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柏詮(2001.9)〈論黨的三代領導人新聞思想的特色〉,《新聞與傳播研究季刊第8卷第3期》。
丁樹範(2005.3.21):〈反分裂法之後〉,《聯合報》。
于寧人(1998.3):〈三大報進軍大陸的部署〉,《九十年代》。香港。工商時報(2000.9.11):《錢其琛:只要承認一個中國台灣不接受一國兩制也可談》。
毛澤東(1967.1):《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初版社。
毛澤東(1984.2):〈報只是指導工作教育群眾的武器〉,《毛澤東新聞工作選》。北京:新華出版社。
文匯報(2000.11.30):《海協詳述「九二共識」》。
中共中央中宣部(1991.3):〈中央宣傳部關於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提綱〉,《中共中央文件選輯第13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1998):《中國台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洲圖書。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4.5.17):《中台辦、國台辦受權就當前兩岸關係發表聲明 (2004-5-17)》。
中共外交部(2002.3.16):《朱鎔基:〈政府工作報告—2002.3.5 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中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3.8.31):《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
中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0.5.20):〈中共中央台辦 國務院台辦受權就兩岸關係問題發表聲明〉。
中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3.10.8):《國台辦批陳水扁台獨言論極不道德亦十分危險》。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12月4日第5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5次會議通過,1999年3月15日第9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2次會議通過,1999年3月1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公告公布施行。
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2002.11):《政策系列研究:中共推動「一中」原則策略研究與對策建議》。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大陸工作會(1987):《反擊共匪統戰參考資料彙編》。
中國時報(2005.3.15):《社論:反分裂法的危機和轉機》。
中國時報編輯部(1996):《台灣:戰後五十年》。台北:時報文化。
仇佩芬(2004.5.11):〈溫家寶:認真考慮訂統一法在倫敦會晤華僑 首度公開回應制訂統一法主張 與台灣推動公投制憲有關〉,《聯合報》。
仇佩芬(2004.10.18):〈中共內部激辯統一法出現雜音 北京涉台智庫透露 主張政治解決台灣
問題的一派聲勢上揚 統一法討論階段應會延長〉,《聯合報》。
王玉東(2002.3):《現代戰爭心戰宣傳(第1版)》。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兆國(2005.3.8):《關於《反分裂國家法(草案)》的說明。北京:新華網。
王辛莉(2005.3.14):〈李家泉解讀反分裂國家法:台獨勢力逼出〉,《中國新聞通訊社》。
王林 王貴濱(2004.6.22):〈輿論戰與心理戰辨析〉,《解放軍報》。
王高成(2004.12):〈推薦序:全球化時代戰爭的鑰匙─評超限戰之理念及其對台海安全的影響〉,《超限戰(初版)》。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王銘義(2005.3.7):〈對台一手抓一手推胡四點已定調〉,《中國時報》。
王銘義(2005.4.16):〈兩岸四黨新階段的合縱連橫〉,《中國時報》。
王靖(2003.11.20):〈一九四七年 中國大轉折〉,《新新聞週刊872期》。
王順合(1998.6):〈現階段中共對台之統戰策略〉,《中山學報第19期》。王國琛(1996.5):《一個中國與兩岸統一(初版)》。台北:環宇出版社。
石國勝與杜文娟(2004.12.30):〈認真做好反分裂國家法的立法工作〉,《人民網》。
石齊平(2004.10.11):〈敬酒與罰酒─胡錦濤時代下台灣的選擇〉,《商業週刊881期》。石齊平(2004.12.27)〈「反分裂國家法」意欲為何〉,《商業週刊892期》。反分裂國家法全文(2005):北京:中國民主法治初版社。
立法院(2003.11.27)《公民投票法》。
申明(1999):〈宣傳(Propaganda)源流及其本質考〉,《婁底師專學報(湖南, 第3期)》。
外交部新聞稿(2005.4.20):〈外交部呼籲中國以具體行動協助台灣平等參與世界衛生組織,
不要一再以虛偽的言詞欺瞞國際社會〉。
