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中央氣象局網站,http://www.cwb.gov.tw/index-f.htm。
2.台灣地形研究室,http://www.geog.ntu.edu.tw/tgru/tgru2005.htm。
3.經濟部水利署水文水資源資料管理供應系統,http://gweb.wra.gov.tw/wrweb/。
4.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http://www.wra10.gov.tw/。
5.臺北縣政府資訊服務站,http://www.tpc.gov.tw/。
6.毛福銘(1992),結合地理資訊系統與SCS無因次單位歷線以推估小集水區逕流之可行性探討,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王如意(1995),應用水文學(二版),台北:科技圖書有限公司。
8.王如意、易任(1986),應用水文學,台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9.王如意、鄭士仁、洪君伯(2000),土地利用改變與瞬時單位歷線關係之研究,台灣水利,第48卷,第2期,頁1-17。
10.田維婷(2003),氣候變遷對台灣地區地表水文量之影響,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1.石再添、張瑞津、鄧國雄、黃朝恩(1989),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80-83。
12.呂建華(1991),應用遙測與地理資訊系統推求SCS曲線值,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2卷,第2期,頁89-98。13.李柏鋒(2003),利用流域空間及降雨特性於逕流推估改善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4.林文傑(1995),應用SPOT衛星影像進行山坡地土地利用分類之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5.范家榮(2002),基隆河集水區特性與洪災發生關係之探討,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6.徐義人(1996),應用水文學(二版),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17.曹華平、周建森、陳春宏(2004),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水利,第14期,頁175-181。18.梁昇、江永哲(1974),應用地文數量因子推算淡水河流域之降雨量,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5卷,第1期,頁57-81。
19.陳文福(1989),通用水文系統模式應用於四個森林集水區水文分析之研究,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陳文福(1992),集水區環境與水文之關係,水土保持學報,第24卷,第1期,頁113-129。21.陳文福(1995),以Landsat-TM及SPOT衛星影像監測高山地區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6卷,第3期,頁183-196。22.陳桂如(2002),台灣河川溪流上游集水區降雨-逕流關係之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3.陳莉、簡大為(2001),逕流量推估之研究,台灣水利,第49卷,第4期,頁55-67。
24.陳樹群、劉治中、陳聯光 (1994),數值地形模型推算河系網之碎形維度,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5卷,第4期,頁199-207。25.曾國雄(1978),多變量解析與其應用,台北:華泰書局。
26.曾國雄(1988),現代統計學(增訂三版),台北:鴻儒堂出版社。
27.曾國雄、鄧振源(1986),多變量分析—理論應用篇,台北:松岡電腦圖書有限公司。
28.黃榆茗(2003),新店溪流域土地利用型態與逕流特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29.黃誌川(2002),集水區降雨逕流時空分佈之模擬,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0.楊龍士、周天穎(2000),遙感探測理論與分析實務,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
31.經濟部水利署(1990~2003),台灣地區水文年報,經濟部水利署。
32.詹仕堅(2003),使用類神經網路在洪水推估之研究-以集水區地文特徵為基礎,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33.詹喬嵐(2000),集水區土地利用變遷對地表逕流之影響,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4.廖依玲(2004),基隆河流域降雨逕流模式建置之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5.廖信誠(1996),都市邊緣地區土地利用變遷與逕流特性關係之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6.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山地農牧局(1986),山坡地土壤調查報告-台北縣、基隆市暨台北市。臺彎省政府農林廳山地農牧局。
37.趙家民(1989),新店溪流域上游降雨與流域特徵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38.劉少華(2003),汐止水患影響都市發展與防洪政策之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9.劉雲漢(2001),土石流發生之空間特性研究—以陳有蘭溪集水區為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40.歐陽鐘裕(1986),遙感探測學,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41.潘文富(1998),台灣地區流域特性及其與流量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42.鄭子璉、周乃昉(2000),徐昇多邊形網的自動化計算,台灣水利,第四十八卷,第三期,頁43-51。
43.鄭皆達、林維侃、蘇瑞榮(1992),應用GIS及HEC-1水文模式探討台灣中部上游集水區降雨逕流之關係,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5卷,第3期,頁143-150。44.鄭惠銘(2002),基隆河上游近三十年的颱風、降雨變化,兼論水患問題,地理教育,第28期,頁47-72。45.鄧天德(1979),台北盆地洪患之地理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46.鄧緯傑、周天穎(1995),坡地土地利用型態及變遷對逕流影響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6卷,第2期,頁89-102。47.盧惠生(1985),坡地不同作物水土保持方法之逕流曲線指數,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16卷,第2期,頁36-47。48.盧惠生、林壯沛、陸象豫(1987),集水區不同土地利用逕流與沖蝕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18卷,第2期,頁112-121。49.賴裕森(2000),以SCS曲線值法推求翡翠水庫集水區逕流係數之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0.Haan, C.T. (1979), Statistical Method in Hydrology. 2nd ed.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51.Johnstone, R.J. (1978),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Geography: A Primer on the General Linear Model. New York: Longman.
52.Minshall, N.E. (1960), Predicting Storm Runoff on Small Experimental Watersheds, Journal of the Hydraulics Division.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Vol.86, No.8, pp.17-40.
53.Newson, M.D. (1997), Land, Water and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River Basin System.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54.Pilgrim, D.H., Ian, C. and Bruce, C.B. (1982), Effects of Catchment Size on Runoff Relationships , Journal of Hydrology , Vol.58 , pp.205-221.
55.Schumm, S.A. (1977), The Fluvial Syste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56.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1993). National Engineering Handbook, Section 4, Hydrology (NE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