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2: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禎茹
研究生(外文):Chen-Ju Liao
論文名稱:溪頭地區降雨強度特性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Rainfall Intensity in Chi-Tou Area
指導教授:陳信雄陳信雄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
學門:農業科學學門
學類:林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3
中文關鍵詞:降雨降雨強度物部式
外文關鍵詞:Precipitationrainfall intensityMonobe Formul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蒐集台大實驗林溪頭營林區內較完整之苗圃雨量站1966∼1995年連續30年之雨量資料,以對數皮爾遜第三型分佈法分析不同回歸年之雨量。再利用1996∼2003年之小時雨量資料分析降雨強度式包括:物部式、Talbot式、Sherman式及Horner式等,探討各回歸年適用之不同參數變化情形。研究成果如下:
一、不同回歸年之物部式 n值會隨回歸年的增加而減少,溪頭地區之n值介於0.7∼0.35之間。
二、固定參數之降雨強度式在山區之適用性不佳。
The annual maximum daily rainfall data of the Nursery Rainfall Station in the Chi-Tou forest recreation area between 1966 and 1995 inclusive (thirty years in total) were made using the log Pearson Type III distribution method. We analyzed the rainfall intensity, based on the data for hourly rainfall from 1996 to 2003. The parameters were modified through a formula taking advantage of various types of equations for rainfall intensity, including Monobe formula, Talbot-type, Sherman-type and Horner-type during the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The n value decreases as the return period increases if specific coefficient method to derive the n in the Monobe formula is used, and it is in the range of 0.35 to 0.7 in Chi-Tou area.
2.The equations for rainfall intensity with constant parameters are not suitable for use in the mountain areas.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目錄 Ⅲ
圖目錄 Ⅴ
表目錄 Ⅵ
壹、前言 1
貳、前人研究 2
一、降雨特性 2
二、降雨資料的蒐集與整理 5
三、頻率分析 7
四、降雨強度 8
參、試驗地概況 12
一、地理環境 12
二、地形 13
三、氣候特徵 17
肆、研究材料與方法 19
一、降雨量觀測儀器 19
二、研究材料 20
三、研究方法 22
(一)降雨場次切割 22
(二)利用雙累積曲線校正雨量資料 22
(三)頻率分析–對數皮爾遜第三型分佈法 23
(四)降雨強度公式之推求 25
(五)變異數分析 28
四、研究流程 30
伍、結果與討論 31
一、物部式係數分析 31
(一)回歸分析求n值 31
(二)頻率分析 41
(三)特定係數法求不同回歸年之n值 41
二、Talbot、Sherman、Horner降雨強度式之係數分析 46
(一)Talbot式 48
(二)Sherman式 49
(三)Horner式 56
三、降雨空間分佈分析 58
(一)雨量站距溪頭畚箕口位置 59
(二)雨量站海拔高度 61
陸、結論與建議 65
柒、參考文獻 67
附錄一 72
附錄二 73
1.王如意、易任(1984),應用水文學(上、下冊),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2.台灣省公共工程局(1958),台北地區暴雨率公式之推算與研究。
3.台灣省水利局(1989),台灣水文資料電腦檔應用之研究(5)水利局全省雨量站歷年年最大一日二日三日暴雨統計及頻率分析。
4.江永哲(1972),山地降雨量測定方法之研究:(1)正確雨量計之選擇,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2):1-37。
5.江永哲(1972),山地降雨量測定方法之研究:(2)風速影響普通雨量計誤差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2):39-48。
6.李錦育(1990)台北市集水區機率雨量分析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23(3):27-28。
7.佐藤勝夫(陳信雄譯),洪水逕流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系防砂工程學研究室叢書之四。
8.易任(1969),水文頻率分析原理及其應用,台灣水利17(1):13-30。
9.易任(1993),台灣全區降雨時空分佈之研究:主成份分析與群集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10.林芳明(1973),雨量歷線式之理論分析及其在本省近年雨量之檢討,農工學報19(4):50-63。
11.林親義(1985),石門水庫集水區降雨特性與洪峰流量推估方法之研究,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論文,P156。
