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l-Gredler, M.E.(1986/1991).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盧雪梅(譯)。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的取向。台北:心理。
Neuman,W.L.(1950/2000).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Philip & Newman, B.(1991/1994).Development through life:A psychosocial approach.
郭靜晃、吳幸玲(譯)。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Strauss,A.,& Corbin,J.(1990/1997).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徐宗國(譯)。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Thomas,R.M.、莊稼嬰、汪欲先(1998)。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三民。
丁兆漪(1994)。社會福利意識型態及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以台北市職業婦女為例。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內政部全球資訊網(2004)。內政統計通報。2004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moi.gov.tw/home/home.asp
內政部兒童局(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臺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摘要版)。2003年08月21日,取自http://www.cbi.gov.tw/all-benefits.php?t_type=s&h_id=20
內政部兒童局(2003)。兒童福利數據。2004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cbi.gov.tw/all-benefits.php
內政部統計處(2002)。台閩地區現住人口婚姻狀況。2003年8月18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毛慶禎(2001)。偏遠地區資訊自由化議題-自由軟體在花蓮縣萬榮鄉的應用。2003年9月16日,取自http://www.lins.fju.edu.tw/~mao/va/faife.htm王 博(2000)。「端正教育方向,明確教育思想」討論會主持人。如何讓孩子的課余生活更有意義。湖南教育(14),22-23。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本源(1996)國小實施課後托育活動之我見。彰化文教,38,50-53。
王勇鵬(2000)。「端正教育方向,明確教育思想」討論會發言人。如何讓孩子的課余生活更有意義。湖南教育(14),22-23。
王麗容(1992)。台北市職業婦女與兒童福利需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台中縣教育網路中心(2003)。單位組織--學校概況。2003年12月15日,取自 http://www.tcc.edu.tw/
台北市教育局(1997)。台北市國民小學辦理課後活動實施要點。2003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edu2/2-3/teaching.htm
瓦歷斯.尤幹(1997)。弱勢兒童的教育-文化的對話與相互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19,18-2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4)。補習及進修教育法(民國93年06月23日修正)。2004年7月1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80002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吳百祿(2001)。從美國學生之課後活動談高雄市課後照顧學生之措施。公教資訊季刊,5(4),1-14。吳佑珍(2002)。社區照顧服務方案與促進婦女就業─以「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南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南。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杜明城(1995)偏遠地區的教育診斷。國教之聲,29(2),1-4。
周震歐(主編)(1996)。兒童福利。台北:巨流。
孟源北、黃洁(2002)。家長指導孩子課余生活的狀況與思考。教育導刊,2002年2、3月上半月,50-52。
房思平(1998a)。二十一世紀社區學習中心:課後學習輔導措施。2003年12月4日,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cs/ecs97/ecs-71.txt
房思平(1998b)。學校即社區學習中心。2003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cs/ecs97/ecs-62.txt
林正寰(1992)。智能障礙學童課後托育服務需求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林晉宇(2003)。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參與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中。林勝義(2002)。兒童福利。台北:五南。
林進山(1995)。從課後活動班談開放教育的實施。北縣教育,10,50-54。邱方晞(2002)。補充性措施。載於葉肅科、蔡漢賢(主編),五十年來的兒童福利。台中市:內政部兒童局。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麗文。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憶蓓、呂慧珍(2003,11月)。國民小學實施課後托育之現況研究-以台中縣偏遠地區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論文發表於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財團法人幸福福利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之「二十一世紀兒少福利與醫療福利」學術研討會,台灣台中。
孫碧霞(1988)。學齡兒童課後照顧及輔導。社區發展季刊,41,54-57。
孫憶芬(2002)。工作特性、工作投入與訓練前自我效能評估之相關性探討-以高雄縣偏遠地區及非都會型城市之國小教師為例。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徐 諶(1996)。雙頭馬車如何行。師友,353,6-10。
馬祖琳(2003,11月)。台灣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服務之發展與沿革。論文發表於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財團法人幸福福利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之「二十一世紀兒少福利與醫療福利」學術研討會,台灣台中。
