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林義相,金融資產管理:金融產品與金融創新。出版,台北:五南書局,
民國八十七年。
二、期刊
余淑玫 ,「我國證券市場的現況及展望」,國立台北商專學報。第51期(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185-234。李雅慧,「新時代趨勢下的券商」,實用稅務。第287期(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18-20。汪欣寧,「證券市場誰佔鰲頭」,實用稅務。第287期(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12-16。林基煌,「我國證券商經營績效之研究」,證券金融。第58期(民國八十七年七月),1-24。簡淑華、彭莉娟,國內綜合券商未來發展探討,企銀季刊。第24卷,第4期
(民國90年4月),159-166。
三、學術論文
石旭順,「新台幣結構型商品對資產配置效率之影響」,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份。沙俊豪,「綜合證券商服務品質與業績績效之相關性研究」,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民國八十六年六月。郭峻權,「證券商購併策略與財務績效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民國八十八年六月。陳宣全,「我國新金融商品發展暨行銷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民國九十二年六月。高偉慈,「金融產品創新類型、創新程序與行銷績效把關係之研究 - 銀行業實證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三年六月。黃璧吟,「券商服務品質缺口與經營績效之實證研究-以群益證券為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民國九十三年四月份。郭俊權,「證券商購併策略與財務績效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歐陽如虹,「台灣證券商經營效率分析 」,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民國九十一年六月。
羅一忠 ,「國內綜合證券商經營績效之評估 - 主成分分析及灰色關聯分析之應用」,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金融研究所,民國九十年六月。張澄,「金融服務業新產品發展程序之研究-以保險業、銀行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作詩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廖邦玲,「我國商業銀行新金融商品發展過程與商品績效之相關性探討」,碩士論文,私立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民國九十年六月。劉坤霖,「國內消費金融創新策略建立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六月。闕河南,「服務業創新成功因素之研究-以我國銀行業為例」,政治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七月。
歐陽如虹,「台灣證券商經營效率分析」,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民國九十一年六月。
四、報紙
反浮動連動債券-低利時代利器,工商時報,2003/05/17,12版。
台灣ETF50 研究報告,工商時報,2003/05/15,12版。
新投資工具-組合型基金,工商時報,2003/06/17,10版。
康文柔、陳淑泰,「券商去年獲利多數寫下佳績」,2004/01/07,18版。
五、其他
寶來證券,新金融商品完全手冊,2004年。
六、網路
元大京華網站 http://www.yuanta.com.tw
寶來金融網 http://www.polaris.com.tw
TEJ 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 http://www.tej.com.tw/
臺灣證券交易所http://www.tse.com.tw
臺灣期貨交易所http://www.taifes.com.tw
公開資訊觀測站 http://newmops.tse.com.tw
貳、 西文部份
(Ⅰ) Book
Kast, F.I.and Rosenzweing, J.E. (1974),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
A System Approach, 2.ed, New York: Mcgraw-hill.
Szilagyi,A.O. (1984),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Califomia :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pp.56-62
(Ⅱ) Periodical
Bowers,M.R.(1986)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A suggested model for banks. Jurnal of Retail Banking,
8,19-24.
Cooper,/R,G.and Brentani,V.(1991) New industrical financial
services : What distinguishes the winner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8.75-90.
Choi, F.D.S.,& Mueler (1992),”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England,Cliffs, NJ:Prentice-Hall,Inc.
Easingwood,C.J.and Storey,C.(1991)Success factors for new
Consumer financial ser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9,1,3-10.
Green,D.H.,Donald,W.B.and Adrian,B.R. (1985),“Entry Strategy and
Longterm Performance:Conceptualization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Vol.59pp.1-16.
Hitt, M.A. (1988),The measuring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Multiple Domains and Constituencies”,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8,pp.28-40
Johne,A.F.and Pavlidis,M.P.(1996) How banks apply marketing
Expertise to develop new derivative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3,440-452.
Kleinschmidt,E.J.and Cooper,R.G.(1991) The impact of Product
Innovativeness o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8,240-251.
Negandhi, A.R., Eshghi, G.S.,and Yuen, E.C.(1985),“The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Japanese Subsidiaries Oversea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27,no.4,pp.93-105.
Stokes,P.M. (1982), A Total System Approach to Management Control,pp.37-
38.
Scheuing,E.E.& Johnson,E.M.(1989)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7,2,17-21.
Venkatrman,N.Ramanujam,V.,(1986)“Measurement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strategy reseach: A comparison of approach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11,no.4,pp.8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