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2 02: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瑞薇
研究生(外文):Jui-Wei Hung
論文名稱:台灣地區大學院校舞蹈系學生對拉邦舞譜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Study Motivation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Labanotation Courses for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Dance Department, Taiwan
指導教授:朱美玲朱美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ei-Ling C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舞蹈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拉邦舞譜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舞蹈系
外文關鍵詞:Labanotation、Study Motivation、Study Satisfaction、Dance Depart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6
  • 點閱點閱:5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台灣地區大學院校舞蹈系學生對拉邦舞譜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現況;其次,希望探討舞蹈系學生背景變項在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上的差異情形;第三,期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台灣地區大學院校舞蹈系教師們作為未來教學參考的依據,調整或加強課程,增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拉邦舞譜課程的風氣。
本研究流程,首先由蒐集、整理、分析及歸納「拉邦舞譜」、「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的理論與相關研究,來對本次主題進行探究。其次,提出研究架構,以台灣地區大學院校舞蹈系學生為研究對象,並編製「台灣地區大學院校舞蹈系學生對拉邦舞譜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經驗證方式確認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皆具有良好之信度與效度。預試有效樣本38位,以各向度與總量表之內在相關、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方法,分析研究預試問卷的信度與效度;正式問卷施測有效樣本225位,分別以次數分配、百分率、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及薛費事後檢定法、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研究資料分析。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如下:
一、台灣地區大學院校舞蹈系學生對拉邦舞譜課程「學習動機」偏向中高程度。
二、台灣地區大學院校舞蹈系學生對拉邦舞譜課程「學習滿意度」偏向中高程度。
三、台灣地區大學院校舞蹈系學生,「學習動機」因不同背景而有差異;在不同「就讀學
校」、「必選修別」有差異存在。
四、台灣地區大學院校舞蹈系學生,「學習滿意度」因不同背景而有差異;在不同「就讀
學校」、「必選修別」有差異存在。
五、台灣地區大學院校舞蹈系學生,「學習動機」取向愈高則「學習滿意度」愈高。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加以分析,形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以供學校、教師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一、學校方面:定期舉辦舞譜課程專業知能教育訓練研習活動、相關學術研討會以及修正
課程教材。
二、教師方面:重視個別輔導問題,以及建立良好師生互動關係。
三、未來相關研究方面:增加依變項以及擴充研究對象的範圍。藉由不同視角的切入探
索,使研究內容更為豐富與圓滿。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study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Labanotation courses among students majoring in dance in Taiwan's colleges. Secondly, we want to find out the impact of students' background on study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Thirdly, we hope to give some detaile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or the reference of teachers in Taiwan, in order to adjust or strengthen the course and promote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Labanotation courses.
First of all, we collect, sort, analyze, and induce the related theory and research of Labanotation, study motivation and study satisfaction. Secondly, we establish a structure for the research. We send out questionnaires for study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Labanotation courses to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dance in Taiwan's colleges. Our questionnaire is validated for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the pre-test, we collected 38 effective samples and analyzed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by internal correlation, factor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vectors and total. In formal test, we collected 225 samples and analyzed them by frequency-distribution, percentage rate,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for independent samples, one-way ANOVA, Schiff's method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We have the following discoveries:
1. The study motiva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dance in Taiwan's colleges on
Labanotation courses is medium to high.
2. The study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dance in Taiwan's colleges on Labanotation courses is medium to high.
3. The study motiva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dance in Taiwan's colleges differs according to their backgrounds, colleges, and course type.
4. The study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dance in Taiwan's colleges differs according to their backgrounds, colleges, and course type.
5. Among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dance in Taiwan's colleges, higher the study motivation, higher the study satisfaction is.
