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1 01: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孟姬
研究生(外文):Chuang Meng-Chi
論文名稱:中華節慶紀念酒瓶裝飾造形之意象認知性差異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about Decorations andModeling of Chinese Festival Memorial Liquor Bottles
指導教授:許杏蓉許杏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 Hsing-J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造形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節慶紀念酒裝飾造形意象認知差異
外文關鍵詞:Festival Memorial LiquorDecorationModeling ImageryCognitiv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1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8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節慶紀念酒的發行,能反應出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之民族文化的特色與象徵
涵義,因此它的包裝造形設計便格外顯得必然與重要。中華節慶紀念酒是我國的
販售酒類中,酒瓶裝飾造形最豐富精彩,也最具有文化藝術涵養的包裝設計。觀
察國內對於「中華節慶紀念酒」之包裝造形研究的相關性論著實為鳳毛麟角,在
面對國家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與自由競爭市場開放腳步來臨的同時,如何幫助
具有民族文化風格的「中華節慶紀念酒」,突破其刻板的印象並開創富有內涵的
新穎包裝造形,是值得我們投入心血去研究與關心的。
本研究採用適合評估包裝造形意象的語意分析法(Me thod of Semant ic
Di f ferent ial),來分析中華節慶紀念酒瓶之裝飾造形意象的認知性差異,主要
是希望能藉由更客觀及明確的方法,融合感性工程學之原理,以統計、分析出不
同樣式的包裝造形設計之間所產生的意象認知差異,以及設計者與消費者間對於
造形意象認知的不同之處,提供設計者在從事酒瓶造形設計時的實際參考依據。
研究的主要成果有:1. 將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後之中華節慶紀念酒瓶進行蒐
集與觀察,使用KJ法配合專家訪談方式區分實驗樣本為三類(單純裝飾造形、複
合裝飾造形、仿生裝飾造形)。2.依照三類酒瓶造形做喜好度的分析與調查,並逐
一提出報告。3.針對設計者與消費者對於酒瓶造形的意象認知差異,進行統計、
分析與建議。4. 進行「中華節慶紀念酒」包裝造形元素的型態分析,並建構感性
語彙與「中華節慶紀念酒」包裝造形元素的連結,以有效掌握設計時的各項感覺
要素。
The issue of festival memorial liquors may reflect and displa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ymbolic implications of a specific national culture of a country or a region, and so
the packaging and modeling design of the liquor becomes especially vital and
important. Chinese Festival Memorial Liquor is the type of liquor with the most
brilliant bottle decorations and modeling, as well as with the most artistically and
culturally profound packaging designs among all kinds of liquors on sale in Taiwan.
Domestic theses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on packaging and modeling of Chinese Festival
Memorial Liquor have been observed as very rare. While confronting the nation's
aggressive promotion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and the advent of the opening of a
liberally competitive market, it's worthy for us to put our efforts into studying and
concerning how to help Chinese Festival Memorial Liquor, with its unique national and
cultural style, to break through its rigid image and create its fresh packaging design rich
of cultural implications.
This study applies the Method of Semantic Differential,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assessment about modeling imagery of packaging to analyze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among the decorations and modeling imageries of Chinese Festival Memorial Liquor.
It's chiefly hoped that through a more objective and accurate method combining the
principles of perceptive engineering, we may make a statistic study and an analysis
about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produced by different kinds of packaging and modeling
designs, and also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of modeling imageries between designers
and consumers, so that designers may design and model the bottle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references.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is study include: 1. Collect and observe Chinese
Festival Memorial Liquor bottles produced after the 1945's Restoration, and then use
the KJ method combining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to divide all the samples collected
into three types (Simple Decorative Model, Compound Decorative Model, and
Biomimicking Decorative Model). 2. Analyze and investigate the preference degree
based on the three types of bottle models, and then make the reports respectively. 3.
