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3: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禎祥
研究生(外文):Chem-hsiang Lin
論文名稱:宋代善書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Atudy on Song Dynasty; Shen-hu
指導教授:林伯謙林伯謙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Bon-che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06
中文關鍵詞:「太上感應篇 」道教司命勸善宋代善書
外文關鍵詞:“Tai Shang Gan Ying Pian”TaoismSi-MingPhilanthropicSong DynastyShen-Sh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13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提要
「善書」,簡而言之,就是勸人為善的書籍。「善書」是一種教化人心的讀物,流傳於市井之中,雖然「善書」不像經典般的受到重視,但是「善書」卻對中國社會發揮了強大的教化作用,因而本論文以「善書」形成專類的宋代為研究的對象,藉以剖析「善書」的完整面貌。
本論文對於「善書」研究之處理,由於選擇「善書」為成為專類的時代,因此對於「善書」的溯源工作相當重視,此外,並藉由對宋代「善書」不同角度的探討與分析,以期獲得較為全面性的成果。
本文共分八章,前三章分別為「緒論」、「宋代善書之構成與範疇」、「宋代善書發展之時代背景」。前三章著重於探討「善書」問題之前置作業,探討「善書」為何會形成於宋代?其源流為何?等問題。
之後三章,則著重於探討宋代「善書」本身內部的問題,分別為第四章「宋代善書之報應觀之構築」、第五章「善書之司命神信仰」、第六章「宋代善書故事所反映之主題類型」。此三章則分別從「善書」三教報應理論融合的問題、「善書」善書司命信仰的問題、以及「善書」中勸善故事所反映的主題上,有著深入的探討,以爬梳出原本雜糅的「善書」內部問題。
而第七章「宋代善書之價值、影響及其發展」、第八章「結論」,則著重於整理本論文之研究成果,並且展現宋代善書的價值,及其在後世的流變,也可提供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ABSTRACT

A simple identification of Shan-Shu is books encouraging people to be philanthropic. This kind of books help populations develop their good deed and are popular in the street. Although Shan-Shu is not weighted as much as classics, it has contributed incredibly to civilizer at the Chinese society. Therefore, to completely explore Shan-Shu, this presenting dissertation focus on the Song Dynasty in which Shan-Shu became as a category.
Since this dissertation looks at the period of time that Shan-Shu developed as a subject, realizing the origin of Shan-Shu is an important task. Moreover, by discussing and analyzing those books finished at the Song Dynasty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a more thoughtful opinion can be generated.
The presenting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by eight chapters.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are Introduction, The Structure and Division of Shan-Shu at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of Shan-Shu Development at the Song Dynasty, respectively. These three chapters concentrate on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Shan-Shu and investigate questions such as why Shan-Shu is formed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what the origin is.
Conceptual problems of Shan-Shu are emphasiz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chapters, Chapter Four: The Development of Retribution in Shan-Shu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Chapter Five: The Belief in Si-Ming Shen of Shan-Shu, and Chapter Six: The Subjects Illustrating in Shan-Shu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hese three chapters reveal the conceptual problems of Shan-Shu thought profoundly discussing issues about the blend of retribution from three religions, the belief in Si-Ming Shen and the topics of Shan-Shu.
The last two chapter, Chapter Seven: The Value, Influ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hen-Shu at the Song Dynasty, and Chapter Eight: Conclusion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sults, evaluate Shen-Shu at the Song Dynasty and its shaping afterward, all of which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future studies.

