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王冠倫,2004年6月,「現金卡風險管理知覺與績效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吳俊奇,1997年6月,「信用評等模型建構之研究—以我國電子資訊產業上市上櫃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3.李惠民,1984年5月,「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4.沈大白,2003年1月,「信用風險模型評估-以台灣市場為例」,聯合徵信中心委託計畫報告,東吳大學商學院商學研究室。
5.周詩添,1978年5月,「授信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6.周麗真,1989年6月,「以財務比率建立銀行經營績效評鑑模型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7.孟憲群,2001年,「企業短期償債能力授信評量模型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8.林妙宜,2002年,「公司信用風險之衡量」,政治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9.邱文昌,1997年,「國際證券暨期貨市場簡訊:Var 風險模型潛藏之風險」,證管雜誌。
10.邱文昌,1997年6月,「建立我國信用評等制度之研究」,財政部證券管理委員會未出版之專題研究。
11.邱文昌,1999年2月,「我國建立信用評等制度之規劃與檢討」,證交資料。12.邱泰為,1996年5月,「企業信用評等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3.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編輯委員會,1992年。「債務憑證評等概要:財務基礎工程」,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編譯。
14.倪成彬主編,1997 年,「高階管理座談會紀要:第八期,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趨勢」,金融人員研訓中心。
15.倪成彬主編,1998年,「信用評等對金融機構之影響第九期,東南亞貨幣危機之省思與對策財務基礎工程」,金融人員研訓中心。
16.張大成、劉宛鑫、沈大白,2002年11月,「信用評等模型之簡介」, 中國商銀月刊2002年11月號。17.郭素綾,2002年,「本國銀行信用評等實證模型之研究」,中正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18.郭敏華,2000年,「債信評等」,智勝文化。
19.郭銘輝,1985年,「個人信用評等制度」,消費者貸款研習班講義,財團法人金融人員研究訓練中心,頁4-5。
20.陳惠玲,1998年7月,「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12期」,台灣經濟新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65-74。
21.陳惠玲、黃政民,1995年3月,「財務報表分析與企業信用評等」,台灣經濟新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2.湯玲郎、潘俊達,1997年,「以案例為基礎推理模式之故障診斷專家系統研究」,第十一屆龍騰論文獎論文光碟。
23.葉英俊、紀榮年譯,1998年,「企業評等與銀行授信」,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
24.葉銀華、李存修、柯承恩,2002年,「公司,治理與評等系統」,商智文化出版。
25.儲蓉,1999年6月,「對發展信用評等應有的態度與做法」,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五卷第一期。26.戴誌權,1997年6月,「從投資者的角度構建企業信用評等模式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7.鍾惠珍,2000年,「一窺企業風險--簡介信用評等制度 」,會計研究月刊,頁68-71。28.簡安泰,1992年,「銀行評估信用準則」,金融聯合徵信中心。
29.簡漢邦,1991年6月,「銀行放款信用評等模式之設計及資料解析-以台灣地區電子業為對象」,私立東吳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0.鎮明常、李美樺,2002年,「台灣綜合證券商信用評等實證模型之研究」,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1.蘇紋慧,1997年6月,「中小企業信用評估模式之研究-以台灣中小型製造業為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英文文獻
1.Altman, Edward I, Sep. 1968,”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 Vol. 23 Issue 4, P589, 21p, 12 Charts.
2.Argenti, John, Dec.1976,”Corporate Planning And Corporate Collapse.”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9 Issue 6, P12, 6p.
3.Black, Fischer; Scholes, Myron, May/Jun.1973,”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1 Issue 3, P637, 18p.
4.Chen Yehning, J. Fred Weston And Edward I. Altman, Summer 1995,” Financial Distressand Restructuring Models.” Financial Management. 57-75.
5.Diamond, Douglas W., Aug. 1989, “Reputation Acquisition In Debt Marke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7 Issue 4, P828, 35p, 5 Graphs.
6.Dutta, Bhaskar, Feb.1988, “Covering Sets And A New Condorcet Choice Correspond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Vol. 44 Issue 1, P63, 18p.
7.Hruschka, Harald, Apr.1993,”Determining Market Response Functions By Neural Network Modeling: ‘A Comparison To Econometric Technique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66 Issue 1, P27, 9p.
8.Merton, Robert C., May.1974,”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 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Journal Of Finance, Vol. 29 Issue 2, P449, 22p.
9.Meyer, Paul A.; Pifer, Howard W., Sep.1970,” Prediction Of Bank Failures.” Journal Of Finance, Vol. 25 Issue 4, P853, 16p.
10.Odom, Randall Y., Boxx, W. Randy,Dunn, Mark G., Johnson, Jerry W. , Jun. 1990,” Bank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Employee Behavior, Values, And Commitment: An Empirical Study.” American Business Review, Vol. 8 Issue 2, P71, 9p.
11.Shapiro, Robert Y., Gilroy, John M., Summer, 1984, “The Polls; Regulation-Part I”,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48 Issue 2, P531, 12p.
12.Treacy And Cary, Nov. 1998, “Credit Risk Rating At Large U.S. Banks”, Federal 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