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本史料
一、史籍類
1.基本史書: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3。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1。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
[隋]姚察、謝炅、[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2。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魏徵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1。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宋]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
[元]脫脫等撰,《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1995。
周天游輯注,《八家後漢書輯注.司馬彪續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宗懍撰,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
荀悅撰,《前漢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劉向撰,山崎純一訳注,《列女伝》,東京:明治書院。
賈思勰撰,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2.典制、政法文獻
王溥撰,《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影上海中華書局,1974。
李希泌主編,《唐大詔令集補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崑岡等奉敕著,《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91。
二、一般典籍
1.經書類
《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
《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6。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
2.諸子類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
王先謙撰,《莊子集解》,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王利器撰,《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
朱熹撰,《四書或問.孟子或問》,《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六冊。
朱熹撰,《家禮》,收錄於《朱子全書》,第7冊。
何寧撰,《淮南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孫詒讓著,《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87。
桓寬撰,《鹽鐵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
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
陳立撰,《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9。
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趙翼,《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劉向撰,盧元駿註譯,《說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
顧炎武著,《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3.文學類(含總集、別集、筆記小說)
方勺撰,《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王國良,《冥祥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王讜撰,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白居易,《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4。
吳承恩著,《西遊記》,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3。
李汝珍,《鏡花緣》,台北:世界書局,1974。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李漁,《閒情偶寄》,收錄於《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金埴撰,《不下帶編.巾箱說》,北京:中華書局,1982。
俞正燮,《癸巳存稿》,台北:世界書局,1963。
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台北:新興書局,1988。
范鎮撰,《東齋記事》,北京:中華書局,1980。
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錄於《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張鍚厚,《王梵志詩校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
張鷟撰,《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
莊綽撰,《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陸游,《老學菴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項楚,《王梵志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社出版,1991。
項楚,《敦煌詩歌導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
馮夢龍撰,《三遂平妖傳》,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3。
劉餗撰,《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
歐陽詢撰,《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薛寶辰著,王子輝注釋,《素食說略》,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4。
韓愈,《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顏元著,《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顏師古,《匡謬正俗》,台北:世界書局,1963。
羅大經撰,《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
羅國威,《冤魂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1。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蘇軾撰,《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1。
顧炎武著,《亭林文集》,台北:漢京文化,1984。
4.類書、叢書
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影印,1983。
王欽若編,《冊府元龜》,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7。
5.醫藥類
朱橚等編,《普濟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
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收錄於《中國醫學大成續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第11冊。
孫思邈,《攝養枕中方》,收錄於《歷代中醫集成》,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8,第18冊。
孫思邈撰,朱邦賢、陳文國等校注,《千金翼方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高濂撰,《遵生八箋》,成都:巴蜀書社,1988。
張機撰,李克光主編,《金匱要略》,台北:知音出版社,1990。
陶弘景著,曾召南注譯,《新譯養性延命錄》,台北:三民書局,1997。
6.宗教文獻
