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分】 ●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2003)。【水晶石Demo Reel】。北京市: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李乾朗(1986)。《台灣建築史》。臺北市: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ISBN:9579420564。 ●李乾朗 研究主持(1991)。《臺灣地區傳統建築術語集錄》。臺北市: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 ●李乾朗(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ISBN:957-32-4957-X。 ●東年 主編(2000)。《臺灣的故事》。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ISBN:957-02-5527-7。 ●吳良鏞(1994)。《廣義建築學》。北京清華大學授權發行繁體字版。臺北市: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ISBN:957-8976-00-3。 ●吳瑞雲(1996)。《大龍峒史蹟源流》。臺北市:臺北市大龍國小百週年校慶籌備會。 ●林會承(1995)。《台灣傳統建築手冊》。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ISBN:957-9500-97-5。 ●林萬傳(1990)。〈大同區耆老座談會記錄〉。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文獻》,直字第九十一期。臺北市文獻會。 ●林萬傳(1990)。〈大同區地名沿革〉。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文獻》,直字第九十一期。臺北市文獻會。 ●林慧婷(2002)。《資訊地景-以數位台南為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馬瑜嬪(2002)。《空間性互動介面—實體使用介面於三度空間電腦輔助建築設計上的應用》。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高賢治 編著(2002)。《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ISBN:957-01-3127-7。 ●夏鑄九 計畫主持人(1983)。《台灣傳統長形連棟式店鋪住宅之研究》。國科會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研究編號:土研7114。國科會研究編號:NSC72-0410-E002-05。 ●莊永明(1997)。《臺北老街》,版2。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ISBN:957-13-0254-6。 ●陸傳傑 等 撰(2002)。《裨海紀遊新注》。臺北市:大地地理雜誌。ISBN:957-82-3687-5。 ●湯熙勇 主編(2002)。《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市:臺北市文獻會。ISBN:957-01-3019-9。 ●漢寶德(1995)。〈台灣傳統建築手冊 序〉。林會承 著。《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再版。頁 3。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ISBN:957-9500-97-5。 ●賴子清(1985)。〈大龍峒孔廟與保安宮脞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編。《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四期,頁216。臺北市文獻會。 ●賴志彰 計畫主持(2000)。《台北縣傳統民居調查(第一階段)》。台北縣板橋市:台北縣政府文化局。ISBN:957-02-7201-5。 ●鄭定邦(1978)。《台灣傳統民居建築》。臺北市:臺北市建築師公會。 ●藍志玟(2002)。《臺北大龍峒聚落之研究(1802-1945)》。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劉寧顏 編(1984)。《臺灣慣習記事》。頁8-9。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英文部分】 ●N. Barton(Series Producer)(2000),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 DVD, 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Inc. ●N. Bates-Brkljac(2001), Web based 3D VRML record of a historic collection. ,New York:ACM Press. ISBN:1-58113-447-9. ●C. Correa(1980), Form Follows Climate. In Alexander Tzonis, Liane Lefaivre, Bruno Stagno(Editors)(2001)。Tropical Architecture : Critical Regionalism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p. 200). Great Britain: John Wiley & Sons, Ltd. ISBN: 0-471-49608-1. ●K. D. Costa(2000), The archaeological basis for the digital reconstruction of Olympia project. Essay of the project“1000 years of the Olympic Games”, Sydney:Powerhouse Museum. ●B. Delaney(2000), Visualization in Urban Planning: They Didn't Build LA in a Day. New York: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M. Forte(2000), About virtual archaeology: disorder, interaction and virtuality. Virtual reality in Archaeology. BAR S843. pp. 247-259, CD ROM, Archaeopress. Oxford. ●S. Hynst, M. Gervautz, M. Grabner, K. Schindler(2001), A work-flow and data model for re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visualiza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Proc. ACM Siggraph Symposium on Virtual Reality,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Heritage 2001 (VAST2001). ●S. Kenderdine (2001), 1000 Years of the Olympic Games: Treasures of Ancient Greece. Digital reconstruction at the home of the gods, Sydney:Special Projects Powerhouse Museum.
【網站部分】 ●陳培桂(1871)。《淡水廳志》。上網日期:2005年4月30日。引自:中央研究院漢籍全文資料庫 http://140.128.95.7/cgi-bin/fs/auth.cgi?o=01801。 ●蔡志展(1998)。〈談史蹟考察〉。上網日期:2003年12月24日。引自:http://ws3.ntctc.edu.tw/crnp/stu-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