朱丹妮(1986.8):〈中共國際宣傳組織及策略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朱鎔基(2002):《政府工作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朱顯龍(2003.8.14):〈兩岸關係現狀與展望〉,《兩岸關係論壇:兩岸關係現狀及發展趨勢》。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資訊及研究中心「報刊縮影資料查詢系統」(1981年10.1):《人民日報(大陸版)第1版》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7.12):《陸委會88年7月12日記者會紀錄》。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7.12):《陸委會八十八年七月十二日記者會紀錄》。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4):《民意調查89年4月21日到23日: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
法》。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5.20):《陳總統五二0就職演說:有關兩岸關係談話內容》。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12.31):《總統發表跨世紀談話》。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1.5.5):《陳總統于金門大膽談話》。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6.12):〈參、大陸及港澳工作〉,《大陸工作簡報》。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8.5):《陳總統八月三日有關大陸政策談話本會之說明》。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3.8.15):〈行政院兩岸直航評估報告說明記者會有關陸委會之詢答紀錄〉。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4.18):《兩岸大事記》。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4.9):《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2.1):《政府對中共制訂「反分裂國家法」之立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3.4):《政大選研中心:台灣地區民眾對中共制訂「反分裂國家法」的看法》。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3.13):《國策院民調:國內民意對中共「反分裂國家法」內容之反應》。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新聞稿(2005.5.20):《大陸為傳染病高發病地區,基於共同防疫中共不應阻撓我加入WHO》。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5):《民意調查94年5月: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
江澤民(2001.7.2):〈江澤民在慶祝建黨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
余家宏(1984.3):《新聞學簡明詞典》。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何秀煌(1990.12.20):《記號學導論》。台北:水牛出版社。
何榮幸(2005.5.29):〈林義雄:與中互動須真誠 才有活路〉,《中國時報》。
李登輝(1995.1.1):《經營大台灣(初版)》。台北:遠流初版社。
李鵬(1996):〈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人民日報》。李金銓(1998),〈媒介市場與政治衝突:海峽兩岸新聞交流十年〉,《東亞季刊》,台北,第29卷第2期,頁43-57。李欣芳、黃忠榮、蘇永耀(2002.1.15):〈護照加註ISSUED IN TAIWAN 政院核定〉,《自由時報》。
李佳霏(2004.10.10):〈九二香港會談是否有共識 各方說法不同〉,《中央社》。
李明賢(2005.3.17):〈扁六點 國親黨團:台灣聲音〉,《自由時報》。
宋鎮照(1997):《社會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汪莉絹(1999.10.9):〈對抗與對話 兩岸分治五十年〉,《聯合報》。
吳宜(2001.2.23)〈試析陳水扁政府的兩岸政策及其走向〉,《統一論壇2001年第1期》。
吳邦國(2004.12.29):〈認真做好反分裂國家法立法工作:吳邦國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強調 全面貫徹中央對台工作大政方針 認真做好反分裂國家法立法工作〉,《新華社》。
吳玉山(2005.3.11):〈反分裂法…未具變動的北京〉,《聯合報》。