馬祖琳、吳怡真、許尤靜、江金惠、許藍文(2000)。課後托育機構保育人員基本能力分析。生活應用科技學刊,1(2),205-219。馬祖琳、陳蓓薇、陳淑華、蘇怡萍、謝惠如(2000)。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2(1),1-11。張明輝(2000)。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及其啟示。學校行政,5,123-134。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元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景媛(2001)。綜合活動主題式教學單元設計實務。2003年10月6日,取自 http://163.23.74.193/data.htm
教育部國教司(2003a)。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及人員資格標準。2003年8月26日,取自http://www.eje.ntnu.edu.tw/new/index.asp
教育部國教司(2003b)。九十三年度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2004年1月5日,取自http://140.122.120.230/ejedata/kying/200312151810/index.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3)。學校通訊錄及各類統計-國小概況表(91學年度)。2003年12月26日,取自http://140.111.1.22/school/index_a1.htm
第一線的見證(2003)。偏遠地區貧童身體健康苦況-偏遠地區醫療問題。2003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worldvision.org.tw/edm/healthychild/witness.htm
莊珮瑋(2000)。台中市單親家長對其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中。許興讓(1997)。偏遠地區圖書館的經營之道-以澎湖縣湖西鄉為例。書苑季刊32,84-97。郭靜晃等(2000)。兒童福利-兒童照顧方案規劃。台北:揚智。
陳恆光(2003)。改善偏遠地區教育,政府不應袖手旁觀。2003年12月4日,取自http://www.cdn.com.tw/live/2003/09/21/text/920921e2.html
陳康宜(2004,12月21日)。偏遠國小課後照顧人員資格標準放寬。國語日報,1版。
陳淑琦(1996)。托育服務。載於周震歐(主編),兒童福利。台北:巨流。
陳惠珍(2003)。透過網路進修消弭偏遠地區教師進修上的困境。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2。2003年11月16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2/32-09.htm
陳雅琴(1999)。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之探討-以台北市課後照顧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彭婉如文教基金會(2003)。社區國小學童課後照顧支持系統簡介。2004年1月29日,取自 http://www.pwr.org.tw/comm/p2.asp
馮燕(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兒童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台北:內政部。
黃怡瑾(2000)。台南市國小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情形之初探。台南師院學報,33,233-262。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淑英、劉依潔(2003)。支持普及化兒童課後照顧的「兒童課後照顧方案」政策。2003年9月20日,取自http://twl.ngo.org.tw/other8.htm
黃菁菁(2004)。日本出生率再創新低引起政府各界緊張。2004年6月25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040610/43/ps3i.html
黃雅詩(2004)。百人以下小校 監院建議裁併。2004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udn.com/2004/6/11/NEWS/NATIONAL/NAT4/2071861.shtml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朝祥(2001,4月21日)。構築人人有書讀的溫馨社會。中央日報,14版。
楊蓓瑛(2000)。台北市國小特殊班課後輔導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詹益淦(2002)。個案學校(化名)組織文化人造器物層次、價值與基本假定分析及組織變革與領導,載於台中縣個案學校(化名)(主編),巴信的天空。台灣台中:振暉美術印刷有限公司。
劉小鋼(2002)。學生偏差行為的界定。2004年7月11日,取自http://www.schoolnet.edu.mo/msnvc/vc007/IB1103.HTM
劉淑雯(2002)。私立課後托育教師專業能力、工作滿意與教師效能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南。劉毓秀(2001)。北歐托育政策。2004年2月9日,取自http://home.kimo.com.tw/ecce20012001/d1.htm
劉毓蘭(2002)。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改善偏遠地區資訊學習。2003年12月6日,取自http://140.111.1.192/moecc/information/far_school.htm
劉翠華(1990)。學童課後托育服務模式之研究-以台北市三個地區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光昭(1998)。偏遠地區醫療問題探討--以恆春地區為例。醫院,31(1),29-36。蔡祈賢(1997)。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新探討。教師天地,86,6-10。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台北:心理。
鄭望崢(1988)。都市學童課後托育服務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麗珍(2002)。議題六:如何健全家庭功能提昇生活品質。2004年6月28日,取自 http://volnet.moi.gov.tw/sowf/23/clcr.htm
蕭昭君(1996,1月)。教室中的主人與客人-花蓮鄉下學童經驗課程觀察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主辦之「偏遠地區的教育診斷,理論與實務的探究」學術研討會,台灣台東。
韓國棟(2003,7月26日)。國小開辦課後班。中國時報,1版。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魏意芳(2002)。日本學童保育制度之研究:對我國課後托育的啟示。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台東。Anonymous(2003).After-school grants yield few results,ED study says.What work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Alexandria:Feb 2003 V35 n2 p3-4.
