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6: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岳霖
研究生(外文):Yueh-Lin Li
論文名稱:政治景氣循環與股價的動態調整
指導教授:賴景昌賴景昌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經濟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經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5
中文關鍵詞:政治股價景氣循環
外文關鍵詞: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3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由選舉的角度出發,利用Blanchard(1981)的模型為基礎,分析在週期性的選舉制度下,股價將如何因應選舉活動而產生循環性變動。文中將政黨的選舉策略分為「機會論」與「黨派論」兩種方式,分別探討在這兩種不同方針下,股價的動態調整過程。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2

第二章 理論模型 --------------------------------------- 8
第一節 前言 --------------------------------------- 8
第二節 基本模型 ----------------------------------- 9

第三章 政府恆久性政策對股價的影響 -------------------- 18
第一節 未預料到的恆久性政策 ---------------------- 18
第二節 預料到的恆久性政策 ------------------------ 23

第四章 股價的政治景氣循環 ---------------------------- 29
第一節 前言 -------------------------------------- 29
第二節 機會論下的政治景氣循環 -------------------- 30
第三節 黨派論下的政治景氣循環 -------------------- 44

第五章 結論 -------------------------------------------58

註釋---------------------------------------------------- 60

參考文獻 ---------------------------------------------- 65
一、 中文部分

許甘霖(1999),『民粹金權主義?黨資本、金錢遊戲與政治動員』,《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1999年12月29日至30日。

陳師孟(1990),《總體經濟演義》。台北:自行出版。

二、 西文部分

Agenor, P. R. and Asilis, C. M. (1997),“Price Controls and Electoral Cycles,”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3, pp. 131-142.

Blanchard, O. J. (1981),“Output, the Stock Market, and Interest Rates,”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71, pp. 132-143.

Chang, W. Y. and Lai, C. C. (1997),“Election Outcomes and the Stock Market: Further results,”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3, pp. 143-155.

Gandolfo, G. (1980), Economic Dynamics : Methods and Models. Amsterdam:North-
Holland.

Nordhaus, W. D. (1975),“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42, pp. 169-190.

Van der Ploeg, F. (1989),“Election Outcomes and the Stock Market,”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 pp. 21-30.

Van der Ploeg, F. (1989),“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Overvaluation,”Economic Journal 99, pp. 850-85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趙若男 (1996)。衝突也是教育的開始。輔導通訊,47期,14-16頁。
2. 賈紅鶯 (1996)。師生衝突的成因與輔導-客體關係理論取向。諮商與輔導,123期,12-20頁。
3. 楊瑞珠 (1996)。學生同儕衝突與師生衝突之解決策略。輔導通訊,47 期,5-10 頁。
4. 陳美玉 (1994)。師生關係的本質是和諧還是衝突。教育資料文摘,34(3),165-168頁。
5. 張德銳 (1993)。淺談學校衝突管理。教師天地,64 期。
6. 張振成 (1999)。校園暴力問題的探討與防制之道。諮商與輔導,16 期,40-42 頁。
7. 張盈婷 (1998)。如何建立良好師生關係提高教學績效。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3),10-14頁。
8. 范熾文 (1999)。師生間的衝突與管理之探討。班級經營,4(2),51-58。
9. 李坤崇 (1995)。教師因應策略量表之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2期,245-264頁。
10. 吳韻儀 (1998)。傑出教師五大信念。天下雜誌,1998 年11 月刊,84-87頁,208-220 頁。
11. 王叢桂 (1998)。師生間的衝突事件與處理。學生輔導通訊,57 期,42-57頁。
12. 劉念肯 (1996)。師生衝突的「人」的因素。諮商與輔導,123期,21-24頁。
13. 劉炳輝 (2001)。談溝通行動—促進師生關係。師友月刊,405,52頁。
14. 鄭美芳 (1998)。人際衝突的發展過程與管理。學生輔導,57期,74-83頁。
15. 鄭英敏 (1992)。緩和衝突的輔導策略。教師天地,57期,5 -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