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連生(1994),教育輔導原理與技術,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智弘(1999),心理諮商之證照制度與專業倫理,測驗與輔導, 154,3211-3214。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方炳林(1974),教育方法,台北:文景。
方信淵(1998),公立大學游泳池對外開放顧客滿意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方德隆(1998),班級社會體系,台北:師大書苑。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製(1990),台北市國民中學輔導工作手冊,台北市:編製者發行。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朱秉欣(1979),青少年輔導,台中市:光啟出版社。
朱娟瑩(1986),我國大學生求助態度與求助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江佳芳(2003),以需求理論為基礎所建立之顧客價值衡量及需求轉換之行為分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江岷欽,林鍾沂(1995),公共組織理論(初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曲俊芳(1999),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及其教師所遇困難及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沈淑貞(1999),桃竹苗地區運動健身俱樂部服務品質與會員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邱美華(1991),繪畫治療團體對國小適應欠佳學童的自我概念及行為困擾之輔導效果,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何進財(1998),教、訓、輔三合一方案實施策略與未來展期,訓育研究,38(1),台北:中國訓育委員會,1-10。何政隆(2000),高職教師輔導與管教策略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呂俊甫,吳靜吉,王煥琛,曾志朗(1972),教育心理學,台北:大中國。
李宗誼(2003),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李進益(2004),影響高(中)職資訊科學生學習滿意度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2001),組織行為學(第九版),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李宜靜(1997),教學實務與班級經營:一位國中生物教師的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1992),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復文書局。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1996),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復文圖書。
吳正勝(1981),大一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4(1),81-134。吳鼎(1981),輔導原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武典(1980),學校輔導工作,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武典(1988),散播愛的種子:談輔導的理念與方法,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志祥(1997),影響高中學生心理求助過程的決定因素,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婉如(1992),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武典,陳滿樺,王文秀,亞林(1994),管教孩子的16高招:「行為改變技術」實用手冊(初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素真(1998),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幸台(1979),大學生求助態度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2,155-172。
林世苹(2003),高中職軍訓教官在校園角色與功能之分析-以台中女中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和男(2004),國中生校園暴行被害經驗與特性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美華(2003),國小輔導人員自我概念、輔導角色知覺與輔導角色踐行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朝夫(1991),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鍾沂(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芬遠(1997),國中生物課口語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清財(1986),國中學生對學校態度之研究,輔導月刊,22(5), 31-36。
林勝義(1990),學校社會工作,台北:巨流出版社。
周秋滿,胡庭禎,陳玉舜,馮兆康(2003),某科技大學學生屬性與學生滿意度之相關分析,弘光學報,42,93-99。周鳳琪(2001),國中適應不良學生參與探索諮商團體之效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紀憲燕,王嚮蕾(1994),生活輔導的檢討與建議,諮商與輔導, 101,15-20。紀俊臣(1996),校園危機處理之法律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14,3-10。紀文祥(1979),國中以上學生對輔導人員的人格期望及求輔態度與輔導方式偏好之研究,政大教育心理研究,3,141-204。
范智明(1999),台北市運動健身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范雲(1993),新生代自我追尋-台灣學生運動文獻彙編,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學習適應、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2001),軍訓教官是否適宜擔任學生生活輔導[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ncku.edu.tw/~lifeguid/chinese/soccer/ soccer/devel/6.htm[2001, Auguest 16]。
姜錢珠(1993),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中生社會技巧、社會自尊與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夏念慈(2003, February 11),軍史、願景.教官進駐國中校園.有此聲音,中國時報(台北),1版。
許慶恭(2002),新竹市國小級任教師輔導能力、輔導困擾、因應方式與改善措施期望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許錫銘(1998),試辦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許志彰(2001),團體諮商對國小偷竊兒童自我概念與自我控制影響效果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涂國祥(2003),台灣北區綜合高中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高建民(2002),學校時間運用之研究:以完全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教育部軍訓處編製(1987a),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高級中等以上學校軍訓人員協助學生生活輔導實施要點、軍訓工作手冊-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生活輔導管理,台北:編製者發行。
教育部軍訓處編製(1987b),學生輔導論著選集,台北:編製者發行。
教育部軍訓處(2004),軍訓通訊[線上資料],來源: http://www.edu.tw/EDU-WEB/web/MILITARY?index.htm[2004, July 16]。
翁士勛(2002),國中學生抗拒型態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芙美(1999),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軍訓教育發展之研究(初版),臺北市:幼獅出版社。
張惟亮(2002),人際關係之班級輔導活動實施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憶家(1978),測驗與輔導論文選集(二),81-85。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初版),台北:師大書苑。
陳慶霖編製(1997),言輕集﹕走在軍訓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初版),台南縣:編製者發行。