Song Dynasty; Shen-Shu; Philanthropic; Si-Ming;
Taoism; “Tai Shang Gan Ying Pia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善書研究成果回顧………………………………………2
壹、 海外地區………………………………………………………2
貳、 大陸地區………………………………………………………4
參、 臺灣地區………………………………………………………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8
壹、 時間範圍……………………………………………………… 8
貳、 地理範圍………………………………………………………9
參、 善書範圍………………………………………………………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19
第五節 小結…………………………………………………… 20
第二章 宋代善書之構成與範疇……………………………… 21
第一節 宋代善書之種類與淵源………………………………… 21
壹、 宋代善書之種類……………………………………………… 21
一、 道教善書……………………………………………………21
二、 果報小說……………………………………………………21
三、 儒家善書……………………………………………………22
�v一�w家訓文學…………………………………………………22
�v二�w諭俗文……………………………………………………23
貳、 宋代善書之淵源………………………………………………23
一、 道教善書…………………………………………………23
二、 果報小說…………………………………………………24
三、 儒家善書…………………………………………………26
�v一�w家訓文學……………………………………………… 26
�v二�w諭俗文…………………………………………………28
第二節 宋代道教善書之確立…………………………………30
第三節 宋代善書之倫理內涵…………………………………33
第四節 小結……………………………………………………37
第三章 宋代善書發展之時代背景…………………………38
第一節 三教融合之風氣………………………………………38
壹、 三教會通之風氣……………………………………………38
貳、 宋代君主採用三教並用之政策………………………………39
參、 宋代三教人士提倡三教融合…………………………………40
第二節 君主對佛道之提倡……………………………………49
壹、 宋初之宗教政策……………………………………………50
一、 太祖與佛教………………………………………………50
二、 太祖與道教………………………………………………50
三、 太宗與佛教………………………………………………51
四、 太宗與道教………………………………………………51
貳、 真宗與佛道…………………………………………………… 53
參、 徽宗之崇道……………………………………………………57
肆、 理宗與《太上感應篇》…………………………………………61
第三節 印刷之興盛與普及………………………………………62
第四節 善書創作與慈善志業…………………………………66
壹、 善書創作興盛…………………………………………………66
貳、 慈善志業發達…………………………………………………67
一、 宋代社會救助之情形…………………………………………67
二、 宋代社會上之主要慈善機構…………………………………67
�v一�w養老………………………………………………………67
�v二�w慈幼………………………………………………………68
�v三�w賑濟………………………………………………………70
三、 文士善人對於推動社會救助之情形…………………………71
第五節 經濟之繁榮與發達………………………………………74
壹、 水路運河之修濬………………………………………………74
貳、 對外貿易之興盛………………………………………………75
參、 農田水利之施設………………………………………………76
肆、 城市商業之發展………………………………………………78
第六節 小結………………………………………………………81
第四章 宋代善書報應觀之構築………………………………82
第一節 中國傳統文化與報應觀念之發展………………………82
壹、 鬼魂信仰之產生………………………………………………82
一、 中國早期之鬼魂觀念………………………………………82
二、 鬼魂具有報復能力…………………………………………84
三、 鬼魂報復之主要因素………………………………………86
�v一�w社會之對立………………………………………………86
�v二�w永生之追求………………………………………………86
�v三�w巫觀念之深植……………………………………………87
貳、 儒家重德之報應理論…………………………………………88
一、 道德觀念之建立……………………………………………88
�v一�w倫常觀念之重視…………………………………………88
�v二�w孝道觀念之深植…………………………………………89
�v三�w道德內在之要求…………………………………………91
�v四�w大同理想之追尋…………………………………………93
二、 儒家德報系統之建構………………………………………94
�v一�w善惡報應之必然…………………………………………94
�v二�w禍福自招之原則…………………………………………94
�v三�w禍福是善惡累積…………………………………………95
�v四�w家族禍福之聯結……………………………………………95
參、 天報系統之構築………………………………………………96
一、 天報系統之產生…………………………………………… 96
二、 天報系統之發展……………………………………………97
�v一�w陰騭觀念…………………………………………………97
�v二�w天人感應…………………………………………………99
肆、 傳統報應觀念與善書…………………………………………102
第二節 佛教輪迴思想與地獄觀念之擷取………………………106
壹、 佛教業報系統對於傳統報應理論之修補………………………106
一、 何謂「業報系統」…………………………………………107
�v一�w業………………………………………………………107
�v二�w三世因果…………………………………………………107
�v三�w六道輪迴…………………………………………………109
二、 「業報輪迴」與傳統報應觀之相異處…………………………110
三、 「業報輪迴」對於傳統報應觀之修補…………………………110
貳、 地獄觀念對於傳統地府之改造…………………………………112
一、 「地獄」概說………………………………………………112
�v一�w「地獄」一詞之由來………………………………………112
�v二�w「地獄」之所在……………………………………………113
1. 兩大鐵圍山之間………………………………………113
2. 閻浮提州地底下兩萬由旬之處…………………………113
3. 東大海底之沃燋山下………………………………… 114
�v三�w「地獄」之種類……………………………………………114
�v四�w「地獄」之數目……………………………………………114
�v五�w「地獄」之掌管者…………………………………………115
1. 閻羅為毗沙國王………………………………………115
2. 閻羅為兄妹二人………………………………………116
3. 閻羅為地藏菩薩………………………………………117
二、 中國傳統地府觀念概說……………………………………117
�v一�w中國先秦時期之冥界觀念…………………………………117
�v二�w「地府」之所在…………………………………………119
1. 泰山系統………………………………………………119
�v1�w蒿里…………………………………………………119
�v2�w梁父…………………………………………………121
�v3�w泰山…………………………………………………122
2. 其它冥界信仰系統………………………………………125
�v三�w佛教地獄觀傳入對中國傳統冥界觀之影響…………………125
�v1�w地獄受苦說之形成……………………………………126
�v2�w泰山府君地位之下滑…………………………………126
