態。
《易經》以「君子」為最一般、最基本型態之理想人格,而其餘之諸理想人格為君子所力圖達到的「內聖」修養上以及「外王」實踐上的目標。
由「君子」逐漸經由「先王」、「后」、「上」以至於「聖人」、「大人」的一連修養實踐過程,皆可窺《易經》對諸理想人格的實踐主體保持「學而可致」之人格型態,而並非是「生而即達」的人格目標的觀點。
諸實踐主體不論由「內聖」修養之實踐或由「外王」事功之實踐,皆先以「由己」觀念推動。〈乾•大象〉之「自強不息」、〈晉•大象〉之「自昭明德」、〈謙•初六象〉之「卑以自牧」等觀念即是其例證。重「由己」觀念的實踐主體,必須求「正位」與「時中」以及「群德」等品德。依此方能擅長於「行權」。
理想人格的實踐主體透過內聖外王上的諸般實踐,欲獲得的最終目標即是求「萬國咸寧」而達於「天下平」的「聖功」。故實踐主體求「天下平」實踐時,必備的「行權」之術盡在《易經》中可言。《易經》「廣大悉備」之智慧價值專為人所用於求「天下平」實踐活動。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問題提出………………………………………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理想人格與內聖 …………………………………17
第一節 君子之內聖 ………………………………………………17
第二節 「先王」、「后」、「上」之內聖……………………………37
第三節 「聖人」、「大人」之內聖…………………………………45
第三章 理想人格與外王 …………………………………57
第一節 君子之外王 ………………………………………………57
第二節 「先王」、「后」、「上」之外王……………………………66
第三節 「聖人」、「大人」之外王…………………………………74
第四章 天人思想與中道觀念 ……………………………85
第一節 君子與天人合德 …………………………………………85
第二節「先王」、「后」、「上」之天人合徳 ………………………94
第三節 「聖人」、「大人」與天人合德……………………………99
第四節 理想人格與中道思想……………………………………111
第五章 王道思想與「公天下」 …………………………127
第一節 王道與霸道之辨…………………………………………127
第二節 「公天下」與「家天下」之辨 …………………………134
第三節 「公天下」與理想人格 …………………………………140
第四節 王道思想與「公天下」 …………………………………149
第六章 結 論……………………………………………161
參考書目 ……………………………………………………167
參考書目
一.先秦主要經傳典籍
《周易》,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
《春秋公羊傳》,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
《春秋左傳》,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
《尚書》,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
《禮記》,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
《論語》,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
二.易學相關專著(以作者的筆劃為先後)
王夫之《周易大象解》,《船山易經》,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3年
王夫之《周易內傳》,《船山易學》,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3年
王章陵《周易思辨哲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2004年
任俊華《易學與儒學》,張其成主編,《易學文化叢書》,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民國80年
朱 熹《周易本易》,册一,經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李光地《周易折中》,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5年
來知德《周易集注圖解》,台北:武陵岀版,2000年
來知德《周易集註》(新校慈恩本),台北:夏學社出版事業,民國75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91年
金春峰《〈易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書(十四)),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3年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台北:韜略出版,2003年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台北:里仁書局,民國90年
高 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陳玉森、陳憲猷《周易外撰鏡銓》,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陳夢雷《周易淺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傅佩榮《解讀易經》,台北:立緒文化,2004年
程 頤《周易程氏傳》,《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民國72年
黃沛榮《周易彖象義理探微》,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
黃沛榮《易學乾坤》,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4年
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熊十力《乾坤衍》(與《體用論》合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民國81年
潘雨廷《易學史發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戴璉璋《易經之形成及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1997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日)橋川時雄等主編、王雲五等重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續修四庫全書提要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1年
三.其他參考專著(以作者的筆劃為先後)
小柳司氣太校訂,《管子纂詁》,《漢文大系》21册,台北:新文豐出版,民國67年
王文錦《禮記譯解》(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2000年
王志躍《先秦儒學史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2),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93年
司馬遷《史記》,龍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卷一,台北:萬卷樓圖書,民國81年
白川靜《甲骨文的世界—古殷王朝的締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66年
朱 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孟子》,台北:啟明書局
朱 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論語》,台北:啟明書局
朱 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學庸》,台北:啟明書局
何 休《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81年
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台北:財團法人子峰文教基金會弘毅出版社,民國83年
吳 康《孔孟荀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
吳浩坤、潘悠《中國甲骨學史》,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民國79
李冬君《孔子聖化與儒者革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屈萬里全集》2,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林繼平《宋學探微》,台北:蘭臺出版社,民國91年
胡自逢《五經治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
班 固《漢書》(全十二册),(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一版;2002年11月,北京:第11次印刷
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引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載撰、(清)王夫之注、湯勤福導讀,《張載正蒙•大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張曙光《外王之學—荀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賈馥茗標點,台北:東大圖書,民國76年
梁啟雄《荀子簡釋》,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7年
許 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民國85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名國86年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6年
陳科華《儒家中庸之道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北京:科學出版社, 1956年
陸德明撰、(清)盧文弨校《經典釋文•周易音義》,台北:漢京,民國69年
傅佩榮〈天人合德論〉,《中國人性論》,台大哲學系主編,台北:東大圖書,民國79年
傅佩榮《解讀老子》,台北:立緒文化,民國92年
傅佩榮《解讀孟子》,台北:立緒文化,民國93年
傅佩榮《解讀論語》,台北:立緒文化,民國90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7年
曾運乾《尚書正讀》,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黃宗羲《宋元學案•卷十七橫渠學案》,台北:河洛圖書,民國64年
黃宗羲《宋元學案•高平學案》,台北:河洛圖書,民國64年
楊 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考證》,台北:世界書局,2000年
熊十力《原儒》,台北:明倫出版社,民國60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明文書局,民國88年
熊十力《體用論》,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趙忠文《先秦思想史要論》,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民國81年
蔣 慶《公羊學引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譚宇權《中庸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
蘇 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四.研究論文及期刊論文(以作者的筆劃為先後)
阮芝生〈三司馬與漢武帝封禪〉,《台大歷史學報》,第二十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印行,民國85年11月出版):307-340。
林義正〈論孔子的「君子」概念〉,《文史哲學報》第三十三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印行,民國73年12月出版):139-187頁
郭 沂〈從早期《易經》到孔子易說〉,《國際易學研究》第三集,朱伯崑主編,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7第一版:129-159頁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