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秋華(2001)。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淑怡(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建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裕方(1997)。電腦態度與學習績效的影響因素探討-中學生網頁製作教學的實地實驗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毋我(2001)。五專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朱光慧(1996)。學習輔導的實施。載於吳武典主編,學校輔導工作。臺北:張老師出版社。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五南圖書:台北。
何治鈴(2002)。概念構圖與合作學習應用於綜合高中會計科目教學成效之研究。
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欽福(2002)。影響高職實用技能班工業類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余民寧(199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世銘(1995)。電腦螢幕上背景色彩與文字色彩組合對高職學生學習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美樺(2002)。我國高等技職教育市場定位分析之研究-以科技大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李茂興譯(1998)。Guy R. Lefrancois 著。教育心理學。臺北:弘智。
李振賢(1998)。多元方式入學的高中學生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李隆旼(2002)。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隆盛(2003)。工程與技術學院學生的核心能力,技術及職業教育,74,2-8。李聲吼(1985)。工職教育改進計畫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之評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杜正治(2001)。行為學派的學習理論。載於李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3~50)。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月雲(2001),企業內部知識種類及其移轉方式之研究-人際關係類型,中原大學碩士未出版論文。邱正瀚(2002),企業知識管理架構通用模式之初期探討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邱上真(2001)。認知學派的學習理論。載於李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52~113)。臺北:心理出版社。
柯淑屏(2003)。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許士軍(2000),導讀-走向創新時代的組織績效評估,天下出版。
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胡偉珊譯(1999),Thomas H. Davenport & Laurance Prusak 原著,知識管理—企業組織如何有效運用知識,中國生產力中心。
胡瑋珊譯(1999), Davenport, T. & Prusak, L. 原著,知識管理─有效運用知識,創造競爭優勢,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書局。
陳家聲、蘇建勳、戴芸(2001),研發機構知識管理之個案研究,2001人力資源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中華民國人力資源發展協會主辦。
陳家聲、方文昌、蔡儀華(2005),企業員工知識分享效能之質性研究─以知識接收者的觀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1):29-51。陳李綢(1991)。個案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明璋(1982)。組織效能及其決定因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5,117-149。
陳芬芳(2002)。高級職校之教學視導制度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奎彰、馮丹白(2001)。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以桃園農工為例。載於慈濟技術學院舉辦之第十六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II)(頁91-108),花蓮。
陳添財(2002)。綜合高中學校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其清(2001),組織內部知識移轉之探討。能力雜誌,2001年4月,頁100-104。楊其清(2001),組織內部知識移轉流程之研究-以惠普科技顧問事業群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人力資源組碩士論文。
馮丹白、吳明振、陳瑞榮、周碩樑、吳明全(2002)。技專校院學生學習成效評量研究報告。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部委託專案)。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昆輝、張德銳(2000)。組織效能。載於教育大辭書(十),523-527。台北:文景。
黃政傑、李隆盛等( 1996)。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台北:教育部。
劉光隆(2002)。影響電子化學習績效因素之研究—以嘉義縣教育網路之非同步遠距教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賴良助(1999)。認知型態與邏輯思考能力及其相關因素對技職校院學生程式設計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辜輝趁(2001),企業e化知識管理策略,知行文化出版社。
英文部分
Badaracco,J.L.(1991).The knowledge link:How firms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Boston,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avenport, T.H., Prusak, L.(1998)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Dixon, N., (2000).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Gilbert Myrna & Cordey-Hayes Martyn,(1996).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6:6), Jun, pp.301-312.
Hansen, M. T., Norhria, N. & Tierney, T., (1999)“What’s the Strategy for Managing Knowled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pp.106-116.
Harem, T., Krogh, G. V. & Roos, J.,(1996) “Knowledge-based strategic change,” Managing Knowledge: perspectives on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pp.116-136.
Hedlund (1994).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5, , pp.73-90.
Hedlund, G. (1994).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5: pp 73-90.
Kim, D. H.(1993). 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 Cambridge, 3, pp37-50.
Nonaka,I.and H.Takeuchi.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
O’Dell, C. S., Essaides, N.(1998). Jackson, C., Grayson, JR., ” 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 The Transfer of Internal Knowledge and Best Practice,” 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ASIN,1998.
Polanyi, M.,(1967). The Tacit Dimension. NY: Garden City,,
Robert K. Yin,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
Sveiby, K-E.(1998). “Intellectual capital: Thinking ahead,” Australian CPA (68:5) Jun, pp. 18-22.
Szulanski, G.,(2000).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82:1), , pp. 9-27.
Stiggins, R.J.(1994).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assessment. New York: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Truran, W. R.,(1998). “Pathways for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learn through peopl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10:4) , pp. 15-20.
Verkasalo, M. & Lappalainen, P.,(1998). “A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knowledge utilization process,”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45:4), pp.414-423.
Wiig, K. M.,(1997) “Integra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ong Range Planning (30:3), pp. 399-405. Wong, W. L. P. Radcliffe, D.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