Finally, we give some suggestions based on our research for future references:
1. For colleges, they can hold courses, trainings, activities, conferences periodically and improve the materials.
2. For teachers, the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one-to-one tutorial, and set up a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3. For future related researches, they should add some dependent variables and extend the range of research. The studi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of view, making it richer and more satisfactory.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目錄……………………………………………………………………vi
表目錄…………………………………………………………………ix
圖目錄…………………………………………………………………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五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拉邦舞譜的理論背景………………………………………9
第二節 學習動機的理論基礎………………………………………25
第三節 學習滿意度的理論基礎……………………………………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52
第一節 研究架構……………………………………………………52
第二節 研究對象……………………………………………………5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56
第五節 資料處裡……………………………………………………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71
第一節 個人背景因素之現況分析…………………………………71
第二節 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現況分析………………………73
第三節 個人背景因素對學習動機之影響…………………………79
第四節 個人背景因素對學習滿意度之影響………………………84
第五節 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關係……………………………87
第六節 學習滿意度之開放性問題討論……………………………89
第七節 綜合討論……………………………………………………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結論…………………………………………………………111
第二節 建議…………………………………………………………115

參考書目………………………………………………………………119
一、中文部份…………………………………………………………119
二、英文部份…………………………………………………………131

附錄……………………………………………………………………136
附錄一 內容效度之專家學者名錄…………………………………136
附錄二 預試問卷調查………………………………………………137
附錄三 正式問卷調查………………………………………………143
附錄四 學習滿意度之開放式問題…………………………………149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仁璐(1988)。七十九年拉邦舞蹈學術研習會報告書。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
王全得(2002)。成人教育的學習型態、動機和滿意度相關性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建堯(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提昇學生學習動機的行動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45,120-125。
王淑俐(1993)。教師說話技巧手冊----圓融的人際溝通。輔導計書叢書。台北市:教育部。
毛國楠(1997)。成績回饋方式對不同能力水準國中生數學科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9,117-135。
江文雄(1997)。廣設高中大學的省思。教育研究資訊,1(4),1-6。
江映碧(1986)。舞蹈教育原理。台北市:快樂兒童漫畫週刊雜誌社股份有限公司。
江映碧(2001)。動作分析與記錄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朱秉欣(1978)。怎樣改善人際關係。台北市:光啟社出版。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沈文英(1998)。成人參與學習動機之探討--以空大學生為例。隔空教育論叢,10,109-167。
車文博(2001)。人本主義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出版公司。
李永吟(1993)。學習輔導-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李永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第三版)。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永吟(2001)。學習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李明杉(1998)。國中學生學業學習困擾與技藝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宜靜(1996)。國中生物教師之教學實務與班級經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嵩義(2002)。空中大學學生自我調控學習策略與其學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周文欽(2000)。研究方法概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周甘逢(2001)。教育導論。台北市: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周春美、沈建華(1995)。合作是國中技藝教學班學生之學習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輯於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主編),第十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吳幸宜(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輝(2000)。台北市高職工業類科學生對新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致秀(2003)。日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東吳日語教育學報,26,1-34。
吳婉如(1992)。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士郁(2002)。父母創意教養方式、父母閱讀教養方式、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心理與輔導組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林秀容(1998)。淺談學校本位的課程與教學。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台北市:揚智文化公司。
林重新(2001)。教育學。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紀慧(1999)。電腦超媒體學習環境與國小學科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44,2-12。
林建平(1995)。學習動機的歸因輔導。諮商與輔導,115,42-45。
林建平(2003)。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3(49),17-27。
林清山(1990)。教學的心理學基礎。輯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店。
林清山(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出版有限公司。
林博文(1998)。綜合高中對工業類科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南港高工學報,17,217-240。
林塗生(1996)。提高國小教育品質。教師天地,84,58-59。
林寶山(1995)。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生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邱貴發(1994)。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媒體與科技,2,15-19。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志成(2000)。教學原理。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柯嘉甄(2003)。國小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覺知與學生的目標導向、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師國教所研教會(2002)。教育名詞彙編。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夏天倫(2003)。我國碩士在職專班回流教育成效之調查研究-研究生學習動機、參與障礙及學習滿意度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徐南號(1998)。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涂山華(2004)。中華民國紳士協會男性學員學習動機暨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涂國祥(2003)。台灣北區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梁涵宛(2003)。國中技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調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暨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梁麗珍(2001)。二專在職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加山(2002)。台北市職業學校電子科學生對實習科目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玉玲(2003)。國小學生內、外在動機數學學業表現中的角色。教學學刊,21,173-193。