Make summations, analyses and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of
bottle modeling imageries between designers and consumers. 4. Make a formation
analysis regarding the packaging model elements of Chinese Festival Memorial Liquor,
and create a link between them and perception vocabular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master
the various important elements of perception when designing.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重要性⋯⋯⋯⋯⋯⋯⋯⋯⋯⋯⋯⋯⋯⋯⋯⋯⋯02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03
第四節研究架構⋯⋯⋯⋯⋯⋯⋯⋯⋯⋯⋯⋯⋯⋯⋯⋯⋯⋯⋯⋯⋯04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名詞定義
一、節慶紀念酒⋯⋯⋯⋯⋯⋯⋯⋯⋯⋯⋯⋯⋯⋯⋯⋯⋯⋯05
二、裝飾造形⋯⋯⋯⋯⋯⋯⋯⋯⋯⋯⋯⋯⋯⋯⋯⋯⋯⋯⋯06
三、意象⋯⋯⋯⋯⋯⋯⋯⋯⋯⋯⋯⋯⋯⋯⋯⋯⋯⋯⋯⋯07
四、認知性⋯⋯⋯⋯⋯⋯⋯⋯⋯⋯⋯⋯⋯⋯⋯⋯⋯⋯⋯⋯10
五、感性工學⋯⋯⋯⋯⋯⋯⋯⋯⋯⋯⋯⋯⋯⋯⋯⋯⋯⋯⋯12
六、KJ法⋯⋯⋯⋯⋯⋯⋯⋯⋯⋯⋯⋯⋯⋯⋯⋯⋯⋯⋯⋯⋯13
七、數量化Ⅰ類⋯⋯⋯⋯⋯⋯⋯⋯⋯⋯⋯⋯⋯⋯⋯⋯⋯⋯14
八、相似性分析方法⋯⋯⋯⋯⋯⋯⋯⋯⋯⋯⋯⋯⋯⋯⋯⋯15
九、認知差異與差異性分析方⋯⋯⋯⋯⋯⋯⋯⋯⋯⋯⋯⋯16
第二節我國的酒文化
一、酒與民俗的關係⋯⋯⋯⋯⋯⋯⋯⋯⋯⋯⋯⋯⋯⋯⋯⋯17
二、我國的酒器⋯⋯⋯⋯⋯⋯⋯⋯⋯⋯⋯⋯⋯⋯⋯⋯⋯⋯18
三、台灣光復後酒品包裝設計的表現形式⋯⋯⋯⋯⋯⋯⋯21
第三節販售酒類的包裝容器
一、販售酒類包裝容器的種類⋯⋯⋯⋯⋯⋯⋯⋯⋯⋯⋯⋯22
二、中華節慶紀念酒的包裝容器⋯⋯⋯⋯⋯⋯⋯⋯⋯⋯⋯24
三、政治制度影響酒的包裝設計形式⋯⋯⋯⋯⋯⋯⋯⋯⋯25
第四節相關性的研究論著⋯⋯⋯⋯⋯⋯⋯⋯⋯⋯⋯⋯⋯⋯⋯⋯⋯26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第一節研究方法⋯⋯⋯⋯⋯⋯⋯⋯⋯⋯⋯⋯⋯⋯⋯⋯⋯⋯⋯⋯⋯28
第二節研究實驗設計⋯⋯⋯⋯⋯⋯⋯⋯⋯⋯⋯⋯⋯⋯⋯⋯⋯⋯⋯31
第三節研究步驟⋯⋯⋯⋯⋯⋯⋯⋯⋯⋯⋯⋯⋯⋯⋯⋯⋯⋯⋯⋯⋯33
第四章統計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受測者偏好結果分析⋯⋯⋯⋯⋯⋯⋯⋯⋯⋯⋯⋯⋯⋯⋯⋯48
第二節意象調查與差異性實驗結果分析⋯⋯⋯⋯⋯⋯⋯⋯⋯⋯⋯64
第五章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研究結果⋯⋯⋯⋯⋯⋯⋯⋯⋯⋯⋯⋯⋯⋯⋯⋯⋯⋯⋯⋯⋯77
第二節研究綜合論述⋯⋯⋯⋯⋯⋯⋯⋯⋯⋯⋯⋯⋯⋯⋯⋯⋯⋯⋯84
第三節後續研究建議⋯⋯⋯⋯⋯⋯⋯⋯⋯⋯⋯⋯⋯⋯⋯⋯⋯⋯⋯85
第四節未來展望⋯⋯⋯⋯⋯⋯⋯⋯⋯⋯⋯⋯⋯⋯⋯⋯⋯⋯⋯⋯⋯86
參考文獻⋯⋯⋯⋯⋯⋯⋯⋯⋯⋯⋯⋯⋯⋯⋯⋯⋯⋯⋯⋯⋯⋯⋯⋯⋯⋯⋯87
附錄⋯⋯⋯⋯⋯⋯⋯⋯⋯⋯⋯⋯⋯⋯⋯⋯⋯⋯⋯⋯⋯⋯⋯⋯⋯⋯⋯92
參考文獻
專書
01.Susanne. K. Langer,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商鼎文化。
02.江紹倫,《識知心理學說與應用》,1980,中文大學出版社,香港。
03.吳宗正,《變異數分析》,1984,華泰圖書文物公司,三版,台北。
04.張之恆,《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1988,南京大學出版社。
05.油谷遵著,東正德譯,《消費者主權時代》,1989,遠流出版,台北,頁45。
06.Osgood,C. E., Language, Meaning, and Culture, New York, 1990。
07.鍾聖校,《認知心理學》,1990,心理出版社,台北。
08.小林重順,《造形構成心理》,1991,藝風堂。
09.Rober, L. Solso著,黃希庭譯,《認知心理學》,1992,五南圖書出版。
10.鄭麗玉,《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1993,五南圖書,台北。
11.Rudolf Arnheim著,郭小平、翟燦譯,《藝術心理學新論》,1994,台灣商務。
12.鄭昭明,《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務》,1994,桂冠圖書公司,台北。
13.張邵勳、林秀娟,《SPSS for Window 統計分析》,1994,松崗電腦,台北。
14.葉權儀,《消費者行為與行銷策略研究》,1994,六國出版社,台北。
15.伍蠡甫、佟景韓,《造形藝術美學》,1994,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
16.朱自振、沈漢著,劉如仲、李澤奉編,《中國茶酒文化史》,1995,文津出版社,台北。
17.林品章,《商業設計》,民國1997年,藝術家出版社。
18.葉劉天增,《中國紋飾研究》,1997,南天書局,台北。
19.Erin Panofsky著,李元春譯,《造形藝術的意義》,1997,遠流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20.王炳南,《商品包裝》,1998,世界文物出版社,台北。88
