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榮春作品集:
《烏石帆影》,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7月。
《祖國與同胞》上、下冊,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12月。
《八十大壽》上、下冊,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12月。
《海角歸人》,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12月。
《懷母》,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12月。
《鄉愁》,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12月。
《和平街》,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12月。
《洋樓芳夢》,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12月。
《李榮春的文學世界》,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12月。收輯李榮春與友人來往書信、他人評論李榮春作品文章、評論引得及生平年表等。
二、評論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列)
中島利郎編,《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雜誌》,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3月。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王曉波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新編》,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年8月。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莊明萱、劉豋翰、林政讓、林承璜、楊際嵐、黃重添主編,《台灣文學史》,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
向陽,《喧嘩、吟哦與嘆息:台灣文學散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7月。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李敏勇,《戰後台灣文學反思》,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6月。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10月。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叢刊,1996年7月。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叢刊,1996年7月。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12月。
梁明雄,《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6月。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2月。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莊淑芝,《台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陳紀瑩,《文協十年》,台北:文壇社,1960年。
張金�晼A《斷裂與再生-台灣文藝》研究,台南市: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7月。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12月。
彭瑞金,《臺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3月。
彭瑞金,《台灣文學步道》,高雄縣: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
陳芳明,〈戰後台灣大河小說的起源〉,收入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陳明台,《台中市文學史初編》,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
陳明台,《強韌的精神─台灣文學研究論集(二)》,高雄:春暉出版社,2005年5月。
陳明台,《台灣文學研究論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出版社,1993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1992年。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年。
葉石濤,《一個老朽的五0年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楊碧川,《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台北:稻香出版社,1996年6月。
楊照,《夢與灰燼 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4月。
司徒衛,《五十年代文學評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
鍾肇政,《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3月。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台北:新台灣文庫,1998年
鍾肇政,《鍾肇政全集26書簡集(四)》,桃園縣文化局,2002年。
張明雄,《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9月。
龔鵬程,《臺灣文學在臺灣》,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3月。
《文友通訊》(高雄:《文學界》第五集,1983年1月)。
《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Rene & Wellek著,梁伯傑譯,台北:水牛出版社,1987年。
三、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德威,〈五十年代反共小說新論一種逝去的文學?〉,台北:《聯合副刊》43版,1994年3月17-19日。
李麗玲,〈「真實與虛構」-從人物論李榮春的文學世界〉,宜蘭文獻雜誌第31期,1998年1月。李瑞騰,〈張道藩先生「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試論〉,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6卷1期,1988年9月。
李 牧,〈新文學運動歷程中的關鍵時代-試探五○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思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文訊》第九期,1984年3月。
李鏡明,〈「我的四伯」-挑戰命運和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李榮春先生〉,宜蘭文獻雜誌第31期,1998年1月。宋東陽,〈朝向許願中的黎明-試論吳濁流作品中的「中國經驗」〉,高雄:文學界10期,1984年5月。
林亨泰,〈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們-從《銀鈴會》談起〉,《笠》詩刊第127期,1985年6月。
施淑,〈首與體-日據時代台灣小說中頹廢意識的起源〉,呂赫若文學研討會,1995年。
游勝冠,〈戰後台灣的反殖民文學〉,《台灣史料研究》第3期,1994年2月。
張素貞,〈五0年代小說管窺〉,《文訊》第9期,1984年,2月。張素貞,〈五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中外文學》14卷1期,1985年6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十一章〈反共文學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第199期,2001年5月。陳芳明,〈五0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第200期,2001年6月號。
陳芳明,〈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聯合文學》第197期,2001年3月號。
陳芳明,〈殖民地傷痕及其終結〉,《聯合文學》第191期,2000年9月號。
陳芳明,〈百年來的台灣文學與台灣風格〉,收錄於:《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陳芳明,〈吳濁流的自傳體書寫與大河小說的企圖〉,《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陳有仁,〈「我與榮春先生交往及其進公論報始末」-謹為榮春謝世四週年紀念專輯而寫〉,宜蘭文獻雜誌第31期,1998年1月。陳偉智,〈吳沙開蘭歷史的形成〉,收錄在林萬隆編:《宜蘭文獻合訂本》,宜蘭文獻委員會,1972年。
張道藩,〈發刊辭〉,《文藝創作》第一期,1951年5月4日
張道藩,〈戰鬥文藝新展望〉,《文藝創作》第57期,1956年1月。
彭瑞金,〈殉道者言-評介李榮春的文學遺書<懷母>〉,宜蘭文獻雜誌第31期,1998年1月。
彭瑞金,〈還李榮春文學公道〉,宜蘭文獻雜誌第31期,1998年1月。葉芸芸,〈試論戰後初期的台灣智識份子及其活動〉,《文季》第11期,1985年6月。
錢鴻鈞,〈「認識一位逝去的老作家」-從「文友通訊」進入李榮春的文學世界〉,宜蘭文獻雜誌第31期,1998年1月。錢鴻鈞,〈大巖鎮〉出土與《濁流三部曲》,《台灣文藝》第177期,2001年8月20日。
鄭明俐,〈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當代台灣政治文學研討會論文,1994年1月2日。
薛茂松,〈五十年代文學雜誌〉,《文訊》第9期,1984年3月。鍾肇政,〈春夢了無痕-三談《文友通訊》〉,收入在《台灣史料研究》第九號,1997年5月。
鍾肇政,〈艱困孤寂的足跡〉,收錄在《文訊》第九期,1984年3月。
鍾肇政,〈血淚的文學、掙扎的文學─七十年台灣文學發展縱橫談〉,收錄在《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總序》,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鍾肇政,〈台灣文學十講〉,收錄於《鍾肇政全集30演講集》,桃園縣文化局,2002年。
鍾正,〈大巖鎮〉,《台灣文藝》第177期、178期,2001年8月及10月20日。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第26期,1998年6月。
應鳳凰,〈勤寫譯、多參賽、砥礪文友─鍾肇政與五0年代台灣文學運動〉,《聯合文學》,20卷2期,2003年12月。四、學位論文 (依出版年月)
傅怡禎:《五十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懷鄉意識》,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李麗玲:《五0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葉怡君:《台灣「五0年代白色恐怖」集體記憶的保存、復甦與建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杜劍鋒:《台灣文學的老井─以五0年代的葉石濤及其再出發為中心》,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余昭玟:《戰後第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五、網路資料
文學步道(網址:www.south.nsysu.tw/sccid/l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