《十誦律》,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3冊。
《三天內解經》,收錄於《正統道藏》,第48冊。
《三洞珠囊》,收錄於《正統道藏》,第42冊。
《大涅槃經》,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冊,。
《太上老君經律》,收錄於《正統道藏》,第30冊 545。
《央掘魔羅經》,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冊。
《玄都律文》,收錄於《正統道藏》,第5冊。
《老君音誦誡經》,收錄於《正統道藏》,第30冊。
《梵網經》,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4冊。
《集古今佛道論衡》,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
《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6冊。
《經律異相》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3冊。
《摩訶僧祇律》,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2冊。
《歷代三寶紀》,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9冊。
志磐撰,《佛祖統記》,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9冊,
念常撰,《佛祖歷代通載》,收錄於《大正新修大正藏》,第49冊,
法顯撰,《南海寄歸內法傳》,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4冊。
金明七真撰,《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收錄於《正統道藏》,第41冊。
陸修靜撰,《道先生道門科略》,收錄於《正統道藏》,第41冊。
圓仁撰,《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圓珍著,白化文、李鼎霞校注,《行歷抄校注》,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
圓珍撰,《智證大師全集》,第2集,收錄於《大日本仏教全書》,東京:名著普及会,1978,第26冊。
僧佑撰,《弘明集》,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
道宣撰,《廣弘明集》,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
慧皎撰,《高僧傳》,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
贊寧撰,《宋高僧傳》,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
釋道世撰,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釋道宣撰,《續高僧傳》,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
灌頂撰,《國清百錄》,收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冊。
三、考古資料
趙超著,《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貳、近人著作
1.中日文專書(含中文翻譯的外文書):
Sidney W. Mintz著,林為正譯,《吃—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帶》(Tasting Food, Tasting Freedom: Excursions into Eating, Culture, and the Past),台北:藍鯨出版公司,2001。
ケネス K.Sチェン(Kenneth K.S Ch’en),福井文雅、岡本天晴訳,《仏教と中国社会》(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東京:金花舍,1981。
丁鼎,《〈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版社,2003。
小松茂美編,《日本の絵卷七》,東京:中央公論社,1987。
山田廣兒著,李建民、廖育群譯,《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中村元,《慈悲》,京都:平楽寺書店,1987。
仁井田陞著,池田温編集,《唐令拾遺補—附唐日両令對照一覧》,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7。
仁井田陞著,粟勁等編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著,侯旭東譯,《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尤金.N.安德森(E.N. Anderson)著,馬孆、劉東譯,《中國食物》(Food of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水野祐,《評釈魏志倭人伝》,東京:雄山閣,1989。
王利華,《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王國良,《冥祥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頁27。
史丹利.外因斯坦(Stanley Weinstein)著,釋依法譯,《唐代佛教:王法與佛法》(Buddhism under the T’ang),台北:佛光出版社,1999。
平岡武夫,《白居易—生涯と歳時記》,京都:朋友書店,1998。
白化文,〈從圓珍述及俗講的兩段文字說起—紀念周太初(一良)先生〉,收錄在圓珍著,白化文、李鼎霞校注,《行歷抄校注》,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增定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池田溫,《東アジアの文化交流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02。
余嘉鍚,《四庫提要辨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
余嘉鍚,《四庫提要辨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台北:允晨文化,1992年。
李均洋,《雷神・龍神思想と信仰》,東京:明石書店,2001。
汪榮祖,《史學九章》,台北:麥田出版,2002。
谷田孝之,《中国古代喪服の基礎的研究》東京:風間書房,1970。
岡西為人編,《宋以前醫籍考》,台北:南天書局,1977。
林富士,《疫病的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台北:三民書局,2001。
邱仲麟,《不孝之孝 : 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金維諾,《中國美術.魏晉至隋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哈羅德.D.拉斯韋爾(Harold D. Lasswell)著,張潔,田青譯,《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Propaganda Technique in World War 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台北:究竟出版社,2001。
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著,葉舒憲、戶曉輝譯,《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Good to Eat: Riddles of Food and culture),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
馬伯樂(Henri Maspero)著,川勝義雄譯,《道教—不死の探究》(LE TAOΪSME),東京:東海大学出版会,1986年。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2002。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許理和(Erich Zürcher)著,李四龍、裴勇等譯,《佛教征服中國》(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許烺光著,許本柱譯,《徹底個人主義的省思—心理人類學論文集》,台北:南天出版社,2002。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陳原,《在語詞的密林�堙n,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祥生出版社,1975。
