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20: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易亨
研究生(外文):Ian Lin
論文名稱:從組構理論觀點析論鄉村社區行動─以礁溪鄉時潮社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Rural Community 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guration Theory─The Case of Shchau Community
指導教授:賴爾柔賴爾柔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農業推廣學研究所
學門:農業科學學門
學類:農業經濟及推廣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組構理論政治上與經濟上的權力鏈結關係情感鏈結關係社區行動
外文關鍵詞:Figuration TheoryPolitical and Economic BondsEmotional BondsCommunity 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引用德國學者諾貝特•伊里亞斯(Norbert Elias)組構理論的觀點,從社區行動的過程了解鄉村社區如何發展。透過個案社區的敬老營養午餐的社區行動,探討四類行動者社群─決策社群;政府、專家社群;執行工作人員社群;以及服務對象社群,在社區行動的籌備、啟動開辦、重整,和委外經營四個分期過程當中,彼此間因政治上與經濟上的權力鏈結關係,與情感鏈結關係,形成優勢或弱勢社群,在彼此間關係發生權力不平衡,以及社會集體制約內化等變化與消長的組構形態,藉此分析影響社區發展的因素。
本研究依據個案的分析結果,歸納出以下的幾點結論:
1.展社區行動的驅力:
從社區居民理想開始,到決策社群接受並以問卷確認需求,貫徹對服務對象社群的承諾,最後變成完成政府經費補助專案計畫為目的。
2.社區權力鏈結關係的變化:
由授權到權力伸張,導致其他社群的抗衡,最後變成決策社群全面控制。
3.社區情感鏈結關係的變化:由凝聚到疏離,甚至變為消逝。
4.社會集體制約的內化對社區發展的影響:
從無制約到授予或被告知,因突發事件施以強勢的制約,使小部分社群成員內化但大部分難以內化,到最後只有接受(內化)或不接受。
基於上述的研究發現,本研究亦提出幾項相關建議:
1.社區行動者社群應維繫緊密平衡的鏈結關係;
2.優勢社群應有效運用既有的鏈結關係;
3.優勢社群應新增有益於社區發展的鏈結;
4.期望在日後將組構理論繼續應用於其他類型的社區研究,加以相互對照與比較,以建立評估社區發展的新模式。
This study aims to adopt Norbert Elias’s Figuration Theory to explore the driving forc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bonds, emotional bonds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process of a rural community action. The project of “elderly lunch service” in Shchau Community at Jiaushi Township was selected as the sample community action to be analyze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face-to-face interview, and documental analysis were used in data collection in this case study.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re are several driving forc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rural community action, including citizens’ expectation, decision-team’s commitment to community people, the accomplishment of government project, etc. Political, economic and emotional bonds between different actors are embedded in the community in order to activate community actions .The power balance among the actors can be destroyed due to many reasons such as over-claim of power by decision-team.
Some suggestions are recommended as follows:
1. Community actors have to maintain tight and balance bonds.
2. Dominant groups should utilize existent bonds properly and carefully.
3. Dominant groups are encouraged to create new useful bonds in order to enhance community development.
4. Comparative studies are needed in the future so as to figure out various pattern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重要性................................5
第三節 研究目的..................................9

第貳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組構的起源...............................10
第二節 權力鏈結關係與情感鏈結關係...............14
第三節 優勢個體與權力不平衡.....................16
第四節 個體間的動態平衡─社會集體制約的內化.....20
第五節 組構的社會...............................24
第六節 組構理論在社區研究的應用.................29

第叁章 研究方法與個案選擇.......................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37
第二節 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38
第三節 研究個案簡介.............................42

第肆章 以組構理論分析社區行動...................52

第一節 社區行動的行動者社群.....................52
第二節 籌備期的社群組構分析.....................54
第三節 啟動開辦期的社群組構分析.................69
第四節 重整期的社群組構分析.....................80
第五節 委外經營期的社群組構分析.................92
第六節 綜合分析.................................97

第伍章 結論....................................104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4
第二節 研究討論................................110
第三節 研究建議................................113

