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丁立平(2003),「公司治理、會計資訊與公司價值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中央銀行,2004年3月,「中央銀行金融統計月報」。
3.中華民國銀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金融概況」。
4.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1 年12 月,「台灣公司治理簡介」。
5.方維明(2004),「公司治理與公司價值之關係研究-以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6.石淼(2004),「台灣地區金融控股公司經營規模、業務整合度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7.台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與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2003年1月,「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宣導資料」。
8.台灣證券交易所與中華民國銀行商業同業公會,2003年12月,「銀行業公司治理實務守則」。
9.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2004年7月,「規劃落實推動我國公司治理制度計劃方案之成果報告」。
10.何里仁(2003),「公司治理之資訊透明度與績效評核關聯性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會計與財稅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1.沈明鑑(2004),「利害關係人對策略、治理機制的影響與績效之關聯性研究」,輔仁管理評論,第十一卷,第一期,第2-9頁。
12.吳美穎(2004),「內在治理機制之探討-股東駔程與股權集中度對公司治理績效之影響」,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3.李欽財(2004),「銀行董事及重要職員責任保險與公司治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未出版碩士論文。14.周文賢(2002),「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林少斌(2003),「企業特徵、創業精神、組織績效、董監事職能之研究」,私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16.林尚志(2004),「我國公司治理評等指標建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17.邱靜玉與唐正儀(2002),「金融改革與銀行業發展」,國政研究報告,財金(研)091-029號。
18.林寶安(2002),「金融自由化與新銀行開放的政策分析」,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系。
19.洪文玲(2003),「法令規範、產業景氣對公司治理的影響-以台灣電路板廠商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20.洪堅銘(2004),「以公司治理之變數探討台灣金融控股公司之績效」,國立台灣第一科技大學財務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1.施燕、陳一端(2003),「從多元化金融體系之發展看企業籌資與家庭理財方式的轉變」,中央銀行季刊第二十五卷第四期,第23頁。
22.洪麗芳(2004),「股權結構、財務決策與公司績效關聯性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會計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23.張日炎(2004),「我國商業銀行資訊揭露充足性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24.陳麗娟(2004),「董事會組成、股權結構、關係人交易與企業績效關係之研究-以紡織業及電子業為實證」,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25.黃崇輝(2004),「公司治理與經營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台南地區上市、上櫃及公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26.黃惠敏(2003),「我國金融機構處理不良債權機制之探究」,私立中原大學會計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27.蔡坤哲(2003),「資訊揭露程度與盈餘管理關係之探討-以上市電子類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8.劉潔如(2003),「金融機構之公司治理及其相關監理問題研究-以中興銀行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29.賴英照(2001),「我國金融改革之方向」,中國商銀月刊,2001年2月號
30.賴棚煌(2003),「初探台灣金融控股公司之公司治理評等系統」,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31.鍾志群(2003),「公司治理與債券發行資金成本關係之實證研究」,私立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32.闕玎倚(2004),「公司治理與信用評等-台灣的實證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3.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與證券櫃檯買賣中心,2004年1月,「國際公司治理發展簡訊」。
二、 英文部分
1.Agrawal, A., and C.R. Knoeber, 1996, Firm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to control agency problems between managers and shareholder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31, pp.377-397.
2.Black, B.S., 2001,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behavior and market value of Russian firms , Emerging Markets Review 2, pp.89-108.
3.Donaldson, T., and Preston, L. E.,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 1995, pp.65-91.
4.Drobetz, W., A. Schillhofer, and H. Zimmermann, 2004,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Germany,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forthcoming).
5.Durnev, A., and E.H. Kim, 2002, To steal or not to steal Firm attributes, legal environment, and valuation,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
6.Fama, E.F. and M. C. Jensen(1983),“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pp.301-325
7.Fama, E.F(1980),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 pp.288-307
8.Gompers, P., L. Ishii, and A. Metrick, 2003,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quity pric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8, pp.107-155.
9.Hannan, M. T. and Freeman J., "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9, 1977, pp. 149-164.
10.Klapper, L.F., and I. Love, 2003, Corporate governance,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performance in emerging markets,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forthcoming).
11.La Porta, R., F. Lopez-de-Silanes, A. Shleifer, and R.Vishny, 2002,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57, pp.1147-1170.
12.Morck, R., A Shleifer and R. Vishny(1988),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pp.29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