�v3�w地獄觀念取代中國傳統之冥界觀念……………………130
A. 僧侶翻繹佛經時,刻意將地獄與泰山結合…………131
B. 六朝時代之黑暗…………………………………131
C. 與中國傳統報應觀相仿…………………………132
D. 各種傳教方式之推廣……………………………132
參、 佛教報應系統與宋代善書……………………………………133
第三節 道教承負觀念與司命理論之吸收………………………135
壹、 承負觀念……………………………………………………135
一、 個人與家族之承負…………………………………………137
二、 自然承負…………………………………………………138
三、 其它承負說………………………………………………………139
�v一�w帝王承負…………………………………………………139
�v二�w冤念承負…………………………………………………140
貳、 司命理論之建立………………………………………………141
一、 道教以修仙為目的…………………………………………141
二、 積善為修仙之方式…………………………………………142
三、 「紀」與「算」……………………………………………143
四、 司命神之監督………………………………………………144
五、 司命理論之建構完成………………………………………………144
參、 道教報應系統與善書…………………………………………145
第四節 小結………………………………………………………146
第五章 宋代善書中之司命神信仰……………………………147
第一節 三臺北斗星君信仰………………………………………147
壹、 三臺北斗信仰之發源…………………………………………147
貳、 三臺北斗星君信仰之建立……………………………………149
參、 三臺北斗星君信仰之發展……………………………………154
第二節 三尸信仰………………………………………………158
壹、 三尸信仰之發源……………………………………………………159
貳、 三尸信仰之轉化……………………………………………162
參、 三尸信仰之建立……………………………………………167
肆、 三尸信仰之發展……………………………………………169
一、 服食藥物去三尸法…………………………………………170
二、 使用法術儀式去三尸法……………………………………171
(一) 咒語…………………………………………………171
(二) 符籙…………………………………………………174
(三) 守庚申………………………………………………176
第三節 灶神信仰………………………………………………178
壹、 灶神信仰之發源……………………………………………178
貳、 灶神信仰之建立………………………………………………179
參、 灶神信仰之發展………………………………………………181
第四節 其他司命信仰……………………………………………184
壹、 泰山府君……………………………………………………184
貳、 閻羅王………………………………………………………186
參、 真武真君……………………………………………………187
肆、 文昌帝君……………………………………………………189
第五節 小結………………………………………………………195
第六章 宋代善書故事所反映之主題類型…………………197
第一節 家庭倫理類………………………………………………197
壹、 孝順父母……………………………………………………199
貳、 友愛兄弟……………………………………………………201
參、 愛妻惜子……………………………………………………203
第二節 社會倫理類………………………………………………206
壹、 社會秩序……………………………………………………206
一、 社會公德…………………………………………………206
二、 職業道德…………………………………………………207
貳、 社會救助……………………………………………………212
參、 品德修養……………………………………………………214
一、 戒貪心……………………………………………………214
二、 戒口舌……………………………………………………216
肆、 提倡節儉……………………………………………………217
一、 愛惜物品…………………………………………………219
二、 珍惜食物…………………………………………………220
第三節 政治官箴類………………………………………………221
壹、 斷案仔細……………………………………………………222
貳、 薄徵賦稅……………………………………………………224
參、 清廉自持……………………………………………………225
肆、 賑災救濟……………………………………………………226
伍、 風度寬厚……………………………………………………227
陸、 勸誡濫殺……………………………………………………227
柒、 勸懲惡吏……………………………………………………229
第四節 宗教信仰類………………………………………………230
壹、 施行善書……………………………………………………230
貳、 尊敬神靈……………………………………………………231
參、 勸誡不殺……………………………………………………234
一、 濫殺獲惡報…………………………………………………234
二、 救命得善報…………………………………………………237
第五節 小結……………………………………………………238
第七章 宋代善書之價值、影響及其發展……………………239
第一節 宋代善書之價值………………………………………239
壹、 保存文獻與補充史料之價值…………………………………239
一、 保存文獻之價值……………………………………………239
二、 補充史料之價值……………………………………………240
貳、 紀錄當時民間信仰情形之價值…………………………………242
一、 民間鬼神……………………………………………………242
二、 魘禳巫術……………………………………………………244
三、 體相占卜……………………………………………………246
四、 風俗儀式……………………………………………………248
參、 反映當時社會問題之價值……………………………………249
第二節 宋代善書之影響…………………………………………251
壹、 封建基層之鞏固與君主權力之制約……………………………251
貳、 社會秩序之安定與社會互助之形成……………………………255
參、 民間信仰之流傳與三教義理之融合……………………………256
第三節 善書在元明清之發展…………………………………257
壹、 宣傳形式之多樣………………………………………………258
一、 宣講………………………………………………………260
二、 戲劇………………………………………………………260
三、 歌謠………………………………………………………261
貳、 應用範圍之擴大………………………………………………261
一、 應用於〈聖諭〉………………………………………………262
二、 應用於宣教………………………………………………266
�v一�w寶卷……………………………………………………266
�v二�w功過格……………………………………………………270
三、 應用於蒙學………………………………………………272
參、 社會救助之發展與行善系統之完整……………………………273
一、 善人與善堂之增加…………………………………………273
�v一�w善人之增加………………………………………………273
�v二�w善堂之林立………………………………………………274
二、 社會救助之要角--鄉紳…………………………………276
�v一�w鄉紳釋名…………………………………………………276
�v二�w鄉紳在社會救助中所扮演之角色…………………………277
第四節 小結………………………………………………………280
第八章 結論………………………………………………………281
徵引文獻………………………………………………………………285
徵引文獻



古代典籍

《尚書正義》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孟子注疏》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 《十三經注疏》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說文解字》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經韵樓原刊本 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7年8月