陳慧劍,《寒山子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89。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著,施康強、顧良譯,《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卷一)》,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項楚著,《敦煌詩歌導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
黑田彰,《孝子伝の研究》,京都:思文閣出版,2001。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2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道端良秀,〈中国仏教における地獄の思想〉,《中国仏教思想史の研究—中国民衆の仏教受容》(京都:平楽寺書店,1983。
道端良秀,《仏教と儒教倫理—中国仏教における孝の問題—》,京都:平楽寺書店,1985。
鄭顯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澤田瑞穂,《修訂地獄変—中国の冥界説》,東京都:平河出版社,1991。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鮑吾剛(Wolfgang Bauer)著,嚴蓓雯、韓雪臨、吳德祖譯,《中國人的幸福觀》(China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 : recurring themes in four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顏尚文,《梁武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顧恩特.希旭菲爾德(Gunther Hirschfelder )著,張志成譯,《歐洲飲食文化》,台北:左岸文化,2004。
2.中日文論文:
丁仁傑、楊欽堯,〈瘟疫、現代性與社會身體的轉化:台灣SARS疫情中的宗教論述〉,《當代》第一九三期(2003.09.01)與第一九四期(2003.10.1)。下田正弘,〈東アジア仏教の戒律の特色—肉食禁止の由来をめぐって〉,《東洋学術研究》,第29卷第4號(1990)。
丸山敏秋,〈養生思想の展開〉,《黄帝内経と中国古代医学—その形成と思想的背景および特質—》,東京:東京美術,1988。
小林正美,〈大乘佛教の受容における儒教の役割〉《六朝佛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93。
王仲犖,〈隋唐五代的繪畫〉,《魏晉南北朝史論集》,第二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14:4(台北:2003.12)石毛直道,〈從世界觀看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第一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3。
吉川忠夫,〈六朝士大夫的精神生活〉,《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
吳麗娱,〈論九宮祭祀與道教崇拜〉,《唐研究》,第9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李盛雨,〈中韓飲食文化之交流〉摘要,《第一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3。
邢義田,〈月令與西漢政治—從尹灣集簿中的「以春令成戶」說起〉,《新史學》,9卷1期(1998.3)。林伯謙,〈北傳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東吳中文學報》第4期,1998年5月。〈素食與佛法行持〉,收錄於《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基金會,1998。
林富士,〈試論六朝時期的道巫之別〉,收錄於周質平, Willard J. Peterson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
金子修一著,譙燕譯,〈關於魏晉到隋唐的郊祀宗廟制度〉,收錄於劉俊文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著,〈道教的清約〉,註19,收錄於:《法國漢學(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
陳弱水,〈從《唐晅》看唐代士族生活與心態的幾個方面〉,《新史學》,10卷2期(1999.6)。原田信男,〈中世の狩猟.漁撈と庶民生活—おもに肉食との関連から—〉,收錄於芳賀登、石川寬子監修《全集日本の食文化》第四卷,(東京:雄山閣, 1996-1997)
宮川尚志,〈山岳仏教の成立〉,《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楽寺書店,1977。
宮川尚志,〈六朝時代女性の宗教生活〉,《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楽寺書店,1977。
宮川尚志,〈項羽神の研究〉,《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楽寺書店,1977。
高啟安,〈晚唐五代敦煌僧人飲食戒律初探—以「不食肉戒」為中心〉,《普門學報》第九期(2002年5月),台北:佛光文教基金會。康樂,〈素食與中國佛教〉,收錄於《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
康樂,〈潔津、身分與素食〉,《大陸雜誌》,第一○二卷第一期(1991年1月15日)。康樂,《佛教與素食》,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梁庚堯,〈南宋的貧士與貧宦〉《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1997。
勞格文(John Lagerwey)著,譚偉倫譯,〈詞彙的問題—我們應如何討論中國宗教〉,《法國漢學》,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
越智重明,〈孝思想の展開と家〉,《戦国秦漢史研究2》,福岡:中国書店,1993。
楠山春樹,〈道教における十戒〉,《道家思想と道教》,東京:平河出版社,1992。
道端良秀,〈佛教徒の精神生活と民衆教化〉,《唐代佛教史の研究》,京都:法蔵館,1981。
道端良秀,〈放生思想と断肉食〉,《中国仏教思想史の研究》,京都:平楽寺書店,1983。
雷聞,〈五岳真君祠與唐代國家祭祀〉,收錄於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劉淑芬,〈「年三月十」—中古後期的斷屠與齋戒〉,分成上下兩篇收錄於《大陸雜誌》第一○四卷第一期(2002年1月15日),頁15-33。以及《大陸雜誌》第一○四卷第二期(2002年2月15日)。〈中古的宦官與佛教〉,收錄在《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
諏訪義純,〈 梁武帝の「酒肉を断つ文」提唱の文化史的意義—南北朝隋の僧侶たち動向から〉,《中国南朝仏教史の研究》,京都:法蔵館,1997。
諏訪義純,〈中國佛教徒の生活倫理規範の形成序説—肉.葷辛の禁忌を中心として—〉,《中國中世仏教史研究》,東京都:大東出版社,1988。
諏訪義純,〈中国仏教徒の生活倫理規範の形成序説〉,《中国中世仏教史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88。
顏尚文,〈梁武帝的君權思想與菩薩性格初探—以「斷酒肉文」形成的背景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1988年6月)。3.英文
Derk Bodde, Chinese Thought, Society, and Science : the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e-moder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1991
Fredrick J. Simoons, Food in China: A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nquiry, Florida: CRC, 1991
John Kieschnick(柯嘉豪),The Eminent Monk: 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1997
K.C. Chang(張光直)ed,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He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Richard B. Mather, “The Bonze''s Begging Bowl: Eating Practices in Buddhist Monasteries of Medieval India and China.” 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01:4 (1981),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March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