12.林親義、陳信雄(1990),石門水庫集水區豪雨型態特性之研究,台大農學院研究報告30(4):24-32。
13.物部常穗(1933),水理學,岩波書店。
14.姜濟勝(1982),嘉義市降雨強度式之推求與逕流量及其逕流係數之推算,台灣水利30(3):24-54。
15.姜濟勝(1983),雲嘉地區降雨強度公式之推求及研究,台灣水利31(3):48-64。
16.徐享崑、何智武(1990),山地集水區與型分佈及暴雨延時統計分析,農委會林業特刊26:257-274。
17.徐銘傑、張子傑(2000),應用統計學,鼎茂圖書。
18.張玉田(1974),降雨特性新計算法之研究,台灣水利22(1):1-9。
19.張守陽(1995),降雨事件分割之研究,農業工程學報41(3):47-61。
20.張守陽(1997),台灣地區廿四小時延時降雨事件之特性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8(3):231-245。
21.張江福(1975),台灣雨量資料分析,台灣水利,23(1):63∼74;23(2):39∼61;23(3):35∼58。
22.張啟濱(1972),台灣之時間雨量強度公式,水利16:37-50。
23.盧惠生(2003),降雨量的時間與空間分佈,水與土通訊57:4-7。
24.黃光政(1977),不同延時暴雨之頻率研析與推算,暴雨對環境影響研討會論文集,P21-28。
25.郭芯穎(2003),森林集水區退水係數與降雨延時相關性之研究,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P21-25。
26.劉明芬(1994),台灣中部小型集水區降雨量與逕流量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7.陳世墀(1987),台灣地區最大日雨量及最大一小時雨量特性之研究,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P1-15。
28.陳明杰(1987),台灣中部森林集水區水文歷線演算方法之研究,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論文,P196。
29.陳明杰、陳信雄(1988),台灣地區最大機率雨量分析之最適機率分佈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19(2):49-62。
30.陳信雄(1997),集水區經營學,明文書局。
31.陳信雄(1988),水土保持學實習手冊,正中書局。
32.陳信雄、魏聰輝(1989),台灣地區最大日雨量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22(3):119-139。
33.陳信雄(1980),森林水文學,千華出版公司。
34.陳清勁(1967),台灣各地不同平均回歸週期之超過機率最大日雨量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1(3):170-184。
35.陳紫娥、張石角(1987),溪頭森林遊樂區之地質、地形及其發展史,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1):63-76。
36.蔣丙然(1966),氣候學,正中文庫。
37.鄭隆聰(2001),陸風/山風環流的數值研究,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8.魏聰輝(1986)台灣地區日降雨強度特性之研究,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P85。
39.魏聰輝、姚榮鼐、周瑞龍(1994),台大實驗林轄區四種氣象要素之分析,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8(4):7-24。
40.魏聰輝、姚榮鼐、周瑞龍(1995),溪頭地區山谷風特性之研究,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9(4)71-95。
41.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實驗經營計畫(1998.07∼2008.6),1999。
42. Chow, V.T. (1953), “Frequency Analysis of Hydrologic Data with Special Application to RAINFALL Intensities,” Bulletin Series No.414 University of Illinois Engineering Experiment Station.
43.Chow, V.T., D.R. Maidment& L.W. Mays (1988), “Applied Hydrology,” McGraw-Hill Book Co.P.350-410.
44.Hershfield, D.M. (1961), “Rainfall Frequency Atlas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Durations from 30 minutes to 24 Hours and Return Periods from 1 to 100 Years.” Tech. Paper 40, U.S. Dept. of Comm. Weather Bureau., Washington D.C. P1-25.
45.Huff, F.A. (1967), “Time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in Heavy Storm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3(4):1007-1019.
46.Yevjevich, V. (1972),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in Hydrology.” Water Resources Publication Fort Collins. Colorado.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