《儀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十三經注疏》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十三經注疏》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論語疏注》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十三經注疏》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周易正義》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春秋左傳正義》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 《十三經注疏》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孝經注疏》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 《十三經注疏》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九經三傳沿革例〉
宋•岳珂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2月
《禮記集解》
清•孫希旦 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
《重修緯書集成》
日•安足香山、中村璋八輯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史記》
漢•司馬遷 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戰國策》
漢•劉向 《士禮居叢書》本 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9月
《漢書》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國語韋昭注》
三國•韋昭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3月
《三國志》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 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5月
《晉書》
唐•房玄齡 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月
《資治通鑑》
宋•司馬光 臺北:啟明書局,1960年,不著月份
《續資治通鑑長編》
宋•李燾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宋朝事實類苑》
宋•江少虞 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8月
《輿地紀勝》
宋•王象之 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不著月份
《淳祐臨安志》
宋•施諤 《宋元地方志三十七種》本 臺北:國泰文化,1980年1月
《景定建康志》
宋•周應合 《宋元地方志三十七種》本 臺北:國泰文化,1980年1月
《宋史》
元•脫脫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文獻通考》
元•馬端臨 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10月
《續資治通鑑》
清•畢沅 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10月
《兩朝從信錄》
清•沈國元 臺灣:華文書局,1968年不著月份
《晏子春秋》
周•晏嬰撰,清•孫星衍校 《國學基本叢書》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
《淮南萬畢術》
漢•劉安撰,清•茆泮林輯 《叢書集成新編》本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月
《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 臺北:中華書局,1968年9月
《新序》
漢•劉向 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5月
《潛夫論箋校正》
東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鶡冠子解》
宋•陸佃撰 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3月
《墨子閒詁》
清•孫詒讓 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3月
《荀子集解》
清•王先謙 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8月
《韓非子集解》
清•王先慎 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8月
《淮南子集釋》
何寧 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呂氏春秋校釋》
陳奇猷 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8月
《論衡校釋》
黃暉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荊楚歲時記》
南朝梁•宗懍撰,隋•杜公贍注,黃益元校點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涑水紀聞》
宋•司馬光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夢溪筆談》
宋•沈括撰,侯真平點校 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4月
《麈史》
宋•王得臣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泊宅篇》
宋•方勺撰,許沛藻,楊立揚點校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石林燕語》
宋•葉夢得撰,侯忠義點校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避暑錄話》
宋•葉夢得 《四庫筆記小說叢書》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鐵圍山叢談》
宋•蔡絛撰,馮惠民、沈錫麟點校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猗覺寮雜記》
宋•朱翌 《四庫筆記小說叢書》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曲洧舊聞》
宋•朱弁撰,孔凡禮點校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老學庵筆記》
宋•陸游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家世舊聞》
宋•陸游撰,孔凡禮點校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東京夢華錄》
宋•孟元老撰 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10月
《桯史》
