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三集刊:
第一輯 《蝴蝶記》,台北:皇冠,1977.4。
第二輯 《嶺上雁字》》,台北:皇冠,1977.5。
第三輯 《我達達的馬蹄》,台北:皇冠,1977.5。
第四輯 《守著陽光守著你》,台北:皇冠,1977.6。
第五輯 《客舍青青》,台北:皇冠,1977.8。
第六輯 《一日浪》,台北:皇冠,1977.9。
第七輯 《盧笑》,台北:皇冠,1977.10。
第八輯 《劍門》,台北:皇冠,1977.12。
第九輯 《落江前的手勢》,台北:皇冠,1978.1。
第十輯 《種火行動》,台北:皇冠,1978.3。
第十一輯 《衣缽》,台北:皇冠,1978.5。
第十二輯 《采薇歌》,台北:皇冠,1978.6。
第十三輯 《北方有佳人》,台北:皇冠,1978.8。
第十四輯 《女兒家》,台北:皇冠,1978.8。
第十五輯 《日出西山雨》,台北:皇冠,1978.10。
第十六輯 《七月流火》,台北:皇冠,1978.11。
第十七輯 《生死場》,台北:皇冠,1978.12。
第十八輯 《水勢》,台北:皇冠,1979.2。
第十九輯 《在中國》,台北:皇冠,1979.3。
第二十輯 《有女同車》,台北:皇冠,1979.4。
第二十一輯 《少年十五二十時》,台北:皇冠,1979.5。
第二十二輯 《桃花渡》,台北:皇冠,1979.6。
第二十三輯 《昆明的四月風暴》,台北:皇冠,1979.8。
第二十四輯 《雲的小孩》,台北:皇冠,1979.9。
第二十五輯 《鐘鼓三年》,台北:三三書坊,1980.7。
第二十六輯 《看戲去也》,台北:三三書坊,1980.11。
第二十七輯 《補天遺石》,台北:三三書坊, 1981.1。
第二十八輯 《戰太平》,台北:三三書坊,1981.8。
(二) 神州文集:
第一號《滿座衣冠似雪》,台北:皇冠,1978.2。
第二號《踏破賀蘭山缺》,台北:皇冠,1978.10。
第三號《一時多少豪傑》,台北:皇冠,1979.2。
第四號《夢斷故國山川》,台北:皇冠,1979.3。
第五號《今古幾人曾會》,台北:皇冠,1979.4。
第六號《細看濤生雲滅》,台北:皇冠,1979.7。
第七號《虎山行》,台北:皇冠,1979.12。
(三) 報刊雜誌:
《中華文藝》1975.3~1976.12。
《聯合報》副刊,1976~1982。
《中國時報》副刊,1978~1982。
《反對黨問題》(「自由中國」選集(4) ),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1979。
《民族文學再出發》,《仙人掌雜誌》第二卷第六號,1978。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三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1.9。
(四) 專著:
丁亞民:《邊城兒》,台北:三三書坊,1981。
丁帆:《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南京:南京大學,2001。
三三群士論作:《中國站起》,台北:三三書坊,1980。
方娥真:《寂寞一點紅》,香港:華漢文化,1987。
方娥真:《剛出爐的月亮》,台北:合志,1988。
甘陽 編選,《經濟、諸社會領域及權力》(韋伯文選第二卷) 》,香港:牛津大學,1997。
巴特‧穆爾-吉爾伯特 等編撰、楊乃喬 等譯:《後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王岳川 主編:《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2001。
王音力:《鄂蘭》,台北:生智,2002。
仙枝:《好天氣誰給題名》,台北:三三書坊,1985。
朱西甯:《日月長新花長生》,台北:皇冠,1978。
朱西甯:《曲理篇》,台中:慧龍文化,1978。
朱天文:《小畢的故事》,台北:三三書坊,1983。
朱天心:《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三三書坊,1984。
朱天心:《擊壤歌》,台北:三三書坊,1985。
朱天文:《傳說》,台北:三三書坊,1987。
朱西甯、劉慕沙、朱天文、謝材俊、朱天心:《小說家族》,台北:希代,1987。
朱天文:《最想念的季節》,台北:三三書坊,1988。
朱天文:《炎夏之都》,台北:三三書坊,1988。
朱天文:《淡江記》,台北:三三書坊,1988。
朱天衣:《甜蜜夢幻》,台北:三三書坊,1989。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1996。
朱西甯 主編:《山東人在台灣》,台北:財團法人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199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青春時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廿週年回顧研討會大會,1997.10.24~26。
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2000。
朱天心:《方舟上的日子》,台北:聯合文學,2001。
朱天心:《二十二歲之前》,台北:聯合文學,2001。
朱天心:《未了》,台北:聯合文學,2001。
余英時 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1992。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台北:元尊,1997。
林燿德:《非常的日常》,台北:聯合文學,1999。
邱天助 著:《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2002。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胡蘭成:《今生今世》(上、下兩冊),台北:三三書坊,1980。
胡蘭成:《閑愁萬種》,台北:遠流,1981。
胡蘭成:《建國新書》,台北:遠流,1981。