參考文獻........................................117

附錄一:敬老營養午餐相關人員訪談大綱............124
附錄二:2003年-2004年時潮社區大事記.............128
一、中文部分

1.仇德輝,2005,“情感的哲學本質”。電子檔刊登於:
http://www.xslx.com/htm/sxgc/ddsc/2005-06-15-18889.htm
2.王佩莉 譯,Norbert Elias. 著,1998,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卷:西方國家世俗上層行為的變化,北京:三聯書店。
3.李岳道,1998,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李松根 譯,1997,Norbert Elias/John L. Scotson 著,強勢權力團體與弱勢邊緣團體,「科學與人文的對話-邁向整合性的社會思維」課程講義。翻譯自 Etablierte und Aussenseiter,edition,1990,Germany:Suhrkamp,Frankfurt am Main Press.
電子檔刊登於:http://www.ndhu.edu.tw/~clcheng/class-91/dialog-sci-human91/read34.doc
5.李松根 譯,Elias, N . 著,1999a,社會學在搞什麼名堂?,「科學與人文的對話-邁向整合性的社會思維」課程講義。原文名稱What is sociology?,1978,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電子檔刊登於:http://www.ndhu.edu.tw/~clcheng/class-91/dialog-sci-human91/read32.doc
6.李松根,1999b,社會問題理論之問題意識:長程性社會發展作為社會問解析視野與指標-以台北市福德平宅社區造為例。
7.李松根,2002a,池南村的解放:從池南村社區總體營造的問題意識出發,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學會未來村工作室,「科學與人文的對話-邁向整合性的社會思維」課程講義。電子檔刊登於:http://www.ndhu.edu.tw/~clcheng/class-91/dialog-sci-human91/read39.doc
8.李松根,2002b,社區營造與社會發展,桃園縣文化局出版,問津堂書局發行。
9.李松根,2002c,文學研究與社會改革,問津堂書局出版發行。
10.李郁文,2001,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修訂三版,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共478頁。
11.李怡燕,2003,花蓮港口阿美族的部落發展-年齡階級組織觀點的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2.呂愛華,1999,“「本能中心」:伊里亞斯(Norbert Elias) 對「本我」概念的社會學詮釋”,台大社會學刊,第二十七期,頁107-142。
13.呂愛華,2001,“伊里亞斯的規範理論”,社會理論學報,第四卷,第一期,頁1-25,本期專題:伊里亞斯:文明進程與情緒發展。
14.何子安,2002,以伊里亞斯組構(Figuration)理論看城鄉移民社區之形成策略:以花蓮縣海西村、台北市田尾社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5.林信揚,2002,以生態旅遊為導向之社區發展模式比較分析─以桃米及大雁社區為例,私立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
16.林振春,1999,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師大書苑有限公司出版發行,共268頁。1998年初版,1999初版二刷。
17.林瑞,2004,“由社會學與儒家的「關係主義」看現代社會中的自我與他人”,台大社會系暨研究所傳統與現代的對話課程講義。電子檔刊登於:ttp://ceiba.ntu.edu.tw/course/a75cc1/0326.doc
18.卓詩緣,2002,從社區環境行動析論女性的領導行為—湖本村長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徐震,1998,社區與社區發展,正中書局出版,共402頁。
20.徐震,2002,“從虛擬社區的興起看社區發展的未來”,社區發展季刊,第100期,第60-68頁。本期中心議題:社區發展:新策略與新活力。
21.徐震,2004,“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第22-31頁。本期中心議題: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
22.袁志英 譯,Norbert Elias. 著,1999,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二卷:社會變遷、文明論綱,北京:三聯書店。
23.施國隆,2002,社區營造文化政策永續發展可能性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24.梁恩嘉,2001,大廍花鼓陣對社區意識覺醒及社區發展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5.黃有志,1982,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6.翁文蒂,2002,非營利組織推動九二一重建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27.韋積慶,1990,“理性與慾望的辨證─伊里亞斯的回顧”,中國論壇,第360期•30卷第12期,頁36-41。
28.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共377頁。
29.張文義 記錄整理,2002,大溫地區歷史文化田野調查計畫報告書,宜蘭縣大溫養殖漁業生產區管理委員會委託蘭陽技術學院出版,共148頁。
30.張菀珍,2002,社區組織建構社區學習網絡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和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31.張義東,1993,“社會學的形態想像”。當代,第89期。
32.張義東,1994,社會學的形態想像 從伊里亞斯的文明化過程談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3.楊承翰,2003,以「社群組構理論」探討新竹縣新光(斯馬庫斯)部落的社區總體營造歷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34.廖淑娟,2002,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參與學習之研究─以埔里鎮桃米社區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5.廖素�隉A2002,社區老人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以台中縣社區長壽俱樂部為對象,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36.鄭宗枚,2002,鄉村社區組織間關係之研究—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7.蔡宏進,1993,農民基層組織的原理與實務,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編印,農業推廣工作手冊7,共167頁。
38.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印刷發行,共409頁。1985年初版,2005年修訂三版一刷。
39.蔡漢賢 總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內政部社區發 展雜誌社發行,共941頁。
40.閻志剛,2003,“社會問題理論研究的多維視角”。電子檔刊登於:ttp://203.93.24.66/shxw/shwt/P020040929309341405638.pdf
41.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師大書苑有限公司出版發行,共283頁。
42.賴兩陽,2002,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實施成效,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43.賴爾柔,2003,“社區行動的設計與推動”,鄉村社區組織工作人員研習會講義。電子檔刊登於:http//www.extension.org.tw/book/01_92-2.4.doc。
44.蘇俞如,2002,新公共服務理論之政府與社區合作關係探討─以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45.顧忠華,1993,“人類的文明與命運-伊里亞斯的學術關懷”,當代,第89期,第16-31頁。
46.顧忠華,1999,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出版社出版。
47.顧忠華 譯,韋伯(Max Weber) 著,1999,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遠流出版社出版。

二、外文部分

1.Elias, N. Translated by Stephen Mennell and Grace Morrissey.,1978,What is sociology?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Eric Dunning,2002,“Some comments on Jack Goody’s Elias and the anthropological tradition”,Anthropological Theory, December 2002, vol.2,4, pp.413-420.
3.Jack Goody,2002,“Elias and the anthropological tradition”,Anthropological Theory,December 2002, vol.2,4, pp.401-412.
4.Janis, I. L.,1983,Groupthink: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oreign Policy Deccisions and Fiascoes , 2nd ed. , boston:Houghton Mifflin.
5.Johan Goudsblom and Stephen Mennell,1998,The Norbert Elias reader : a biographical selection, Oxford, UK ; Malden, MA : Blackwell Publishers.
6.Richard Münch,1994,Sociological Theory Development Since the 1960s Volume3,Nelson-Hall Publishers Chicago.
7.Woods,P.,1986, Inside Schools-Ethnography in Educational Research,London:RK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