杜筱越(2003.10.7):〈禮數周到、寸步不讓〉,《新新聞918期》。
呂志翔(2004.12.17):〈沙祖康召開記者會 為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宣傳〉,《中央通訊社》。
社論(2005.4.1):〈台獨已成困獸之鬥─反分裂國家法的政治觀察〉,《海峽評論172期》。
金達凱(1954.10):《中共宣傳政策與運用》。香港:近代史研究所。
林中斌(2005.1):《以智取勝(初版)》。台北:全球防衛雜誌出版社。
林中斌(2005.1):〈不戰而主東亞─北京新大戰略下的對台策略〉,《財訊274期》。林中斌(2005.4):〈北京兩手, 台北亦應兩手〉,《財訊277期》。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增訂2版)》。台北:師大書苑。
林晨伯 劉黎兒(2002.8.4):〈陳總統:台灣與中國 一邊一國:在世台會東京年會上透過視訊致詞 強調2300萬人民才有權改變台灣現狀 應認真思考公投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中國時報》。
邱太三(2005.3.18):《本會(陸委會)邱副主委於民國九十四年三月十八日主持例行記者會紀錄》。
卓慧菀(2005.3.12):〈創意處理反分裂法〉,《聯合報》。
祝振華(1973.10):《口頭傳播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祝基瀅(1995.2.):《政治傳播學(4版)》。台北:三民書局。
倪炎元(1996.7.1):〈主流與非主流報紙對一九九○年國民黨黨內政爭報導與評論的論述分析〉,《新聞學研究53期》。南方朔(2004.12.27):〈反台獨=\=反台灣 <反分裂國家法>裡的危機和轉機〉,《中國時報》。
孫運璿(1987):《反擊共匪統戰參考資料彙編:中國問題與中國統一》。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大陸工作會。
翁秀琪(1998.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修訂3版)》。台北:三民書局。
徐宗懋(2001),〈兩岸三地資訊交流現況:兩岸三地新聞自由及其管制相關議題〉,「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九)-兩岸三地市場開放與資訊交流」綜合論談。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孫善豪(2005.3.18):〈色厲內荏的反分裂國家法〉,《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第141期》。
海基會(1992.10.30):《辜汪第一次會談》。
海協會(1992.11.16):《海協會有關繼續進行海峽兩岸公證書使用問題商談的函件》。
馬行遠(2003.8):〈中共對台二人組胡錦濤、賈慶林〉,《財訊第257期》。
郝玉慶 蔡仁照 陸惠林(2004.5.17):〈信息時代的新聞輿論戰〉,《學習時報235期》
高孔廉(2004.12.28):〈中共《反分裂國家法》遏台獨劃紅線〉,《國政評論(國安(評)093-207號)》。
夏珍與陳重生(2005.2.25):〈宋:我最有條件處理大陸事務 自認沒包袱可緩衝兩岸關係 絕不接掌和發會或海基會 認當前應先摸清兩岸底線和建立互信〉,《中國時報》。
黃天健(1979):《共產主義的意識型態》。台北:巨流出版社。
黃泳與王東(2000.8.27):〈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大會呼籲所有中華兒女 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努力奮鬥〉,《新華社》。
黃天才與黃肇珩(2005.1):《勁寒梅香:辜振甫人生紀實(初版)》。台北:聯經出版社
黃光國(2005.1.1):〈關鍵時刻 爭取兩岸迴旋空間〉,《聯合報》。
黃忠榮(2002.1.14):〈總統宣布 護照加註TAIWAN〉,《自由時報》。
黃忠榮(2004.7.1):〈國台辦:三通是內部事務〉,《自由時報》。
黃宣範(2003):《語言學新引(第1版)》。台北:文鶴出版社。
曹俊漢(2002.2.8):《國政研究報告:錢其琛談話,誰誤判形勢》。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曹郁芬(2005.2.16):〈美公開兩蔣史料 中美斷交 對蔣經國打擊大〉,《自由時報》。
陸行止(2001.1):〈捌、對台政策〉,《兩岸情勢分析》。台北:陸委會。
陸以正(2005.3.9):〈反分裂、要談判 球又回到台灣〉,《聯合報》。
康蔭(2001.10):《新聞與政治要略(第1版)》。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莊誠(2002.9.18):〈中共媒體:台灣公投將面臨軍事危險〉,《自由時報》。
莊雨琳(2004.12.10):〈布溫會 布希首度表態:反對台灣領導人改變現狀的言行〉,《東森新聞報》。
莊雨琳(2005.5.11):〈搭橋之旅╱三佈局用心走 王崑義:扁胡會好戲就要上場∼〉,《東森新聞報》。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初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水扁(2004.9.2):〈總統『九三軍人節』電視談話〉,《總統府》。
