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Joan Chissell。〈舒曼:鋼琴音樂〉(Schumann Piano Music)。《BBC音樂導讀》。第三十二冊。苦僧譯。台北,世界文物,民國86年。
方之文。《舒曼:詩的音樂,音樂的詩》。台北:世界文物,民國90年。
林宜貞。〈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變奏樂章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林公欽。《舒曼鋼琴變奏曲》。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九十二年。
彼得‧奧斯華(Peter F. Ostwald)。《天使與魔鬼之舞—舒曼的一生》(Schumann:music and madness)。張海燕譯。二版。台北:高談文化,民國92年。
吳郁芬。〈貝多芬中期變奏曲之研究與比較—以作品34、35、76號論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3月。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台北:世界文物,民國83年。
徐頌仁。《音樂演奏的實際探討》。三版。台北:大陸書店,民國90年。
南西‧瑞區(Nancy B. Reich)。《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女鋼琴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the artist and the woman)。陳秋萍、游淑峰譯。台北:高談文化,民國93年。
陳美鸞。〈鋼琴變奏曲之藝術〉。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民國87年3月。
彭聖錦。《彈鋼琴的藝術》。第五版。台北:大陸書店,民國88年。
彭聖錦。《鋼琴演奏與風格》。第二版。台北:雙木林,民國90年。
張忻怡。〈李斯特《帕噶尼尼練習曲》:第三首《鐘》及第六首《主題與變奏》演奏技巧之探討〉。東吳大學音樂系碩士班示範講習會論文。台北:東吳大學研究所,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黎翁斯坦。《音樂的結構與風格》。康謳譯。第五版。台北:大陸書店,民國77年。
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第十九版。台北:大陸書店,民國
89年。
鍾馨誼。〈舒曼鋼琴作品《交響練習曲 作品十三》寫作詮釋探討〉。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12月。二、西文書目
Chissell, Joan. Schumann. London:J. M. Dent & Sons, 1989.
Green, Douglass M:Form in Tonal Music. Florida:Harcourt Brace& Company, 1979.
Gordon, Stewart.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U.S.A:Schirmer, 1996.
Palisca, Claude V.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New York: Norton, 1988.
三、中文期刊
Harold C. Schonberg〈修曼生平—溫馴與叛逆集於一身〉。《全音音樂文摘》。李鴛英譯。第十卷第十期。民國75年10月。
四、樂譜
漢斯‧奧圖‧希克。Schumann:Symphonic Etudes, Op.13. 台北:大陸書店。
G. Henle Verlag(Urtext). Schumann:Sinfonische Etüden.
五、有聲資料
CD:
Arrau(Philips)432308-2
Ashkenazy(Decca)SXL 6214
Brandel(Verg)08-4027-71
Cortot(EMI)TOCE 7891-97
Demus(Nuova eva)ADD 6770
Gianoli(Adés)13242-2
Kempff(DG)435045-2
Pollini(DG)410916-2
Richter(Praga ADD)334015
Rubinsten(RCA)RCL-8023
Sofronitsky(Rlecochino)ARL 39
LP:
Dichter(Philips)9500318
Frankl(Decca)370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