陳李綢(1983)。大專男女自我統整程度與職業選擇、學習滿意度及父母養育方式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6,89-98。
陳李綢、郭妙雪(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美岑(2000)。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皎眉(1997)。人際關係。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國恩(1997)。對空大學生學習風格與學習滿意、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淑衿(2002)。綜合高中學生對美容學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淑娟(2003)。台北市高職學生職業自我概念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詢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嘉成(1999)。成就目標、動機氣候、自我歷程與自我調整策略、持續學習動機和數學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許文敏(2001)。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許勝雄(1980)。如何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台灣教育,354,31-34。
許智傑(1996)。高職教師價值觀及教師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彭淑玲(1996)。桃竹苗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對班級學習環境的知覺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世忠(2000)。教育原理-統整與應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奕華(2003)。APA出版手冊第五版---文末參考文獻之格式。教育資料與研究,51,106-113。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出版有限公司。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出版有限公司。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時雯(2003)。大學生自我效能、衝突反應方式與戀愛關係品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心理與輔導組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霄亭(2000)。我國教育科技的發展與趨勢。教學科技與媒體,49,9-12。
張霄亭(2001)。教育原理。台北市:鼎教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葉玉珠(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葉重新(2000)。心理學。台北縣:博創印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葉郁菁(2002)。心理學。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葉淑瑜(2002)。不同性別國中生的理化學習動機、學習方法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單文經(2001)。教學引論。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項必蒂(1991)。師院生學習教育心理學之動機與策略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光雄(1991)。教育概論。台北縣:匯澤股份有限公司。
黃易仁(2000)。當舞蹈遇上科技用光碟片與電腦動畫來輔助舞蹈藝術。美育雙月刊,115,32-37。
黃享湧(2003)。高職工業類科重補修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堅厚(1992)。青年的心理健康。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蓋浙生(1979)。教育經濟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楊淑芬(2002)。綜合高中學生對美容學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賈馥茗(1991)。教育心理學。國立空中大學。
詹志禹(1998)。認知的主動性。教育研究資訊,6(1),28-51。
蔡培村(1983)。學校行政與教學。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蔡國強(2002)。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趙居蓮(1997)。學習與教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廖文靖(1999)。影響高職機械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廖志昇(2003)。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師院在職進修碩士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廖政暉(2004)。職業學校學生對實習工廠安全衛生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安倫(2000)。國中學生對職業試探與輔導活動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政宏(2003)。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潔玲(2001)。學業成就不足與學習動機問題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9),86-105。
劉鳳學(1987)。第一屆拉邦系統舞蹈教育研習會後續研究之一舞蹈名詞研討會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劉鳳學(1988)。拉邦系舞蹈教育研習會後續研究之二舞蹈紀錄、拉邦動作舞譜研討會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鄭茂春(2000)。自我歸因論與學習動機的探討。教師之友,2(41),10-15。
賴文正(2002)。綜合高中學生對學校輔導內涵之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賴淑芬(2004)。桃園縣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及其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賴清國(2002)。高職餐飲管理科建教合作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盧青延(1993)。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歐陽教(1995)。教育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謝宜君、紀文章(2003)。從學習動機、學習傾向及學習滿意度來探討遠距教學的學習支持---以網路教學為例。隔空教育論叢,15,39-49。
謝寶琳(2003)。高職幼兒保育科學生專業科目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謝耀宗(2002)。成人參與英語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韓楷檉(1997)。談人際關係與人際適應。社教資料雜誌,225,1-3。
顏金郎(2003)。嘉義縣山區原住民參與成人教育活動的學習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魏麗敏(1996)。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133-155。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North.Marion(1990)。第一屆拉邦系統舞蹈研習會報告書。台北縣: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舞蹈科。
英文部分:
Atkinson, J. W. (1964). A introduction of motivation. Princeton: Van Nostrand.
Bandura, A. (1986). A socia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rnett, J. E. (1998). Self-regulation of textbook reading: A think-aloud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2-288)
Cristian. & Griesbeck. (1996). Introduction to Labanotation.
http://www.dancenotation.org/lnbasics/frame0.html
Derlega, V. J., & Janda, L. H. (1986). Personal adjustment.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Domer, D. E. (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32 600)
Gardner, H. (1996).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yths and message. International Schools Journal, 15(2), 8-22.