宋•岳珂撰,吳企明點校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揮麈後錄》
宋•王明清 《歷代筆記叢刊》本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8月
《齊東野語》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夢粱錄》
宋•吳自牧 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10月
《隨隱漫錄》
宋•陳世崇 《四庫筆記小說叢書》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都城紀勝》
元•耐得翁 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10月
《少室山房筆叢》
明•胡應麟 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01年8月
《山東考古錄》
清•顧炎武 《叢書集成新編》本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月
《日知錄集釋》
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 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月
《茶香室叢鈔》
清•俞樾 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
《書林清話》
清•葉德輝 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9月
《客座偶談》
何剛德 《民國筆記小說大觀》本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第三輯,1997年5月
《說苑校證》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 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列仙傳》
漢•劉向 《筆記小說大觀》本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
《列異傳》
魏•曹丕 《唐前志怪小說輯釋》本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7月
《西京雜記》
晉•葛洪集,王根林校點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搜神記》
晉•干寶撰,曹光甫校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廣異記》
唐•戴孚 《古小說叢刊》本 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月
《冥報記》
唐•唐臨 《古小說叢刊》本 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月
《法苑珠林校注》
唐•釋道世撰,周叔迦、蘇晉仁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
《酉陽雜俎》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 《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楊文公談苑》
宋•楊億撰,李遇民輯校 《宋元筆記小說大觀》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呂氏鄉約》
宋•呂大鈞 《續修四庫全書》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東坡志林》
宋•蘇軾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樂善錄》
宋•李昌齡 《續古逸叢書》本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厚德錄》
宋•李元綱 《百川學海》影宋本 臺北:新興書局,1969年7月
《善誘文》
宋•陳錄 《筆記小說大觀》本 臺北:新興書局,1975年
《琴堂諭俗編》
宋•應俊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積善錄》
宋•黃光大 《稗乘》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10月
《三國演義校注》
元•羅貫中撰,吳小林校注 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9月
《二十二史感應錄》
清•彭希涑 《叢書集成初編》本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寶卷初集》
張希舜主編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東漢•安世高譯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大樓炭經》
西晉•法立共法炬譯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中阿含經》
東晉•僧伽提婆譯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注維摩詰所說經》
姚秦•僧肇注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弘明集》
梁•僧祐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經律異相》
梁•寶唱等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佛說立世阿毗曇論》
陳•真諦譯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般泥洹經》
失譯者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大般涅槃經》
北涼•曇無讖譯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叢林盛事》
宋•道融 《卍續藏經》本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月
《佛祖統紀》
宋•志磐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萬善同歸集》
宋•延壽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翻譯名義集》
宋•法雲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大宋僧史略》
宋•贊寧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閑居編》
宋•智圓 《卍續藏經》本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月
《鐔津文集》
宋•契嵩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護法論》
宋•張商英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宋•蘊聞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佛法金湯編》
明•心泰 《卍續藏經》本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月
《大明高僧傳》
明•如惺 《大正藏》本 臺北;世樺印刷事業公司,1990年4月
《太平經合校》
漢•不詳撰,王明校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太上說中斗大魁保命妙經》