陳櫻桃(2002),國小行政人員輔導工作全面品質管理信念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10-12。陳淑娟(2000),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聰明(2004),北部地區公私立技術學院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玉蘭(1988),電話諮商、函件輔導與小團體諮商之實施,教育文粹,20,218-229。陳玉蘭(1990),導生制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玉蘭(1997),學生對諮輔暨諮商員與同儕性別偏好之探討,教育學刊,13,197-240。陳玉蘭(1997),從有效教學之調查研究結果擬對實習教師的教學回饋重點,發表於數理科實習教師輔導與檢定方式國際比較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怡君(1995),女性消費者對觀光旅館服務品質滿意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美蓉(2003),老年病患家屬對呼吸照顧病房服務滿意度之探討—以北部某地區醫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德華,溫怡梅(1998),輔導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榮華,何英奇 (1989),76學年度大專學生心態調查研究,台北 : 嵩山。
陳育嫺(2002),文化一週[線上資料],來源: http://jou.pccu.edu.tw/weekly/[2002,November 13]。
陳奎喜(1978),教育社會學(初版),台北:三民出版社。
趙明松(2002),國小女性級任教師與男女學生教學互動差異之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慕能(2002),綜合高中畢業生追蹤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2004),國立中山大學九十學年度行政評鑑滿意度調查報告[線上資料],來源: http://www2.nsysu.edu.tw/VPMZ/analysys/mltza(90).doc[2004, December 9]。
郭曜逵(2003),台灣大專生住宿問題:從租賃住宅市場與學校宿舍供應探討其政策含意,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郭素琴(2002),國中教師對整合教訓輔措施之教育理念與成效評估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郭永順(2004),公立高職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黃坤山(2003),社會變遷中的軍訓教官-以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黃麗華(1996),大學職員工作滿足之研究-以某國立大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黃慧真(1992),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台北:桂冠。
黃正鵠,楊瑞珠(1998),青少年對「身體及外表」的態度及看法,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黃振球(1992),學校管理與績效,台北:師大書苑。
黃玉(2003),從環境中增進學生事務功能論學生環境與學生發展,文教新潮,8(2),1-11。黃政傑、李隆盛(1995),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黃盛蘭(1999),高中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黃維憲,曾華源,王慧君 (1985),社會個案工作(初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傅木龍(2002),回顧與前瞻-生活輔導之發展與願景,學生輔導,83(11),8-25。馮觀富(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彭如仙(2000),反毒教育宣導訊息與在校青少年用藥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彭淑玲(1997),國小學童班級學習環境知覺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程玲玲(1987),台灣大學生心理求助歷程之探討,中華心理學刊,3(1),125-138。
程玲玲(1990),師生對於大學生的困擾及學校協助情形之看法,法商學報,24(1),179-218。程小蘋,賀孝銘,李華璋(1996),彰化師大學生輔導印象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19(1),29-59。萬羿芬(1999),IQ.EQ.QQQ?,中等教育双月刊,50(5),104-107。
賀孝銘(1989),中部地區高中學生的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曾瑞雲(1999),人際問題解決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生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社會適應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楊逸源(2002),臺北縣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對「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楊錦登(1998),國軍軍事院校學生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對軍訓教官角色意見調查(1987, December 20),聯合報(台北),2版。
蔣傳寅(1985),大學軍訓教官工作實務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的個案分析,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趙梅如(1989),國中學生教師信任感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製(1983),臺灣省高級中學輔導手冊,台中:編製者發行。
劉美華(2003),人格特質、組織文化、工作特性、學校支持與高中職軍訓教官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劉肖泓(2003),犯罪少年再犯之家庭、學校、社會成因研究-以彰化少年輔育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劉焜輝(1973),指導活動理論與實際問題,台北:漢文書店。
劉焜輝(1991),邁向二十一世紀輔導工作新紀元,台北:心理出版社,335-355。
劉茂玄(2002),學校組織文化之個案研究-以彰化市某國民小學為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劉佳南(2003),學生對學生輔導中心產品屬性偏好之研究-以國立臺中技術學院為例,輔導季刊,39(1),19-24。劉信吾(1987),空中學校留校與離校學生在個人背景和心理因素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劉焜輝,段秀玲(1995),個案研究-理論、實務、案例,台北:天馬文化。
劉崑泉(2004),軍訓教官在高中職學校中之角色期望與工作表現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廖鳳池(1998),兒童輔導的基本概念,兒童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17-19。
鄭文烽(2004),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中青少年偏差行為之輔導歷程與效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鄭熙彥,林性台,宋湘玲(1992),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市:復文。
蕭文,黃德祥,陳慶福(1992),我國輔導工作宣傳策略之現況檢討與規劃,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劃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蕭文(1995),從市場學角度談學校輔導工作的形成與發展:消費者導向之輔導策略,輔導季刊,31(2),2-7。賴保禎,周文欽,張德聰(1993),輔導原理與實務(初版),台北:蘆洲鄉空中大學。
賴文政(2002),綜合高中學生對學校輔導內涵之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謝元熙(1987),軍訓教官有無輔導學生的專業知識,台北:教育部軍訓處。
鍾蔚起(1981),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鍾思嘉(1996),青少年身心調適問題及其輔導對策,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論文輯,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62-70。
顏秀如(1997),國民中學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羅繼恆(2000),轉換型領導模式與人事人員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臺北、臺南二縣公務部門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簡茂發,郭碧金,葛道明,鮑洪生,魏麗敏(1993):國、市立師院學生適應問題,求助需欲與求助態度之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教系。
蘇進棻(1991),國民中小學校長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Amato, P. R., & Bradshaw, R. (1985).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eo-ple’s reasons for delaying or avoiding help-seeking.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20(1), 21-31.
