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4: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穎琪
研究生(外文):Ying-Chi Yeh
論文名稱:銀行信用與公司債在景氣循環中的變動
指導教授:王泓仁王泓仁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經濟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經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8
中文關鍵詞:景氣循環銀行信用銀行監督
外文關鍵詞:business cyclebank loanmonit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文獻中對於公司財務結構與融資方式的選擇已有相當多的討論,
而這些討論大多是從橫斷面的角度,
探討在同一個時點之下,
公司的不同財務結構如何影響其融資方式。
然而觀察本國上市公司的銀行借款與公司債的比例,
我們發現該比重的走勢與本國的景氣循環有相當大的關係。
為了研究景氣變動對於公司融資來源比重的影響,
本文假設景氣會影響公司投資成功機率的高低,
藉由分析投資成功機率對銀行與公司決策的影響,
進一步了解景氣循環對於公司融資來源比重的影響。

本文以 Diamond (1991) 橫斷面的模型為理論基礎,
重新建構可從縱斷面分析景氣變動對公司融資決策影響的模型。
本文透過電腦模擬分析理論模型中銀行中介存在的均衡,
結果顯示當景氣緊縮使得風險投資的成功機率下降時,
公司選擇風險投資的誘因較低,
銀行因此較容易透過監督使得公司轉而選擇無風險投資。
然而當景氣擴張使得風險投資的成功機率升高時,
公司選擇風險投資的誘因較前增加,
銀行透過監督改變公司行為的困難度較高。
且即使公司行為改變,
也因為風險與無風險投資的成功機率的差距減小,
使得銀行的收益亦不若在景氣緊縮時高。
由於上述原因,
銀行在景氣緊縮時將在市場上扮演較重要的角色,
而在景氣擴張時其重要性將降低。

為了進一步驗證景氣變動對公司融資來源比重的影響,
以 Tobit 模型進行景氣變動影響公司融資來源比重的實證分析。
結果顯示,
在控制時間趨勢與公司財務結構的影響因素下,
代表總體指標的變數皆呈現與電腦模擬結果一致的影響方向,
也就是說景氣擴張對於公司以發行債券融資的確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
1 前言 5
2 文獻回顧 10
3 理論模型 15
3.1 模型設計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3.1.1 市場均衡借貸利率 . . . . . . . . . . . . . . . . . 19
3.2 中度風險公司的投資決策 . . . . . . . . . . . . . . . 21
3.3 銀行監督的決策 . . . . . . . . . . . . . . . . . . . 23
3.4 銀行中介的存在 . . . . . . . . . . . . . . . . . . . 25
3.5 電腦模擬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3.5.1 簡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3.5.2 參數選擇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3.5.3 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31
3.5.4 變數變動對銀行中介存在的影響 . . . . . . . . . . . 34
4 實證結果與分析
4.1 模型變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
4.2 實證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4.3 實證結果與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73
5 結論 77
參考文獻 79
Altman, E.I., B Brooks, A Resti and A Sironi (2002), The link
between dafault and recovery rates: Implications for credit risk
models and procyclica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S conference
on “Changes in risk through time: measurement and policy options”.
Amato, J.D. and C. Furfine (2003), Are credit ratings procyclical,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Working Paper No. 129.
A. Bangia, F.X. Diebold, A. Kronimus, C. Schagen and T. Schuermann
(2002), Ratings migration and the business cycle, with application
to vredit portfolio stress testing,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6, 445–74.
P. Bolton, and X. Freixas (2000), Equity, bonds and bank debt: Capit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8(2), 324–351.
Chemmanur, T.J. and P. Fulghieri (1994), Reputation, renegotiation,
and the choice between bank loans and publicly traded debt,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7(3), 475-506.
Datta, S., M. Iskandar-Datta, and A. Patel (1999), Bank monitoring
and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public debt,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1(3), 435–449.
79
Diamond, D.W. (1991), Monitoring and reputation: The choice between
bank loans and directly placed debt,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4), 689–721.
G. Hale (2003), Bonds or loans? The effect of macroeconomic fundamentals.
Jo˜ao A.C. Santos (2003), Why firm access to the bond market differs
over the business cycle: A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
Stiglitz, J.E., and A. Weiss (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71(3),
393–410.
8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