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大偉著作】
1.紀大偉,《感官世界》,台北:平氏,1995。
2.紀大偉,《膜》,台北:聯經,1996。
3.紀大偉編,《酷兒狂歡節》,台北市:元尊文化,1997。
4.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北市:元尊文化,1997。
5.紀大偉,《戀物癖》,台北:時報文化,1998。
6.紀大偉,《晚安巴比倫》,台北:探索,1998。
7.紀大偉,《感官世界》,台北:探索文化,2000新版。
【紀大偉期刊作品】
1.紀大偉,〈如果在巴黎,一個愛書人--巴黎書店巡禮〉,《幼獅文藝》,民1994年1月,頁46-51。2.紀大偉,〈「假作真時真亦假」--漫談「虛擬真實」與電影〉,《幼獅文藝》,1994年4月,頁42-45。3.紀大偉,〈一窺鬼魅的真面目:讀/看「歌劇魅影」〉,《幼獅文藝》,1994年11月,頁70-73。4.紀大偉,〈我愛鬍子〉,《幼獅文藝》,1995年3月,頁39-41。5.紀大偉、洪凌,〈當代台灣科幻小說的都會冷酷異境〉,《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鄭明娳主編,台北:時報,1995年,頁265-283。
6.紀大偉,〈帶餓思潑辣----《荒人手記》的酷兒閱讀〉,中外文學,第24卷3期,1995年8月,頁153-159。7.紀大偉,〈戀物無罪〉,《幼獅文藝》,1996年6月,頁60。8.紀大偉,〈置身紅寶石果子叢林中--側寫杜修蘭〉,《文訊》,1996年6月,頁82-83。9.紀大偉,〈學習自溺〉,《幼獅文藝》,1996年6月,頁67-68。10.紀大偉,〈我看故我在--成長電影與身分認同〉,《幼獅文藝》,1996年6月,頁94-99。11.紀大偉,〈心理劇的荒誕練習〉,《聯合文學》,1996年6月,頁59。12.紀大偉,〈如果世界和時間足夠--舊金山同志印象〉,《張老師月刊》,1996年6月, 頁54-58。13.紀大偉,〈親密戰友--同志通俗讀物〉《中國時報》開卷週報,民1996年7月4日,版37。
14.紀大偉,〈慾望與政治:1996年金馬影展同志專題的運動閱讀〉,《影響電影雜誌》,1996年10月。15.紀大偉,〈吸飽果汁的電影/空間--評<影像地誌學>〉,《聯合報》讀書人,1997年1月6日,版43。
16.紀大偉主講、李文紀錄〈酷兒文學〉,《幼獅文藝》,1997年4月。
17.紀大偉,〈「網路」和副刊的愛恨情仇〉,《聯合文學》,1997年4月,頁22。
18.紀大偉,〈翅膀沒有長硬就想要飛的語言〉,《聯合文學》,1997年7月,頁25。
19.紀大偉,〈身體解嚴〉,《張老師月刊》,1997年8月,頁14。
20.紀大偉〈去年在馬倫巴:模擬網頁小說〉,《中外文學》(衍異性與性別:酷兒小說與研究專輯),台北:中外文學,1997年8月,頁102-119。21.紀大偉,〈變奏真善美--談「大快人心」(Funny Games)〉,《影響》,1997年9月,頁132-133。22.紀大偉,〈衣櫃認識論1〉,《幼獅文藝》,1998年1月,頁13-25。23.紀大偉,〈衣櫃認識論2〉,《幼獅文藝》,1998年2月,頁15-23。24.紀大偉,〈衣櫃認識論3〉,《幼獅文藝》,1998年3月,頁18-30。25.紀大偉,〈衣櫃認識論4〉,《幼獅文藝》,1998年4月,頁47-52。26.紀大偉,〈衣櫃認識論5〉,《幼獅文藝》,1998年5月,頁58-62。27.紀大偉,〈衣櫃認識論6〉,《幼獅文藝》,1998年6月,頁63-67。28.紀大偉,〈衣櫃認識論7〉,《幼獅文藝》,1998年7月,頁98-102。29.紀大偉,〈衣櫃認識論8〉,《幼獅文藝》,1998年8月,頁99-103。30.紀大偉,〈衣櫃認識論9〉,《幼獅文藝》,1998年9月,頁99-102。31.紀大偉,〈衣櫃認識論10〉,《幼獅文藝》,1998年12月,頁94-99。32.紀大偉,〈他們都在關心什麼?----而我們又在焦慮什麼?〉,第二屆青年文學會議座談會,1998。
33.紀大偉,〈科幻小小說--餵養〉,《台北畫刊》,1999年1月,頁23-28。34.紀大偉,〈衣櫃認識論11〉,《幼獅文藝》,1999年1月,頁100-103。35.紀大偉,〈衣櫃認識論12〉,《幼獅文藝》,1999年2月,頁95-99。36.紀大偉,〈衣櫃認識論13〉,《幼獅文藝》,1999年3月,頁106-107。37.紀大偉,〈衣櫃認識論14〉,《幼獅文藝》,1999年4月,頁99-105。38.紀大偉,〈衣櫃認識論15〉,《幼獅文藝》,1999年6月,頁102-105。39.紀大偉,〈衣櫃認識論(完)〉,《幼獅文藝》,1999年7月,頁102-106。40.紀大偉,〈同志身體、酷兒還魂〉,《聯合文學》,1999年2月,頁105-106。41.紀大偉主講、李文冰記錄整理〈文學與瘋狂〉,《幼獅文藝》,1999年6月,頁32-35。
42.紀大偉,〈我們的時代〉,《聯合文學》,1999年6月,頁86-95。43.陳映真、丘秀芷、紀大偉,〈六0到九0超世代作家〉,《台北畫刊》,1999年6月,頁20-24。44.紀大偉,〈在「創作」與「展售」之間--當代作家與個人網站〉,《聯合文學》,1999年07,頁103-105。45.紀大偉,〈情書文學漫談〉,《幼獅文藝》,1999年8月,頁54-56。46.紀大偉,〈哀悼與憂鬱〉,《聯合文學》,2000年02月,頁58-61。47.紀大偉,〈同性戀政治經濟學—認同與消費〉(大眾‧文化‧消費專輯),台北:《中外文學》,2002年9月,頁69-90。48.紀大偉,〈誰是小王子?〉,《聯合報》副刊,2003年9月20日。
49.紀大偉,〈不能入睡的騎士〉,《聯合報》,2003年12月2日。
50.紀大偉,〈用英文讀小說〉,《聯合報》,2004年1月10日。
51.紀大偉,〈語言好輕鬆、生命太沈重〉,《聯合報》,2004年1月21日。
52.紀大偉,〈餛飩地標〉,《聯合報》,2004年2月7日。
53.紀大偉,〈可憐可憐好萊塢吧〉,《聯合報》,2004年4月3日。
54.紀大偉,〈後現代桃花扇〉,《聯合報》,2004年5月1日。
55.紀大偉,〈血淋淋的英文課〉,《聯合報》副刊,2004年5月15日。
56.紀大偉,〈崔建〉,《聯合報》副刊,2004年5月29日。
57.紀大偉,〈冷戰的文化遺產〉,《中國時報》,2004年7月16日。
58.紀大偉,〈包子麵條再襲擊〉,《中國時報》,2004年8月27日。
59.紀大偉,〈愛的教育—五四文學與同性戀〉,《自由時報》,2004年9月12日。