Arnhold, R.W.,& Auxter, D.A.(2001).Where are the physical and recreation programs? Overview of federa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Policies.Palaeatra.Macomb:17(3),5-6.
Blakley, B., Blau, R., Brady, E.H., Streibert, C., Zavitkovsky, A.,& Zavitkovsky, D.(1993).Activities for school-age child care:playing and learning.Washington,D.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Bredekamp, S.(1987).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serving children from birth through age 8.Washington,D.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Coleman, M., Wallinga, C.,& Toledo, C. (1999).School-age child care:an examination of philosophical priorities.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7(2),123-128.
Cronbach, L.J.(1975).Beyond the two disciplines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American psychologist.30,116-127.
Fox, J.A.,& Newman, S.A.(1997).After-school crime or after-school program:Tuning in to the prime time for violent juvenile crime and implications for national policy.Fight Crime:Invest in Kids,Washington,DC.
Glaser, B.C.,& Strauss, A.L.(1967).The discovery of ground theory.Chicago:Aldine.
Granger, R.C.,& Kane, T.(2004).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fter-school programs.Education week,Feb.18,2004,P52、P76.
Hall, A.H.,& Niemeyer, J.A.(2000).Inclusion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 school-aged child care programs.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7(3),185-190.
Halpern, R.(1999).After-school programs for low-income children: Promise and challenges.In R.E.Behrman(ed.),The future of children: When school is out(pp.81-95).Los Altos, Calif.: 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Foundation.
Hardy, L.(2003).After-school program face federal cuts.The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Apr 2003 V190 n4 p9.
Hirsch, E.S.(1996).The block book.Washington,D.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Jacobson, L.(2003a).After-school report called into question. Education Week.V22 n37.
Jacobson, L.(2003b).Children and families.Education Week. Washington: 23(8),10.
Kadushin, A.(1980).Child welfare services(3rd ed.).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Lombardi, J., Blank, H., Bond, J.T.,& Gallnsky, E.(1999).Opening a new window on child care: A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child care in the nation today. New York: National council of Jewish women (NCJW).
Miller, R.(2003).The dallas morning news Robert Miller column. Knight Ridder Tribune Business News.
Musson, S.(1994).School-age care.Canada:Addison-Wesley publisher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2).Community programs to promote youth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euman, W.L.(1997).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Boston: Allyn and Bacon.
Nieting, P.L.(1983).School-age child care:In support of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Childhood education,Sep./Oct.,6-10.
Piha, S.,& Miller, B.(2003) .Getting the most from afterschool: The role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in a high-stakes learning environment.Wellesley, Mass.: National Institute on Out-of-School Time.
PR News(1999).Case study partnerships community relations results in after-school program success.PR News.Potomac:55(17).
Riley, R.W.(1999).Learning centers provide after-school options.Teaching Pre K-8. Westport,Conn.:Early Years,Inc.
Robelen, E.W.(2003).Report gauges effect of after-school plan.Education week.Washington:Mar26 2003 V22 n28 p21.
Robert, E.S.(2003).Case study.In N.K. Denzin & Y.S. Lincoln(eds.),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Thou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
Rosenthal, R.,& Vandell, D.L.(1996).Quality of care at school-aged child-care programs:regulatable features,observed experiences, child perspectives,and parent perspectives.Child department. 67(5),2434-2445.
Schinke, P., Orlandi, M.,& Cole, K.(1992).Boys and girls clubs in public housing development:prevention services for youth at risk,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OSAP Special Issue.
Sergiovanni, T.J.(1993).Building community in school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nyder, H.,& Sickmund, M.(1999).Juvenile offenders and victims.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ograms.Retrieved January 4,2005,from http://www.ncjrs.org/html/ojjdp/nationalreport99/toc.html
Sonenstein, Freya, L., Gates, Gary, J., Schmidt, Stefanie, Bolshun,& Natalya(2002).Primary child care arrangement of employed parents:Findings from the 1999 national survey of America''s families.Urban institute,Washington,DC.
Thompson, M.M.,& Tutwiler,S.W.(2001).Coaching the after-school instructional staff.Educational Leadership.58(7),56.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1).21st 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Retrieved January 4,2005,from http://www.ed.gov/pubs/21cent/first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