21.黃俊英,《多變量分析》,2000,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出版,台北。
22.邱皓政,《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2000,五南圖書,台北。
23.葉劉天增,《中國裝飾藝術史》,2002,南天書局,台北。
24.許杏蓉,《現代商業包裝學》,2003,視傳文化出版,台北。
25.姚村雄,《釀造時代》,2004,遠足文化,台北。
期刊
01. 鄭昭明,《人類的圖形辨識》,1982,科學月刊第十三卷,10期,14~22。
02. 譚其驤,1987,《中國文化的時代差異》復旦大學歷史系編,27~55。
03. 陳俊宏,《色彩意象之調查分析》,1988,台中商專學報20期,頁17-159。
04. 黃榮輝,《商業包裝的圖形設計研究》,1990,大社會文化事業,台中。
05. 近江源太郎著,楊清田譯,《造形心理學—視覺情報的處理(上)》,1991,
藝術學報,49期,pp.64~89。
06. 曾漢濤,《以環保為觀點之包裝設計》,1993,產品與包裝設計,54期,
52~56。
07. 李淑君著,《展現產品實力的利器—談我國商業包裝的近況》,1994,設計
雜誌,59期。
08. 王明嘉,《從視覺影像到視覺意義》,1995,藝術家,40卷,第3期。
09. 林品章,《談設計的基礎--造形教育》,1995,美育,62期,pp.48~56。
10.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灣地區菸酒市場調查報告,第22次,第23次,1997年6月。
11. 林宏銘、陳俊宏,《包裝插圖之風格改變對包裝意象影響之探討》,1998,
基礎造形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2. 林益平,《淺談包裝設計中圖形語言的表達》,1998,台灣包裝工業雜誌,
77期,38~41。
13.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菸酒事業統計年報,民國1987年至1999年。
14. 吳崑玉、范碧珍,《如何創造價值》,2000,突破雜誌。
15. 姚村雄、黃雅卿、李新富,《台灣地方性特產包裝設計現況初探》,2000,
商業設計學報,4期,313~326。
16. 林銘煌,《產品造形中的符號與符碼》,2002,設計學報,5卷2期,73~81。
論文
01. 何平生,<台灣菸酒消費行為之分析>,1982,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02. 黃金泰,<產品包裝對產品偏好的影響∼以飲料業為例>,1988,國立政治大
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03.林振陽、施純銘、黃銘哲,<由視覺心理的觀點探討射出成型機座面板功能符
號認知性的研究>,1993,工業設計技術暨學術研討會。
04. 陳俊宏,<色彩嗜好與色彩聯想之調查研究>,199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05. 江 蘭,<消費者心理認知對產品包裝視覺設計之影響-以台灣飲料為例>,
1997,大葉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06. 原田昭,<感性工學的架構∼感性工學的研究領域與對象>,1998,中日設計
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9。
07. 馬永川,<產品意象語彙與造形呈現對應關係之研究>,1998,國立交通大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08. 魏雅萍,<設計師與一般消費者對造形認知差異研究>,2000,國立成功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09. 張建成,<使用者對產品造形意象認知的影響因素研究>,2000,國立交通大
學工業工程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10. 沈美吟,<包裝內容物提示手法對商品意象影響之研究-以食品包裝為例>,
2000,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周庭銳、黃俊霖,<產品設計、美感價值與自我涉入對消費者情感及行為回應
之研究>,《銘傳大學新世紀、新思維國際學術研討會-設計組論文集》,2001。
12. 蔡詩怡,<汽車造形輪廓之型態特徵辨識與認知之研究>,2003,雲林科技大
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13. 蘇志豪,<產品型態與使用者偏好之關係研究ㄦ—以牙刷為例>,2003,雲林
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14. 張建成,<造形參數術與意象感覺的相互關係之研究—以葡萄酒瓶為例>,
2004,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15. 黃心湘,<台灣本土泡麵包裝之意象研究>,2004,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
16. 詹若寒,<產品意象與造形特徵之對應關係探討>,2004,銘傳大學設計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范曉惠,<將意象轉化至造形構想方法之研究>,2004,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
計學係碩士論文。
18. 宋毓仁,<相框造形與視覺質感對產品情感意象的關係研究>,2004,長庚大
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