60.紀大偉,〈烏托邦之後--二十一世紀的臺灣同志文學生態〉,《文訊》「臺灣文學新世紀(2000~2004)之二:文學社群」專題,2004年11月,頁54-58。61.紀大偉,〈已經收進衣櫃了〉,《聯合文學》,2005年2頁110-111。
62.紀大偉,〈第一世界的國家寓言:回想索爾.貝婁〉,《印刻文學生活誌》,2005年5月,頁157-160。63.紀大偉,〈情欲小說住在羅曼史隔壁〉,《聯合報》副刊,2005年5月1日。
64.紀大偉,〈有眼無珠〉,《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5月1日。
65.紀大偉,〈BBQ書報攤〉,《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5月15日。
66.紀大偉,〈流浪街頭的光碟〉,《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5月29日。
67.紀大偉,〈漫畫身體〉,《聯合報》副刊,2005年6月1日。
68.紀大偉,〈為什麼只有台北有?〉,《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6月12日。
69.紀大偉,〈手機別看我〉,《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6月26日。
70.紀大偉,〈唐人街〉,《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7月10日。
71.紀大偉,〈毛政權時期的小說與慾望,上〉,《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7月15日。
72.紀大偉,〈毛政權時期的小說與慾望,下〉,《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7月16日。
73.紀大偉,〈影像也移民〉,《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7月24日。
【同志/酷兒性別理論】
1.Gergoru M. Herek著,江淑琳譯,《污名與性取向》(Stigma and Sexual Orientation : Understanding Prejudice Against Lesbians, Gay Men, and Bisexuals),台北市:韋伯文化,2000。
2.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Feminist Thought:Desire, Power, and Academic Discourse),台北市:巨流,1997。
3.Vanessa Baird著、江明親譯,《性別多樣化:彩繪性別光譜》,台北:書林,2003。
4.王逢振等編譯,《『怪異』理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0。
5.王逢振等編譯,《性別政治》,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6.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性別與文化、再現》(上、下),台北市:心理出版社,1999。
7.布洛(Vern L.Bullough & Bonnie Bullough)著、戚堅衛譯,《性態度---神話與真實》(SEXUAL ATTITUDES myths & realities),台北:桂冠,2000。
8.托里‧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Textual politics :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板橋:駱駝出版,1995。
9.米歇爾‧傅科(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Histore de la sexualite ),台北市:桂冠,1990。
10.米歇爾‧傅科(Michel Foucault)著,謝石、沈力譯,《性史:第一、二卷》(The History of Sexuality),台北市:結構群,1990。
11.扥馬斯‧拉克爾(Thomas Laqueur)著,趙萬鵬譯,《身體與性屬》(Making SEX )(瀋陽:春風文藝,1999)。
12.佛洛依德文集--五,《性學三論》,台北:米娜貝爾,2000。
13.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市:皇冠,1994。
14.何春蕤主編,《呼喚台灣新女性》,台北市:元尊文化,1997。
15.何春蕤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台北:元尊文化,1999。
16.何春蕤編,《同志研究》,台北:巨流,2001。
17.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2000。
18.何春蕤編,《酷兒:理論與政治》,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8。
19.克莉絲‧維登(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Feminist Practice & Poststructralist Theory),台北市:桂冠,1994。
20.吳錫德主編,《情慾與禁忌》(世界文學:夏季號),台北市:麥田出版,2002。
21.李銀河,《性的問題》,北京:中國青年,1999。
22.李銀河,《福柯與性—解讀福柯《性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23.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
24.周華山,《性別越界在中國》,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2000。
25.周華山,《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
26.陳學明,《性革命》,台北:揚智,1995。