洪三雄 著:《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台北:自立晚報,1993。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 編譯:《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高宣揚:《布爾迪厄》,台北:生智,2002。
洪鎌德:《民族主義》,台北:一橋,2003。
施正鋒:《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2003。
高格孚:《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台北:允晨,2004。
高上秦 主編:《時報文學獎》,台北:時報,1982。
袁瓊瓊:《隨意》,台北:洪範,1986。
海登‧懷特 著、陳永國.張萬娟 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
尉天驄:《民族與鄉土》,台中,慧龍,1979。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80。
張愛玲:《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台北:皇冠,1981.3
陳玉慧:《失火》,台北:三三書坊,1987。
張系國:《讓未來等一等吧》,台北:洪範,1987。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1988.6。
張北海:《美國郵簡》,台北:三三書坊,1990。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2000。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7。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1998。
曾健民主編:《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台北:人間,1998。
斯坦利‧費什 著、文楚安 譯:《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台北:立緒,1999
溫瑞安:《回首暮雲遠》,台北:四季,1977。
溫瑞安:《坦蕩神州》,台南:長河,1978。
楊照:《往事追憶錄》,台北:聯合文學,1994。
楊澤 主編:《七O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
楊澤:《七O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1994。
楊照:《迷路的詩》,台北:聯合文學,1996。
楊照:《倉皇島嶼:歷史與現實分析》,台北:遠流,1996。
楊照:《知識份子的炫麗黃昏》,台北:大田,1996。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8。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
劉登翰等:《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1991。
趙遐秋、呂正惠:《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
廖炳惠 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
黎湘萍:《文學台灣:台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2003。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2001。
盧非易:《日光男孩》,台北:三三書坊,1989。
鮑威 編、王麗業 等譯:《向權力說真話:愛德華‧賽義德和批評家的工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
鍾曉陽:《細說》,台北:三三書坊,1983。
鍾曉陽:《停車暫借問》,台北:三三書坊,1986。
鍾曉陽:《普通的生活》,台北:洪範,1992。
鍾曉陽:《愛妻》,台北:洪範,1996。
鍾曉陽:《流年》,台北:洪範,2001。
鍾曉陽:《遺恨傳奇》,台北:麥田,2002。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Elleke Boehmer 著、盛寧.韓敏中 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審陽:遼寧教育,1998。
Edward W. Said:《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2000。
Eric Hobsbawm 著、陳思文 譯:《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2002。
Edward soja 著、王宏志 等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桂冠,2004。
Fredric Jameson著、張京媛 譯:《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京大學,1994。
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成.楊遠嬰 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2004。
Pierre Bourdieu、J.-C.帕斯隆 著,刑克超 譯:《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北京,商務,2002。
Philip Smith 著、林宗德 譯:《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2004。
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 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巨流,2003。
(五) 單篇論文:
王德威:<從<狂人日記>到《荒人手記》:論朱天文,兼及胡蘭成與張愛玲>,收錄於《花憶前身》,台北:麥田,1996。