陳水扁(2004.12.5):《「團結愛台灣 安定愛過半」記者會主席談話》。台北:民進黨中央黨部。
陳世團(1983.6):〈政治號召設計與表達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論文》。陳自創(20054):〈善用一線迴旋空間─反分裂法與中美台互動〉,《明報月刊2005年4月號》。陳波等編著(1989):《社會科學方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長文(2005.3.20):〈反分裂法,有那麼嚴重嗎?〉,《中國時報》。
陳斌華(2003.3.11):《胡錦濤談新形勢下對台工作的四點意見》。北京:新華社。
陳競新(2004.5.16):〈統一法引爆兩岸學者激辯 台研所所長吳能遠:兩岸高度對立 北京政
策須明確 張五岳陳淞山反駁:不利兩岸發展 讓台灣更離心〉,《聯合報》。
陳毓鈞(2000.5.21):〈兩岸應有「柳暗花明又一村」願景〉,《中國時報》。
章念馳(2002.3):<認識中國,瞭解台灣:讀錢其琛總理紀念江八點發表七週年談話>,《中國評論第51期》。
許如冰(1988):《修辭認同之理論實際─雷根國情諮文演說:1982-1988之修辭分析》。
許曉青(2005.3.14):〈專家解讀反分裂國家法:和平統一為主旋律〉,《中國新聞通訊社》。
傅凌譯, Alvin and Heidi Tofflo著:《新戰爭論(初版)》。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游梓翔與吳韻儀(1994):《人類傳播史(初版)》。台北:遠流出版社。
張天平(2001.6):《戰略信息戰研究(第1版)》。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張玉漢(2005.4.1):〈中共反分裂國家法之評析〉,《海峽評論172期》。
張宗智(2004.12.22):〈台是美中關係的地雷〉,《聯合報》。
張宗智(2005.1.25):〈反分裂法 傳將針對台灣憲改〉,《聯合報》。
張宗智(2004.4.22):〈美:非常擔心嚇阻中共動武可能失敗助理國務卿凱利敦促陳總統正視中共軍事報復威脅 強調台灣多數住民寧可選擇維持現狀 而非獨立或統一〉,《聯合報》。
張宗智(2005.5.6):〈李侃如:反分裂法 不想對台動武〉,《聯合報》。
張亞中 李英明(2003.8):〈第九章 兩岸的基本政策〉,《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初版)》。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張尚清(1999年第11期):〈「一國兩制」對「一綱四目」的發展〉,《理論前沿》。
張銘清(2001.6.28):《國台辦新聞發佈會實錄》。北京:中共中央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張雪娜(2004.5.8):〈毛澤東輿論戰思想及實踐〉,《軍事記者雜誌第3期》。
張漢父(2000.12.1):〈電視怎樣充當「黨的喉舌」——大陸媒體的內部矛盾和衝突〉,《爭鳴第278期》。
張諱雯(1995.4):〈「一個兩制」與「香港模式」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1卷第4 期》。
張靜如(1997.6):〈宣傳戰的理論與實際〉,《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桃園大溪: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喬良 王湘穗(2004.12):《超限戰(初版)》。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彭懷恩(2002.9):《政治傳播學(初版)》。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虞義輝(1999.5):〈現階段中共對台統戰策略之回顧與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5期》。楊渡(2004.12.18):〈新聞分析:軟得更軟 硬得更硬〉,《中時晚報》。
楊開煌(1997.第7期):〈中共「對台政策」解釋與評估─決策人物取向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楊開煌(2004.6):〈審慎面對不安的「兩岸關係」〉,《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6期》。楊開煌(2004.12.25):〈分離平等政治法人分裂法可能賦予中華民國一定位階承認中華民國〉,《聯合報》。楊開煌(2005.4.1):〈綜評「反分裂國家法」〉,《海峽評論172期》。新華月報(1979.1):〈告台灣同胞書〉,《新華月報第411期》。
新華社(1981.1.17):《參考消息》。北京:新華通訊社編印。
新華社(2002.1.24):《錢其琛在首都各界紀念江澤民主席關於促進祖國統一大業重要講話發表七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新華社(2003.12.15):〈經黨中央中央軍委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頒佈〉,《解放軍報》。
富權(2003.3.5):〈澳報解讀胡錦濤講話:延續以往對台政策又具特色〉,《新華澳報》。