27.林水福/林燿德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台北:時報,1997。
28.林芳玫,《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女書文化出版,1999。
29.林芳玫,《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女書文化出版,1999。
30.杰佛瑞‧威克斯(Jeffrey Weeks)著,侯萍、宋文傳譯,《20世紀的性理論與性觀念》(Making Sexual History),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31.保羅‧里克爾(Paul Ricoeur)著、翁紹軍譯,《惡的象徵》(The Symbolism of Evil),台北市:桂冠,1992。
32.柯采新(Cheshire Calhoun)著,張娟芬譯,《同女出走》,台北:女書文化,1997。
33.珍妮佛‧哈汀(Jannifer Harding)著、林秀麗譯,《性與身體的解構》(Sex Act:Practices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台北:韋伯,2000。
34.紀大偉編,《酷兒狂歡節》,台北市:元尊文化,1997。
35.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北市:元尊文化,1997。
36.紀登思(Anthony Giddens)著,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Sexuality,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台北:巨流,2001。
37.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著,羅麗英譯,《愛欲與文明》(Eros and Civilization),台北:南方,1988。
38.張小虹,《怪胎家族羅曼史》,台北:時報,2000。
39.張小虹,《性別越界》,台北:聯合文學,1998。
40.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欲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1993。
41.張小虹,《情慾微物論》,台北:大田,1999。
42.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1996。
43.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
44.張娟芬,《姊妹戲牆》,台北:聯合文學,1998。
45.張喬婷,《馴服與抵抗》,台北:唐山,2000。
46.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
47.莊慧秋主編,《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2002。
48.凱特‧米利特(Kate Millett)著,宋文傳譯,《性政治》(Sexual Politics),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49.楊美惠,《女性‧女性主義‧性革命》,台北:合志文化,1988。
50.葛爾‧羅賓(Gayle Rubin)等著、李銀河譯,《酷兒理論—西方90年代性思潮》(Queer Theory:Western Sexual Thought in 1990s),北京:時事,2000。
51.詹姆士‧麥克布萊德‧戴柏斯(James McBride Dabbs)、瑪麗‧嘉德溫‧戴柏斯(Mary Godwin Dabbs)合著,許晉福譯,《性慾、權力、惡行與微笑:窺視睪固酮的角色扮演遊戲》(Heroes, Rogues, and Lovers : Testosterone and Behavior),台北市:麥克羅希爾,2001。
52.趙彥寧,《帶著草帽到處旅行》,台北市:巨流,2001。
53.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
54.劉亮雅,《欲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1998。
55.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市:聯合文學,1998。
56.譚馨‧史帕哥(Tamsin Spargo)著,林文源譯,《傅科與酷兒理論》(Foucault and Queer Theory),台北: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2002。
57.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市:女書文化,1999。
58.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
【後現代理論】
1.Perry Anderson著,王晶譯,《後現代性的起源》,台北:聯經,1999。
2.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Postmodern Theory : Critical Interrogations),台北市:巨流,1994。
3.Steven Connor著,唐維敏譯,《後現代文化導論》(Postmodernist culture : an introduction to throries of the contemporary),台北市:五南,1999。
4.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92。
5.安吉拉‧莫克羅比(Angela McRobbie)著,田曉菲譯,《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Postmodernism and Popular Culture),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6.克里斯多福‧諾利斯(Christopher Norris)著、劉自荃譯,《解構批評理論與應用》(Deconstruction,theory and practice),板橋:駱駝出版,1995。