東漢•張道陵 《正統道藏》本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3月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
東漢•張道陵 《正統道藏》本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3月
《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
東漢•張道陵 《正統道藏》本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3月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註》
東漢•傅洞真註 《正統道藏》本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3月
《真誥》
梁•陶弘景 《叢書集成簡編》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太上感應篇》
宋•李昌齡傳,鄭清之贊 《諸子集成續編》本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雲笈七籤》
宋•張君房編,李永成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
《悟真篇》
宋•張伯端 《藏外道書》本 成都:巴蜀書局,1992年8月
《太微仙君功過格》
金•又玄子 《道書集成》本 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年4月
《鳴鶴餘音》
元•彭致中 《道書集成》本 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年4月
《庚道集》
不詳 《道書集成》本 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年4月
《太上三十六部尊經•太清境中精經》
不詳 《正統道藏》本 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3月
《南北斗經今註今譯》
蕭登福 臺北:行天宮文教基金會,1999年5月
《歷代名畫記》
唐•張彥遠 《津逮秘書》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3月
《李義山詩文全集》
唐•李商隱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
《孫樵集》
唐•孫樵 《四部叢刊初編集部》本 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甫里先生文集》
唐•陸龜蒙撰,宋景昌、王立群點校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忠肅集》
宋•劉摯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蘇軾文集》
宋•蘇軾 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
《北山集》
宋•程俱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梁谿集》
宋•李綱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朱文公文集》
宋•朱熹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
《勉齋集》
宋•黃榦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宋文鑑》
宋•呂祖謙 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2月
《洺水集》
宋•程珌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西山文集》
宋•真德秀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相山集》
宋•王之道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樂府詩集》
宋•郭茂倩 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方舟集》
宋•李石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吳都文粹續集》
明•錢穀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全唐文》
清•董誥等編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
《全唐詩》
清•彭定求等編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月
《皇朝經世文續編》
清•盛康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本 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12月
《楚辭校釋》
蔣天樞校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今人著作
【專書研究】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徐復觀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月
《釧影樓回憶錄》
包天笑 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不著月份
《論學雜著》
余嘉錫 臺北:河洛出版社,1976年3月
《中國經濟史研究》
全漢昇 香港:新亞研究出版,1976年不著月份
《墨子思想之研究》
周長耀 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3月
《沫若自傳》
郭沫若 香港:三聯書店,1978年
《徐復觀雜文續集》
徐復觀 臺北:時報文化,1981年5月
《中國古代宗教初探》
朱天順 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中國善書與宗教》
鄭志明 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6月
《馬王堆醫書考注》
周一謀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鄭觀應集》
鄭觀應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魯迅全集》
魯迅 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2月
《中國巫術》
張紫晨 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
《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
王明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
《信仰與文化》
李亦園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9月
《臺灣的鸞書》
鄭志明 臺北:正一出版社,1990年
《中國道教史》
任繼愈 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文獻學講義》
王欣夫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
《中國善惡報應習俗》
劉道超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