水晶:<蟬:夜訪張愛玲>,《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2000.7。
施懿琳:<南都女詩人石中英《芸香閣儷玉吟草》作品初探>,《臺灣史料研究》第15期,2000.6。陳芳明:<歷史的歧見與回歸的歧路:鄉土文學的定義與沉思>,《青春時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廿週年回顧研討會,行政院文建會主辦,1997.10.24~26。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下)>,《國文天地》第13卷8~9期,1998.1~2。
黃錦樹:<神州:文化鄉愁與內在中國>,《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1998。
莊子秀:<後現代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顧燕翎 主編),台北:女書文化,2000。
黃錦樹:<世俗的救贖?:論張派作家胡蘭成的超越之路>,《中山人文學報》第13期,2001。黃錦樹:<胡蘭成與新儒家:債務關係、護法招魂與禮樂革命新舊案>,《中山人文學報》第14期,2002。莊宜文:<朱西甯與胡蘭成、張愛玲的文學因緣>,「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發表論文,行政院文建會主辦、聯合文學承辦,2003.3.22~23。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文學學報》第4期,2003.8。
陳建忠:<一個殖民地作家的自畫像:論張文環小說中的「成長」主題>,《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
葉凱蒂:<在淪陷區上海寫作:蘇青以及她所創辦的文學雜誌《天地》>,《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下)》,彭小妍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9。
(六) 學位論文:
王若萍:《一個反支配論述的形成: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的論述與形構》,師大歷所史碩論,1996.6。
方一娟:《鍾曉陽小說研究》,政大國文教學碩論,2003.6。
何永慶:《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研究》,文化中文所碩論,1995。
吳雅慧:《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中興中文所碩論,2001.7。
吳明倫:《楊照小說研究》,逢甲中文所碩論,2003.6。
周永芳:《七十年代臺灣鄉土文學研究》,文化中文所碩論,1991。
邱玫玲:《以自我記憶建構他者歷史:朱天心小說的書寫網絡》,彰師大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論,2003.7。洪儀真:《三○年代和七○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中的左翼思想及其背景之比較》,臺大社會學研究所碩論,1997.6。
施佳瑩:《論蘇偉貞小說與戰後台灣文學史建構的關係》,政大中文所碩論,2001.7。
翁慧雯:《文學與政治:七○年代臺灣的「鄉土文學」論戰》,台大社會所碩論,1993。
翁燕玲:《林燿德研究:現代性的追索》,中正中文所碩論,2001.6。
孫鴻業:《污名、自我、與歷史:臺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清大社會所碩論,2002.1。
徐正芬:《朱天文小說研究》,台灣師大國文所教學班碩論,2002.6。
郭紀舟:《一九七○年代台灣左翼啟蒙運動:《夏潮》雜誌研究》,東海歷史所碩論,1995.6。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中央中文所碩論,1998.6。
陳國偉:《朱西甯小說研究》,中正中文所碩論,2000.6。
張瀛太:《朱西甯小說研究》,臺大中文所博論,2001.1。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中文所博論,2001.10。
傅錫誠:《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與重構:「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之解析》,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博論,2001.12.20。曾燕瑀:《朱天心小說研究》,清大中文所碩論,2002.7。
楊曉琪:《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暨文學場域的變遷》,暨南中文所碩論,2001.6。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大歷史所博論,2003.7。
劉叔慧:《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淡江中文所碩論,1995。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東海歷史所碩論,1996.1。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中文所碩論,2000.6。
蔡明諺:《龍族詩刊研究:兼論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清大中文所碩論,2002.5。
謝倩如:《朱天心小說研究》,高雄師大國文系教學班碩論,2003.1。
劉紋豪:《國族認同的失落與爭辯:朱天心小說研究(1977~2000)》,淡江中文所碩論,2003.6。
藍博堂:《臺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1971~1987》,師大歷所史碩論,1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