7.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當代論辯》,台北:立緒,1997。
8.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9.尚‧布西亞(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Le systeme des objets),台北:時報文化,1997。
10.尚‧布西亞(Jean Baudrillard)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es et simulation),台北:時報文化,1998。
11.尚‧布西亞(Jean Baudrillard)著,劉成富、全志綱譯,《消費社會》(La societe de consommation),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2.張旭東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13.麥可‧潘恩(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Reading Throry : An Introduction to Lacan, Derrida, and Kristeva),台北:書林,1996。
14.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On”What is history” from Carr and Elton to Rorty and White),台北:麥田,2000。
15.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台北:時報文化,1998。16.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1989。17.雷蒙德‧威廉斯著,羅剛、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18.廖炳惠主編,《回顧現代文化想像》,台北:時報,1995。
【文學史/文化論述】
1.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7。
2.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評點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
3.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
4.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
5.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8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
6.林淇漾,《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市:麥田出版,2001。
7.馬克‧波斯特(Mark Poster)著,范靜嘩譯,《第二媒介時代》(The Second Media Age),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
9.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2001。
10.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縱論》,台北:聯經,1998。
11.楊澤主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
12.楊澤主編,《縱浪談》,台北:時報文化,1996。
13.簡瑛瑛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1997。
【學位論文】
1.沈俊翔,《九0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2.張貝雯,《後現代的色情與猥褻:性與身體的擬象》,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3.許劍橋,《90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4.傅吉毅,《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5.黃宏昭,《符號‧擬仿‧內爆----布西亞媒介社會論述探討》,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6.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中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期刊資料】
1.〈90年代台灣文學現象觀察〉專題,《文訊》,2000年12月,頁36-77。
2.〈非常愛戀:同志學‧同志文學〉專題,《聯合文學》,第13卷4期,1997年2月,頁40—99。
3.〈新世紀、新性別—跨性別展演專題〉,《誠品好讀》第五期,2000年11月,頁4─21。
4.〈酷兒Queer專輯〉,《島嶼邊緣》總號第十期,1994年1月15日。
5.《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同志研究專題)台北: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研究組,第15期,2003年5月。
6.《中外文學》(同志論述專輯),第25卷1期,台北:中外文學,1996年6月。
7.《中外文學》(怪胎情慾學專輯),第26卷12期,台北:中外文學,1998年5月。
8.《中外文學》(性/性別政治專輯),第25卷4期,台北:中外文學。