Block, W. A. (1964). A preliminary study of achievement motive the-ory as a basis of patient expectations in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4), 268-271.
Cook, E. P., Park, W., Williams, G. T., Webb, M., Nicholson, B., Schneider, D., & Bassman, S. (1984).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personal problems, appropriate help sources, and general atti-tudes about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5(3), 279-281.
Cardozo, R. M. (1965).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nsumer effor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3), 244-249.
Alderfer, C. P. (1969).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2), 142-175.
Goldstein, A. S. (1971). Criminal justice, administration of - United State. New York: Free Press.
Gilliam, J. E. (1993). Crisis management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behavioral problems. In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28, 224-230.
Hill, C. E., & Corbett, M. M. (1993). A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of process and outcome research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0(1), 3-24.
Hendary, A. M. (1983). Measuring adult student satisfaction: a model. Canadion Vocational Journal, 19(1), 47-50.
Howard, J. A., & Sheth, J. N.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ley & Sons.
Holland, J. l. (1959). A theory of vocational choi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6(1), 35-45.
Hutchinson, R. L., & Reagan, C. A. (1989). Problems for which sen-iors would seek help from school counselors. The School Counselor, 36(3), 271-279.
Hamachek, D. (1975). Characteristic of good teachers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Huebner, L. A. (1989). Interaction of student and campus. In U. Del-worth & G. R. Hanson (Eds.),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2nd ed.)(pp. 165-20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enssen, J. W., Stensaker, B., & Grogaard, J. B. (2002). Student satis-faction: towards an empirical de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8(2), 183-195.
Kramer, H. C., Berger, F., & Miller, G. (1974). Student concerns and sources of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15(5), 389-393.
Kushner, M. G., & Sher, K. J. (1991). The relation of treatment fear-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 utilization: An overview.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2(3), 196-203.
Maers, J. K., Weissman, M. M., Tischler, G. L., Holzer, C. F., Sr., Leaf, P. J., Vaschel, H., Anthony, J. C., Boyd, J. H., Burke, J. D., Kramer, M., & Stolzman, R. (1984). Six month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hree communities. Archive of General Psychiatry, 41(10), 959-970.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aslow, A. H.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rd 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oss, R. H. (1976). The human context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oss, R. H. (1979).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Procedures, measures,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San Fran-cisco,California: Jossey-Bass.
Maluccio, A. (1979). Learning from clients: Interpersonal helping as viewed by clients and social worker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Moncada, S. M., & Sanders, J. C. (1995, April). Help-seeking behav-iors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I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idwest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Dearborn, Michigan.
Price, J. L. (1972).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measurement. Lex-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 Health and Company.
Pollard, C. (1985). Structure-sharing in lexical representation. Chi-cago: In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ACL, 262-267.
Ritchie, M. H. (1989). Enhancing the public image of school counsel-ing: A marketing approach. The School Counselor, 37(1), 54-61.
Remley, T. P., Jr., & Albright. P. (1988). Expectations for middle school counselor: Views of students, teachers, principals, and parents. The School Counselor, 35(4), 290-296.
Strange, C. C. (1993). Developmental impacts of campus living envi-ronments. In R. B. Winston & Jr. S. Anchors (Eds), Student housing and residential life (pp.134-166).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wan, J. E., & Linda, J. C. (1976).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consumer dissatisfaction: A new concep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0(4), 25-33.
Snyder, J. F., Hill, C. E., & Derksen, T. P. (1972). Why some students do not use university counseling faciliti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4), 263-268.
Tesser, R. C., & Swartz, S. H. (1972). Helping-seeking, self-esteem,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 attributional analyisi.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1(1), 318-326.
Waller, W. (1965).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New York: John Wiely & 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