葛本儀(2002):《語言學概論(初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賈慶林(2005.1.28):《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 維護台海地區和平穩定 繼續爭取兩岸關係
朝著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在江澤民同志「&;#29234;促進祖國統一大業 的完成而繼續奮鬥」
重要講話發表1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鄧力群(1981.3.27):〈共產主義是千秋萬代的崇高事業〉,《工人日報》。
趙先運(1991.7.1):〈中共對台政策與對台工作的評析〉,《東亞季刊第23卷第1期》。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初版)》。台北:三民書局。
潘錫堂(2002.8.6):〈從中共回應看「一邊一國論」對兩岸的影響〉,《中華日報》。
廖永亮(2003.1):《輿論調控學─引導輿論與輿論引導的藝術(第1版)》。北京:
新華出版社。
樂為良(2005.3.18):〈國際宣傳 反分裂法北京多國語言大放送 相對我們停播幾個落後小國的語言節目台灣的解釋權就落在中方手上了〉,《聯合報》。
鄧育仁 孫式文(2001.4):〈隱喻框架:台灣政治新聞裡的路途隱喻〉,《新聞學研究67期》。蔡正文 林嘉誠(2003.8):《台海兩岸政治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
劉宏(2002.1.21):〈「漸進式台獨」 絕對不會得逞〉,《解放軍報》。
劉屏(2005.5.2):〈艾瑞理:美從未掌控兩岸關係〉,《中國時報》。
劉建明(1991):《宏觀新聞學(第1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嘉泰(2001.10.21):〈陳總統指一國兩制就是要消滅中華民國〉,《中央通訊社》。
編輯部(2004.12):〈胡錦濤四中全會講話曝光嚴厲打擊自由化絕不手軟〉,《開放雜誌》。
鄭安國(2003.12.6):〈布希總統聲明的涵義與後續效應〉,《國策評論(國安(評)092-392號)》。
鄭貞銘(1984.3):《新聞傳播總論》。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鄭貞銘(2001),《百年報人》。台北:遠流出版。
鄭海麟(2005.4):〈反分裂國家法與未來兩岸關係〉,《明報月刊2005年4月號》。鄭國芳(1995.6.10-13):〈關於當前宣傳思想工作重點、難點問題思考〉,《社會科學家1995年06期》
蔡瑋(2005.3.28):〈326遊行後,就等北京善意〉,《聯合報》。
蔡萬助 陳光隆(2001.6):〈中共宣傳鼓動工作之研究─以演劇方針與組織為例〉,《復興崗學報72期》。
蔣心和(2005.5.19):〈零關稅臺灣水果尚未到滬 首批走綠色通道臺灣水果通關不到1小時〉,
《解放日報》。
謝康機(1991.3):《語意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謝國平(2004.9):《語言學概論(增定2版5刷)》。台北:三民書局。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初版)》。台北:正中書局。
龍飛(2001.3):〈中共新世紀的統戰工作三大任務〉,《中共研究35卷第3期》。蕭旭岑(2005.4.19):〈胡錦濤穩基調 扁連宋都在局中〉,《中國時報》。
總統府(2000.6.20):《總統六二O記者會答問實錄》。總統府公共事務室新聞稿。
總統府(2000.7.31):《總統記者會答問實錄》。總統府公共事務室新聞稿。
總統府(2000.11.26):《跨黨派小組第七次會議之共識》。總統府公共事務室新聞稿。
總統府(2001.8.16):《經發會共識與結論:兩岸組總結報告》。總統府公共事務室新聞稿。
總統府(2003.12.6):《陳總統接受紐約時報專訪全文》。總統府公共事務室新聞稿。
總統府(2004.5.20):《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慶祝大會演說稿》。總統府公共事務室新聞稿。
總統府(2004.8.14):《總統以「擁抱新民主、榮耀太平洋」為題為「第二屆民主太平洋大會」致詞》。總統府公共事務室新聞稿。
總統府(2004.10.10):《總統參加於總統府府前廣場舉辦的「中華民國各界慶祝九十三年國慶大會」並致詞》。總統府公共事務室新聞稿。
羅廣仁(2001.11.6):〈蘇起說提九二共識是以模糊概念讓各方有交集〉,《中央通訊社》。
羅嘉薇(2004.12.18):〈立法解決政治 失去彈性〉,《聯合報》。
蘇永耀與羅添斌(2004.9.1):〈政院提醒 中國威脅未減〉,《自由時報》。
蘇簡亞(1999.1.25):〈新聞控制論與新聞輿論導向〉,《內部文稿480期》。
蘇寧(2004.9):〈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紀念對台廣播五十周年〉,《新聞戰線第9期》。
嚴家祺(2002.9.15):〈爭議台局:兩岸爭端的出路回到「一國兩府」〉,《爭鳴月刊》。香港:百家出版社。
英文部分
Denis McQuail &; Sven Windahl(1993): 《Communication Models,2nd ed.》.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DeVito, J. A. (1986): 《The communication handbook: A dictionary. New York: Harper &; Row.