《中國人的性格》
李亦園、楊國樞編 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2月
《中國古代的夢書》
劉文英 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4月
《宣講及其唱本研究》
陳兆南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6月
《孔、孟、荀的道德思想》
楊承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
《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它》
魯迅 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9月
《儒家孝道思想研究》
林安弘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陳援菴先生全集》
陳垣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9月
《中國道教》
卿希泰 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1月
《勸善成仙--道教生命倫理》
李剛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唐宋帝國與運河》
全漢昇 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5月
《中國筆記小說史》
吳禮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5月
《道佛十王地獄說》
蕭登福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9月
《中國俗文學發展史》
王文寶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3月
《北宋佛教史論稿》
黃啟江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
《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
梁庚堯 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
《梁啟超全集》
梁啟超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7月
《近代紳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
王先明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湯用彤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中國靈魂信仰》
馬昌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
《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
游子安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中國俗文學史》
鄭振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
《中國古代的巫覡》
文鏞盛 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年7月
《扶箕迷信的研究》
許地山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
《不死的探求-抱朴子》
李豐楙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8月
《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
劉滌凡 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8月
《道教勸善書研究》
陳霞 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
《民間信仰影響下的古典小說創作》
朱迪光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9月
《中國巫蠱考察》
鄧啟耀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2月
《巫卜祈禳》
胡新生、劉明芝、聶惠哲撰 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年1月
《神界鬼域--唐代民間信仰透視》
賈二強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
《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
孫遜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魯迅小說史論文集》
魯迅 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10月
《宗杲思想研究》
伍先林 高雄:佛光出版社,2001年1月
《智圓佛學思想研究》
吳忠偉 高雄:佛光出版社,2001年3月
《契嵩及其佛學思想》
王予文 高雄:佛光出版社,2001年4月
《論蘇軾與佛教》
劉石 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6月
《禁忌與中國文化》
萬建中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
林富士 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11月
《施善與教化》
梁其姿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宋明道教思想研究》
孔令宏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4月
《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
陳運寧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道教與民俗》
蕭登福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2月
《中國經濟通史》
葛金芳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元之際婦女地位的變遷》
游惠遠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年1月
《泰山岱廟考》
劉慧 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5月
《唐宋民間信仰》
賈二強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翻譯書籍】
《中國佛教發展史》
日•吉岡義豐撰,余萬居譯 臺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6月
《道教史》
日•窪德忠撰,蕭坤華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7月
《民眾道教》
日•奧崎裕司撰,朱越利譯 收錄於日•福井康順、山崎宏、木村英一、酒井忠夫監修《道教》第2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
《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