Gupta, M. (1983). A basic for friendly dyadic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mall Group Behavior, 14(1), 15-33.
Hamachek, D. (1975). Characteristic of good teachers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 education.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Herzberg, F., Mausner, B., Peteron, R. O., & Capwell, D. F. (1957). Job attitudes: Review of research and opinion. Pittsburgh, Pen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Hutchinson, G. A. (1977). Labanotation. London: Dance Books.
Hutchinson, G. A. (1984). Dance notation—The process of recording movement on paper. London: Dance Books.
Ilene, F., Rhonda, R., Tom, C., & Lars, W. (2004). Dance on the screen.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nd Dance Notation Breau Intern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Jaeger, R. M. (1978). About educational indicators: Statistics on the conditions and trends in education.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3), 276-315.
Jennifer, R., & Ana, H. P. (2003). Reconstructing ch’oyongmu: Challeng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learning and performing a dance from a labanotation scor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nd Dance Notation Breau Intern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Kathie, D., & Pat, D. (2004). Lma as amatrix for a 21st century dance curriculum .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nd Dance Notation Breau Interntional Conference Program.
Lewin, K. (1936). 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Lefrancois, G. R. (1998). Psychology for teaching. New York: Wadsworth Company.
Lucy, V. (2004). Labanwriter4.5.1 workshop for the macintosh(for those familiar with labanotation).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nd Dance Notation Breau Intern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artin, C. L. (1988). Enhancing children' 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4), 196-209.
Marion, B. (2004). Three multimedia projects to communicate on dance analysis.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nd Dance Notation Breau Intern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Mangano, J. A., & Corrado, T. J. (1979). Adult sudent’s stisfaction at six two-year colleg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80563)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J. W., Clark, R. A., & Lowell, E. L. (1958).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ew York: Appletion.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almer & Verner. (1959). Motivation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er Librarian, 27, 29-31.
Pintrich, P. R., Smith, D. A.,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MSLQ). Michigan: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NCRIPTAL). School of Education, The Univesity Michigan.
Taba, H. (196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Y: 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Thomas, J. A. (1976). Manage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education. A Micro Perspective, Preliminary Draf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6.
Umberto, E. (1979). A theory of semiotic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Wiley.
Wasinger, G. B. (1974). How the group environment affects learning. You can be a successful teacher of adults (pp. 43-47).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Weinner, B. (1980). Human motivation .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Co., Ind.
Weinner, B. (1972). Theories of motivation. Chicago: Rand McNall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魏麗敏(1996)。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133-155。
2. 韓楷檉(1997)。談人際關係與人際適應。社教資料雜誌,225,1-3。
3. 謝宜君、紀文章(2003)。從學習動機、學習傾向及學習滿意度來探討遠距教學的學習支持---以網路教學為例。隔空教育論叢,15,39-49。
4. 鄭茂春(2000)。自我歸因論與學習動機的探討。教師之友,2(41),10-15。
5. 劉潔玲(2001)。學業成就不足與學習動機問題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9),86-105。
6. 詹志禹(1998)。認知的主動性。教育研究資訊,6(1),28-51。
7. 黃易仁(2000)。當舞蹈遇上科技用光碟片與電腦動畫來輔助舞蹈藝術。美育雙月刊,115,32-37。
8. 張霄亭(2000)。我國教育科技的發展與趨勢。教學科技與媒體,49,9-12。
9. 張奕華(2003)。APA出版手冊第五版---文末參考文獻之格式。教育資料與研究,51,106-113。
10. 陳李綢(1983)。大專男女自我統整程度與職業選擇、學習滿意度及父母養育方式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6,89-98。
11. 林塗生(1996)。提高國小教育品質。教師天地,84,58-59。
12. 林博文(1998)。綜合高中對工業類科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南港高工學報,17,217-240。
13. 林建平(2003)。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3(49),17-27。
14. 林建平(1995)。學習動機的歸因輔導。諮商與輔導,115,42-45。
15. 林紀慧(1999)。電腦超媒體學習環境與國小學科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4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