Eco, U.(1992): 《Reply. In S.Collini(Ed.)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 C. Bartlett(1973): 《Political Propaganda》. New York: Octagon Books.
Frederick C. Whithey.(1977): 《Mass Media and Mass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 Dubuque: Win C. Brownn Company Publishers.
Gareth S. Jowett, Victoria O’Donnell(1999.2): 《Propaganda and Persuasion》.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Glaser, B &; Strauss. A.(1967): 《Awareness of Dying》. Chicago: Aldine.
Goetz, J. &; LeCompte, M.(1992):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White Plains: LongResearch. Orlando: Academic Press.
James B. Stiff(1994):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Jacques Ellul, Propaganda(trans. Konrad Kellen and Jean Lerner)(1973): 《The Formation fo Men’s Attitudes 》. New York: Vintage Books.
Patton, M.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 Newbury Park: Sage.
Kurtz, H.(1998): 《Spin cycle: Inside the Clinton propaganda machine》. New York: Free Press.
Leonard W. Dobb(1966): 《Public Opinion and Propaganda》. Hamden: Archon Books.
Roloff, M. E., &; Miller, G. R. (Eds.).(1980): 《Presuasion of innovations: A and research》. Saga: Beverly Hills, CA.
Sidney Rogerson(1972): 《Propaganda in the Next War》.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Sproule, J.M.(1994): 《Channels of propaganda》. Bloomington, IN: Edinfo.
Van Dijk, T. A.(1988): News analysis:《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news in the press》.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Thorndyke, P.(1979): 〈Cognition structures in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 of narrative discourse.〉. 《Cognitive Psychology, 9》.
Trenholm, S.(1986):《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NJ: Prentice-Hall.
網路部分
人民日報:
www.people.com.cn/
中華民國總統府:
http://www.president.gov.tw/index_c.html
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mofa.gov.tw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
http://www.fics.org.tw/
中央通訊社:
http://www.cna.com.tw/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http://www.gwytb.gov.cn
中國新聞通訊社:
http://www.chinanews.com/
解放軍報:
http://www.pladaily.com/
TVBS(2005.3.14):〈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後民調〉,《TVB民調中心》:
http://www.tvbs.com.tw/FILE_DB/DL_DB/yijung/200503/yijung-2005031519041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