9.《中外文學》(衍異性與性別:酷兒小說與研究專輯),第26卷3期,台北:中外文學,1997年8月。
10.《中外文學》〈空間、性別、再現專輯〉,第317期,1998年10月。
11.《當代》(挑戰正典:網路文學的興起專輯),第192期,2003年8月。
12.【台灣科幻文學專題】,《文訊》,2002年2月。
13.于治中,〈禁忌的關懷〉,《聯合文學》,第7卷11期,1991年9月,頁167—169。14.王德威,〈愛欲相煎纏綿不絕—當代小說的情色寫作風潮〉,《中國時報》1996年2月1日。
15.卡維波,〈什麼是酷兒?〉,《騷動》季刊,第四期,1997年6月。16.石之瑜,〈主體政治與政治主體〉,《問題與研究》,1998年5月。
17.朱偉誠,〈台灣同志學〉《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8期,2001年3月,頁32-37。
18.朱偉誠,〈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閱讀〉,中外文學,第24卷3期,1995年8月,頁141-152。19.何春蕤,〈色情與女/性能動主體〉,《中外文學》「性/性別政治」專輯,1996年9月,頁6-37。
20.吳明益,〈在已知與未知的世界漫遊—科幻小說概述(下)〉,《幼獅文藝》590號,2003年2月。21.吳明益,〈在已知與未知的世界漫遊—科幻小說概述(上)〉,《幼獅文藝》589號,2003年1月。22.吳瑞元,〈正在創造的歷史:介紹台灣現代同志情慾運動〉,《史匯》,第二期,1997年6月,頁103—107。23.吳瑞元,〈在情慾的視野中發現同性情慾歷史—情慾歷史的特色與古代同性情慾歷史的建構〉,《史匯》,第二期,1997年6月,頁81—102。24.林宇玲,〈解讀珠蒂巴勒的性/性別理論〉《婦女與兩性學刊》第8期,1997年4月,頁239-263。(英文資料)
25.林添發,〈紀大偉異色的身分認同〉,《中國時報》,84年11月9日,版42。
26.邱貴芬,〈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份定位〉,《台灣文藝》(新生版),1996年12月,頁110—125。
27.唐捐、楊佳嫻,〈暴走‧狂歡‧傳奇〉,《聯合報》,2003年09月14日。
28.唐毓麗,〈新感官小說的美學與政治:九十年代情色小說的文學觀察〉,《當代》第182期,2002年10月,頁118—141。29.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第24卷7期,1995年12月,頁140—145。
30.張人傑,〈情慾叢結與身體政治--從斷袖、同性戀到酷兒〉,《月旦法學雜誌》第30期,1997年11月,頁22—29。
31.許薇宜,〈酷兒作家:紀大偉〉,《野葡萄文學誌》2004/02,頁70-73。32.郭正宜,〈你沒辦法瞭解我的憂慮,我愛上一隻母恐龍〉,《高苑學報》,第6卷1期,1997年,頁483—492。
33.陳光興,〈切掉父權體制的命根子:解構色情文化〉,《聯合文學》,第7卷11期,1991年9月,頁153—155。34.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78期,1999年8月號,頁162-173。35.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台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性戀意象〉,《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台北:萬卷樓,2000,頁146--170
36.游美惠,〈身體、性別與性教育:女性主義的觀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性別/醫療/身體專題),台北: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研究組,第14期,2002年11月,頁81—117。37.辜敏倫,〈女同性戀的身體:目光凝視與主體位置〉,《聯合文學》,1995年2月,頁134—139。38.黃慧琦,〈簡介「酷兒空間: 建築和同性之欲」〉,《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1998年7月。
39.楊儒賓,〈性與文明〉,《聯合文學》,第7卷11期,1991年9月,頁156—160。40.董成瑜,〈賽菊蔻:用生命示範酷兒操演〉,《中國時報》1998年10月8日。
41.廖朝陽,〈重述與開放:評巴特勒的《造就身體》〉,《中外文學》,第24卷7期,1995年12月,頁123—129。
42.趙彥寧,〈試論父系歷史空間性中怪胎情慾化的可能〉,《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五期:同志空間專輯》,1998年7月,頁197—209。43.劉人鵬,〈在「經典」與「人類」的旁邊:1994幼獅科幻文學獎酷兒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清華學報》新32卷第一期,2002年6月,頁167-202。44.劉亮雅,〈易身通行〉,《聯合文學》第154期,1997年8月,頁11。
45.劉毓秀,〈走出「唯一」流向「非一」:從佛洛伊德到伊蕊格萊〉,《中外文學》,第28卷5期,頁9-37,1999年10月。46.蔡美麗,〈從資本主義的文化特質談「情慾解放」的雙面性〉,《當代》第124期,1997年12月。47.蔡鳳儀,〈紀大偉--優游在矛盾及不確定中〉,《家庭》,1996年7月,頁20。48.鄭樹森,〈記憶的黑洞--紀大偉的<牙齒>〉,《幼獅文藝》,1996年6月,頁42-43。49.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第24卷,第11期,1996年4月50.謝芷霖,〈城堡型塑的過程:我所認識的紀大偉〉,《文訊》,1995年4月,頁93—95。51.魏可風整理,〈如何測量情慾的彎度:談台灣的情慾書寫與分歧觀點〉,《聯合文學》,1996年6月,頁 10—22。
52.顧燕翎,〈台灣婦運組織中性慾政治之轉變:受害客體抑或情慾主體〉,《思與言》,第35卷1期,1997年3月,頁8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