張仲禮撰,李榮昌譯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月
《靈魂考》
Phil Cousineau主編,宋偉航譯 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3月

【翻譯期刊】
〈明朝善書之研究〉
日•酒井忠夫撰、蔡懋棠譯 《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卷第2期,1972年3月
〈玉曆鈔傳〉
日•澤田瑞穗撰、蔡懋棠譯 《臺灣風物》第29卷第4期,1979年12月


【外文論著】
〈支那思想研究•通俗道教の經典-《太上感應篇》解說〉
日•橘樸 東京:日本評論社,1936年
〈太上感應篇の作者について〉
日•吉岡義豐 《宗教研究》127期,1951年
《道教の研究》
日•吉岡義豐 法藏館,1952年
〈功過格思想的源流〉
日•吉岡義豐 《東方宗教》第15號,1959年
《中國善書の研究》
日•酒井忠夫 東京:國書刊行會,1960年
《地獄變-中國の冥界說》
日•澤田瑞穗 日本:法藏館刊行,1968年
〈道藏本功過格と淨明道〉
日•秋月觀暎 《文經論叢》史學篇6卷4期,1971年
〈太微星君と功過格〉
日•秋月觀暎�� 《文經論叢》史學篇8卷3期,1973年
《中國鄉紳地主の研究》
日•奧崎裕司 東京:汲古書院,1978年

【期刊論文、論文集論文】
〈由宋史之取材論私家傳記的史料價值〉
趙鐵寒 《大陸雜誌》第12卷第12期,1956年6月
〈宋代的養老與慈幼〉
王德毅 《中央圖書館館刊特刊--慶祝蔣慰堂先生七十榮慶論文集》,1968年11月
〈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
劉增貴 《大陸雜誌》第94卷第5期,1969年11月
〈宋代市舶司的設置〉
石文濟 《宋史研究集》第5輯,1970年10月
〈美國近年來的哲學研究與中國哲學重建問題〉
傅韋勳 《現代美國行為及社會科學論文集》,1973年12月
〈澶淵締盟的檢討〉
王民信 《食貨月刊》第5卷第3期,1975年6月
〈遼宋澶淵盟約締結的背景(上、中、下)〉
王民信 《書目季刊》,1975年9月、12月、1976年3月
〈迷信的社會〉
黃光國 《中國論壇》第3卷第12期,1977年3月
〈臺灣現行的善書-獻給善書印贈人及慨贈善書者﹙正、續﹚〉
蔡懋棠 《臺灣風物》第29卷第3期,1979年9月
〈泰山主死亦主生說〉
陳槃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1本第3分,1980年9月
〈從善書見地談《白衣神咒》在臺灣〉
鄭喜夫 《臺灣文獻》第32卷第3期,1981年
〈中國的善書〉
宋亦勤 《綜合月刊》第158期1月號,1982年1月
〈從地獄遊記看當前臺灣社會問題〉
宋光宇 《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1982年
〈清代臺灣善書初探〉
鄭喜夫 《臺灣文獻》第33卷第3期,1982年9月
〈《太上感應篇》與北宋末南宋初的道教改革〉
朱越利 《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4期,1983年
〈中國地獄罪報觀念的形成〉
宋光宇 《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第26卷,1983年12月
〈地獄之說與道德思想的研究〉
宋光宇 《漢學研究通訊》第3卷第1期,1984年
〈從《玉歷寶鈔》談中國俗民的宗教道德觀念〉
宋光宇 《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第27期,1984年
〈南宋活字印刷史料及其相關問題〉
黃寬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1分,1984年
〈聖諭教條與清代社會〉
戴寶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1985年
〈試論道教勸善書〉
卿希泰、李剛 《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1985年
〈《文昌帝君陰騭文》試析〉
李剛 《宗教學研究》第3期,1987年
〈清代臺灣善書事業〉
林漢章 高雄市文建會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編《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討論會論文集》, 1987年
〈明代小說與善書〉
日•小川陽一 《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6月
〈民間的善書〉
張之傑 《國魂》第513期,1988年8月
〈宋代幾種社會福利制度-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
金中樞 《宋史研究集》第18輯 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12月
〈中國傳統社會:多元的結構〉
傅衣凌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1988年
〈《太上感應篇》初探〉
李剛 《宗教學研究》第1期,1988年
〈印刷術使書籍成本減低十分之九〉
翁同文 《宋史研究集》第8輯,1991年4月
〈太平經中的承負報應思想〉
陳吉山 《道教學探索》第5號,1991年12月
〈臺灣的善書宣講初探〉
陳兆南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本土歷史心理學研究論文集》,1992年2月
〈臺灣民間善書的心理意涵:從傳統到現代的轉折〉
朱瑞玲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本土歷史心理學研究論文集》,1992年2月
〈南宋的社倉〉
梁庚堯 《宋史研究集》第21輯 臺北:國立編譯館,1992年3月
〈善書與醫療衛生〉
張之傑 《思與言》第30卷第4期,1992年12月
〈從最近十幾年來的鸞作遊記式善書談中國民間信仰裡的價值觀〉
宋光宇 《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2年
〈明末清初的善書與社會意識形態變遷的關係〉
包筠雅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6期,1993年2月
〈中國人的慈善觀念〉
朱瑞玲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5期,1993年春季
〈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
余英時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93年9月
〈解讀清末在臺灣撰作的善書《覺悟選新》〉
宋光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第3分,1994年9月
〈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
宋光宇 《新史學》第5卷第4期,1994年12月
〈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有關臺灣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
宋光宇 《臺北文獻》直字第111期,1995年3月
〈明清勸善書中的戒娼〉
蕭駟 《歷史月刊》107期,1996年12月
〈儒宗神教統監正理楊明機及其善書之研究〉
王志宇 《臺北文獻》直字120期,1997年6月
〈灶神(上、下)〉
徐麗霞 《中國語文》519、520期,2000年10、11月
〈清代圖說勸善書與社會教化--以《玉歷鈔傳》為例〉
游子安 《2001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6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